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6.86KB ,
资源ID:91126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1126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1、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与过去的处理方法相比,教材认真分析了重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严密,而是想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材强调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用比较高的观点处理问题,只要求学生能够“跟”来,并不要求学生去重复形成他们的“科学素质”。在讨论物体沿任意路径运动时重力做功的问题时,又一次用到了极限的思想。学生经过多次接触,对这样的方法逐渐就熟悉了。本节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重要内容。要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出发,理解建立重力势能概念的可能性,掌握重力势能的定义式,明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

2、的关系。2、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现象来支持。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3、设计思路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

3、义重力势能。通过让学生求讲台上一本书的重力势能,学生给出答案的多样性,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通过例题结论分析,形象地理解对于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在某一位置具有不同的数值;引出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代表大小,不代表方向,并且指出这里的正负与功的正负的区别;得出重力做功与参考平面无关,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无关;探究出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这样做使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加深,思路清晰。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物体下落砸在脚

4、上感觉比较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4、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5、重点难点与突破方法 重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难点

5、: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6、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讲授、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鸡蛋、泡沫模型、重锤七、新课教学(一)、新课引入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一、重力做功在上课之前,老师向学生展示手中的鸡蛋,让学生猜测鸡蛋的重量,然后提出问题,用鸡蛋去砸玻璃,能不能砸碎?带着疑问,将视频展示给学生高空抛物,看完视频,学生感觉很震撼,带着这种兴趣,引导学生回答把鸡蛋举到高空鸡蛋具有的这种巨大的能量是-重力势能探究一: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定性)1)通过刚才的视频,同一鸡蛋从不同高度

6、由静止下落.2)不同质量的重锤、泡沫模型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到自己手上,手的感觉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重力势能与质量、高度有怎样的定性关系?鸡蛋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要减小,我们还知道,高度变化了,重力就要做功。因此,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是有联系的。本节课我们就从研究重力做功入手,来认识重力势能。探究二:重力做功的特点?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甲、乙、丙三种情况中小球由A运动到B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过程甲、乙结果为:WG=mgh=mg(h1-h2 )过程丙:这一过程中,教师听取学生汇报,点评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由于每一段很小很小,都可以近似看作一段倾斜直线;分别求出物

7、体通过每一小段倾斜直线时重力所做的功;物体通过整个路径时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在每小段上所做的功的代数和。结果:WG=mgh=mg(h1-h2 )板书:公式:WG=mgh=mg(h1-h2 )强调:h是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差。通过甲、乙、丙的计算结果,请学生总结重力做功的特点。得出结论:重力做功的特点:(1)与物体的路径无关;(2)只跟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例题1:一质量为5kg的小球先竖直上升5m,再水平向右移动5m,最后竖直下降5m,求:三个阶段以及整个过程重力做功 (g=10m/s2)。如何判断重力做功的正负?重力做功的正负W0重力做正功,高度下降W=0重力不做功,高度不变 W0物体的

8、位置在参考平面的上方 Ep=0物体处于参考平面 Ep0 物体处于参考平面的上方Ep=0 物体处于参考平面Ep0 物体处于参考平面的下方强调:在计算重力势能前先确定正负。(3)重力势能的正负有什么含义? 标量,“+”“-”只代表大小,不代表方向。我们在前面学习功,功也有正负,功的正负什么含义?表不表示大小?表不表示方向?正负只表示?举例比较5J与-7J,如果是功的话,谁大?如果是重力势能,谁大?重力势能的正负要与功的正负区分开。(4)重力做功与参考平面选取有没有关系?WG与参考平面选取无关。(5)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没有关系?Ep与参考平面选取无关。(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

9、存在怎样的关系? 在黑板上利用重力做功的公式推导出来。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WG=-(Ep2-Ep1)=-Ep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的相反数。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特别强调:Ep只与重力做功有关,与其他因素均无关。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在学案上填写结果分组讨论总结规律。学生应该可以说出与参考平面选取有关。学生回答什么情况下重力势能取“+”,什么情况下重力势能取“-”。学生应该回答出以桌面为参考平面,A处重力势能是6J大于B处重力势能-4J。正负只表示大小,不表示方向。功的正负不表示大小,也不表示方向,它只表示是动力做功还是阻力做功

10、。学生应该可以说出分别以桌面、地面为参考平面,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都是10J,与参考平面选取无关。学生应该可以说出分别以桌面、地面为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变化量都是-10J,与参考平面选取无关。学生回答:通过最后两组数据,可以得出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的相反数形象地理解对于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在某一位置具有不同的数值。通过上面的实例计算,引出重力势能的正负。这样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通过与功的“+”、“-”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应用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引导。不能生硬的给出结论,为学生的理解和后续的应用作好铺垫。理解重力做功的特点以及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

11、力做功的关系。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谁能来总结一下?用ppt展示小结内容:1、WG=mgh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跟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2、 Ep=m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力和它的高度的乘积 Ep=mgh3、单位:焦耳。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5、重力势能为标量,但有正负,“+”、“-”只表示大小,不表示方向。6、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的相反数。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交流、比较,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布置作业八、板书设计 7.4 重力势能一、重力做功:WG=mgh=mgh1-mgh2 二、

12、重力势能1、定义:2、定义式:Ep=mgh 3、单位:J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5、标量6、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WG=-(Ep2-Ep1)=Ep 九、教学反思重力势能的教学中,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学会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的欲望。 学情分析3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现象来支持。4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3、,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视频引导小组探究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运用恰当的生活实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贴近实际,学生兴趣浓,讨论热情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也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收集了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社会现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出一个高效乐学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与过去的处理方法相比,教材认真分析了重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严密,而是想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材强调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用比较高的

14、观点处理问题,只要求学生能够“跟”来,并不要求学生去重复形成他们的“科学素质”。在讨论物体沿任意路径运动时重力做功的问题时,又一次用到了极限的思想。学生经过多次接触,对这样的方法逐渐就熟悉了。本节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重要内容。要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出发,理解建立重力势能概念的可能性,掌握重力势能的定义式,明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评测练习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为零 B.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C.不同的物体中离地面最高的物体重力势能最大 D.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物体其重力势能可能为零2.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位置一旦确

15、定,它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也随之确定B.物体与零势面的距离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C.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从5J变化到3J,重力势能变小了D.重力势能的减小量等于重力对物体做的功3.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为100J,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了100J B.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减小了100JC.物体的动能一定增加100J D.物体的动能一定减小100J. Hh4.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桌面H高处由静止下落,桌面离地面的高度为h,如图所示,若以桌面为参考面,那么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及整个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是:( )A.mgh,减少mg(H-h) B.mgh,增加mg(H

16、+h)C.-mgh,增加mg(H-h) D.-mgh,减少mg(H+h)5、在高处的某一点将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以相同的速率v0分别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A.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对两球做的功相等 B.B.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对两球做的都是正功C.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对两球做功的平均功率相同D.两球刚着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等6、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其相对于地面的重力势能与下落速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课后反思重力势能的教学中,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学会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17、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的欲望。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语速较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以后注意。 课标分析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通过让学生求讲台上一本书的重力势能,学生给出答案的多样性,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通过例题结论分析,形象地理解对于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在某一位置具有不同的数值;引出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代表大小,不代表方向,并且指出这里的正负与功的正负的区别;得出重力做功与参考平面无关,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无关;探究出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这样做使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加深,思路清晰。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物体下落砸在脚上感觉比较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