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1.55KB ,
资源ID:864180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6418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时延测量器的MATLAB实现及性能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时延测量器的MATLAB实现及性能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仿真时延测量器。 将11级m序列送入一仅有时延器组成的系 统后,送入含噪信道,在接收端对接收信号与输入信号进行相关运算以估计系统时延,改 变信道误码率大小,分析该种扩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并与同组同学比较哪种序列的估计 效果最好,抗噪声性能最强。1.2课程设计的步骤(1) 系统时延的估计(2) 系统抗噪声性能的分析2基本原理2.1时延测量器概述测量延迟的基本方法是由脉冲源产生一周期性窄脉冲序列,其输出除了送入被测的传 输路径外,还加到一个标准的可调延迟线。用比较电路去比较这两路输出脉冲的时间差。 调节标准延迟线的延迟时间,使比较电路中两路脉冲同时到达,这时标准延迟线的延迟时

2、 间就等于被测传输路径的延迟时间。这种方法测量的最大延迟要受脉冲重复频率限制,测 量的精确度也要受脉冲宽度及标准延迟线的精确度限制。为了提高可测量的最大延迟和测 量精确度,要求减小脉冲重复频率和脉冲宽度,这样会降低平均发送功率,影响远程测距时的作用距离图2-1测量延迟的基本方法图采用m序列代替周期性窄脉冲,用相关器代替比较器,这样,可以改善测量延迟的性 能,克服上述方法中的缺点。这时,用一个移位的 m序列与被测量的经过传输路径延迟的 m序列相关。当两个序列的相位相同时,可以得到相关峰。由移位 m序列与原m序列的相位差可以求得延迟时间。用 m序列代替窄脉冲,还可以使发送平均功率大大增加,提高 了

3、可测量的最大距离。除了 m序列外,其他具有良好自相关特性的伪随机序列都可以用于 测量时延。2.2测量延迟原理图2-2测量延迟的原理图2.3 m序列的表达式和特征1、m序列的产生产生伪随机序列的电路为一反馈移存器。它又可分为线性反馈移存器和非线性反馈移存器两类。由线性反馈移存器产生出的周期最长的二进制数字序列称为最大长度线性反馈移存 器序列(m序列)。图2-3 m序列的产生A该序列与其j次移位序列一个周期中对应元素相同的数目; D该序列与其j次移位序列一个周期中对应元素不同的数目; m该序列的周期。【X人出=0的数目人x叶=1的数目 改写成 R(j) - -m由m序列的迟延相加特性可知,Xi二人

4、j仍为m序列的一个元素, 上式分子就等于m序列一个周期中“0的数目与“ 1的数目之差;由m序列的均衡性可知,m序列一周期中“0”勺数目比“I的数目少一个,自相关函数也有周期性,周期也是 m;自相关函数是偶函数3系统设计3.1系统时延的估计将11级m序列送入一仅有时延器组成的系统后, 送入含噪信道,在接收端对接收信号 与输入信号进行相关运算以估计系统时延。1、原理图如下:图3-1系统时延估计simulink原理图2、参数设置:Un it Delay 模块参数设置如下Ln-T u暮iSample and 卜。二 one pw:cd dela.仙State: propertiesinitial co

5、nditions;:*Ss=p:e time 卜1 for :OK Cancel | Help | Apply图3-2 4 和11的Unit Delay 模块参数Correlation 模块参数设置如下(a)(b)图3-3 Correlation 参数设置Correlation 设置为其默认设置Data Type Co nversion 模块参数设置如下:图 3-4 Data Type Con version 参数设置In teger Delay 模块参数设置如下:图3-5 nteger Delay 模块参数设置3、运行后的波形图如下:TOEnzmiEJiiEnnin图3-6上图为原m序列相关

6、波形图下图为经过信道的 m序列3.2系统抗噪声性能的分析通过改变信道误码率的大小,通过不同的信道误码率来分析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然后 与同组的同学进行比较,看哪种的序列构成的系统抗噪声性能较好。图3-7抗噪声性能分析原理图将Binary Symmetric Channel 模块中的Error Probality 的参数依次设置为:x=0.0001 0.001 0.003 0.005 0.006 0.008 0.01 0.03 0.05 0.1 0.2 0.3 0.4 0.5 0.60.7 0.8 0.9 1.0;在Display模块中观察到的值为:y=0.4851 0.4851 0.4851 0

7、.4752 0.4752 0.4653 0.4653 0.4455 0.4653 0.4554 0.44550.495 0.5446 0.5347 0.5248 0.5149 0.5347 0.5149 0.5149 ;3 、改变信道误码率的统计波形图的 M程序设计如下:loglog(x,y,-r);grid on;% 网格线xlabel( 信道误码率)ylabel( 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误码4、运行后的波形下图分别是改变误码率后,信道输出波形图、统计波形图。rr#4IIWL图3-8改变误码率输出波形图Figure 1File Edit View Insert Tools DesktopWind

8、owHelp|厲| 口固 旦图3-9改变信道误码率的统计波形图4仿真电路分析与总结分析:由图3-6可以看出,系统延迟约为60,由此可得出用m序列与被测量的经过传输路径 延迟的m序列相关,当两个序列的相位相同时,可以得到相关峰。由移位m序列与原m序 列的相位差可以求得延迟时间。m序列可以使发送平均功率大大增加,提高了可测量的最 大距离。除m序列外,其他具有良好自相关特性的伪随机序列都可以用于测量时延。由图3-9可知在信道误码率为0.01-0.5的时候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抗噪声性能。不同的 序列所构成的系统误码率统计差别很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序列的类 型。由于误码率是衡量数据在规定时

9、间内数据传输精确性的指标,分析误码率就很具有现 实意义。由此可得出本次课程设计基本完成了目标。5结束语这次的设计主要是延时测量的 MATLAB仿真及系统抗噪声性能的分析,因为之前只学 过Matlab,但对Simulink仿真并不了解,主要是通过老师给的PPT和自己上网查资料和图 书馆借书来补充的知识,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学习,现在能够基本应用了。而对于 m序列因为刚刚学过数字通信,所以有一定的了解,于是我重新翻了一下数字通信的书,加深了对 m序列的理解,这使我对相关和自相关的问题,具体用什么样的延时及噪声信道来模拟能 有自己的解决方法。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有老师的尽心帮助,不如说我当时找不到 co

10、rrelation模块,就是通过老师的指导才找到的,并且老师还给我分析了我的课程设计,使我对这些模块有了 进一步的理解,使我对设计更得心应手,还有一个就是误码率的部分,通过我自己编写的 M文件不能画出误码率的波形图,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导和提示,想出了通过输入误码率观 察display模块的输出,并将其数据之间输入到M程序,最终绘制出信道误码率的波形图, 所以说我的课程设计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老师的辛苦指导。在此,万分感谢老师对我的 铺导,谢谢您。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对自己学过的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并不是很充分和灵活,而且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自己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并不多,对老师和书本的依靠太多,而且这次课程设计需要对不同方面知识的 应用,需要之前学过的知识,而自己并不能把不同时间段学习的知识联合起来,这应该是 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没做到充分的理解,所以往后自己应该做到扎实的学习,反复复习,加 深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知识的应用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参考文献1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6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52John G.Proakis.数字通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张杭.数字通信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4沈其聪.数字通信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