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41.89KB ,
资源ID:92013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2013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docx

1、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AD选项不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相反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所以导致春秋战国时候的割据混战,所以才会有以后的郡县制。B选项不对,西周没有王权的

2、高度集中。西周时代的宗法制是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秦汉统一。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成就。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正确。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不正确;河西

3、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B不正确;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是恢复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应排除。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纵然天子也不能把自己的是非作为判断标准,而应当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

4、想。孙中山继承了其本质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中华先贤关于 “天下为公”的思想。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因孙中山的推崇而非常熟悉。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苏格拉底是与古希腊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

5、的尺度”和“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本题中“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一句,表明苏格拉底在捍卫自己的思想自由,B正确。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和失败原因的认识。巴黎公社在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但并

6、未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C不正确。巴黎公社是一次孤军奋战的城市武装起义,它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也未能发动广大农民,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由此排除A、B。从发布文告的内容来看,是希望得到农民的支持,故D正确。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

7、动文化政策变化原因。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筹,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政治服务的。由此联想到,太平天国由反孔到尊孔的变化,也是出于其政权需要。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以宣传拜上帝教发动群众,矛头直指以孔教(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清政府,但后期则要求学尧舜,遵孔孟。前后变化说明,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文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考查知识点是“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

8、1895年,维新派康有为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清政府,提出拒绝马关条约;迁都内地;练兵抗战;变法图强。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人赴京,后世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这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说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已广泛觉醒,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A正确。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

9、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时间信息表明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的要向各国宣战,而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这足以说明清政府很难控制地方,中央集权面临危机。由此可知,B正确。A没有体现C错误,地方实力派仍然是清政府官员。不是列

10、强傀儡 。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图5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从示意图的内容看,欧洲、日本、美国直接投资(资本流动)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且,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单一出口商品国家的贸易处于入超地位。由此可知,资本流动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D正确。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

11、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1962年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以人民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大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针对此种情况,中央发文进行调整,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始被调动起来,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A正确。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

12、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材料信息可知,国家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这就意味着企业工资总额直接与企业效益挂钩。很明显,其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解析:B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题干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的理论科学实验

13、证明是错的,故A 错误。C只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 D只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都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B正确。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

14、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

15、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

16、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问题和分析认识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第一问中,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注意以朝代顺序进行归纳,可摘取材料关键词进行概括,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到秦至汉初,“官有能而禄有功”、“功与能”;汉武帝以后,“个人品行”;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西魏北周,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17、唐朝,“四善”, 考核分为九等。分析德才观变化的原因,我们要结合政治需要、时代特征、儒家思想对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第二问中,答题关键词是“评述新认识”,答案内容既有评,也有述,史论结合。结合材料三可知,清末已认识到科举选才的局限性,要求“停科举推广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40(25分)(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

18、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

19、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

20、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论史学观点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阅读材料,提炼出材料观点,进而进行评价和认识。可以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材料第一段认为,西方崛起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而第二段则认为,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第一段认为是在西方崛起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的历史才开始;第二段则认为,亚洲与中东国家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41(1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

21、楚。 二等(9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O分)1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请在答题纸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内打“”。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

22、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进行比

23、较分析的能力。第一问中,盟旗制度是清政府统治蒙古地区的一种管理体制,而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组织;第二问中,分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我们应联系到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从加强中央对边疆统治方面和开发管理边疆角度进行认识。45(15分)(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5分)(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0分)46(15

24、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

25、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解析:第一问中,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分阶段实现宪政,实行直接民权,而英美实行的是三权分立,这是者的区别;其相同之处是都反对专制,强调主权在民和权力制衡。第二问中,孙中山强调: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其实质是主权在民;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暴露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搞国民党独裁统治,这是与孙中山先生的训政思想相违背的。46(15分)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

26、力制衡。(3分)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4分)(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8分)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图12(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解析:本题考查二战的进程,意在考查读图、运用知识能力。第一问中,要对地理位置和二战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才能作答。实

27、质是对二战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分占波兰的考查。第二问中,一是要分析边界变动的原因,而是要看到其中的强权政治色彩。47(15分) (1)界线: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界线: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7分)(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8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

28、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的观点评价,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综和运用能力。第一问中,不同态度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不难看出:革命前全盘肯定、革命后全盘否定。评价时要注意对每种态度既要看到其积极之处,又要看到其局限。第二问中,从辛亥革命后社会的变化、民族危机、及思想解放运动等方面去分析。48(15分)(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8分)(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7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