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214.62KB ,
资源ID:88332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8332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音乐发展史.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音乐发展史.docx

1、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国音乐发展史(上)2009-07-27 09:48远古时期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新石器时代的骨哨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长610厘米 (图片/艺术数据网)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

2、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相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她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就是音乐的萌芽,就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夏、商时期夏商两代就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瞧,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瞧,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就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就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

3、巫风盛行,于就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与觋(男巫)。她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她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与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打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

4、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我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鼍鼓 1980年出土于山西临汾地区襄汾县陶寺 (图片/西安钟鼓楼网)西周、东周时期西周与东周就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瞧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

5、,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就是“风”。它们就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

6、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些都就是声乐技术上的高度成就。元代王振鹏伯牙弹琴图,绢本水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周代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成就还可以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葬中的古乐器为重要标志。这座可以与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乐宝库提供了当时宫廷礼乐制度的模式,这里出土的八种124件乐器,按照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几乎各类乐器应有尽有。其中

7、最为重要的64件编钟乐器,分上、中、下三层编列,总重量达五千余公斤,总音域可达五个八度。由于这套编钟具有商周编钟一钟发两音的特性,其中部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从而证实了先秦文献关于旋宫记载的可靠。曾侯乙墓钟、磐乐器上还有铭文,内容为各诸侯国之间的乐律理论,反映着周代乐律学的高度成就。曾侯乙编钟就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图片/中国文化网)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也已经确立。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就就是以宫

8、音的弦长为基础,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得到宫音下方的纯四度徵音;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损一),得到徵音上方的纯五度商音;以次继续推算就得到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内十二个半音(十二律)的弦长,就构成了“三分损益律制”。这种律制由于就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这样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发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谓“黄钟不能还原”,给旋宫转调造成不便。但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秦、汉时期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

9、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与器乐也都称之为乐府。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就是相与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与”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与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有着重要影响。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就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汉代律学上的成就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的方法

10、将八度音程划为六十律。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相与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已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带到内地。由此可见当时各族人民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十分普及了。这时,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著琴操

11、。三国时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操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荆轲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南北朝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与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与管弦伴奏的歌舞戏。这已经就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这一时期律学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晋代荀瑁找到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数”。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办法,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她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隋、唐时期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就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

12、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域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就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与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就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与大曲的传统,融

13、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唐代宫乐图 (图片/中国网)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就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就是主要乐器之

14、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与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与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下)2009-07-27 09:50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 “瓦舍”、“勾栏”应运而生。在“瓦舍”、“勾栏”中人们可以听到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瞧到说唱类音乐种类崖词、陶真、鼓子词、诸宫调,以及杂剧、院

15、本的表演;可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这当中唱赚中的缠令、缠达两种曲式结构对后世戏曲以及器乐的曲式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而鼓子词则影响到后世的说唱音乐鼓词。诸宫调就是这一时期成熟起来的大型说唱曲种。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南宋姜夔就是既会作词,又能依词度曲的著名词家、音乐家。她有十七首自度曲与一首减字谱的琴歌古怨传世。这些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如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

16、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在弓弦乐器的发展长河中,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的记载。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在乐学理论上宋代出现了燕乐音阶的记载。同时,早期的工尺谱谱式也在张炎词源与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出现。近代通行的一种工尺谱直接导源于此时。宋代还就是我国戏曲趋于成熟的时代。它的标志就是南宋时南戏的出现。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其音乐丰富而自然。最初就是一些民间小调,演唱时可以不受宫调的限制。后来发展为曲牌体戏曲音乐时,还出现了组织不同曲牌的若干乐句构成一种新曲牌的“集曲”形式。南戏在演唱形式上已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传世的三种

17、南戏剧本张协状元等见于永乐大曲。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典型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有严格的结构,即每部作品由四折(幕)一楔子(序幕或者过场)构成。一折内限用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常由一个角色(末或旦)主唱,这些规则,有时也有突破,如王实甫的西厢记达五本二十折。元杂剧对南方戏曲的影响,造成南戏(元明之际叫做传奇)的进一步成熟。出现了一系列典型剧作,如拜月庭、琵琶记等等。这些剧本经历代流传,至今仍在上演。当时

18、南北曲的风格已经初步确立,以七声音阶为主的北曲沉雄;以五声音阶为主的南曲柔婉。随着元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总结戏曲演唱理论的专著,即燕南之庵的唱论,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则就是北曲最早的韵书,她把北方语言分为十九个韵部,并且把字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这对后世音韵学的研究以及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均有很大的影响。明、清时期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明代的民间小曲内容丰富,虽然良莠不齐,但其影响之广,已经达到“不问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由此,私人收集编辑,刊刻小曲成风,而且从民歌小曲到唱本,戏文,琴曲均有私人刊

19、本问世。如冯梦龙编辑的山歌,朱权编辑的最早的琴曲神奇秘谱等。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词以山东大鼓,冀中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较为重要。而牌子曲类的说唱有单弦,河南大调曲子等;琴书类说唱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等;道情类说唱有浙江道情,陕西道情,湖北渔鼓等,少数民族也出现了一些说唱曲如蒙古说书、白族的大本曲。明清时期歌舞音乐在

20、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等。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明初四大声腔有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腔,其中的昆山腔经由江苏太仓魏良甫等人的改革,以曲调细腻流畅,发音讲究字头、字腹、字尾而赢得人们的喜爱。昆山腔又经过南北曲的汇流,形成了一时为戏曲之冠的昆剧。最早的昆剧剧目就是明梁辰鱼的浣纱记,其余重要的剧目如明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洪升的长生殿等。弋阳腔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各地的方言小戏发生重要影响,使得各地小戏日益增多,如各种高腔戏。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

21、很快的发展,它影响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陕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这种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经久不衰。晚清,由西皮与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丰富的琴歌阳关三叠、胡茄十八拍等广为流传。琵琶乐曲自元末明初有海青拿天鹅以及十面埋伏等名曲问世,至清代还出现了华秋萍编辑的最早的琵琶谱。明代末叶,著名的乐律学家朱载育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相邻两个律(半音)间的长度比值,精确到二十五位数字,这一律学

22、上的成就在世界上就是首创。近现代时期这一时期始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在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多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与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就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如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起义,抗议沙俄入侵的迫迁歌,“五四”时期痛斥军阀出卖祖国镇压百姓的城市小调坚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具有优秀的传统,如天心顺,绣金匾等。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

23、芳等一代名优。各种地方小戏、评剧、越剧、楚剧等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这反映出民族器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这种民族音乐民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其中华彦钧(瞎子阿炳)就就是杰出的代表。此外,各种琴谱、琵琶谱的编定、出版也多了起来。西洋音乐的传入中国虽可以上溯到元、明时期,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影响于中国应当就是清末民初的学堂民歌运动。当时一些要求效法欧美,富国强兵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倡导了这一运动,如梁启超、沈心工、李书同等。学堂乐歌作为学生音乐教材,以宣传爱国反帝,拥护共与,以及学习欧美科学文明为内容,

24、如中国男儿,体操兵操等,这些乐歌不仅流传于学校,而且广泛影响到社会各界。这些乐歌多借用外来曲调填词,也有少数根据本国曲调填词,还有少数创作曲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开始兴起了传播西洋音乐,改进国乐的音乐活动,并建立了一些音乐社团,如“北大音乐研究社”、“中华美育社”、“国乐改进社”。而专业音乐教育最初就就是在这些音乐社团的基础上建立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肖友梅又在上海创建国立音乐院,这就是正规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肖友梅呕心呖血,毕生献给了我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五四”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就是我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注意民族语言音调同歌曲音调的结合,

25、善于吸收传统音乐中的营养,写出了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她等流传至今的作品。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则从学习西洋音乐中探索改进国乐的道路,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写出了光明行、空山鸟语、病中吟等二胡独奏曲,并且把二胡纳入专业音乐教育课程。黎锦晖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舞剧,如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以及歌舞表演剧可怜的秋香等,这些作品也就是我国新歌剧创作的的早期探索。王光祈作为我国第一代音乐学家,在中国音乐史学以及比较音乐学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三十年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黄自对专业音乐教育的巩固与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她培养出一批专业音乐工作者如刘雪庵,江定仙,贺绿汀等,她创作的玫瑰三愿、南乡子等艺术歌曲仍然回响在今

26、天的音乐会舞台上。她还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这一时期,专业音乐的发展以歌曲为主要体裁,器乐曲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但在器乐作品民族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好的作品,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瞿维的钢琴曲花鼓,马思聪的小提琴曲内蒙组曲,马可的管弦乐曲陕北组曲,民族器乐曲如春江花月夜,以及华彦钧的二泉映月。音乐发展史中国音乐发展史萌芽与初步繁荣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我国就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可考历史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据考古资料显示,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发现七音孔与八音孔骨笛计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即可以吹奏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27、,乐律学家推论当时在乐律上已经形成五声音阶。根据10个墓葬的发现,均有骨笛作为陪葬物,说明音乐活动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经测定的骨笛年代为距今9000年。由此,我们可以有科学根据地说,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约有9000年可考的历史。这些骨笛比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骨哨早1000年,说明在我国广大国土上古代音乐发展的不平衡性。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一只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象的彩陶盆这就是我国乐舞有悠长历史的确证,可与古籍上记载有关古乐舞的传说相印证。原始音乐的形式就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唱与舞蹈具有重要地位,节奏因素较为突出。根据史籍记载,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时

28、代,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蒦;周的大武。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的音乐活动。如“大师”、“小师”、“矒瞽”、“钟师”、“磬师”等。西周初年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司乐”,规定十分严格。春秋时期学术下移,私人办学中也有音乐科目,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办学中曾亲自教授音乐。此外,西周“春官”的一些乐师也有“掌教”乐技任务。至战国末年(前3世纪),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从周初开始就有专门的“采风”制度,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乐师就不断搜集与整理各地的乐歌,直

29、至春秋中期未尝中断,同时还有公卿列士献诗的活动。我国第一部歌词集诗经里保存了当时采诗献诗的成果。作品产生的地域主要在黄河流域,也有少数出于江汉流域。其中可能有少数民族乐歌,只就是歌词已改为汉语。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集收入楚辞中,该书中大部分也就是可唱的歌词,说明战国时代江汉楚地的音乐文化也就是相当发达的。根据考古发现与史籍记载,至此时为止,乐器已有70种,已有了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即按制造乐器的质料将乐器分为八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见周礼春官)。器乐合奏相当发达,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钟鼓之乐”到战国时期发展到较大规模。1978年

30、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曾候乙墓出土的编钟(共65枚)、编磬、笙、排箫、琴、瑟、鼓等乐器共124件,估计大多数乐器可用来构成一个音响洪亮、音色多彩的大型乐队。这时期一些乐器如琴、瑟、笙等发展成为可以独奏的乐器。其中尤以琴的艺术水平最高,出现动人的琴曲。如表现“高山”、“流水”志趣的琴曲。近年来,乐律学家根据考古出土的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4世纪后期)五音孔陶埙测音,可能的发现陶埙能发十一个音,而且构成半音关系,显示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商代后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十二律的乐律知识。公元前六世纪的周景王时已有十二律与五声、七声的名称(见国语周语)。“五声”、“七声”也称“五音”、“七音”。五声

31、音阶在传统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这时期已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并出现了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音乐声学发展到较高水平,可以铸出在一个钟体内演奏大三度或小三度的双音钟,并利用不同高度的大小三度构成半音(如曾候乙编钟)。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尤很高的理论水平。诸子百家大都重视音乐问题。儒墨两家显学在音乐观上针锋相对。代表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著作乐记成文于战国。原始音乐经夏商周三代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汉族音乐为主,包括许多少数民族音乐的中国音乐传统已经形成,以后又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发展演进。交流与融合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留下很多业绩,但统一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思想与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秦朝设立了音乐机构“乐府”。汉承秦制,乐府也在汉代兴盛起来。乐府就是以采集、改编、表演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其兴旺发达就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的乐府曾“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汉书礼乐志)。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之风加以发展,并由此呈现出更加兴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