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61.50KB ,
资源ID:89634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9634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简体论述1试述现代经济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简体论述1试述现代经济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docx

1、简体论述1试述现代经济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论述1.试述现代经济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答: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融通资金,不与货币资金的所有者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融资的条件,例如借款期限、数量和利率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实现资金的融通。(2)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权方自然十分关注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债务人面对直接债权人的监督,在经营上会有较大的压力,从而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3)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和发行

2、股票,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由此筹集的资金具有可以长期使用的特点。在存在较发达的证券市场条件下,短期性资金也进入市场参与交易,支持这类长期融资的发展。直接融资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为多。(2)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风险,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比间接融资为大。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1)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其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2)在直接融资中,融资的风险由债权人独自承担。而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是多样化的,融资风险便可由多样

3、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由此可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的两种方式,是调节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资金余缺的方式,两者均以信用为基础,相互补充,满足不同债权人和债务人的需要,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金融市场不可缺少的因素。2阐明多种信用形式并存对我国银行经营改革的积极影响。 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关系无处不在,普遍于生活多方面及再生产的全过程,其规

4、模和结构日趋扩张和复杂。 信用的形式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重要手段。银行信用是指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媒介、以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为借贷对象或载体所形成的信用。银行信用包括债权人债务人通过股票或债券在金融市场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直接融资和债权人债务人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间接融资两种方式。此外信用形式还有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国家信用是国家以发行国家债券为主要工具向货币所有者筹集资金用于弥补赤字、发展经济、调节经济生活。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的货币需求的信用,它能

5、刺激生产、引导消费、调节经济、完善融资结构从而提高融资效率。从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以后,便开始了“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唯一的银行,各分支银行按总行统一的指令和计划办事,严格监督和保证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任务的执行和实现,这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首先是突破过去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接着从1994年开始围绕“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以及进一步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信用的规模日趋扩张和形式日趋多

6、样,对银行经营的模式和服务内容要求越来越高,也促进银行经营改革的快速推进。3、 如何理解国家信用在我国的开展?答:国家信用是伴随着国家机器的形成所产生的一种古老的信用的形式,即国家举债。在现代社会中,从国内筹款是内债,从国外筹款是外债。不论内债或外债,在经济生活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国家债券。 国家可以对内负债,也可以对外负债。国家国债有调节经济和弥补财政赤字等功能,但国家信用在我国的开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要全面认识国家信用在我国的开展,先得正确分析观念问题。从内债在我国的开展过程看,国家信用开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打破观念束缚的过程。我国曾经是不允许

7、举行国家信用的国家,并将即无内债,又无外债奉为社会主义财政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只有在54年58年作为权宜之计发行国家信用,58年以后即停止,到68年结束还本付息,宣布即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政策并长期奉行这种政策。改革之初,我国开始打破传统的国家信用观念开始举债, 81年开始恢复国内债务,82年开始恢复对居民个人的债券发行,但由于观念上的束缚和认识上的不足,并刻意划分与西方国家的国家信用的区别,国家不允许债券转让,到85年开放了二级市场,开始贴现,但奇高的贴现率实际上阻止了贴现,导致国库券在黑市流通,损坏了国家信用,损坏了老百姓的利益,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总体来说,80年代国债的开展极不科学,主要表

8、现在国债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均很高,国债的功能主要服务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当时条件下,发行国债只是权宜之计,没有想发展国家信用。90年代开始,国债的发行开始与优越性脱钩,开始比较科学看待国家信用的开展,9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地开展国家信用。从正确看待新债补旧债的循环来说,新债补旧债,意味着一笔旧债可以永远不还或延长了旧债的使用期限,只要国民收入增长年复一年的增长,债务收入可以年复一年的提高。要全面认识国家信用在我国的开展,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负债比例的指标有两个:债务依存度,国际警戒线是20%,中国这个指标超过20%,应该控制国家信用;债务负担率,国际公认警戒线是60

9、%,中国自开展国家信用以来,最高的债务负担率为18%,从这个指标看,中国的国家信用大有余地。因此,不能单纯地采用国际公认警戒线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国家信用开展不能简单等同于世界其它国家的状况,我国国家信用的开展完全有条件。国家信用问题在经济范畴讲,是合理存在的。要全面认识国家信用在我国的开展,必须认识到在信用经济条件下,国家信用的开展,是以信用为前提,以偿还能力为前提,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实力为前提。从我国外债开展的过程看,我国在80年代先运用外债,由于理论上的不统一和观念上的束缚,运用外债方式有问题,如80年代中期的提前偿还外债,对以后利用外资打下隐患,影响到80年代中期到94年近10年时间内,

10、无法争取到低息贷款或优惠贷款,使得外债结构极不合理。而后,以信用经济理念,来看待国家信用问题,逐步摆脱了被动情况。现在我国外资利用情况非常好,是世界上第二大利用外资的国家,主要是由于中国有强大的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论述题4. 我国在确定利率水平时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答: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部分剩余价值,利率变化应在社会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变化。西方经济学主要观点认为利率变化取决于供求对比。我国确定利率考虑的主要因素有:1、社会平均利润率状况。平均利润率要按大多数企业能够承受水平来确定(即变通执行)。但如何确定一个绝大多数企业能够承受的水平是个难题,特别在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因此,利率的市场化改

11、革十分紧迫。 2、资金供求状况,这不是目前主要考虑因素,但将是未来改革取向,利率取决于民间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因素,利率浮动范围将加大,逐步从官定利率占垄断地位走向以供求关系决定利率。 3、国家经济政策的要求,引导市场利率体现国家政策要求。 4、物价水平的变动,官定利率追随物价水平,也间接考察市场供求状况。 5、证券市场状况。利率和证券价格水平呈反向变动。 6、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主要是针对外汇和利用外资考虑。 7、考虑银行利益。论述题5:如何理解金融市场实现其功能所应具备的理想条件?就市场经济总结出来的理论,金融市场实现其功能归结为必须具备两个理想条件:完整的信息和完

12、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完整的信息指金融交易的买卖双方均可以迅速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以便根据它们进行决策。但信息有其非主动性、随意性、不规范性、滞后性、不连续性及虚假性。即使加强了会计监管规范了市场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管理,任何严格的信息披露法规和任何先进的信息传递组织和技术装备也不可能保证给市场提供真正“完整”的信息。同时,姑且不说实际难以避免的真伪信息杂陈,就算全是真的信息,买卖双方所获得的也往往是不对称的信息,从而使买卖双方不能处于同等的决策地位。虽然发达国家对金融市场参与者披露自身有关的理想状态,还有不小的距离。至少到目前为止,还难以证明,只要有了完整的信息,就可以消除金融市场波动以及不时爆

13、发的动荡、紊乱和危机。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是指价格水平的形成除取决于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竞争均衡外,不受任何力量干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需要由真实、及时、充分的市场所有相关的信息所决定。似乎这样就可以形成对价格有充分弹性的市场。但任何均衡价格的形成,包括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在内,通过交易场所资金供求变化而决定,都只能是一个趋向。是在均衡点周围摆动,并且也不能排除远离均衡点的可能。相应的,资金的分配也不会由于具有对价格的充分弹性而像设想的那样“优化”,那样“有效益”。同时,因为商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强,不能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所以利率自由化也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增加由市场决定的比重。这两

14、方面完整的信息是核心,充分准确的完全由市场决定的价格需要有完整的信息为基础,这是金融商品特殊的价值决定方式。但是金融市场要实现其功能,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不可能具备那样理想的条件,而且还必须以社会难以避免的损失为代价,要以理论为指导,不断渐进式的改革。论述题6. 论我国现阶段实行金融分业经营及管理的必要性理论界已经提出中国应发展“混业经营”,而且许多金融机构也已经出台了一些新举措,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已初见端倪。建议本题改换成,试分析在我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或与论述题7合并。答: 在金融运行中,银行业与证券业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呈现出十分复杂的互为影响的关系。如何促进银行业与证券

15、业的协调运行,从宏观上看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和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从微观上看则决定着银行业与证券业发展的方向。世界各国的金融当局,依据各自不同的国情,立足于促进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协调发展,分别采取了混业经营或分业经营的运行模式。分业经营是指银行业与证券业相互分离,分别由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经营,其特点是银行与证券两种业务严格分开。我国现阶段实行金融混业经营还缺乏许多必要条件,表现在:(1)以“产权清晰、职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标志的现代企业制度还远未建立。我国的企业目前还是国有经济占主体,长期在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下经营,造成产权不清晰、权职不明确等诸多体制上的问题,同时,企业经营方式

16、落后,管理很不科学。(2)我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全部属于国有企业,其存在及经营必须是以宏观效益为主导,即使是发生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矛盾,也应是微观效益服从于宏观效益。国内的银行制度还不是现代银行制度,如果让其混业经营,在缺乏自我约束、科学管理的条件下,其经营风险之大可想而知。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其在国内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实行混业经营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3)发展极不成熟的证券业。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不过十年,想一下子摆脱、打破中国四十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困难而艰巨的,不可能一步而成。证券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混业经营就缺乏成熟条件。(4)宏观金

17、融监管极不完善。目前在分业监管中仍存在监管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等的问题,证券欺诈等行为屡有发生,在这前提下谈对混业经营进行宏观监管不现实。(5)法制极不健全。现有金融法规仍不够健全,在法制上仍然存在漏洞,并存在执法不严等等问题。(6)我国证券业的起步虽然是由银行经营证券开始的,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完善,风险较大,居于主体地位的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金融当局监管的监控能力也尚待提高,由此决定了我国实行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另一方面,目前的分业经营与严格的分业监管同样存在许多问题,经营与监管极不规范,互相之

18、间又恶性竞争,缺乏统一管理。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仍然要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论述题7 论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答:银行经营全能化,也有综合式银行之称。是指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贷款和全面的证券业务等。世界上采用全能式商业银行模式的国家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为代表。银行经营全能化的优点有:1.通过全面、多样化业务的开展,银行可以深入了解客户的情况,有助于做好存款贷款工作。2 借助于提供各种服务,有利于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强银行的竞争地位。3 可以调剂银行各项业务盈亏,减少乃至避免风险,有助于银行稳定经营。综观全球金融发展,商业银行经营向全能

19、化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即便是原先实施分业经营最为突出的美国和日本也已走上了全能化、综合化经营的道路。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面对其它金融机构的挑战,利润率不断下降,迫使它们不得不从事各种更广泛的业务活动。2吸收资金的负债活动的结构发生变化,可以获得大量长期资金来进行更多的业务活动,特别是长期信贷和投资活动。3在上述情况下,国家金融管理当局也逐步放宽了对商业银行业务分工的限制。实现商业银行经营全能化发展的途径则有:1 利用金融创新绕开管制,向客户提供原先所不能经营的业务。2 通过收购、合并或成立附属机构形式渗入对方业务领域。3 通过直接开办其它金融机构所经营的业

20、务实现综合经营。尽管商业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有着诸多优势,我国银行目前若要向全能化经营方向发展,还面临着种种条件的不成熟。归纳起来,需具备的外部条件有:1 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是金融运行的微观基础,只有建立了真正的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为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提供一片健康的土壤。反之,如果企业仍然缺乏有效的自我激励机制,一旦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将承担巨大的货币风险。2 成熟的证券业证券市场应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为银行全能化经营及时地提供市场动态信息,帮助银行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同时证券市场也是全能化经营的银行的一个重要业务活动领域。一个成熟

21、的证券市场,既包括了作为市场主体的券商、投资者、监管者和上市公司的成熟,也要求交易法则、投资思路、投资行为和监管活动的成熟。但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不过10年,正肩负着打破解放来运行了40多年的旧体制的重要任务。就目前来看,投机远大于投资,远未实现成熟化。3 完善的宏观金融监管作为金融运行的监督管理机制,宏观金融监管应为银行经营提供一合理高效的运行环境,确保全能化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但目前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还很不完善,无论是在措施方面还是手段方面。虽有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分业监管,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监管效果。我们可以看到的却是:大量银行违规资金流入股市,众多的

22、上市公司造假帐,保险业则面临着偿还危机。如此种种,无不体现了宏观金融监管的薄弱与不力。4 健全的法制健全的法律法规为金融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行的作用。只有真正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全能化的金融运行才能顺理成章。目前我国在金融领域里的立法还很不完善,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少量法规。其它多通过央行制定规章制度来指导银行运作。这种情况下,势必存在诸多的立法、执法方面的空白与不力。除了上述外部条件外,我国银行业经营向全能化发展还有一重要的内部条件,即必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以“自主经营,自负盈

23、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为目标。要求银行真正具备内在的自我激励和自我表现约束机制,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利益主体,而不是象目前这样的局面:四大国有银行的资金,人事均受制于国家,一旦银行的微观利益与国家的宏观利益发生冲突时,必然以牺牲银行利益换取国家利益。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四大国有银行已承担了相当的改革成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是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的。所以只有打破这样的格局,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论述8:试析我国银行业务多样化发展的必要性以及目前的约束条件答: 我国在解放后, 改革开放前, 商业银行系统长期处于 “大一统”

24、 的管理体制下,造成资产结构单调, 经营业务主要以贷款为主,而贷款又重要局限在短期和有偿性投放范围,从而导致银行业务形式单调.1. 商业信用严重不规范性, 给我国银行业务多样化发展造成很大的约束. 解放后银行信贷工作中曾长期讲计划性、物质保证性和按期归还性三个原则。其实,这是在吸取前苏联信贷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除基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计划性原则外,实际上与真实票据原则有一脉相承之处。正因为贷款局限于短期和有偿性投放范围,致使银行资产业务形式单调。改革开发以来,商业票据业务和证券业务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已逐步开展,资产业务单调的格局因而得到改善。但是,由于长期杜绝商业信用,到90年代初,我

25、国商业信用的规模依然不够大,票据也不规范,当事各方完全不讲信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贴现和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由此看来,规范商业信用便成为我国银行业务多样化改革的前提。2. 商业贷款的单一性, 我国商业作为从事金融业务的经济组织,在经营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但由于长期处于“大一统”银行体制下,资产结构单调,主要以贷款为主,贷款对象大部分是国有经济的企事业单位,相当部分具有长期投资性质,而银行的负债又以存款为主,具有很强的被动性。在流动性、安全性上存在很大的危机,而且效益性较为低下。另外,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由于与企业在长期往来关系,使贷款业务带有感情色彩,3. 在我国开展

26、信贷消费存在一些不理想的约束条件:银行信贷工作者素质跟不上要求,消费信贷要求信贷懂技术、经济、经营的全面人才;仓容不足,中国的银行基本没有自己的仓库,造成一批物质多头抵押,容易给银行造成损失;理论准备不充分,认识不统一:a,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是追求微观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还是国家体现宏观效益的工具。b,如何开展物资抵押贷款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冻结封存适销对路的物资,是否是对财富的浪费。论述9 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派生存款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制约其存款倍数扩张的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有3点:1、 部分准备金制度,不是100%的准备金制度;2、 转帐结算(活期存款吸收),若全是现金结算则不

27、存在派生存款;3、 基础货币的获得,货币制造的主体在央行。制约其存款倍数扩张的因素是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的:K=D/R=1/rd+c,+e,+rt*t,1、 法定存款准备率(rd)发挥着重要作用,央行可通过调整rd等行为直接制约派生存款大小。2、 现金漏损率(c,)、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和有关定期存款准备率的大小都制约着派生存款的大小。(1)存在着现金漏损现象,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会减少,也使银行由吸收存款而可扩大贷款的资金相应减少,由此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2)银行并非一定会将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为安全或应付意外之需,银行实际持有的存款准备金总是高于法定准备金。(3)存款分活

28、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准备金也应该分活期存款准备金和定期存款准备金,活期存款中还有rt*TD/D的部分不能成为创造存款货币D的基础。上述商业银行和个人行为都制约着派生存款的大小。3、 企业、个人等客户的行为也制约着派生存款的大小。并非银行任何时候总有机会将可能贷出的款项全部贷出,在经济停滞和预期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即使银行愿意多贷,企业或个人也可能不要求贷款,从而可能的派生规模并不一定能够实现。论述11. 试结合派生存款中对乘数(K)的修正,谈谈银行吸收定期存款的意义。首先谈一下派生存款。在支票存款转帐系统的条件下,当银行根据经验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假设是20保存铸币存款时,10000元铸币的存款,可

29、使有关银行共发出40000元贷款,再把最初10000元存款包括在内,则共可以产生50000元存款(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从先后顺序来说,10000元是最初的存款,40000元是由于有了最初的存款才产生的。因此,通常把最初的存款称为“原始存款”,把在此基础上扩大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在讨论派生存款概念的基础表述中先假定存在3个假设条件:(1)银行不留存超额准备金, 即超额准备金率为零;(2)全部交易以结算方式进行,不提现,即现金漏损率为零;(3)全部存款为活期存款。在此基础上:(1)原始存款;(2)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3)必要的铸币库存对存款的比率,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D=R 1/

30、 r式中,D为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为必要的铸币库存对存款的比率。由此,我们引出乘数K的概念:K, 派生存款倍数,KD/ R1 / r , 所以 RD r 为更加符合现实状况,我们对乘数K进行修正:(1) 加上超额准备率 e RD r D e D ( r e ) ,所以 K1/ re(2) 加上备付金比率(防止提现)cR D r D e D cD ( rec)所以 K 1/ rec由此可看出派生存款倍数K在不断减小,现实生活中由于还有定期存款,我们还要继续修正。R D r D e Dc D Dt /D4 rt D(recDt/ D4 rt )K 1/ ( recDt / D4 r

31、t ) ,其中rt为定期存款准备率,Dt/ D4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K进一步变小,所以吸收定期存款越多,派生存款倍数越小。但要注意到这里“K”是指活期存款扩张倍数而非整个扩张倍数。根据对乘数K的修正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银行吸收定期存款的意义在于:(1) 吸收定期存款越多,虽然活期存款扩张倍数会下降,但银行存款总额会得到极大扩张。(2) 吸收定期存款越多,银行的贷款规模可以扩张,从而有利于银行效益的提高。(3) 吸收定期存款越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就可以少留,更有利于贷放。吸收定期存款越多,现金漏损将减少。因为针对同一“漏损率”,活期存款少则现金漏损少。12从中国国情出发,阐明我国实行间接融

32、资占主导地位的必要性。答:间接融资:在银行信用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是媒介。从聚集资金年度,它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的债务人;从贷放资金角度,它们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至于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两者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来筹集资金方式为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对应的是直接融资,是指货币供给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信用关系,货币资金需求者自身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我国的融资结构处在金融主导型的总体格局下,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仍以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有优点,也各有其局限性: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融资条件,实现资金融通;(2)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面对直接债权人的监督,有利于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筹集到长期使用的资金。直接融资的局限性在于:(1)直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