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105.31KB ,
资源ID:89033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9033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1、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雅安市2018-2019学年(下期)期末检测高中二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2.回答第I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3.回答第卷试题必须使用0.5毫来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内。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作答,在试题老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

2、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 个体生产成为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也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它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

3、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一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 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论B. 促进天人关系的体系形成C. 希望利用道德改造自然D. 将人际关系规范义理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孟子的这些话是对人际关系的说明,不是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故A项错误;也不是关于天人关系的说明,故B项错误;也不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这些话中有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字眼,说明处理的是

4、人际关系,同时希望把人际关系处理的更加规范,用义理规范,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3.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 希望恢复具有秩序性的周礼B.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 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都是为了适应各诸侯国发展国力巩固统治的需要,因而都从不同方面为统治者提出建议,使自己的主张能够被采纳,帮助统治者改善统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儒家孔子的

5、思想,不是他们思想的共同点;B选项错误,儒家、法家等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并非是争夺对政权的控制;C选项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是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汉代史记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由此可见A. 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B. 离事件更近的战国策更接近真相C. 历史真相无法考证D. 作为正史的史记观点更可信【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不同的古书对于同一事件的叙述或多或少会添加作者的主观思想,因此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因此A选项正确。

6、B选项错误,与事件时间远近和是否更接近真相没有必然关系;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历史的真实性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加以考证的;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5.“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秦朝皇帝制度的内涵B.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C. 封建官僚政治确立的背景D.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等信息体现的郡县制,说明是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故C项正确,其它选项均不正确。考

7、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朝时期政治制度郡县制6.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C.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D.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西周时,实行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持政治等级,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所以材料中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

8、治原则。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皇帝制度首创于秦始皇,在之前并不存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但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之间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形成于秦朝,不是秦朝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D选项错误,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指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不是秦朝。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和帝改革后的察举制A. 体现了差别平等B. 削弱了世家特权C. 增加了选拔人数D. 限制了王国势力【答案】A【解析】【

9、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经改革后的察举制从原来的各地平等的数量变成了按照各地人口的不同采取了区别对待,“每年”“每两年”“每三年”这体现了差别,都举一人这又体现了平等,所以这体现了差别平等,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世家大族特权的削弱;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规定,各郡国每年举孝廉两人。东汉和帝以人口多少为孝廉察举的比率,依据材料中的比率可知,这实际上减少了选拔人数;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按照郡国人口多少进行察举,使之更加合理,与限制王国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8.汉高祖令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收繁重的商业税,极力降低商人社会地位,而宋代则出现了富商大贾在科举发榜时

10、“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A.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 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 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 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汉朝时期政府压抑商业发展,而宋朝则出现商人“榜下捉婿”,这表明商人地位的提高,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唐宋时期实行的都是重农抑商政策,阶级结构没有进行调整,排除CD项;A项中的“扩大统治基础”在题干中没有体现。9.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

11、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据此可推知A. 青海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 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 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没有信息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事实上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人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B项错误;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亚许多地区,同时唐代纹锦中的图案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也在吸收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

12、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丝绸之路10.“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这说明戏曲A. 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B. 剧本多源于历史典故C. 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D.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父诫其子,兄勉其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的起源;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剧本的来源;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对史学研究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在朱熹等人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

13、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出A. 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B. 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D. 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通俗教育读本都是理学思想世俗化的体现,通过理学思想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的生活理念,故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朝,与材料强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而是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而是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逐一

14、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12.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 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C. 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 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发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己经被打破,夜市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当时商业竟争异常激烈

15、,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名师点睛】宋代商业繁荣。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夜市发展。与此同时,宋代还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商业的繁荣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市场网络体系,形成了三级市场网络体系。在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且货币流通具有区域特色。最后,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13.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 程朱理学的传播B. 地域性商帮的形成C. 市民阶层的兴起D.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16、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四孝图中主要强调“孝”等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包公打龙袍通过故事情节体现了忠孝的观念;昭君出塞通过歌颂昭君为了汉匈两族的边疆安宁和百姓免遭战争之苦而远嫁塞外的故事,宣扬忠孝观念。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歌颂忠孝观念的木刻版画蓬勃发展说明这时期程朱理学的传播有关,故A选项正确;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原因更多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关,材料没有体现商帮的问题,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忠孝观念广泛传播的原因,与市民阶层的兴起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与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无关,故D选

17、项错误。14.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这一措施A. 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B. 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 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D. 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答案】A【解析】“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再征税,这一措施会大大推动土地开垦面积的扩大,从而加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故A现正确;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农产品的市场化,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指的是地主兼并无力经营农民的土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中说明了新开垦的土地不再征税,故D项错误。15.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

18、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答案】C【解析】材料不承认内阁制度的合法性,“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之下”,说明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选C;材料中毕竟赋予内阁的职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皇权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来源,排除D。1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 脆弱性B. 再生性C. 封闭性D. 落后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

19、料中“遭到打击”、“恢复”等信息可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具有再生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只体现了“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内容,不能全面的反映材料;C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指的是自给自足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7.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2080957963.56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C. 田庄经济逐步发展壮大D.

20、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多,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提高土地粮食产量,所以会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方面的变化,不能导致手工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与田庄经济的发展壮大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8.顾炎武既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又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乾隆、嘉庆学者推崇其考据学之建树,而道光、咸丰学者则重视其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反映出

21、A. 学者重视近代科学技术B.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答案】D【解析】重视近代科学技术是洋务派的主张,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对文化的控制政策,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的科举考试还是传统八股文形式下的内容,没有发生巨变,故C项错误。根据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研究内容转向经世致用的学问,可见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这与当时中国遭受外来侵略,国内农民起义不断的社会危机加剧有关,故D项正确。19.历史上的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的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清代小说三国演义中曹

22、操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A. 为迎合读者修改了历史B. 情节与人物是作者虚构的。C. 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D.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等信心所学可知,在对历史人物曹操进行评价时候用了“奸雄”一词是受儒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为迎合读者篡改了历史;B选项错误,三国演义人物是真实的,部分情节是虚构的;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是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0.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希

23、腊人为已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两位先哲有相似的A. 民主思想B. 自由观念C. 政治主张D. 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希腊人为已任,孔子亦然。”等信息可知,两人都有促进国人思想觉醒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他们具有相似的民主思想;B选项错误,孔子倡导的是周礼,讲究等级秩序,长幼尊卑下的自由,而苏格拉底倡导的人性的平等、自由,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孔子维护封建礼教,倡导周礼,具有的是臣民意识,而苏格拉底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具备一定的公民意识,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

24、项。21.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地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A. 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B. 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C. 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D. 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表明,雅典民主还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真实性,故A项错误;一贫如洗的平民并不能代表整个公民群体的政治素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说明,雅典政治设计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故C项正确;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与材料“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相左,故D项错误。考点

2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22.雅典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并明确规定“以下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对发言人资格的规定说明了在当时的雅典A. 以私有财产多寡确定权利B. 享有民主政治的道德条件C. 公民参政的意识日趋增强D. 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下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财产的人”来看,对于这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不能参与公民大会发言,可见在当时的雅典,享有民主政治是有道德条件的。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说明按财产的

26、多寡确定享有的权利,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公民参政意识增强,排除;D项材料与公正原则无关,排除。23.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A. 司法独立原则B. 程序法定原则C. 公平正义原则D. 契约自由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在处理家庭债务问题上,既保护了妻子作为弱者的权益,同时也考虑到了丈夫的生存利益,这体现了罗马法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司法独立指的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其他任何机关或个人的干涉,以审判独立为

27、核心,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照顾夫妻双方利益的公平正义原则,并未体现程序法定原则;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照顾夫妻双方利益的公平正义原则,不是契约自由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4.在信仰问题上,普罗塔哥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表明两人都A. 公开反对宗教神学B. 注重对人的思考C. 强调道德的重要性D. 因犯罪遭到惩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对神

28、持怀疑态度,实质上反映了其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严,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都注重对人的思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他们不信神并不意味着他们反对宗教神学;C选项错误,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D选项错误,两者都因对神的怀疑而遭到惩罚,不是因为犯罪遭到惩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1.第卷答案只能用0.5毫来黑色签字笔回答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内。2.本部分共3大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

29、,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功(功劳卓著的人)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古代的诉讼虽

30、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就导致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司法审判。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变动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共同影响。【答案】(1)变动:由公民法到万民法。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2)特点:以礼入法,礼教是指导审判的

31、重要原则;贵族、官员享有司法特权;皇帝掌握最终司法裁决权;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通供;司法从属于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性。(3)影响: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对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依据材料一中“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等方面概括得出罗马法变动原因。(2)依据材料二中“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功(功劳卓著的人)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古代的诉讼虽然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