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3 ,大小:129.52KB ,
资源ID:92210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2210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编完整版杨黄路项目施工方案总设计修改稿.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编完整版杨黄路项目施工方案总设计修改稿.docx

1、精编完整版杨黄路项目施工方案总设计修改稿(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编制总说明1.1工程概况1.1.1工程地理位置杨黄路位于芜湖县湾沚镇和花桥镇北部,本次设计路线起始于九十殿并与正在建设的杨黄路(宋兴桥至九十殿相接,终止于芜雁高速横岗收费站,路线全长5.66km,本次设计工程范围:K5+800-K11+457.544(其中K10+931.2-K11+013.4段为在建上跨高速公路匝道桥),是交通性主干道横向道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路等级为城市级主干路,设计时速60km/h。路面宽42m,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横断面布置设计为:2.5m(人行道)+4.0m(非机动

2、车道)+2.5m(绿化带)+24m(机动车道)+2.5 m(绿化带)+4.0m(非机动车道)+2.5m(人行道)。1.1.2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1)道路等级:城市级主干路(2)设计车速:主车道60km/h(3)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4)交通分级:主车道-重(5)道路红线:42m1.1.3沿线地质情况(1)地基土构成:经本次勘察揭露,拟建场地地基土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层耕土(Qml)-层厚0.40-2.60米,层底标高4.45-23.65米。杂色,湿,松散状态,大多数地段主要为耕土,以粘性土组成为主,含大量植物根茎等;部分沟、塘地段底部为淤泥,含有机质、腐殖质等。此土层属于欠固结高

3、压缩性土。层粉质粘土(Q4al+pl)-层厚0.5-2.5米,层底标高3.80-18.04米。灰褐、褐色,湿,可塑状态,含少量深褐色铁锰氧化物等,摇振无反应,切面较粗糙,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其静探比贯入阻力Ps值一般为1.64-1.76Mpa,平均为1.68Mpa。此层土属于中等偏高压缩性土。层粉质粘土(Q3al+pl)-此层未钻穿。灰黄、黄褐、褐红色,湿,硬塑-坚硬状态,含少量深褐色铁锰氧化物等,摇振无反应,切面较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夹有碎石,分部不均匀。其静探比贯入阻力Ps值一般为4.25-4.86Mpa,平均为4.66Mpa。此层土属于中等压缩性土。1.1.4自然条件 (1)拟

4、建场地属于长江波状平原地貌单元。勘察期间,场地地形呈波浪起伏,高差较大。实测孔口地面高程6.85-24.15米,最大高差17.30米,黄海高程。高程引测点由设计提供的平面地形图查得,位于18点,其黄海高程为19.52米。(2)地下水:根据本次钻探揭露,线路区地下水类型较为简单,主要为层耕土中的上层滞水,主要由大气降水渗入及地表水径流补给,受大气降水、季节、气候以及地形的变化较大,沿地势由高向低径流,由于整个场地高低起伏,地表水排泄不畅,在低洼处易富集。地下水水位不连续,变化幅度较大,且整个场地无稳定地下水位。勘探期间测得地下水水位约0.5-4.8m。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在2.0米左右。1.1.5

5、道路工程设计1.1.5.1平面线形设计:道路平面线形以业主提供的平面线形作为设计依据,因道路终点处上跨高速公路桥变更为双幅桥,平面线形根据桥位的中线进行了适当调整。1.1.5.2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以满足道路排水要求、符合防洪要求、满足规范要求等,主要从以下因素进行考虑。A:力求线形平顺,起伏和缓,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与设计车速;B:保证路基稳定,又尽可能减小土方工程量;C:保证与相交道路的顺适衔接;保证道路排水通畅;D:满足各种管线的埋设要求;E:满足各控制点包括道路起终点、各交叉路口以及沿线各桥涵洪水位标高控制的要求。本路段全线共设置10处竖曲线、最大凸曲线半径:25000m,最小

6、凸曲线半径:1800m,最大凹曲线半径:18000m,最小凹曲线半径4000m,道路最大纵坡3%,最小纵坡0.33%。(3)横断面设计: 2.5m(人行道)+4.0m(非机动车道)+2.5m(绿化带)+24m(机动车道)+2.5 m(绿化带)+4.0m(非机动车道)+2.5m(人行道)=42m。1.1.5.3路基设计根据场地地下水位情况,路基设计考虑为中湿或干燥状态,路基填筑前需要全部清除地表杂草、树根、腐殖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由于目前各规范路基处理要求不尽相同,本着经济节约、安全可靠的原则,确定路基工程方案如下:A:一般路基处理:填方段:路基采用素土回填,严禁用建筑垃圾、淤泥质土及有机

7、质土回填,土方回填后应满足设计承载力及稳定性要求。当地面坡度陡于1:5时,需修成台阶式,每层台阶高度不小于30cm,宽度不小于200cm。对80cm路床范围内的杂填土应全部清除,并采用符合路基填筑的填料回填,若路基填筑较高(路基填筑高度大于0.8m),只需要将原地表土清除50cm,并采用30cm毛渣回填,再回填素土至路床顶。若路基填筑较低(路基填筑高度小于0.8m)或未进入层粘土的挖方路段,应将路床80cm范围内的杂填土全部清除,基底反挖30cm采用毛渣回填,再回填素土至路床顶。挖方段路床顶面线已进入层土,则超挖30cm采用毛渣换填。非机动车道一般只需对原地面反挖30cm,采用毛渣换填。B:穿

8、越沟塘路段特殊路基处理:由于本项目穿越的沟塘面积较小,根据地勘淤泥层较薄,本次设计一般要求将淤泥层全部清除(以清至硬状土层为准)。并采用30cm的毛渣回填,毛渣上直接回填素土。对于小河河北侧K9+540-K9+570段清淤泥层后采取60cm碎石片+40cm毛渣换填,再采用素土回填至路床顶。C:排水防护设计:为了确保路基的稳定性,路基边坡采用放坡处理,其中填方段放坡采用1:1.5,挖方段放坡采用1:1.为了保护路基边坡免受雨水冲刷,减缓温差与温度变化的影响,防止和延缓软岩土表面的风化、破碎、剥蚀演变过程,从而保护路基的整体稳定性,谋求人工构造物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对路基边坡采用生态防护和砌体防护,

9、防护设计详见防护设计图。一般挖方段路肩外设置梯形土质排水沟,排水沟尺寸为:90cm+60cm+60cm。D:路基压实标准及CBR值要求:土质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压实度要求见表所示。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项目分类路床表面以下深度(m)(CBR)(%)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填方路基0-039593850.3-0.8959353零填挖方路基0-0.39593850.3-0.8959385上路堤0.8-1.5949243下路堤1.5以下929032路基底面土基回弹模量机动车道36Mpa,非机动车道不小于30Mpa,人行道不小于25Mpa.D:路基填料及施工技术

10、要求:道路路基采用符合路基填料要求的材料填筑,一般路基段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路基填土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对沿线的农田、沟塘,需进行处理后,方可进行路基施工。要求全线道路路基施工前,对原地面如一层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压实度要求,必须分层压实,其压实度每侧应宽出路床50cm。原地面横坡度不陡于1:5时,基底应清除草皮;横坡度陡于1:5时,原地面应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每阶台阶高度不宜大于30cm。含水量超过规定的湿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对于

11、软土地基处,应严格满足设计要求。管、涵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50cm方能上压路机。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口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实。填土采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填料回填。1.1.5.4路面设计:A:设计原则:根据本项目的功能,路面设计应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多方案的技术经济综合比选,拟定设计原则如下:路面设计本着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技术先进可靠、经济合理、有利于机械化施工的原则,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筑路材料以及原路面状况等,对路面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路面设计是以不同路段的路面现状及交通量预测结果为依据。通

12、过交通量预测和车型组成分析进行路面结构强度验算,确定路面结构形式。B:根据交通量预测拟定路面结构:轴载分析及设计弯沉值计算:通过对本项目OD调查的结果,分析该路段的交通组成,选择合适的代表车型,确定设计基准主道的日交通量及组成,本项目为城市主干道级,设计使用年限15年,考虑经济发展对交通量的影响,确定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根据交通量轴载换算公式及设计年限内累计当量轴次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设计年限内主道一个车道上累计当量轴次为1.15*107,对于城市主干道,应以设计弯沉值作为设计指标,道路等级按城市主干道级,道路等级系数取1.0,面层类型系数取1.0,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厚度大于20cm

13、,基层类型取1.0,根据公式Ld=600*Ne-0.2*Ac*As*Ab计算得到主道设计弯沉Ld=23.22(0.01mm)。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结合国内城市道路与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经验,考虑到周边材料供应情况,主车道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其中表面层采用4cm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SBS改性),下面层采用6cm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20cm级配碎石。设计参数确定:沥青混凝土在弯沉指标计算中用20抗压回弹模量,底层拉应力计算时采用15抗压回弹模量,允许拉应力计算时采用15劈裂强度。半刚性材料的设计龄期:水泥稳验结果,结合国内已建成路面调查情况,确定各层材料设计参数

14、见表所示。路面结构层设计参数表材料名称级配类型20模量(Mpa)15模(Mpa)劈裂强度(Mpa)细粒式改性沥青砼AC-13C140020001.4中粒式沥青砼AC-20C120018001.0水泥稳定碎石CCR150015000.5级配碎石CR250250确定土基回弹模量E0:该项目处于区,通过对芜湖地区类似工程地质勘察成果的类比分析,查表并参考以往类似工程经验,确定土基回弹模量E0=36Mpa。路面结构厚度设计:利用交通部推荐专用计算程序HPDS2006进行计算,确定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层厚度为40cm,主、非车道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见表所示。主车道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表层位上面层下面层基层底基层

15、结构材料名称AC-13C(SBS改性)AC-20CCCRCR厚度4cm6cm40cm20cm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表层位上面层下面层基层底基层结构材料名称AC-13C(SBS改性)AC-20CCCRCR厚度4cm5cm20cm20cm路面底层拉应力验算: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和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基层、底基层,须进行层底拉应力验算,查看结构层是否满足各层材料容许拉应力的要求。如不满足要求则调整路面结构层厚度,或变更路面结构组合,或调整材料配合比,提高材料极限抗拉强度,重新计算。计算结果见表。主道路面层底拉应力计算结果层位各结构层计算拉应力(Mpa)容许拉应力(Mpa)1细粒式沥青混凝土-0.225

16、0.393中粒式沥青混凝土-0.0530.204水泥稳定碎石0.1350.21C:经计算,路面结构设计为:层位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上面层4cmAC-13C改性沥青砼4cmAC-13C改性沥青砼6cm预制彩色纽西兰地砖乳化沥青粘层PC-3乳化沥青粘层PC-32cmM10水泥砂浆下面层6cmAC-20C沥青砼5cmAC-20C沥青砼乳化沥青封层PC-1乳化沥青封层PC-1乳化沥青透层PC-2乳化沥青透层PC-2基层40cm水稳碎石20cm水稳碎石15cmC15水泥混凝土底基层20cm级配碎石20cm级配碎石10cm厚级配碎石1.1.6排水工程设计1.1.6.1设计原则:A: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

17、方针政策,使工程方案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B:以城市排水专项规划为原则,分区排水。C: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排水管道。D:雨水根据地形及收纳水体情况,同时考虑到降低埋深、减小管径,节约工程造价,采用分散排放原则,就近排入水体。并与相交道路下的管道妥善衔接。1.1.6.2设计标准和参数:A:主要设计参数: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y=*q*FQy雨水设计流量(1/s);q暴雨强度(min.L/s/ha)径流系数,=0.6F汇水面积(ha)B:暴雨强度公式:本次设计采用芜湖市暴雨强度公式:q=3345*(1+0.781lgp)/(t+12)0.83(L/s.ha) p暴雨重现期,正常路段为1.5年;t

18、-降雨历时(分钟),其中t=t1+2*t2,t1采用10分钟。C:设计流速:v=1/Nr2/3i1/2V设计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力坡降;n=粗糙系数:钢筋混凝土管:满流时粗糙系数=0.013,非满流时粗糙系数=0.014。塑料管:粗糙系数=0.011.1.6.3设计内容:A:雨水:雨水分两侧布置。东侧雨水共分为五段:K6+180-K7+060: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6+660的排出雨水管排出。管径为d400-d1400。K7+124-K8+420: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8+256的排出雨水管排出。管径为d400-d1800。K8+476-K9+476: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8+876的

19、排出雨水管排出。管径为d400-d1600。K9+555-K10+031:该段雨水自北向南排入水阳江河道。管径为d400-d800。K10+100-K10+818:该段雨水自北向南汇入K10+100的排出雨水管排出。管径为d400-d1400。西侧雨水共分为六段:起点-K6+110:该段雨水自北向南排入原有管道。管径为d400。K6+180-K7+060: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6+660的排出雨水管排出。管径为d400-d1400。K7+124-K8+414: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8+256的排出雨水管排出。管径为d400-d1800。K8+476-K9+476:该段雨水自两端汇入K8+876的排

20、出雨水管排出。管径为d400-d1600。K9+555-K10+040:该段雨水自北向南汇入水阳江河道。管径为d400-d800。K10+100-K10+822:该段雨水自北向南汇入K10+100的排出雨水管排出。管径为d400-d1400。B:管线位置:雨水管道分别位于道路中心线以东、以西13.25米。C:管道材料:管道500mm的排水管材除雨水口连接管外,其余均采用S2级PE双壁波纹管, D:管道基础及接口:PE双壁波纹管管道基础、接口及检查井的连接做法见04S520P3-18、29-35、57、59、60;沟槽回填施工应满足埋地聚乙烯排水管道沟槽技术规程(CECS164:2004)P22

21、-P24要求;其它未尽事宜及施工验收参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雨水钢筋混凝土管道基础及接口:基础采用混凝土基础,参见标准图04S516-17;接口参见标准图04S516-28。E:雨水口: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单箅雨水口和偏沟式双箅雨水口,参见标准图05S518-P9、P10。连接管采用级d300钢筋混凝土管,并以i=1%坡向雨水检查井,起点覆土不得小于1米。雨水口连接管用C15混凝土包管处理,基础参见04S516P22。施工时需确保道路相对最低点处设置雨水口。F:检查井及出水口:雨水检查井参照标准图02S515P11、P12、P14、P15、P17、P32;超深井参照标准图02S515P1

22、3、P16、P18、P33;跌水井参照标准图02S515P113、P120;出水口参照标准图95S517P5。G:管道施工时如遇沟塘时,应将沟塘内淤泥清除,清至原土后再用碎石回填涵管基,回填土需分层夯实,密实度95%。为保证沟槽回填质量,在塑料管顶填砂层以上30cm范围内以及检查井、雨水口开挖后的肥槽内采用碎石回填。H:雨水预留支管除交口处外余均埋至路福外1.0m。I:对于预留的管道埋深较浅的支管处的两侧地块,建议用地开发时,适当填高地面高程,以利于排水的接入。J:机动车道外的雨水口及雨水检查井需加固。K:施工前应复测、校核与设计衔接处现有管道的高程、管径等,如遇与设计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

23、进行调整。技术规程及规范进行。1.1.7桥梁工程设计本桥位于杨黄路(九十殿至黄池)K9+520处,跨越小河河,小河河主河床底宽约28m,河深约4.5m(相对于原地面高程)。根据现场调查,桥位上游有一跨5m的简支梁桥。结合上游老桥跨径、桥位处河床宽度、当地交通局、水利部门及相关单位意见,本次设计桥梁采用1X20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梁,桥梁全宽42m,净宽15m,下部采用重力式桥台,桥梁全长为34.04m。桥台处设桥头搭板。1.1.7.1技术标准:A:设计荷载:公路-级。B:环境类别:类。C:结构重要性系数:1.0D:跨径:1X20m。E:斜交角:0F:桥梁宽度:2.5m人行道+4m非机动车道+2

24、.5m分隔带+24m机动车道+2.5m分隔带+4m非机动车道+2.5m人行道。G:设计洪水频率:1/100。H:本项目所在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I:横坡:双向1.5%。 1.1.7.2结构形式及设计要点:(1)结构形式:A:支座:采用板式橡胶支座:D300*63mm。B:桥梁下部构造:桥台为重力式桥台。C:本桥在0号桥台处设置伸缩缝,在1号桥台处设置桥面连续。D:桥梁跨径布置:采用1*20米预应力钢筋砼T梁,设计桥梁全长34.04米。(2)设计要点:A:本图的结构体系为简支结构,桥面连续结构,按全预应力构件设计。B:设计计算采用平面杆系结构计算软件计算,横向分配系数在跨中按“刚接横

25、梁法”,支点处采用“杠杆法”按刚接梁法计算。C:设计参数:混凝土:重力密度Y=26.0KN/m3,弹性模量为E=3.45*104Mpa。沥青混凝土:重力密度Y=24.0KN/m3。预应力钢筋:弹性模量为Ep=1.95*105Mpa,松弛率p=0.035,松弛系数为0.3。锚具:锚具变形、钢筋回缩按6mm(一端)计算;金属波纹管摩阻系数=0.25,偏差系数k=0.0015。竖向梯度温度效应: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桥面铺装为10cm厚C50防水混凝土+6cm沥青混凝土。支座不均匀沉降:=5mm。一块板端支点最大反力项目恒载(KN)恒载+汽车(KN)边板反力362541中板反力3

26、595861.1.8绿化工程设计:芜湖县杨黄路为主干路,此次设计道路长度为11.457公里,为南北走向。道路红线为43米,其中机动车道24米,人行道各2.5米,非机动车道各4米,机非分隔带各2.5米。杨黄路做为连接芜雁高速公路与芜湖县城湾沚的入城口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应充分考虑绿量,精心打造杨黄路道路绿化,将其营造为一条绿色大道。为突出道路绿化景观效果,在道路起点后与终点前各500米的范围内增大苗木规格,突出景观效果,在中间路段适当减小苗木规格,在满足景观性的同时,也合理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性。杨黄路道路里程数较长,此次设计将全线道路绿化设计三个绿化标准段落,穿插运用于全线道路之中。道路两侧选择香樟

27、做为行道树,行道树选用干径15公分,高度优美,种植间距控制为6米,香樟贯穿于道路绿化始终,将三个绿化段落有机衔接起来。标段设计遵循设计理念,以常绿、落阔乔木为整体绿化骨架,选用姿态挺拔、冠型开阔的当地适生品种,列植于分隔带一侧(避开管线),形成一定林荫郁闭。种植各类当地草花、地被及具有一定抗污性滞尘作用的模纹矮灌木,形成一定空间层次的同时,通过植物叶片对于尘土的吸附作用减少大型车辆行驶带来的飞尘扬沙的空气污染。A:标准段一:绿化种植分为两个种植段落,段落一为合欢(5米/棵)间穿插种植2棵单杆石楠(2米/棵),下木选择满铺法国冬青,两侧种植中叶麦冬进行35公分勾边种植,保证种植土不外露;段落二为

28、香樟(5米/棵)间45度并排栽植2棵红花紫薇,下木选用红叶石楠、金森女贞并排满铺种植。两个种植段落长度都为40米,在保证道路绿化绿量的同时,丰富了道路的景观性。B:标准段二:绿化种植上木选用黄山栾树间距5米种植,香樟间靠近非机动道一侧穿插种植2棵红叶李,下木选用法国冬青、金森女贞、红叶石楠等穿插种植,丰富了道路绿化的层次的同时,增加了道路的景观性。C:标准段三:绿化设计时强调规则种植,在满足绿量的前提下,以红叶石楠、水腊、金森女贞、中叶麦冬等彩色地被组成流畅的模纹图案,结合香樟、桂花等乔灌木,依据模纹构图,交错种植,突出规则式的种植,增强行车及人对这条路的印象。分隔带开口处,考虑到安全因素,绿

29、化时要注意视线的通透性,自开口处留出10米的距离,在此段中,绿化以灌木为主,并保证在0.9米3米的竖向空间内无植物遮挡。1.1.9交通工程设计:A:设计依据:本项目交通工程设计内容为:交通标志和标线。设计目标:减低事故的严重程度,减少事故率;既向司机及行人指供明确、正确、及时、足够的道路及交通信息,又不过多地向司机提供可能影响其操作行为的信息;标志结构形式尽可能和道路及周围环境协调一致,满足美观及视觉的要求。B:设计标准:道路红线宽度:K5+800-K10+850为42m;K10+850-K11+354为26.5m。计算行车速度:60km/h。C:设计原则:清晰、醒目地展现标志固有的外部形态特

30、征,以充分引起道路使用者的注意。正确、简明、立体地向道路使用者提供信息,信息量既不过载,也不缺失,设于车辆行进正面方向最容易看见的地方,根据具体情况位置在道路右侧,绿化带或车行道上方。传递的信息应当给予道路使用者以必要的反应时间,对于重要的信息应给予重复显示的机会。标志在所表达的内容上应互补,在所处的空间位置上相互对应或递进,传递给道路使用者一个全方位,无矛盾、不易产生歧义的渐变的信息链。对于同一信息有多种表达方位时,应优先采用有明确含义的图案,其次采用明确的数字符号,再次采用文字。充分发挥标线的预告、引导作用,加快道路的运行畅通。1.1.9.1道路公共设施设计:1.1.9.2无障碍设计:应全面推行城市的无障碍环境。作为区域内重要通道的杨黄路,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无障碍设计作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工程的无障碍设计需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桥梁、公交车站等设施处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以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