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50.91KB ,
资源ID:892369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9236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录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附录2.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录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附录2.docx

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录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附录2第二部分专题六考点三一、古代称谓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称斋

2、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3)称官爵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2谦、敬及

3、贱称(1)谦称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2)敬称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称师长:夫子哂之。(论语)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3)上对下或平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4)贱称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5)表特定关系加“从”表示叔伯关系: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加“太”表示长一辈: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

4、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指已故的母亲。3“号”称(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

5、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

6、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4年龄称谓(1)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3)齿龀(chn)龆(tio)龀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黄发垂髫,并

7、怡然自乐。(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6)笄(j)年指女子十五岁: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三十岁。(10)不惑之年四十岁。(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12)花甲花甲子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13)耆(q)艾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土)(14)古稀七十岁:酒债寻常行处有

8、,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15)耆耋(di)指高寿,老年。耆指六十岁,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16)耄(m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17)期(j)颐一百岁: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二、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三、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据史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四、官职常识1官职(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

9、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

10、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

11、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2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1)授官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

12、南录后序)授授予官职: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2)免官罢免去、解除官职: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免罢免: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除: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3)升官升升官: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人名)

13、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降官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驱逐,流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

14、)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韩愈县斋读书)免免职: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废废黜,放逐: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5)调官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徙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6)兼、代兼兼任: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摄

15、暂代官职: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领兼任: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7)辞官悬车辞官居家: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解官辞去官职: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永宁元

16、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汉书公孙弘传)(8)其他视事任职: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下车官吏初到任: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世

17、说新语)五、科举常识1概念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2发展历程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

18、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3古代学校(1)“庠”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太学”是出现于汉代的全国最高学府: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4明清科举简表项目科别院试乡试

19、(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乡试次年三月会试同年四月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5.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

20、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2)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3)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21、。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4)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5)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例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6)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六、地理常识1地区名(1)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22、(赤壁之战)(2)江东指芜湖以下的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指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3)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4)山东指崤(xio)山以东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5)河北与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6)中国指中原地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7)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2政区名(1)九州古代天下分

23、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2)八州与八荒泛指中国: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3)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4)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后汉书张衡传)(5)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6)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

24、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洪秀全原道醒世训)(8)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3山川、关隘名(1)江指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2)河指黄河: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3)崤指崤山:崤有二陵焉。(左传)(4)函指函谷关: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5)岱指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6)五岳指

25、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7)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8)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9)大泽指云梦、洞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10)五湖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4别称(1)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2)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3)福州又称三山:自海道

26、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4)镇江又称京口: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南录后序)(5)开封又称东京: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柳敬亭传)(6)扬州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淮左名都)(7)苏州又称姑苏、吴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8)武汉又称夏口、江夏: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9)北京旧称燕京、大都、北平。5其他(1)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2)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3)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ng y)和右扶

27、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七、宗法常识1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3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

28、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7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如礼记曲礼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