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82.83KB ,
资源ID:90007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0007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docx

1、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油气藏。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3.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在工业

2、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 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 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

3、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发展西部: 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 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进军国际石油市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苏丹、委内瑞拉、马六甲、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合作项目或股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已经成为我国在

4、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与其它国家的合作还在继续进行。5.未来石油发展的领域有哪些? 答:1.在地域上,扩大海上及沙漠勘探,从海上和沙漠地区寻找发现油气藏。 2.在纵向上,利用高新科技,加大深部勘探力度,从较深部位寻找油气藏。3.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天然气水合物也成为前景巨大的新能源而日益受到关注。6.如何理解整装大油田的发现依赖石油理论的大突破?答:1.海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促使发现了一大批油田,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2. 1941年,潘钟祥提出陆相沉积可以生油的观点,使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 3.现阶段,已发展到石油勘探开发的中后期,要寻找新的油气藏,更需要有新的

5、石油理论的突破。4.好的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第一章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馏分及组分。 答: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H其次是O、S、N,此外,还有其它微量元素。 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成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馏分:分为轻馏分如石油气、汽油,中馏分如煤油、柴油、重瓦斯油,重馏分如润滑油、渣油,等。 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1)油质:凡能溶解于中性有机

6、溶剂,不被硅胶所吸附,浅黄色粘性油状物。2)胶质: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被硅胶所吸附,主要溶于苯,属暗色的油状物。3)沥青质:用石油醚分离,得到一种不溶于石油醚的物质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4)碳质:石油中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非烃化合物。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答:A. 烃类化合物1.烷烃类(又称脂肪烃类),通式为CnH2n+2一般在常温常压下14个碳原子(C1C4)的烷烃呈气态;含五到十六个碳原子正烷烃呈液态;十七个以上碳原子的高分子烷烃呈固态。2.环烷烃即分子中含有碳环的饱和烃。根据组成碳环的碳原子数分为三员环、四员环、五员环。3.芳香烃指具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

7、的物殊碳环苯环的化合物,其结构特点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属不饱和烃。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环、多环和稠环三类。 B. 非烃化合物1含硫化合物它在石油中的含量变化较大,从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2含氮化合物分为碱性和非碱性两种,一般含量为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3含氧化合物一般只有千分之几,个别石油可高达23%。可分为酸性和中性两类。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答: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据主峰碳位置及形态,分3种基本类型: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主峰大于C25,且主峰区较宽;主峰在C15-C25之间,且主峰区较宽。应用:

8、与成油母型、成油环境及演化程度密切相关,能反映三者的情况。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石油的成因和油源对比研究。能反映成油环境:陆相有机质形成的石油:高碳数(C22)正烷烃多;海相有机质(菌藻类)形成的石油:低碳数(C21)正烷烃含量多。能反映有机质演化程度:年代老、埋深大,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的石油:低碳数正烷烃多;有机质演化程度较低的石油:正烷烃碳数偏高。能反映成油母型:受微生物强烈降解的原油:正烷烃被选择性降解,一般含量较低,低碳数的更少。4. 简述Tissot和 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答:注重原油组成及其与生油岩和演化作用的关系。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

9、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Welte 三角图解分为六种类型:芳香沥青型,芳香中间型,芳烃环烷型,石蜡-环烷型,石蜡型,环烷型。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答:海相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2570%,芳烃占2560%。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同位素13C值-27。陆相以石蜡型为主,饱和烃占6090%,芳烃占1020%。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同位素13C值-29。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答:1.颜色,2密度和相对密度,3粘度,4凝固点,5导电性,6溶解性,7荧光性,8旋光性。7. 简述天然气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答:1聚集型:指呈

10、游离状态的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天然气。包括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2分散型:在地下呈分散状态的天然气。包括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吸附气)和固态气水合物。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答:苏林根据HCO3-、SO42-、Cl-和Ca2+、Na+、 Mg2+6种阴、阳离子的相对含量,以Na/Cl、 (Na-Cl)/SO4和(Cl-Na)/Mg这三个成因系数,把天然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是大陆水中的硫酸钠型(Na2SO4)、重碳酸钠型(NaHCO3),海水中的氯化镁型(MgCl2),深层水中的氯化钙型(CaCl2)。苏林认为,在油田剖面上部以重碳酸钠型为主,随着埋深增加,过渡为氯化镁型,最后

11、成为氯化钙型。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答:碳有C12、C13、C14三个同位素,前两者为稳定同位素,第三者为放射性同位素。碳的放射性可用于考古中确定绝对年龄,但因半衰期太短(C14的半衰期只有5568年),放射性碳不能用于第四纪以前的古代沉积,此法可测定的最大年龄为3000045000年。年代越老的石油,C12越富集,C13越少。目前在石油地质学领域内还可以使用C的稳定同位素的相对丰度来研究油气的成因类型,可以区分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碳的稳定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结合,广泛用于地层对比,确定地层的年龄和地质时代。碳同位素

12、的分馏还可用于研究古气候的变化。第二章1. 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 答:对沉积有机质来源提供最多的生化组成是: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 类脂物质的特征是抗腐力较强,能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保存起来,其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最接近于石油烃,是生成油气的主要原始物质。 2. 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答:型干酪根: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直链烷烃多,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很少, 主要来源于藻类、细菌类等低等生物,富氢贫氧, H/C高: 1.251.75, O/C低: 0.0260.12,生油潜能大,生烃潜力为 0.40.7

13、。型干酪根:属高度饱和的多环碳骨架,含中等长度直链烷烃和环烷烃很多,也含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来源于浮游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和微生物组成的混合有机质。H/C 较高,约 1.31.5, O/C 较低,约 0.10.2,生油潜能中等:生烃潜力为 0.30.5。 型干酪根:称腐殖型。以含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H/C 低,通常 1.0,O/C 高,可达 0.20.3,生油不利,利于生气,生烃潜力为 0.10.2。3. 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 答:有机成烃是个连续过程,分四个阶段: 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成岩作用阶段

14、。在深度1500米,T1500-200m, 温度:60180,粘土矿物作为催化剂,对有机质的吸附能力加大,加快了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速度,降低有机质成熟的温度。 热催化作用结果: 长链烃类裂解成小分子烃,烯烃含量相对减少,异构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含量相对增多。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在H:35004000m,T:180250。大量CC链断裂及环烷烃的开环和破裂,液态烃急剧减少, C25以上趋于零, C1C8的轻烃将迅速增加。 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在H60007000m, T250 。石油潜力枯竭,残余的少量烷基链,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

15、甲烷。 干酪根的结构进一步缩聚形成富碳的残余物质碳沥青或石墨。 对不同的沉积盆地而言,由于其沉降历史、地温历史及原始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可能只进入了前二或三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的深度和温度界限也可能略有差别。此外,由于源岩有机显微组成的非均质性,不同显微组成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差别,决定了有机质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生烃界线,不同演化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烃机制。4. 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答:、温度化学动力学定律的一级反应方程:阿氏方程求得速度常数k:、时间 一级反应方程积分: 阿氏方程取对数: 上式代入下式整理得: 反应时间的对数与反应

16、温度成反比,表明反应温度和时间可互补。 以上化学定律的原理可以得出: 有机质在反应过程中,温度起决定作用,时间有补偿作用。 时间的补偿是有限的,温度所产生的热量应超过活化能E。 细菌活动催化作用压力大阻碍有机质转化,但影响不大。5. 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答:1.大地构造条件 为了确保有机质不断堆积、长期处于还原环境,并提供足够的热能供有机质热解需要,地壳必须有一个长期持续下沉,以及沉积物得到相应补偿的构造环境。只有盆地的下降速度与沉积速度大致相当时有机质才有可能大量堆积和保存,才有利于有机质转化为油气。 这种大地构造环境主要分布在:板块的边缘活动带,

17、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山间盆地。 2.岩相古地理条件在海相环境中,主要有浅海区,三角洲区,滨海区,深海区,大陆架,海湾及澙湖。其中浅海区及三角洲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古地理区域。大陆环境中,主要有深水、半深水湖泊,浅水湖泊和沼泽地区。其中深水、半深水湖泊是陆相生油岩发育区域。6. 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答: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的特征: 生物成因气是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和少量 N2。有时也混有早期低温降

18、解形成的烃气。 1)化学组成 甲烷含量大于98%,重烃含量一般小于1%,少量的 N2 和CO2,为典型的干气。 2)13C值 一般为 55 -90。 油型气的特征: 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包括湿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和裂解气。 1)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大于5%,最高可达40 50%(石油和凝析气阶段);过成熟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一 般小于2%。 2)13C值:随着成熟度的增高而增大,由石油伴生气的 -55 -40 到凝析油伴生气的 -45 -30 再到干气为 -35。 煤型气的特征:煤型气是指煤系地层中煤和分散有机质在煤化作用和再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天然

19、气。 1)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可达10% 以上,甲烷一般占70% 95%;非烃CO2 量最大,N2 次之,H2S 最少。 2)13C值:一般为 -41. -24.9。 无机成因气的特征: 无机成因气是由地壳内部、深海大断裂、深海沉积物形成,包括氮气、二氧化碳 、硫化氢、氦气等。 化学组成甲烷占优势,非烃含量较高;13C值大于 -20。 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答: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无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大学派。生油理论经历了从无机生油理论-有机成油说-早期成油说-晚期成油说-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烃理论的发展历程。最终有机成油理论占据了主要地位,并逐渐完善。无机生油

20、论也有许多证据,正在讨论和探索之中。一)未熟低熟油形成机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了低熟油气。随后,国外学者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假说和模式。我国对其认识和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目前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以王铁冠等人的研究结果最具代表性。他们通过研究,提出了六种不同有机质类型的生烃机理。1. 树脂体早期生烃。2. 木栓质体早期生烃。3. 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4. 高等植物蜡质早期生烃。5. 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6. 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二)腐殖煤的成烃机理及生烃模式 1.煤系地层不仅可以成气也可以成油。 2.腐殖煤在演化过

21、程中有几个作用。煤化作用;沥青化作用,可以成烃;煤成烃的过程有多阶性。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答:主要有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有机质的转化等地化指标和排烃效率1有机质的丰度指标1)有机碳含量(TOC),系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以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碳的质量百分数表示。 2)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可抽提的有机质含量,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有关。3)总烃(HC)含量为沥青“A”中的饱和烃+芳香烃含量。以上指标含量越高则有机质丰度越大。2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类型常从不溶有机质(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沥青)的性质和组成来加以区分。干酪根类型的确定是有机质类型研

22、究的主体,有机质的类型不同,其生烃潜力及产物是有差异的。1)按干酪根的元素分类:一般认为型干酪根生烃潜力最大,且生油为主,型生烃潜力最差,且以生气为主,型介于两者之间。2)按岩石热解指数:可以直接从岩样测出其中所含的吸附烃(S1)、干酪根热解烃(S2)和二氧化碳(S3)与水等含氧挥发物,以及相应的温度,求得各项参数的比值,以此来划分干酪根的类型和生烃能力。3)根据可溶沥青有机质的类型来划分判断。 3有机质的成熟度1)镜质组反射率(R0),镜质组反射率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相关,热变质作用愈深,镜质组反射率愈大。2)热变质指数(TAI),它是一种在显微镜下通过透射光观测到的由热引起的孢粉、藻类等颜色

23、变化的标度,按颜色变化确定有机质的演化程度,共分5个级别:1级黄色,未变化2级桔色,轻微热变化3级棕色或褐色,中等热变质4级黑色,强变质5级黑色,强烈热变质,伴有岩石变质现象油气生成的热变质指数介于2.53.7之间。3)干酪根颜色及H/CO/C原子比关系,主要根据干酪根的颜色,结合H/CO/C原子比关系图,来判断其转化程度,一般其颜色从暗褐色至深褐色标志着最大量生成正烷烃的区间,残渣H/C原子比约为0.80。4)岩石热解法 5)正烷烃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比,由于有机质成熟转化是一个加氢裂解的过程,随着热演化作用的加强,氧、硫、氮等杂质元素含量显著减少,碳链破裂,正烷烃的低碳组份含量增高,正烷烃分

24、布曲线显示主峰碳数小,曲线平滑,尖峰特征明显,代表成熟度高。奇偶优势比即正烷烃中奇碳分子比偶碳分子的相对浓度,它有两种表示方法,即碳优势指数(CPI)和奇偶优势指数(OPE)。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CPI值和 OEP值愈接近1,并趋于稳定。 4有机质转化率采用氯仿沥青/有机碳、总烃/有机碳、总烃/氯仿沥青、饱和烃/芳烃、总烃/非烃等比值可以进一步了解有机质的转化率。 9. 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答:油源对比是基于同一源岩的油气在化学组成上具相似性,而不同源岩的油气则表现出较大差异这一基本原则的。油源对比需具备两个条件。(1)油气运移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发生

25、混源;(2)源岩及油气中的特征化合物性质稳定,很少或几乎无损失。主要指标有:1.正烷烃的分布曲线,2.微量元素, 2.生物标志化合物,3.碳、氢稳定同位素。第三章1. 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答:实验室常用压汞曲线来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压汞曲线又称为毛细管压力曲线。它是根据实测的水银注入压力与相应的岩样含水银体积,计算出水银饱和度和孔隙喉道半径之后,所绘制出的毛细管压力、孔隙喉道半径与水银饱和度的关系曲线。 毛管压力和界面张力成正比和毛管半径成反比。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有:Rd最大孔隙喉道半径,为当水银刚进入时的喉道半径。Pd排驱压力,是指汞开始大量进入所需的最低压力;P50是指岩样

26、含汞饱和度为50%时所对应的毛管压力值,则对应的R50为孔隙喉道半径中值。孔喉比即孔隙大小与喉道大小的比、配位数即每个孔隙连通的喉道数。2.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答:碎屑岩储集层是由成份复杂的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和一定数量的填隙物所构成的。其主要孔隙为碎屑颗粒之间的粒间孔隙,是沉积成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属原生孔隙。此外,在一些细粉砂岩发育的层间裂隙、成岩裂缝及一些构造裂缝、地下水对矿物颗粒及胶结物的溶蚀亦可成为部分储集空间,但它们一般是次要的,属次生孔隙。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成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影响储层物性因素:一)沉积作用影响:1矿物成份的颗

27、粒大小、种类。长石砂岩较石英砂岩物性差,除长石外,其它颗粒矿物成份对物性影响不大。 2碎屑颗粒的大小及分选。总孔隙度随粒径加大而减小。渗透率则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加。当分选系数一定时,渗透率的对数值与粒度中值成线性关系。3碎屑颗粒的形状、排列和接触方式。立方体的排列,堆积最松,孔隙度最大,渗透率最高;斜方体的排列,孔隙直径较小,渗透率低。磨圆度增高,储集物性变好。 4杂基的含量。杂基含量高,一般代表分选差,平均粒径也较小,喉道小,多为杂基支撑,孔隙结构差,其孔隙、渗透性也差。 5.胶结物的含量、成份、类型。胶结物含量高,粒间孔隙被充填,减少原生孔隙,连通性变差,物性变差。二)成岩及后生作用对碎屑岩

28、储层性质的影响1压实作用。压实作用结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2胶结作用。胶结物的含量、成份、类型对储集性有影响。含量高,粒间孔隙被充填,减少原生孔隙,连通性变差,物性变差。泥质、钙-泥质胶结的岩石较松,物性较好;纯钙质、硅质或铁质胶结的岩石致密,物性差。胶结类型由接触式接触孔隙式孔隙基底式基底式物性逐渐变差。3溶解作用。粗粒、孔隙水多或含有有机酸的砂岩,能溶解孔喉中的碳酸盐、硫酸盐、硅酸盐,改善储层物性。4交代作用。物性的改变要视被交代物结果而定。5重结晶作用。物性的改变要视重结晶结果而定。3. 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分布。 答:碎屑岩储层可形成于各类沉积环境中,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储

29、集体。 冲积扇砂砾岩体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河流进入平原,在山的出口堆积而形成。河流砂岩体包括边滩砂岩体(属称点砂坝),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弯曲河道内侧(凸岸);和河床砂砾岩体(属称心滩),发育于沿河道底部,平面呈狭长不规则条带状,走向一般与海岸线垂直或斜交。三角洲砂岩体是河流入湖或入海口流速降低而形成的扇形沉积体。湖泊砂岩体是平行湖岸成环带状分布,有滨湖相、浅湖相、深湖相。滨海砂岩体是滨海区由于波浪、沿岸流、潮汐、风的作用,破坏附近的三角洲可形成沿岸线呈带状、串珠状分布的砂坝;由于海水的频繁进退可形成超覆与退覆砂岩体。浊流砂岩体是浊流携带大量的泥砂在大陆斜坡到深海平原形成的扇形堆积体。风

30、成砂岩体是在大陆沙漠区、河岸附近,形成的风成砂丘沉积而成。其中风成砂、滨浅海砂坝砂、三角洲砂及辫状河砂物性好;深水浊积砂较好;河道砂物性好,但分布不稳定;冲积扇、扇三角洲物性差。4.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答:依形态可分为孔、洞和缝。孔、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为主要的渗滤通道。 根据成因可将其分为以下三大类: 原生孔隙:包括粒间孔隙、粒内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钻孔孔隙、鸟眼孔隙; 次生孔隙:包括晶间孔隙、角砾孔隙、溶蚀孔隙。 裂缝型孔隙:包括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压溶裂缝。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1. 孔隙型储集层(包括孔隙-裂缝性) 岩性:主要为颗粒石灰岩:鲕粒、碎屑、生物碎屑、粒晶灰岩及白云岩等。 储集空间:原生和次生的粒间、粒内、晶间孔隙发育;裂缝次之。 2. 溶蚀型储集层 储集空间:以溶蚀孔隙、洞,连成一个洞穴系统。 分布:不整合面及大断裂带附近。特别是古风化壳、古岩溶带。3. 裂缝型储集层 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白云岩化灰岩。 储集空间:裂缝为主,尤其纵横交错构成的裂缝网。其特征是:岩性测定其物性极低,与油气实际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