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176.06KB ,
资源ID:90570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0570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版步步高大一轮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教案第十单元第21讲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版步步高大一轮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教案第十单元第21讲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1、版步步高大一轮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教案第十单元第21讲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1讲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 纲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课 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服饰(1)演变原因(2)演变表现归纳总结中国近代服饰变化的主要特点:西方服饰和中国传统服饰并行不悖;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2习俗(1)“断发”(2)不缠足运动(3)礼仪日常礼仪:民国之初,为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特别提醒社交礼仪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西交往的增多,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国;西方民主、平等观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变化反映了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婚姻礼仪:_和_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及官宦人家。丧葬礼仪:厚葬风气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3传媒(2)电影(3)近代报刊和电影的作用: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_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

3、人们的视野。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交通的变化(1)表现铁路时间变化或表现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到胥各庄铁路通车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建成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_通车民国以后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入正轨水运: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航空: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_。(2)意义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_。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异地传输更便捷,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2通讯的发展(1)邮政业务鸦片战争

4、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处”,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1896年,“_”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民国时期:1913年,清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_,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2)电报电信1877年,福建巡抚在_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发展缓慢,20世纪30年代才有改变。归纳总结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6)种类:海陆空。三、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从数据看沧

5、桑巨变(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2)国际经济地位提高。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_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向小康迈进。思维升华新时期中国GDP增长的原因(1)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持改革开放。(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科技水平显著提高。(3)中国社会环境的安定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等。2目标(1)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_的奋斗目标。(2)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城市化进程加快(1)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城市

6、化高速发展。(2)趋势: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3)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4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条件: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2)概况:_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此后互联网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影响:打破了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快的传递、共享;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细节点拨互联网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信息传播量大,费用低廉。5时尚中国(1)观念:_、市场意

7、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等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2)食品:各种食品应有尽有,以至于“减肥”成为时尚。(3)出行:开私家车远行,“自驾游”成为时尚。(4)穿着: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5)家居: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并引发了“装修热”。(6)语言:流行语言发生很大变化,生动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时尚的更新。近代服饰的变化近代服饰的变化与西方列强的入侵密切相关。近代服饰的变化集中体现在通商口岸的城市中。主要表现为:洋装进入中国市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上层市民的衣着理念,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并开始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如中山装、近代旗袍等。近代服饰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

8、表现为:国门被打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如辛亥革命等;先进的中国人或开明政府主张学习西方的生活理念等。史料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史料论述了近代中西服装并存的局面,反映了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服饰发生了变化,但仍以传统服饰为主。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断发易服;(2)废止缠足及女权运动;(3)婚姻制度的变革,如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等;(4)社交礼仪改革,如称呼由原来的“老爷”变成“先生

9、”,见面由以前的下跪、作揖变为鞠躬、握手等。一定时期的社会习俗是一定时期思想的体现。这一切变化都来自于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史料一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史料从社会史的角度反映了以下信息:城市婚俗仍很守旧,乡村可想而知;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史料二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史料反映了晚清婚俗的变化是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近现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

10、进步的影响1交通进步的影响(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和交流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2通讯进步的影响(1)报刊、影视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2)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史料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

11、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史料反映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办洋务,顺应时代潮流,要求把西方先进技术引入中国。在筹设炼铁厂折中提及了电线通报的便捷,可以迅速通报军情;火车便利,可以运载士兵。洋务派确实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进步作用。体现了洋务派在引进西方技术,促进中国近代化等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影

12、响1原因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经济上: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2特点(1)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空间、主体(农民和市民)和不同习俗的发展不均衡在变化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始终保留着民族特色。3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根据建国以来的国情

13、,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看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即过渡时期。此时,农民分到了土地,城市解决了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用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人们的衣食住行简单朴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这一时期社会的风尚。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文革”时期。由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社会生活单一化倾向较重,而且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衣服样式和衣着习惯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当时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蓝、黑、灰、绿充斥中国街头,大力提倡艰苦朴素。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

14、奋斗目标,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方面: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着装方面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住房方面,1995年,国家实施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方面:政府实行了双休日,延长了节假日休假时间;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例1 (2011天津高考)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答案C审题突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

15、,改用公历。在社会习俗上,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从材料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可知该现象应当发生于19121927年。其他三项均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因此选C。例2 (2011浙江高考)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答案A审题突破注意题干“民国时期”这一时间限制。“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反映了婚姻习俗虽已发生变化,但旧的婚姻礼仪仍居主导地位,这说明习俗

16、变迁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并未反映出“旧式婚礼”“简便节约”的特点,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例3 (2011江苏高考)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 BC D答案B审题突破从图中文字“新发明的最时髦男女博士帽”,可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但广告并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其差异体现了性别美观的差异,并没有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排除;中国仿制西式帽,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

17、入,故符合题意,答案为B。题型突破情境类选择题解题的一般技巧情境类选择题,顾名思义,即给答题人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答题人从中分析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反映了哪些信息,从而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这类选择题的一般解法是:首先,抓住时间界限。无论该题的选项如何变幻莫测,都要紧紧抓住时间界限。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可能正确,不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肯定是错的,如本题中“民国时期”就是关键。其次,抓住区域界限。无论选项多么具有迷惑性,都要考虑选项表述是否符合这一区域的实际和题目要求。再次,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捕捉重要信息,围绕新情境材料

18、的主旨转换问题思维视角,化繁为简,如本题图片中的文字即是关键。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题点“天宫一号”升空与大众传媒12011年9月30日,中国“天宫一号”飞船成功升空,中国迈出了组建太空实验室的第一步。全国10亿人口通过电视新闻同步观看了发射全过程。这说明 ()A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B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C电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题点主干知识物质生活变迁2网络歌词:“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

19、。”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C卫星广播电视的推广D国家“菜篮子工程”推广题点主干知识网络普及32011年6月19日,上海书展上发现一本汇集近千个如“达人”、“杯具”、“云计算”等新词的“潮词语录”,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是()A汽车的应用 B网络的普及C广播电视的推广 D报纸的影响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题点新史观社会史观4下列不同历史时期结婚礼仪的场景,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巨变的见证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题点运用所学

20、知识解读新闻热点52011年受媒体关注最热的名词是“我爸是李刚”、“我舅是局长”、“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动车轻微碰撞”等,这突出反映了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课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2戊戌变法

21、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3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4.你在爷爷、奶奶家看到过这样的照片吗?此文明婚礼的场景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5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仪,代之以握手、鞠躬,主要是为了体现 ()A民主科学

22、的精神 B同志之间的平等C与旧时代的不同 D民主共和的精神6旗袍源于满族妇女的服饰,到了近代,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样式非常多,在妇女界非常流行。近代旗袍流行的原因是 ()A面料考究、剪裁得体B适合中国女性穿着C晚清政府大力推行D是文明与新潮的象征7右图是广东中山市某一处最近被划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单位的从善坊老街区方位图。目前该街区内有四处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已实行挂牌保护,从老街区各具特色的街巷名称中,我们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新旧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B中西文化在这里冲突碰撞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深入人心D辛亥革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8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

23、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 BC D9“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B航运C航空 D电报通讯10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从以上案例可以归

24、纳出服饰变化趋向及特点。以下表述最恰当的是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B受时代、观念、文化影响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D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11通常说的“三大件”是居民消费水平的象征,它的变化轨迹是:20世纪5060年代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以后逐渐演变为彩色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电话、空调和计算机;轿车、房子和旅游。不同时期三大件的变化说明 ()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发展迅速文化生活享受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A BC D1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 ()时期所送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

25、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二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

26、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的突出特点。(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5分)14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

27、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助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说明

28、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10分)(3)据材料一、三,指出两位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6分)答案复习讲义知识整合一、1.(2)西装革履2(1)康有为民国政府(2)维新人士(3)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3(1)申报政治纲领(2)19歌女红牡丹(3)时事二、1.(1)京张铁路水上飞机(2)思想观念2(1)大清邮政局万国邮联大会(2)台湾三、1.(2)四2(1)小康社会(2)20204(2)19955(1)竞争意识命题探究1B2B3B4A5D课时规范训练1B2B3A4C5D6D7B8A9D10B11D12B13(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知识分子手无权柄。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3)宣传进步思想文化;唤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