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6.34KB ,
资源ID:92161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2161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诗词诵读》同步习题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诗词诵读》同步习题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1、古诗词诵读同步习题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一、诗歌鉴赏(一)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两句运用了“诗经六义”中的_。2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而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情人约会活动。D“搔首 踟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3全诗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请结合具

2、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赋2B3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方法:直接描写,“静女其妹”“静女其变”运用“赋”,直接表现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通过动作行为表现了女子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间接描写:通过男主人公“搔首踟蹰”侧面烘托其美丽、可爱的形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

3、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此诗中“静女其妹”“静女其娈”,连用两个形容词“妹”“娈”,就是用“赋”的手法,直铺陈叙女子的的清纯、美丽、可爱的

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解读,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接受彤管 ,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如此说来,男主人公应该是更喜欢“荑”。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的大意是: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

5、上。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根据文本,在关于女子外貌和动作的直接描写中,“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等诗句塑造了一个闲雅、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为了充分展现女子的美丽和娴静,全诗还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写男主人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还没见到心爱的女人,男主人公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此处借写男主人公的动作侧面烘托了女子的娴雅和美丽;还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为什

6、么会有差别,因为接受彤管 ,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女子的美丽、纯洁、调皮和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才令男主人公为之着迷、爱之深切。(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释:姝:美好。爱:隐蔽,躲藏。(3)贻:赠。(4)洵:实在:诚然。4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

7、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5静女一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4D5男青年:憨厚、痴情。“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的憨厚,真诚以及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男子的痴情。女青年: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写出了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写其调皮,“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写其可爱。【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8、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不正确,“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不是借代,是比喻,以初生荑草来比喻爱情。故选D。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解答时需要先找到诗中写男女青年的诗句,然后分析这些诗句用了什么手法

9、,表现了男女青年什么特点。写女青年的有“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属于外貌神态描写,写女青年娴静,容貌好;“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属于行为动作描写,写女青年故意躲藏,送给男青年彤管、荑草。外貌描写表现出女青年的美丽,动作描写则表现出女青年的调皮可爱。写男青年的有“搔首踟蹰”,属于动作细节描写,写男青年急得抓耳又挠腮,表现出他的憨厚性格,也表现出他真诚焦灼的心理;“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则属于心理描写,写男青年由彤管的颜色联想到女子的美貌,珍惜荑草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表现了男青年的痴情。(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

10、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6诗中写“涉江采芙蓉”,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 7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试结合全诗作分析。 【答案】6“芙蓉”,即是荷花。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7“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入仕之途渺茫的痛苦以及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功业难成的嗟叹。(3分)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人对 自己无比的思念来反衬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还顾望乡,可是回家的路途漫漫,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 前途,但

11、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而时光荏苒,回顾自己一路走来,人事易老却功业未成,不禁嗟叹忧伤将伴着自己直到终老。【解析】6题干问的是“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芙蓉”这个意象,题干换一种问法就是:“芙蓉”这个意象的作用。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

12、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7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答题关键词“忧伤”。 首先抓住情感暗示语,比如“所思”“ 望旧乡”“ 离居”,可以推测出“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的嗟叹。接着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比如“漫浩浩”

13、 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 前途,但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考生在组织答案是要结合诗句分析,不能泛泛而谈。(四)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8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9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答案】8B9坎坷失意,漂

14、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解析】8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错误,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

15、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这里只有“起兴”,没有比喻。故选B。9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诗歌最后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同心”表现了深深的爱和思念,“离居”“忧伤”体现了现实的凄苦处境以及坎坷失意

16、,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0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指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诘问,可见囚禁的生活是极端悲苦的。B“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的是词人昔日的美好时光。C“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是实写,采用了对比手法。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具体化。11虞美人有哪几个方面的对比?有何作用? 【答案】10C11本词共有三组对比:(1)“

1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对比。(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季节变换之永恒与世事变化之无常对比。(3)“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之对比。作用:两两对比的手法,使全词始终充溢着感情波澜,表达出词人深切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虞美

18、人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是实写”赏析错误,“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词人想象之语,为虚写。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赏析诗词手法技巧及其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虞美人有哪几个方面的对比?有何作用”,题目有两个问:第一问要求指出虞美人有哪几个方面对比,第二问要求回答运用这比手法又什么作用。题目已经确定要求赏析的手法是对比,然后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找出诗词中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词人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本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在国亡自身本囚禁之时创作的。词人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

19、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通读本词,词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共有三组,分别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第一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意思是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也就是说自然中春花秋月年年都有,没有完结的时候,是永恒的。“往事知多少”,“往事”是指词人以往的帝王生活。在过去的岁月里,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不知有多少。这些往事已经消逝,化为虚幻。这是把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不返放在一起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之情。第二组:

20、“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是说词人被囚禁的小楼昨夜又吹进了东风,春天有一次来临,一个“又”字说明了季节变换的永恒。“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心回望那依旧被月光照耀的故国山河。“故国”说明江山已经易主,物是人非,自己从一国之君变为阶下囚,被囚禁在这小楼之中,说明世事变化无常。这是把季节变换之永恒与世事变化之无常对比,表达词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王国之痛。第三组:“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阑玉砌”代指故国的宫殿。故国的宫殿应该还在,可是住在宫殿里的人却已经改换了,这是把宫殿的永恒存在和住在宫殿人的变换放在一起对比,物是人为,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怅恨之感和无

21、奈之情。词人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的永恒和人事的变幻无常,形象逼真传达出自己内心情感的波特起伏和忧思难平的国之思、亡国之痛。(六)根据虞美人,完成下列题目。12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作者是李煜,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是指南唐故都金陵。B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历尽折磨。C词分上下片,“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词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D词人写出了沦为阶下因的苦痛哀思,将伶宫之词转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13虞美人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22、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12C13这两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水来比喻作者无穷无尽的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解析】1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错在“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虞美人”是

23、本词的词牌名,也就是这首词的调名。故选C。1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句词的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词人用春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的愁绪,同时又呼应了之前的“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足见词人愁绪之深重、难以遏制。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了愁思涨溢恣肆,绵绵不绝,表达了词人心中无尽的

24、哀思。(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4请简要分析“忍顾鹊桥归路”的“忍”字的表达效果。 15分析这首词的修辞特点。 【答案】14“忍”的意思是怎忍,岂忍;“忍顾鹊桥归路”的意思是:怎么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呢?“忍顾鹊桥归路”巧妙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和怅惘之情。15拟人。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相会渲染气氛。对比。如“一相逢”与“无数”,“久

25、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比喻。如“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间之短暂,表达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情。【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忍顾鹊桥归路”的“忍”字的表达效果。答题须通读诗歌,圈画出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本题为“炼字”题,答题分三个步骤:字的原本含义,字在诗句中的含义,这个字展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

26、,含有无限辛酸眼泪。15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全诗找出修辞。答题须通读诗歌,圈画出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本题答题分三个步骤:找出修辞,解释修辞,这个修辞展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纤薄的云彩变幻着精妙的图案,飞驰的流星传递出精心的恨憾。作者将“纤云”“飞星”赋予人的情感,使他们像人一样能够“传恨”“弄巧”。是为拟人;牛郎和织女悄然无言,各自横越过漫长的银汉。就像秋风白露中的相会,虽然短暂,却胜过人间无数寻常的白天夜晚。通过比喻写了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

27、圣洁而永恒的爱情。两颗心只要永远相爱不变,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厮陪相伴!通过对比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八)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谢薖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注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16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

28、的表达方式。17请说明两首词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两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 【答案】16(1)议论17(2)都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秦词中用牛女典故,与固求朝夕相伴的世俗小儿女情态形成对比,凸显了牛女之间因真诚相爱而能经得起长久分离的时间考验的可贵;谢词中用此典意在以天上爱情的美满反衬人间自身爱情的不幸,银河里不起风浪,牛女的爱情,历千万年而至永恒,而诗人身边,佳人早逝,七夕之夜孤清一人,令人弥觉人间的不美满。【解析】16此题问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较容易作答,根据诗句内容,可以读出这两句诗都是对整首词的议论。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7根据词中“银

29、汉迢迢暗度“、“叹银汉、何曾风浪”等可以看出是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至于回答其作用,则需要结合此举内容加以分析概括。注意:典故1分,秦词对比手法分析1分,对比目的1分,谢词对比/反衬手法分析1分,手法目的1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情景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静女中点明女子和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_,_”。(2)诗经静女中“_,_”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男子的憨厚。(3)诗经静女中,男子以“_,_”表达了对静女所赠彤管的赞美。(4)诗经静女中“_”和“_”两句是对女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女子的娴静貌美。(5)诗经静女中“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初生黄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了爱情的真诚和纯美。(6)涉江采芙蓉中“_,_”两句使用了三个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7)涉江采芙蓉中“_?_”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8)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怀乡的感人情景的句子是“_,_”。(9)涉江采芙蓉中“_,_”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忧伤之情。(10)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和“_”引出故国之思,而“_”则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