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1.54KB ,
资源ID:90306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0306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赴杭州调研报告的范文苏东坡在杭州的故事.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赴杭州调研报告的范文苏东坡在杭州的故事.docx

1、赴杭州调研报告的范文苏东坡在杭州的故事赴杭州调研报告的范文苏东坡在杭州的故事 苏轼治西湖: 苏东坡杭州清淤留下“天堂美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开京城,赴杭州担任通判。这是他一生中所到的第一个西湖。在杭州通判任上,苏东坡写下了描写西湖景色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时间里,公事之余,游遍各处名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就是在此时写就。从中可见,西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三年任期一到,苏东坡必须离开杭州;而一地不得再度为官的规矩,留给苏东坡的

2、,可能只有对西湖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遗憾吧。 然而,苏东坡是幸运的,西湖也是幸运的。 _,在阔别16年之后,苏东坡于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这对苏东坡来说,是一件幸事;而对杭州来说,更是一件幸事。当苏东坡再度来到杭州时,发现他日夜思念的西湖,由于疏于治理,已是荒草丛生、湖水干涸、到处淤泥,水光潋滟早已无处寻找,山色空蒙也非复往昔。 面对西湖的一片衰败景象,苏东坡没了闲情逸致。他下决心疏浚西湖,恢复往日的秀丽风光。于是,毅然上书朝廷,请求开浚西湖。然而,真要组织人力疏浚西湖,又面临许多难题。首先,治理西湖需要大笔资金,钱从何而来?朝廷虽然批准了疏浚西湖的请求,但只给了1

3、00张度牒(僧人出家的身份凭证)作为经费。苏东坡利用这100张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加上救荒的余款一万贯钱,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西湖工程。 经费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更大的难题又来了: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如何处理呢?别看苏东坡是一介书生,真干起事来,却是实干家。他通过对西湖及周边环境的细致考察,巧妙地变废为宝从湖底运出的一部分淤泥,用作农田基肥,让原来的沼泽地变成肥沃的农田。 然后利用这些地,募集社会闲散人员和外地农民前来耕作,不仅使得那些平日里偷鸡摸狗的游民,变成安分守己的良民。而且,一部分收获用来缴纳赋税,又可以作为治湖的费用。另一部分淤泥,则堆积建造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的长堤

4、,并在堤上造了六座桥,种下各色花草树木。 春暖花开时节,桃红映日,垂杨拂堤,湖水变成了活水,西湖则增添了美景,行人通行更是获得便利。这条长堤被杭州人命名为“苏公堤”; 六座桥就是著名的苏堤六桥,成为西湖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对此,苏东坡自己也有诗道: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而对于疏浚西湖,苏东坡也写下了开西湖诗,记录了这一工程: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西湖治理好了,苏东坡的任期也到了。他带着无尽的留恋,依依不舍地离开杭州,告别了心爱的西湖。此后,就再也

5、没有回过杭州,也无缘再游西湖。但是,杭州人永远记住了他,西湖也深深刻下了这位大文豪不朽的身影。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苏东坡到西湖次数: 1、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开京城,赴杭州担任通判。任上,苏东坡写下描写西湖景色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元 四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发现日夜思念的西湖,已是荒草丛生、湖水干涸、到处淤泥,水光潋滟早

6、已无处寻找,山色空蒙也非复往昔。面对衰败景象,苏东坡没了闲情逸致,下决心疏浚西湖。 3、元 六年,苏轼被外放,担任颍州知州。颍州城西北也有一西湖,长十里,广二里,景象极佳,苏东坡常宴赏于此,留下许多题咏。他曾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感叹“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参考资料: 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合计大约五至六年的时间,就是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苏东坡在杭州的历史上留下了整治西湖的记载。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三十六岁,任的官职是通判,这是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苏东坡到任以后,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

7、通,苏东坡决定首先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 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这一走,连苏东坡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岁的他又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

8、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东坡下令撤废

9、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杭州因西湖之水而成为北宋规模空前的城邦,跃居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

10、。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描写杭州的富庶是“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为官都整治西湖,兴建水利,繁荣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更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景。 有人说,如果当年在杭州为官的不是苏东坡,而是张东坡、李东坡,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任西湖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那西湖今天指不定是个什么模样呢。这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历史不是一块可以任意涂鸦的画布,为官者造的是福还是祸,还是啥也没有造出来,历史都将忠实地记下其行踪,这行踪论功是政绩,论人则是官品,官品与政绩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官自己说的如何,而是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怎么样。 千年的西湖和苏堤已

11、经述说了这个结论。 “乡村康庄工程”调查报告 原 浙江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但仍不平衡。如全省还有20多个经济欠发达县,这些地区的人均年收入都在3000元以下;从出行条件上看,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农民出行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目前全省仍有1083个行政村没有通路,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xx年,浙江省决定实施“乡村康庄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4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0公里,让全省3502.6万农民走上柏油路和水泥路。 补助标准 1.通乡公路省补助标准 通乡公路新(改)建路基每公里补助25万元、路面铺装每公里补助18万元。 2.通村公路省补助标准 (1)8个

12、脱贫县的通村公路路基改造和路面铺装每公里各补助12万元; (2)17个经济欠发达县、5个海岛县、3个革命老区县共25个县(市、区)的通村公路路基改造和路面铺装每公里各补助10万元; (3)其它县(市、区)通村公路路基改造和路面铺装合计每公里补助16万元;路基和路面单项改造的,每公里补助8万元。(国债资金项目按国家计委的补助标准执行)。 当某一项目的实际建安费少于该项目的总补助资金时,按实际情况给予补助;路面铺装为次高级路面的,其路面补助标准适当降低,中级及以下路面不予补助。 3、通乡公路指县(市)级政府所在地或就近的行政等级公路通往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公路;通村公路指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就近的

13、行政等级公路通往行政村的公路。联乡、联村的联网公路不属乡村康庄工程补助范围。 “乡村康庄工程”制订了5年修50000公里农村公路的目标。 到xx年,全省等级公路(准四级及以上)通村率达到90 %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0 % 以上。其中,嘉兴、湖州、宁波、舟山等市全面实现通村公路等级化和路面硬化;杭州、绍兴、台州、金华等市通村公路等级率达到95 % 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5 % 以上;衢州、温州、丽水等市通村公路等级率达到85 % 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50 % 以上。届时,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全省3.8万个行政村将有3.5万个通上等级路。140亿元投入后,直接受益的农民是150

14、0万人,人均1000元左右;间接受益是3000万人,人均500元以上。可见,这笔投入给农民带来的变化是多么巨大! 乡村康庄工程是民心工程,工程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能否按计划完成是百姓最关心的。现在已经是公元xx年,这个工程再过一年也就到期了,那工程到底进行的怎么样了呢?到现在为止,有多少百姓开始享受这工程的实惠了呢?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 我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和亲身调查部分地区,得出以下一些结论和观点。以绍兴市新昌县的农村道路建设为例:新昌有777个行政村,xx年总投资7971万元,新昌县总共施工建设的道路工程有101个,其中新建的有29个,改建的有72个,提高通村率10.30,达道等级

15、道路通村率86.49。看见了可喜成绩的同时,从中也看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新建道路的数目明显少于改建道路的。难道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全县的农村都已经通路了?非也!现实是百强县里还有很多贫困村一直没有通路。那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呢?首先,宏观客观原因是全县本已通路的村子多于未通的,这样通路改建的基数就大了,这样就多于新建的了。其次,也存在微观主客观原因,有这么一句话:农村要发展,就要先通路!很多农村很早就通了公路,虽然可能是沙石路,但毕竟交通方便了,于是这些通了路的村子利用交通方便经济快速发展,随之村民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不断进步,也即思维就活跃了起来;而一直没有通路的农村,由于交通的不便,使得村

16、子一直未能向前发展,甚至有的村子还开始老化,从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这些村村民的文化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角度相对滞后。当康庄工程启动后,前者和后者的区别就显露出来了:前者信息渠道比较多,很早就可以了解政府的政策,而后者信息狭窄,很多未通路的农村,同时也未能通有线电视,从而一个政策出来后,后者往往不能及时了解。从而就间接影响了改建多于新建的现象。前者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因此村民的文化程度会较后者高,这也影响到了一个村的村干部的办事能力。当优惠政策出来后,前者的村民和干部会采取各种手法,比如请客吃饭、拉关系等等,而正因为这些手段,他们的要求往往都会被上面照顾到;而后者的村民和干部在都到信息后,往往会表现的“

17、无所谓”,更确切的说是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再次,政策偏向有一定的误导性。乡村康庄工程的补助标准是从地理上和工程大小上来区分,欠发达县的补助多于发达县的补助,工程大的补助多于工程小的补助。而事实是,在发达县还存在一些非常贫困的农村急需得到政府的补贴;工程量虽小的农村比工程量大的农村更需要政府的补贴;道路的新建比道路的硬化更需要钱。然而政策恰恰相反,从而使得改建的比新建的多。 二工程完成的时间长短存在不平衡性。差不多的工程量,有的村子一年就可以完成工程,而有的却要过好几年。造成这主要的原因还是资金的问题,即使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没有资金照样修不成公路。就当我们邻村来说,早在好几年前就测量了公路,还进

18、行了开工奠基仪式,但碍于没有资金,迟迟没有动工。就这样过来好多年,经过村里领导的东奔西跑的凑钱,就在去年把钱凑够了,动工后,经过一年时间,在今年的9月份就要完成通路了。而我们村也在今年7月份进行了测量,至于到底何时才能通路,谁也说不清,一切都决定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按照标准,路基改造每公里的补贴是8万元,我们村的公路测量出是2.6公里,因此可以从政府获得拨款20.8万元,加上我们村经济收入和村民募捐,大概有30万,对于上百万的工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村民都说,按这样的情况,我们村的这条路要过很多年才能完成,现在的下策是,凑到一点资金就修一段路,直到通路为止。然而,像我们这样的小村,自从建村以来

19、,村子里没出过什么企业家和政府人员,所以没有企业家愿意的资助,也没能通过政府关系向政府申请更多的资金。所以我们村通车路漫漫兮,长远兮。这样的情况并不仅存在我们一个村,我们村只是所有贫困村的一个典型代表。此外,乡村康庄工程给予路基铺装硬化的标准也是每公里8万元。这样就存在了这样一个问题:申请道路硬化的村子往往自己有能力给公路硬化,但这些村往往也更乐意做这工程,因为这工程完成给村民带来实惠的同时,还给某些人带来了私人的利润。而同时,新建公路的村子却资金短缺。试问,如果你有一百元钱要给面前向你要钱的两位中的其中一位,一位是好多天没吃饭,饿的正慌,需要饱餐一顿,另一位是想要你的钱去改善下自己最近的伙食

20、,因为这位好久没有吃荤。如果是你,你该把这钱给哪位?当然,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答案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把这钱给那饿了很多餐的人。换一个角度思考,道路硬化和道路新建很像上面这个问题,道路新建的村子就像饿了很多餐的那位,而道路硬化的村子就像需要改善伙食的那位,而企业家和政府就像那位要给两位钱的那个人。所以乡村康庄工程在制定补贴标准的时候需要有目的性的倾向于更需要资金的工程,这也是乡村康庄工程的不足之处。 乡村康庄工程是民心工程,虽然已经给农民和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资金是有限的,而农民需要政府的帮助是无限的。因此,这些资金就得用在刀刃上,应该把这些资金优先拨给那些最需要的农民工程,给农民带去更大的

21、实惠。 农村的婚姻 原 早些年,与村子通婚的基本都是本地人,但大概从十年前开始,其他村的生活开始好起来,人们观点改变了,不再愿意把女儿嫁到象我们村那样不通马路的贫困农村。由于农村的男人与外面接触较少,认识本地的姑娘不多,通过恋爱关系谈婚论嫁的就是更不怎么可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从那时开始,村里到了年龄该谈婚论嫁的男人只有把对象范围扩到了远方生活条件比我们这更艰苦的西部农村云南、贵州。第一批去的人带着妻子回来了,开始了新的生活,一段时间下来,日子都过的不错。有了第一批,后来就有第二批、第三批 再后来就有原来的人自己回家乡,带那边的女人来这边,然后介绍给本地未婚男子,并很快结婚。(说的不好听,很多

22、是相当于卖,一个女的嫁给一个男子,只要给女方几千元,就一切搞定。但由于是两情相愿,所以不属于拐卖妇女)。很多年过去了,村子的面貌没有边,但单身汉的问题都解决了,现在村子里大大小小最近几年里出生的孩子,除了2个孩子是本地人结合的结晶,其他十多个孩子的母亲都是西部来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往往是不牢固的,而一旦婚姻破裂,受伤害的往往是那可怜而懂事的孩子。这几年,村子里连续2个妇女在生下孩子后,外出打工没多久,就扔下丈夫和孩子,跟着别的男人跑了。就这样,本来好好的家庭,一下子就变的不完整。听说这两个妇女跟别人走的原因就是嫌家里条件不好,嫌村子太穷,没通马路。的确啊,我们好多人在找对象时,当别人问到:你们村

23、通公路了吗?我们村的人只能底气不足的如实回答。如果不诚实点回答就是:“我们村在马路上。”的确啊,马路就在山脚下,只是没通到村前而已。但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答:“水泥路都已经到村口了!” 爬过很多的山,去过很多的景点,但我们村子的风光最让我亲切,不仅仅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更因为村子真的是很美。从小走着山路去上学,迎着朝霞,踏着露水,伴着鸟的喧哗声;当下完雨后,满山都是云雾,就如仙境一般。那时就感觉自己很幸运,生长在这么美丽的地方。虽然很美,虽然有酒香不怕窑子深,但由于交通问题,这里的游客只有我们村民自己。真的很希望,有那么一天,这里多了很多陌生的面孔,他们都是慕名这里很美丽,都来

24、这里旅游来了。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地区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传大禹到会稽(今绍县)赴诸侯大会,在此“舍航(杭)登陆”,因称“禹杭”,日后讹传成“余杭”。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吴,越灭吴后,又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于今杭州地域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于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钱

25、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 汉承秦制,汉初时节实行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的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属于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废江都国。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承袭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属于扬州。两晋时期,钱唐县仍属吴郡。 隋文帝开

26、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时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 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

27、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于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会所在地。民国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_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

28、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 _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鲁迅1(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

29、才。浙江绍兴人,发表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

30、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版画俯首甘为孺子牛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这幅版画表现的是先生拆除束缚人民的锁链(原画可清晰辨认出锁链)和固定锁链的栅栏。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奶奶家 调查渠道:长辈、网络、书籍 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在调查后,我发现家乡并没有太多繁琐的习俗,主要的习俗有:贴春联、除夕夜守岁、放鞭炮、子时之前吃饺子和农历正月初一拜年。 虽然这些习俗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祈求来年无病无灾、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31、 譬如除夕守岁,在除夕之夜,人们彻夜不眠。一家人吃着各种各样有良好寓意的食品,叙旧话新;大家互相鼓励,互相祝愿对方来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过程。 贴春联也是一样,不过祝愿来年更美好的愿望更加鲜明一些。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把一些工整、简洁、精巧的吉利话写成对偶形式,贴在门边。根据它的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这次调查,让我更加了解了家乡的风俗,对家乡又有了新的认识。 1 沈 括(1033一1097年) 北北宋钱塘人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十一世纪第一流的科学家。 青少年时随父沈周先后到过润州、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增长了不少书本外的知识,为他以后做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括自幼好学不倦,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水利、军事、文学、音乐各个方面部有兴趣,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东京(开封)任过昭文馆编校、司天监等职,使他有机会阅读了大量丰富的皇家藏书。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阳历,即“十二气历”的主张,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太阳历和农历结合的人。他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