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53.80KB ,
资源ID:90247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0247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docx

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第1单元1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本课的“醋、燃”等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3.情感与价值了解老北京的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1。关于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的课件.2。歌曲恭喜。【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

2、喜庆气氛的回忆。)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说说你的感受。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自学情况:(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2)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体认读。(3

3、)对于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4)总结,在整个春

4、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含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3.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五、作业设计抄写词语。独出心裁零七八碎万象更新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悬灯结彩各形各色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导入1。听乐曲恭喜,回顾除夕。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

5、特别多?(灯的数量多: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等,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来体会老北京处处悬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再读写腊八的部分,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

6、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一例吗?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假如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四、总结全文除夕是热闹的,家家灯火通宵,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老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和美丽。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

7、、习俗中选择编写。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4。春节建议:关于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热闹喜庆团圆祥和【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在教学中,我注意语言的过渡,及时的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学生大胆交流,在对话中不断感悟,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2腊八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腊、粥”等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

8、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3。情感与价值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录音。【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每组每人在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或感恩这大自然的馈赠,勾勒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黏黏的腊八粥包裹着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

9、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腊八粥。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粥咽稠熬缸脏2。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指名回答.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

10、欢腊八粥。第二句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似的沸腾着”,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脏六腑。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做小结。四、作业设计1。抄写课后生字。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深入感悟课文,理解重点句式1。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这篇课文,请一位同学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2。分角色朗读第213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4.过渡:“

11、画饼焉能充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总结: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结果是:妈妈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盼望已久的腊八粥终于解馋了!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真可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北齐魏收腊节)。二、续读赏析,体验感悟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

12、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显然,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分析吃腊八粥的场面)三、拓展升华,课堂总结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荒僻神秘的湖南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

13、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甚至是“大哥”,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亲情是什么呢或许是狂风暴雨下的避风港,或许是日晒雨淋下的小草棚,也或许只是一碗腊八粥,吃时觉得有些过于甜腻,回忆起来却已甜入心扉。四、课堂总结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14、。五、布置作业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充满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尝,将这浓浓的腊八情意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板书设计】腊八粥沈从文主人公:八儿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异【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作为本课的线索,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

15、亲见时的惊异”.同学们轻松地感受到一个孩子的天真、嘴馋,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不足之处我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通过文字表达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也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地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孩子们体会得也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得不够精当,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

16、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1)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2)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乡之情。3.情感与价值在品读第二首古诗的同时,体会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而痛苦和哀怨的情感。【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情感。【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12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二、整体感知1.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

17、(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2.读诗句,明诗意。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这双重

18、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感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里。皇城里的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间接写风的。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19、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人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皇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3。悟诗情。师:如果说一、二两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两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全诗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两句写白昼,三、四两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

20、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呢)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4.朗读全诗.三、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来赏析一首有关爱情的诗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迢迢牵牛星。二、解题以及介绍文学常识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

21、,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十九首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说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三、背景介绍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22、。四、朗读1.听录音,纠字音.迢(tio)擢(zhu)杼(zh)纤(某in)札(zh)脉脉(mm)2.集体朗读。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并注意节奏。五、文本感悟1。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探讨:请从诗歌的语言、手法以及情感三个角度中的任一角度赏析诗歌。第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2.面

23、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畅谈体会,随机点评。)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师:有没有同学愿意先来帮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古诗。)从文体上来看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生听读)师: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

24、读这首诗。(生跟读)师: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的内容。(描写了诗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抒发了诗人怀人的思绪。)四、发挥想象,欣赏景色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2。师:要真这样干巴巴地解释可真是把这首诗给糟蹋了,大家都不愿意吧?请充分地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最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来为我们描绘诗人想要描绘的景象。(150200字左右,写在练习纸上。)五、知人论世,体味情感身处这样寂静清冷的庭院中,诗人生发出怀人的思绪来.怀人的思绪是怎样的?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后

25、两句诗。诗人和朋友一起来到院中赏月。有些版本的诗题下有注云“时会琴客”,说明在中秋佳节,诗人是和良友相聚的.中秋之夜的重点还在于举头赏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个时刻,全天下的人应该都在遥望着天空中的那一轮明月,只是,人与人、家与家之间望月的情形又各不相同。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哪些不同的场景呢六、课堂小结1.对于景物的把握需要我们充分、合理地发挥想象,丰富诗歌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揣摩诗歌的情感。2。要有意识地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旨。3。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朗诵中加深情感体验.七、作业设计1.背诵古诗.2。写出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

26、设计】寒食韩翃春城飞花东风柳斜白昼日暮蜡烛轻烟侯家夜晚迢迢牵牛星离愁别绪天上牛郎织女王母娘娘阻隔地上人间男女社会背景影响十五夜望月王建景境情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熟睡的鸦雀伤感深切思念飘洒的冷露凄清思亲念家【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把握课型特点,自主解读诗意。体验和感悟诗情的基础是对诗意的准确理解。“诗词诵读“课型特点是以诵读为主,提倡在诵读中领悟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文后注释,在自主感悟和同学的讨论中去整体感受诗意,不做一对一的直译,在字词的理解上不“锱铢必较“。2。遵循年级特点,合作鉴赏诗文。高年级的诗词诵读教学,教师不应该止步于引导学生对诗情的体验和感悟,还要适当地引

27、导学生鉴赏诗词。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摹景诗,选景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4藏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真朗读课文,理解“咆哮、吞噬、开山鼻祖、优哉游哉”等词语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3.情感与价值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

28、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教学难点】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点与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方式查找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和藏戏面具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它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二、初读课文,了解生字词1。

29、齐读课文,画出你不懂的生字词.2.教师板书。脱缰咆哮吞噬琼结开山鼻祖青面獠牙优哉游哉藏(zngcng)哄(hnghnghng)教师简单解释生字词.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一)读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1。读前3个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2。自由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1。默读第8自然段到最后,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第814自然段写的

30、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第15、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第17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第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代代师传身授下去。)2.自由读第814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都象征了什么。4.自由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前后呼应的表达方式。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31、呢?生读:第814自然段。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生读:第15、16自然段.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第17自然段。四、比较北京的春节与藏戏在写法上的异同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上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上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顺序。从表达方法上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五、总结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六、作业设计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板书设计】藏戏戴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三五天没结束传奇来历:为民造福、开创藏戏【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