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3.85KB ,
资源ID:88311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8311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班国学古诗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班国学古诗教案.docx

1、小班国学古诗教案小班国学古诗教案【篇一:幼儿园国学教案】 幼儿园国学教案 幼儿园国学教案,中国首家幼儿园国学系统服务平台至德幼教联盟为您整理。 大致有这几方面的内容:例如:教育活动儿歌/故事(这个随便根据你上课的科目不同写)*(这个是你上课的名称) 一、活动目标 二、活动准备 三、活动过程。 下面以弟子规为例: 活动内容:弟子规 活动目标:认知:复习弟子规中学过内容,感受其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情感: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教育幼儿孝敬长辈。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一、故事引题 教学备注 课件播放音乐,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听音乐跟读 二、复习学过的内容 出则弟 兄道友,弟

2、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 尊 长 , 勿 呼 名 ,对 尊 长 , 勿 见 能 。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读。 2.男女小朋友分组诵读。 3.幼儿完整地诵读。 结束部分: 三、诵读表演 请朗读的好的幼儿上台表演。 活动效果: 我们国学幼儿园又怎么把特色教育落实到教学中呢?中国首家幼儿园国学系统服务平台至德国学,将传统国学与现代学前教育相结合,总结出了幼儿园国学教育八大体系,其中课程体系包括: 国学经典诵读 “孝道、师道、感恩”教育活动 经典音乐熏陶 经典书画欣赏传统手工活动 传统养生活动课程 国

3、学幼儿园创建管理八大体系如下: 1.幼儿园自动运营管理体系(园长运营智慧体系) 2.团队脱手管理打造系统(教师团队打造体系) 3.家长主动转介绍系统(家长工作体系) 4.多样化国学课程系统(国学课程体系) 5.环境创设系统(招生环境创设系统) 6.轻松免备课教学教研系统(教学教研体系) 7.大型活动标本策划系统 (品牌活动策划) 8.联盟大家庭资源共享系统(全国联盟平台资源共享体系) 中国首家幼儿园国学系统服务平台至德国学,半年到一年内帮您的幼儿园引进国学教育,真正实现园长对于幼儿园的脱手式管理,实现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打造属于您的幼儿园国学品牌!【篇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孙淑云】 课时教

4、案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创设,引入乡愁 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引诵泊船瓜洲; 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笔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诵秋浦歌 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张籍的笔下,乡思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二自读自悟,体会情感 1)学生读四遍以下的诗,要求,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韵味。 2)检查朗读,交流体会情感。 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1)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

5、围。) 对比: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 引读(厚重悲凉的背景音乐): 1.秋风之中,萧杀之气,怎不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 2.秋风之中,木叶凋落,远居他乡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乡“洛阳城里见秋风” 三 想象“意”的内涵 1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2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生写(背景音乐流泪) 3生在音乐中诵读。

6、 结语: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引读):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四 品“开”之内涵 1“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 2亲爱的孩子,在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体会内容复杂的情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读:落红遍地,你秋思满腹,打开了信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会写些什么呢?(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追问学生因由,引读) 3一个“开”字,你读懂了怎样的情感?情感朗读“复

7、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诵读提炼,乡思情深 1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齐读古诗)2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齐读古诗) 3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诵读全诗。 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 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

8、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

9、,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0、。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 集体背诵本诗 2、 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篇三:国学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文的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感受诗文所蕴含的道理。 2、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

11、杜甫)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水槛遣心 其一。 二、进行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 2请学生轮来朗读。 3结合导读驿站简单理解古诗含义。 (见环节四、五) 三、学生学习诵读 1教师和学生一起读。 2男女生分组朗读。 3分组赛读。 四、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

12、,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

13、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五、诗歌赏析: 杜甫的水槛遣心共有两首,大约作于公元761年。此为第一首。诗人杜甫经过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定居草堂,经过精心经营,树木多了,有了水亭,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面对着绮丽的风光,写下了这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在诗歌中,表现了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遣心”即释放情怀的意思。全诗如下: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首联写道:“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去郭”即远离城郭(成都)。“轩”长廊。“楹”即柱子。“敞”即开朗。

14、“眺望”即向远处望。“赊”即远。意思是说,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此诗人能够极目远眺。这里,不但描写草堂所处的位置,而且突出了地处偏远而视线开阔特点。 颔联写道:“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幽”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沉静。上句 “澄江平少岸”,是诗人凭槛远望,是写远景。诗人望见了清澈碧澄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 下句“幽树晚多花”是近景,描写了在春日的黄昏里,草堂四周茂密的树木盛开着艳丽的花朵,让人感受到草堂中清香迷人的环境。这两句诗人采用了静态的描写,表现草堂周围环境的幽深之美。 颈联写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两句承上而转。上句“细雨鱼儿出”,描写了

15、鱼儿在绵绵细雨中摇曳着身躯,欢欣地浮到水面来了。下句“微风燕子斜”,写出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天空。其中,上句的“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下句的“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这两句可以说是细节描写,用细腻而生动的笔墨,以动写静,描写了幽静的环境。 尾联写道:“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城中”指成都。上句“城中十万户”与下句“此地两三家”形成对比。诗人通过“十万”与“两三”一对数字悬殊的比较,反衬出草堂环境的闲适幽静,同时,景语情语,从而也暗示了诗人从动荡中安静下来之后愉悦的心情。在写法上,这两句呼应了“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两句,可以说,首尾圆合,结构完

16、整。 在艺术上,首先,遣词用意精微,语言天然。这正如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其次,对仗手法的运用,极为高妙。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再次,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六、注释: 去郭轩楹敞: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敞,开朗。 无村眺望赊: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长,远。 澄江平少岸: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七、课堂小结: 诗句接龙 :让学

17、生排成一排,每人念一句,看谁念得准、接得快。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这首诗。 2、熟读直至背诵这首诗。 菊花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文的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感受诗文所蕴含的道理。 2、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菊花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菊花的情态,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语言淡雅朴素,饶有韵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进行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 2请学生轮来朗读。 3结合导读驿站简单理解古诗含义。 (见环节四、五) 三、学生学习诵读 1教师和学生一起读。 2男女生分组朗读。 3分组赛读

18、。 四、作者介绍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 五、古诗品析: 1、词语注释 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sha):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尽:完。 更(gang):再。2 2、白话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3、内容赏析

19、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

20、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

21、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七、课堂小结: 1、诗句接龙 :让学生排成一排,每人念一句,看谁念得准、接得快。 2、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这首诗。 2、熟读直至背诵这首诗。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