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4.19KB ,
资源ID:89334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9334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四讲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职业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四讲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职业发展.docx

1、第四讲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职业发展第四讲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职业发展-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同时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的经济当前处于转轨时期,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进步,所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就业问题中的关键问题。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就高校毕业生来讲,就业人数大幅度上升,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而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分析更显尤为重要。第一节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就业方式的不断变化,原来的分配制度到现在的自主选择,形势的严峻与政

2、策的宽松更显示出当前就业形势的双面性。 一、就业形势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必备人才,其就业形势、就业方向、就业前景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从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来看,就业形势逐渐呈现出市场化(即以市场为导向,毕业生素质、能力符合市场需求)、自由化(即一改传统分配的原则,用人单位自主挑选符合单位要求的人才,毕业生自身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多元化(即就业方式趋于灵活和多样化,如出现了网络招聘等新型模式,为毕业生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的特点。 二、就业形势的总括 分析来看,就业形势已经出现了“喜忧参半”的状况。“喜”是由于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来逐步促进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同时,

3、目前我国近几年实行的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这一开放的政策也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增加了更多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可以说,国家的新政策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一剂宽心丸。然而在“喜”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专业和社会需求的严重不对口,就业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依然是高校毕业生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仅从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就可以深刻感受到这种巨大的压力: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

4、。再看大学生待业人数,2002年44万、2003年64万、2004年76万、2005年93万、2006年112万,2007年125万,2008年150万,这些数字无疑表明高校毕业生人数正以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激增,待业人数也只增不减,更反映出了在现阶段,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将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和竞争。 从就业市场发展容量上来说,就业的各个侧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表现出就业的多元特征: 从择业地区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容量已大部分饱和,而随之发展起来的中小型城市及城乡地区则有更多的发展;从择业的单位上来看,发展好的大中型企业和单位毕竟占用人单位总量的少数,中小型企业则是经济

5、发展的主力军,人才需求量较大;从择业的流向上来看,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发展较好,而理论型较强的专业则市场容量减少;从择业的薪酬上来看,高薪职业由于数量少、竞争力强、市场容量少、中等薪酬的职业覆盖面广、选择余地大而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随着就业工作的向前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就业趋势将呈现出就业全国化,政府从就业市场的主导位置上逐步后撤,从而使毕业生成为就业最终的主体,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路在短期内可能还会成为主流,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会成为就业主流脉象,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方式将会更加多样。但是相信毕业生素质也会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方法会不断完善,政府的力度

6、会不断加强,在未来就业形势呈现出美好的前景。第二节 就业现状成因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各高校普遍出现就业难,就业层次下降的情况,但其实从我国现在就业需求来看,社会人才总量是缺乏的。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几百万个,同时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但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然而为何会出现就业难的现象呢? 一个人的发展不会游离于大环境之外,它是与国家、社会大环境以及毕业生自身息息相关。下面我们从社会、毕业生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近几年就业难的一、从社会角度来看 (一)缺乏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致使一些

7、地区和部门的失业者求职无门,用人者招人无路,严重制约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和流动。劳动就业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解决滞后,使得市场机制不能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及时的配置。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及时、有效配置。(二)供需不平衡 虽然近几年社会岗位需求量较大,但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竞争力不断加强,同时绝大多数毕业生专业不能与社会需求专业相吻合,例如,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一些长线专业出现供过于求导致岗位空缺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形成的,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

8、人才的产出量,而社会需求则起伏较大,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三)毕业生择业方向矛盾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而恰恰是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容量较大,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这样就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比例出现大幅度的差距。过度集中在同一地区的毕业生显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四)其他劳动力类型抢占就业市场 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逐年加大。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另外大量初、高中毕业生也将占据每年就业

9、人数的大部分,从而进一步缩小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五)市场体制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加上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因素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以致毕业生就业时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衡。(六)骗子,假招聘铺天盖地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针对就业岗位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导致就业难。 (七)企业

10、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没有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个别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这些不合理的制度也给大学生就业树立屏障。 除此之外,就业环境还不够宽松,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没有合理的就业服务体系等,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二、从毕业生自身角度来看(一)就业观念滞后 就业观念是就业时的核心价值观,正确的观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

11、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目前普遍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一些同学把留学作为首选,由于不考虑对留学专业是否有兴趣,专业的就业前景等问题,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不亚于外企。 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但是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

12、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社会实践证明,有些专业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而且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反映,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二)能力欠缺 能力是个人就业的核心支点,职业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人手。就业率高的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能力都比较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找

13、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 (三)准备不足,职业生涯模糊 许多毕业生在择业前没有做充分的就业准备,盲目的就业常会导致就业失败,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没有求职目标,当然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缺乏求职技巧 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没有对面试的基本礼仪和材料准备及简历的制作做有针对性的准备,使毕业生失去基础的竞争力。当下学生简历普遍内容冗长,无关联信息较多,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此外,如果简历中出现拼写、语法错误和措辞不当,把企业、收件人和

14、职位名写错,将直接导致应聘的学生失去下一轮面试的机会。(五)怕吃苦,爱面子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六)缺乏工作经验 据权威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约占63%。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以及实际的工作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操作能力已成为各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同样造成了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例如,某些专业人才过

15、剩、毕业生的频繁跳槽等,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就业形势依然不容忽视,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努力以缓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加强对毕业生们的指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准确的定位,顺利实现就业。 就业中的“双向选择”l关注就业热点网站,及时掌握各类就业信息;2浏览各类网站、报刊、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3明确求职目标,了解目标单位的招聘计划,指定自己的求职时间表;4积极参加招聘会,与用人单位双向交流,递交纸质或者电子自荐材料:5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校外人才市场招聘会,广泛搜集就业信息。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以它独有的发

16、展脚步向前迈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就业市场的变化历程也体现出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和关注,探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就业工作的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就业市场发展历程 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完全是由政府根据国家需要进行有步骤的安排,一般不存在互相选择的问题。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自此,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序幕徐徐拉开。毕业生就业首先是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定计划的办法,实行由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上下结合的办法编制分配计划;其次在落实计划时,采取了一定范围内“供需见面”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分配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毕业生

17、与用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改革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少数高校中进行试点。 1986年,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编制计划的方式进一步改进,国家教委首次举办了由学校、部门、地方及部分用人单位参加的供需见面洽谈会。在国家宏观计划指导下学校通过“供需见面”方式提出分专业、分用人单位的调配方案。这种方式的推广,使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如火如荼。1989年3月2日,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后,最初由学校、部委或地方主管部门举办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或洽谈会开始出现。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社会上还不完全具备公平竞争的环境,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受大环境的影

18、响和制约,存在某些局限和不健全的地方,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问题较为突出。 1997年3月,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完善提出了具体意见。各地方、部门和各高校依据该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了管理和监督。同时,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先后与西安和上海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联手,分别打m“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西安市场”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海市场”的牌子,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始进入新的领域。日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正逐步跨入规范化的轨道,也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体系。大学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

19、现形式又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的场所、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特定的参加对象等;无形市场主要指毕业生联系工作不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据个人意愿,白行选择,其外在表现是没有具体化时间、地点,没有固定的场所,它是无形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二、就业市场的几种形式目前,有形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高等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有的叫“招聘会”、“洽谈会”等)。它是针对本校毕业生的特点,邀请与其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加,主要是为本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市场。2学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指两所或两所以上高校联合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为克服单个学校的就业市场规模小、单位

20、少、效能差而实行的弱弱联合、强弱联合或强强联合。3分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从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化的角度出发,把理、工、农、医、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4层次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举办的为区域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这些区域市场辐射性很强,对周边城市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5行业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中央部委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主办的主要为本系统、本行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市场。6企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举办的以招聘到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主的就

21、业市场。7国际性毕业生就业市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毕业生就业的国际化趋势已显端倪。国外企业在中国招聘毕业生,中国企业招聘外国留学生或直接在国外招聘就职于国外分公司的毕业生的情况已有发展。加人世贸组织后,这种状况将更趋明显。 有形市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无形市场尤其是网络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网上招聘、网上求职的快捷、灵活已被越来越多的单位和毕业生认同并进行实践。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从一般的信息交流扩展到网上面试等考核的更深层面。国家在积极扶持以高校为基础的有形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同时,正在加快无形市场的建设。国家教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制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

22、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有些地方、部委和学校也在此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无形市场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网上依靠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在不远的将来,用人单位的需求信第四节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政策和法规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于就业的政策及规定和一些具体指导性意见、办法等。它是我们搞好就业工作的指南和依据。很多大学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总觉得这些政策、法规离自己太远,没有什么用处,既不愿意认真了解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当前就业工作的要求和一些有利于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更不愿意去细细琢磨,以发现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其实,如何利用就业政策、法规,把就业的不利条件变为有利

23、条件,这其中大有学问,值得我们认真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大致经历了一个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即计划经济之一下的“统一分配”就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关部门开始逐步改革“统招统分”制度,并形成了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政策。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

24、难问题日益凸觋。为保证大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国家为此专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新政策。这些政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的政策 2005年6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

25、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二)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三)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 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

26、以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凡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需要人事代理服务的,由有关机构提供全面的免费代理服务。对毕业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可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高1档至2档工资标准。 (四)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要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证

27、照类和各项行政事业收费。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其中有贷款需求的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五)大力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 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对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非本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要与国有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对他们当中从事科技工作的,在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时,要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要规范人才、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大人事和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通过法

28、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行为。要依法加强对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会保险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六)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就业见习制度是为帮助同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和促进供需见面。见习期一般不超过1年,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当地有关服务机构要为这些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人事代理和就业指导等服务。(七)逐步实行省级以上党政机关

29、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对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年至2年。副省级城市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参照以上办法执行。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八)加大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力度 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在改革、建设的第一线和艰苦的环境中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是青年人成长的重要途

30、径,也是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有效方式。要进步扩大选调生的规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要选拔一定数量的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主要充实到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选调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在他们到基层工作2年至3年后,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结合岗位需求,从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任用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今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应优先从选调生中选用。(九)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目前,广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人才极其短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党

31、委和政府要重视加强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和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搭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舞台,既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有利于推动“三农”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西部基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农技推广服务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阶段性服务;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丰富服务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有计划地选派高校毕业生到本地区农村服务。从2005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到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安排到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医疗卫生机构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I丁作的高校毕业生

32、,其生活补贴由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二、转变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到2002年底,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为1 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15%;2003年,全国各类高校学生有1 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7%左右。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加,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超过2 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40%。国际上根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把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0/0一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向了大众化。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人将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归因于高校扩招政策,归因于高教大众化的实现。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确实存在,但“就业难,不是扩招惹的祸”,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转变观念。(一)观念不同是形成大学生就业难思想碰撞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