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0 ,大小:62.20KB ,
资源ID:86503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6503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课本刘志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课本刘志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第二,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万事万物的共相,这是西方哲学的任务。2)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观: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形而上学是一门超越于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美学的学科,被称为第一哲学。构成事物本质的三个特点:第一,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联系所构成,而不是该事物与外部联系方面;第二,本质所反映的内在矛盾是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而不是随外部条件随时变化的; 第三,事物本质的改变,就是质的规定性的改变,就是对事物的彻底否定。(二) 何为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是一种信仰本质存在并致力于本质追求和表述的知识观和认识路线。(三) 历史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1.上层建筑说 :核心观点: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

2、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2. 生产力说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3. 双重属性说 :教育本来就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4. 特殊范畴说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或传递社会经验的工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二、反本质主义的教育本质观 (一) 反本质主义的核心观点反本质主义的核心观点集中在它对本质主义的批判之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反本质主义对本

3、质主义的第一个批判集中在人类对实体的信仰上,即本质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反本质主义者认为终极本质观可能只是一种信仰,而非真实的存在。2)第二个质疑集中在本质信念或假定上,即万事万物到底有没有“本质”这回事,或者到底有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3)第三个批判集中在符合论的语言观赏。4)第四个批判集中在本质主义的目的假设及其引起的学术与政治后果。 (二) 反本质主义的教育本质观反本质主义者对本质特别是教育本质是这样理解的:1)反本质主义反对的是本质主义的思维特点,而不是本质本身2)反本质主义认为教育具有本质,只不过本质是多元的、发展的,而不是唯一的3)反本质主义思维的提出,是教育研究追求

4、学术自由与反对学术霸权的良好开端(三) 本质主义对反本质主义的批判 1. 反对本质主义小姐了教育研究的本体论思维或本体论信仰,是新的不可知论、唯心论的抬头 2. 反本质主义的立论依据后现代思想具有局限性,所以反本质主义思维具有局限性 3. 我国根本不存在本质主义,所以无须“反本质主义”而应用“温和的方式”去挽救本质(四) 如何认识教育学反本质主义思维 三、前关于教育本质达成的共识 (一)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二)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三) 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 第二节 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的作用,是教育在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

5、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二、教育功能的分类:(一) 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分A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它是一个包含着两个矛盾方向的变化,而又重新系统化的过程。方向之一为个性化,方向之二为社会化。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a.教育培养个体的主体性,个体的主体性包括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b.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2.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a.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b.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c.培养个体的职业

6、道德和角色B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可分为:政治功能:a.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第一, 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法公民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第二, 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第三, 教育通过宣传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b.教育具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变革的功能。经济功能:a.教育通过生产人力资本,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b.教育通过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功能:a.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保存于交流功能;b.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c.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二) 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从

7、教育的层次上分1.所谓基本功能或固有功能,是指教育根本的,基础的,且是恒常的、稳定的功能。如促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筛选、分层的功能。2.所谓派生功能是指基本功能引发出来的功能,如通过人的知识、意识、职业、道德等的社会化,而派生出来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的功能。 (三) 正功能与负功能 从教育的性质与作用方向上分A正功能是指教育产生的积极的、良好的效果;教育的正功能指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它仅探讨教育对社会和人发展的积极影响而不探究及其负面影响。B负功能指的是教育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后果。教育的负功能是人们在解释教育功能现象时,所遭遇到的无法解释的困境时,研究者重新审视教育与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的

8、结果。# 国内学者对教育负功能的认识:1.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2.现存的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会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国内学者认为,教育负功能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1.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2.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国外学者对教育负功能的认识(国际上的教育负向功能流派对教育功能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批判现代学校制度; 2.解构学习等同于教学的观点; 3.批判学校等

9、同于教育的观点。(四) 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进行的分类教育的筛选功能是指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教育客观上所发挥的对个体的选拔的过程。教育的协调功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它在发挥筛选功能的同时又依赖于自身的力量使得这种筛选成为社会的需要,没有这种筛选,社会发展将是不协调的; 二是客观上形成人的发展差异的同时又在通过教育尽量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异,在这种意义上,教育始终起着调节器的作用。第三章 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价值 一、教育价值及其分类(一) 教育价值的定义归纳为:作为客体的教育系统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即理解教育价值概念的核心是把握主体的需

10、要与客体的属性两者之间的价值关系。其中客体指的是整个教育系统,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二) 教育价值的分类依据教育价值指向的不同,研究者们通常把教育价值划分为教育对个体的价值与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又称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教育的本体价值是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或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价值(内在价值)(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满足度)教育的工具价值是指教育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系统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社会、外在价值),有两种体方式:第一是通过培养特定的人才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系统的需要。第二是通过教育系统人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除培养人以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

11、技等系统的发展,以满足个体系统的要。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具有迟效性,促进个体发展具有超前性。教育工具价值的实现必须以教育为本体价值的实现基础。二、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判断、评价等的总称。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一种稳定的认识和看法,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密切相关,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并导致人们采取不同的行为取向。(一) 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社会条件和自我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其次,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思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再次,人的实践活动是教育价值观

12、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 历史上不同教育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演进历史表明,教育价值观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稳定性;差异性;阶级性;时代性。(三) 形成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意义 1.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教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深化人对教育的认识;2.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促进人们更好地进行教育判断和选择,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3.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更好地制约或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三、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 (一) 社会价值主导取向 (二) 个人主导价值取向 (三) 社会与个人价值统一的价值取向 (四) 多元化价值取向 (五) 生命价值取

13、向 (六) 人的自我生成价值取向 第二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 (一) 教育目的的基本表达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或预期实现的结果。教育目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一定国家或地区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广义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二)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活动的层次结构为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从内容上表述是一个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的过程)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

14、所具有的影响或作用,对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有多方面功能) 1. 定向功能: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它既是学校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也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来办学。 2. 调控功能:教育目的自身的各种内在规定性对整个教育过程具有较强的调控功能。 3. 激励功能:教育目的蕴含着人们的观念价值与期望,可以形成一种吸引力和激励作用。人们对教育目标价值的认识程度越高,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则目标越能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心与决心,越能发挥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4. 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衡量学校教育办学质量以及学生发展质量如何

15、的根本标准。教育目的的诸多功能相辅相成,定向功能一方面为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提供了目标方向,另一方面,定向功能的发挥又直接依托于其他功能的实现;而激励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积极的调控形式和评价手段;离开了评价功能的发挥,则可能会使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缺少方向和进一步的完善。因此,应该加强重视并合理把握教育目的的多方面功能,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不断完善。三、历史上经典的教育目的论 (一)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二) 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

16、本身出发,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三) 教育目的中人与社会关系的确认: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应该历史地、具体地看待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观点。四、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双重特性。 (一) 教育目的的社会依据 1. 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2. 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 教育目的的人的依据 1. 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2. 依据教育者的发展要求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古代 近现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坚持

17、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2.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3.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要求。 (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人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人的发展;人的片面发展是旧式劳动分工和阶级对立的产物;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完全实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B人的全面发展含义: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智力和体力、道德和精神都得到充分、自由、统一和尽可能多方面发展

18、的人,是“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其中,尽可能多方面发展体现的是发展的量的特征,充分、自由的发挥体现的是发展的质的特征,统一发展体现的是发展的度的特征。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启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确立了科学的人才发展观,为教育目的的确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2)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3. 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德智体美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全面发展教育一直是我

19、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主要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几方面构成。A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首要任务)(基本任务)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b、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c、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d、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B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智育与教育不同)(基本任务)a、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b培养和训练学生各项基本技能 c培养和训练学生智力才能 d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C体育是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能力、

20、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基本任务)a指导学生锻炼身体 b提高学生健康水平c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d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 e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养成文明习惯D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四育的关系(三) 我国教育目的的重建 1. 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 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 (素质教育) 3.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2)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辅助者,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

21、需要人才的专业人员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角色是教师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以及人们对教师如何行为的一种期望 (一) 学习者、学者与研究者 (二) 知识的传授者 (三) 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四) 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五) 学生的榜样和朋友 二 (一) 教师的权利 :教育的权利是教师依法享有的各种权益,是用法律规定的教师的职业权利,即职权。主要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二) 教师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当承担的各种指责。三、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对象

22、、内容、任务、过程的复杂性)与创造性(二)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众性 (三) 教师劳动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四)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示范性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 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教师集体以及社会其他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内容主要包括:对待事业-热爱忠诚、敬业乐业; 对待学生-热爱关心,诲人不倦;对待教师集体-团结合作,协调一致; 对待家长-尊重指导,廉洁从教;对待自己-严谨治学,勤于进取。(二) 知识结构 1.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2. 精深的专业知识 3. 扎实的

23、教育理论知识 4. 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三) 能力结构 教师的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成功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要素。包括:1驾驭教材的能力 2. 交往沟通的能力 3. 组织管理与课程开发能力 4. 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 5. 终身学习能力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角色定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认识发展的主体;起着指导作用,学生起着主体作用。 (一)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二) 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三) 学生是主动学习的

24、人 (四)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 联合国关于儿童权利的宣言和公约 i. 儿童权利宣言 ii. 儿童权利公约 (二) 我国法律对学生权利的规定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及其作用 (一)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主要表现在社会、教育、心理关系。 (二)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 2.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 3.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的心理

25、健康 4.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师生关系发展 的新趋势 (一) “我他”型师生关系 (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二) “我你”型师生关系 (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关系)三、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 尊师爱生 2. 民主平等3. 教学相长 (二)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 教师因素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师生关系;2)教师的管理方式影响师生关系;3)教师的智慧影响师生关系; 4)教师的人格因素影响师生关系。2. 学生因素 :主要来自于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对学习的认识3. 环境因素 :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 (三) 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基

26、本策略 1. 真心关爱学生 2. 公平对待学生 3. 理解宽容学生4. 严格要求学生 第五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第一节 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定义课程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的选择和组织方式建构的旨在使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和谐互促的经验载体。(一) 课程是经验载体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 主动经验与被动经验 3. 外显经验与内隐经验 (二) 课程的选择依据 1. 培养目标;2社会发展;3个体发展;4时代背景;5区位特色;6课程传承(三) 课程的组织方式 1. 纵向的方式与横向的方式纵向的方式是指对经验按照一定的标准基于先后顺序来进行组织的方式。横向的方式则与纵向的方式截

27、然相反,强调对经验按照领域来进行划分,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强调用“大观念”等对经验进行组织。2. 逻辑的方式与心理的方式逻辑的方式是指根据经验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对之进行组织,强调把经验的重点放在对之进行逻辑分段的顺序上,然后对之按照固有的逻辑顺序排列。心理的方式则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经验,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等来对经验进行组织。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中心,是目的。3. 直线的方式与螺旋的方式 直线的方式强调把经验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虽然认识到了经验之间的前后关联,但在组织的过程中却基本不重复。逻辑的方式又称为圆周式,认

28、识到任何后继经验都有赖于先前经验提供的基础,因此,在对经验进行组织时有意地让经验在不同的阶段上重复出现,但在范围上逐渐扩大、程度上逐渐加深。(四) 课程的完整流程 :研制、试验、评价二、课程的构成 (一)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一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课程文件。1. 课程计划的内容 :总体概述;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补充说明 2. 课程计划的形式 :文字式;表格式;融合式(二) 课程标准 1. 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学、教材编写、评价等都具有指导作用。2. 课程标准的框架 (三) 教材 是以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为基本成分而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具有介质性、科学性和多样性。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说明、目录、正文)三、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课程的管理体制或权制分享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的显隐程度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根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