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4 ,大小:1.47MB ,
资源ID:91142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1142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 精品.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 精品.docx

1、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 精品目录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第一节教育概述.1第二节教育学概述.7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2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2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3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3第四节教育与人口的关系.14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4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6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16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17第三节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0第四章教育目的.24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24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5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28第四节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30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32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32第二节学制的形成和发展.33第三节义

2、务教育. .35第四节终身教育.35第六章学生与教师.37第一节学生.37第二节教师.39第三节师生关系.45第七章课程.47第一节课程概述.47第二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52第三节课程资源.54第四节课程设计.57第五节课程实施.58第六节课程评价.60第七节新课改.61第八章教学.66第一节教学概述.67第二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70第三节教学过程.74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76第五节教学评价.78第六节教学模式.81第九章德育.83第一节德育概述.83第二节德育过程.84第三节德育原则.86第四节德育方法、途径与德育模式.88第十章班级管理.91第一节班级管理概述.91第二节班主任与班级

3、管理.91第三节班级管理模式.92第四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93第十一章教育途径与课外活动.94第一节教育途径.94第二节课外活动.95案例分析专题.96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一)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二)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B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汽车D木匠教徒弟手艺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4、B )A到电影院看电影B幼蜂学筑巢C师傅带徒弟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四)教育的特点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3.历史性:与社会的生产力和政治相关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B )A永恒性 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五)“教育”二字追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影响1.教育内容2.教育措施在教

5、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B )A学生与课程 B学生与教师 C学生与教材 D学生与教学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三)心理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正确生物起源说1.基本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2.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心理起源说1.基本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2.代表人物:(美)孟禄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劳动起源说1.理论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2.基本观点:劳动3.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B )A

6、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 D需要起源说2.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A孟禄 B沛西能C利托尔诺 D华生四、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一)原始社会(二)古代社会(三)近代教育(四)20世纪世界教育(一)原始形态1.无独立、无专门化、无阶级性2.目的:为了生产和生活3.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古代教育:奴隶+封建1.中国2.印度3.埃及4.希腊、罗马中国夏代学校教育形态的产生商朝(殷朝)考古材料确切证实。西周:1.完备形态,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2.国学和乡学3.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分科课程的雏形)春秋战国:官学衰落、私学大兴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

7、剩余产品2.相当的经验积累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1.程朱理学为国学2.儒家经典被浓缩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八股文清:科举考试印度1.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2.刹帝利,为军事贵族3.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4.首陀罗种姓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埃及1.文士学校2.“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3.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希腊、罗马初等:1.大众阶层:学校教育2.贵族阶级:家庭教育中等贵族、富人阶层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

8、辑(三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术)雅典: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斯巴达: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等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三)近代教育特征公历十一16世纪以后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四)20世纪后世界教育特点全民多献钟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礼、乐、射、御

9、、书、数”是我国_的教育内容。( B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2.“四书”、“五经”是我国_的教育内容。( D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3.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B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一、学科界定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二、教育学产生和发展阶段(一)萌芽(二)创立(三)科学教育学(四)多样化(五)分化与拓展(一)萌芽(奴隶17世纪)1.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中国最早)“学而不思则罔,思

10、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2.学记出自礼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4)“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教学(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3.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助产术启发式教学(西方最早)世界上最早?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是恶行。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4.柏拉图理想国乌托邦哲学家、武士、农民唯心主义者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追求美德/理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三段论推理6.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