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0.98KB ,
资源ID:91072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1072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GPS测量原理及应用.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docx

1、GPS测量原理及应用GPS测量原理及应用学习指导一、控制网执行的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技术设计书。二、使用仪器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及其标称精度。三、布网方案1、布网要求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比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GPS-E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表1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级别平

2、均距离(km)(mm)(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E级0.2510201/45000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E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

3、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表2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级别E级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条)10(4)为求定GPS点在54北京坐标系中的坐标,应与当地54北京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四、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

4、,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此外,有时还需考虑测区内的通讯设施、电力供应等情况,以便于各点之间的

5、联络和设备用电或充电。综上所述,结合测区的实际情况,GPS控制点宜布设在较高的永久性建筑物、山顶及其它符合要求的地方,或已成型的较宽的城市主干道、路口或其它较开阔而又稳固的建(构)筑物上。2、标石埋设(1)E级GPS点的标石及标志规格参见附录D,标石的中心标志用铜材料制作,标志中心应刻有清晰、精细的十字丝;(2)地面E级GPS点标石可用混凝土预先制作,然后运往各点埋设,埋设时坑底填以沙石,捣固夯实或浇灌混凝土底层,楼顶E级GPS点标石应现场浇灌,浇灌前应将楼面磨出新层、打毛,钉上34颗钢钉,再套模浇灌;(3)埋石结束后应填写GPS点之记;(4)待标石埋设稳定,没有下沉,或现场浇灌的标石凝固后2

6、3天方可观测。五、作业要求1、基本技术要求为保证GPS测量精度,采用载波相位静态相对定位作业模式,E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E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级别卫星截止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数平均重复设站数时段长度(min)数据采样间隔(s)PDOP值E级1541.6401510注:1、观测时段长度应视点位周围障碍物情况、基线长短而作调整,2、可不观测气象要素,但应记录雨、晴、阴、云等天气状况。2、GPS卫星预报和观测调度计划(1)保证GPS作业观测工作顺利进行,保障观测成果达到预定的精度,提高作业工效,在进行GPS外业观测之前,应事先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预

7、报表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卫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图形几何强度因子等内容。(2)编制预报表所用概略位置应采用测区中心位置的经、纬度。(3)作业组在观测前应根据参加作业的GPS接收机台数、网形及卫星预报表编制作业调度表,其内容应包括观测时间、测站号、测站名称以及接收机号等项内容。3、观测准备(1)每天出发工作前应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仪器及其附件是否携带齐全。(2)作业前应检查接收机内存是否充足。(3)天线安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作业员到测站后应先安置好接收机使其处于静置状态,然后再安置天线;天线可用脚架直接安置在测量标志中心的铅垂线方向上,对中误差应小于3mm。天线应整平

8、,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所泡应居中;天线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定向误差不宜超过5。4、观测作业要求(1)观测组应严格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以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当情况有变化需修改调度计划时,应经作业队负责人同意,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计划。(2)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应连接无误,接收机预置状态应正确,然后方可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3)各观测时段的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高之差不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记录在手簿。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手簿备注栏中。天线高是指观测时天线平均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分为上、下两段:上段是指相位中心至天线底面的高度,这是常数h

9、c,由厂家给出;下段是从天线底面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由观测员在现场采用倾斜测量方法直接量取。具体方法是:从三脚架三个空档(互成120)测量天线底盘下表面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距离,互差应小于3mm,取平均值为L,天线底盘半径为R,再利用厂家提供的hc,按天线高求出。(4)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作业人员可使用专用功能键选择菜单,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实时定位结果及存贮介质记录情况等。(5)仪器工作正常后,作业员及时(每隔15min)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各项内容。(6)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以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

10、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7)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8)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和手机等通讯设备;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9)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下载到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5、外业观测记录(1)录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测站名、测站号;观测月、日/年积日、天气状况、时段号;观测时间应包括开始与结束记录时间,宜采用协调世界时UTC,填写至时、分;接收机设备应包括接收机类型及号码

11、,天线号码;近似位置应包括测站的近似经、纬度和近似高程,经、纬度应取至1,高程应取至0.1m;天线高应包括测前、测后量得的高度及其平均值,均取至0.001m;观测状况应包括电池电压、接收卫星号及其信噪比(SNR)、故障情况等。(2) 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按规格现场记录,字迹要清楚、整齐、美观,不得涂改、转抄;外业观测记录各时段结束后,应及时将每天外业观测记录结果录入计算机硬、软盘;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下载到存贮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与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六、数据处理方案1、基线解算及其质量检验(1)基线解算以双差固定解作为最终结果,双差固

12、定解的可靠性由以下两项指标来判别,即固定解的单位权中误差(Rms)和整周模糊度检验倍率(Ratio),其检验值见表4。根据表4判别时,Rms必须首先符合要求,而Ratio值越大表示固定值越可靠。表4静态GPS基线固定解可靠性判别表基线长度(km)551010Rms(m)0.0100.0120.015Ratio2.52.12.0(2)同步多边形闭合差检验对于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宜超过表5的规定。对于采用不同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按独立环闭合差要求检核。同步时段中的多边形同

13、步环,可不重复检核。表5同步环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110-6)等级限差类型E级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6.0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0.0(3)重复基线边检验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下式的规定:式中:为E级GPS控制网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4)独立环闭合差检验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网中选取的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式中:为闭合环边数;:为E级GPS控制网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2、补测与重测(1)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一个控制点不能与两条合格的独立基线相连接,则在该点上应补测或重测不得少

14、于一条独立基线。(2)可以舍弃在重复基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闭合差中超限的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的独立环所含基线数不超过表2的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者有关的同步图形。(3)由于点位不符合GPS测量要求而造成一个测站多次重测仍不能满足各项技术规定时,可按技术设计要求另增选新点进行重测。3、GPS网平差(1)起算数据与坐标系统首先要了解测区中央子午线经度,起算数据的带号,采用的坐标系等。如岳麓山校区的起算数据为3度带的1954北京坐标,则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14,故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取中央子午线经度L0114的3带高斯投影。即有:参考椭球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长半径a=6378245m

15、,扁率=1/298.3;中央子午线经度L01140000。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2)三维无约束平差当GPS基线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求时,应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三维无约束平差。以提供各GPS控制点在WGS84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并生成GPS高程拟合的数据文件。在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x、Vy、Vz)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Vx3Vy3Vz3式中:为E级GPS控制网规定的基线的精度。当超限时,可认为

16、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上式要求。(3)二维约束平差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以起算数据中提供的已知点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平差结果就输出各GPS控制点在前述的坐标系统中的二维平面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约束平差中,应将已知坐标点组合成不同的约束条件,以发现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与GPS网不兼容(即约束平差结果严重扭曲GPS无约束平差结果的精度)。4、水准联测为满足GPS控制网高程拟合的需要,GPS-E级控制点应联测一定比例的四等水准。联测水准的

17、GPS点均匀分布在测区,水准路线连接成水准网。5、GPS点高程拟合计算要精确计算各GPS点的正常高,目前主要有GPS水准高程、GPS重力高程和GPS三角高程等方法。其中GPS水准高程是目前GPS作业中是常用的方法。用于GPS高程拟合计算的方法主要是曲面拟合法(包括平面拟合法、多项式曲面拟合法、多面函数拟合法、曲面样条拟合法、非参数回归曲面拟合法和移动曲面法)。七、提交成果GPS控制网的外业工作和数据处理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编写技术总结报告,并上交资料。1、技术总结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工程概况,包括测区的范围与位置、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以及任务来源、测区已有测量情况、项目名称、施测目的和基

18、本精度要求等;(2)施测单位,施测起止时间,技术依据,作业人员情况,接收机类型、数量及检验情况,观测方法,重测、补测情况,作业环境,重合点情况,工作量与工日情况;(3)野外数据检核情况与分析,起算数据与坐标系统说明,数据后处理内容、方法与软件情况,平差结果精度分析;(4)方案实施与规范执行情况;(5)各种附表与附图;(6)提交成果中尚存问题和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2、GPS测量任务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1)E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2)GPS控制点的点之记,见附录B;(3)GPS控制网展点图及通视图;(4)GPS野外观测原始数据及平差计算资料;(5)GPS野外测量作业调度表,见附录C;(

19、6)GPS外业观测记录手簿,见附录D;(7)GPS-E级控制点成果表;(8)E级GPS控制网技术总结报告。附录BGPS点点之记GPS点点 之 记日期:年月日记录者:绘图者:校对者:点名及等级点名土质点号等级标石说明通视点列表旧点名概略位置(L,B)纬度经度所在地交通路线选点情况点位略图单 位选点员日期联测水准情况联测水准等级点位说明GPS测量作业调度表测量日期时段编号观测时间观测者观测者观测者机号机号机号点名备注点名备注点名备注点号点号点号 工程GPS外业观测手簿 第页测站号测站名天气状况观测员记录员观测日期接收机名称及编号天线类型及编号数据文件名近似经度近似纬度近似高程m预热时间hmin开录时间hmin结束时间hmin天线高(m)测前:测后:平均值:气温()测前:测后:平均值:测站跟踪作业记录时间(UTC)跟踪卫星号(PRN)、高度角(ELEV)及信噪比(SNR)纬度经度高程(m)PDOPPRNELEVAZMHSNRPRNELEVAZMHSNRPRNELEVAZMHSNRPRNELEVAZMHSNR记事记录员: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