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6.27KB ,
资源ID:92230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2230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模板.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模板.docx

1、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模板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 摘 要:地名是人们赋予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是人们为了交往而产生的语言代号。 作为语言的化石,地名对特定历史时期和区域文化具有指示作用。广东地处我国南方边陲沿海,具有发展海盐业的有利条件。宋代以来,广东海盐业的兴旺,在地名上留下深刻烙印。以广东现在遗留盐业地名,反观历史时期盐业发展,揭示广东盐业发展过程和规律 ,为研究历史时期盐业发展和当今盐业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名;盐业;空间分布;广东省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XX) StudyonthePlacenamesandSa

2、ltIndustryDistributionofGuangdonginParticularHistoricalPeriodsWANGBin,SITUShang-ji(,Fuzhou350007,China;,Fuzhou,Fujian350007,China;,Guangzhou510275,China)Abstract:Theplace-nameistheexclusivenamepeoplegivethenatureorthepoliticalgeographyentityinaspeciifcspace, language,hte place-name hasfunction point

3、ing outthe specifichistoricalperiod inthesouthenr coastalareaandborderareaofourcountry,Guan gdonghasadvna ,theseasaltindustryinGuangdonghasbeenprosperous,producingbrna dingdeeply on theplace offersreferencebyreviewinghistoricalperiodsaltindustrydevelopmentandtheplacenamesofthesaltindustry leftinGuna

4、 gdongSOastostudyfurthersaltindustrydevelopmentinhistoricalperiodna dexploitnowadays.Keywords:theplacenamesofGuangdong;thesaltindustry; spacedistribution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地名是人们赋予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人们为了交往而产生的语言代号。地名通常由通名和专名组成,通名定类,专名定位。但地名作为语言的化石,又反映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变迁。广东地名在中国地名文化上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特有的特色和发展道路。研究广

5、东地名文化,对了解广东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重要的历史收稿 日期基金项 目第一作者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对地名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广东盐业发展做一初步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广东地处我国南方边陲,拥有我国最长的海岸线 ,具有发展盐业生产得天独厚 的优越条件 。广东沿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气温高,蒸 发量大,海水盐分高;海岸线漫长,且多沙质海岸和滩涂,有利于盐业生产。此外,广东还拥有我国最丰富的煎盐薪柴资源,有良好的制卤32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第 3l卷官”。说明汉代时期广东既有盐业生产 ,但未见有详细记载。到了唐代 ,两广盐区的产盐地点增加到 6个:东莞、新会、

6、海阳、琼山、宁远、义伦,但却未见有盐场记载 ,如 “东莞,中。本宝安 ,至德二载更名。有盐,有黄岭山” 。宋代,广东盐业生产便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根据刘恂 岭表录异中记载广东煎盐情况 ,“广人煮海,其 口无限。商人纳榷,计价极微数。内有恩州场、石桥场,俯迎沧溟,去府最远。”而且对煎盐过程也详细记载,“但将人力收聚咸池沙,掘地为坑。坑口稀布竹木,铺蓬簟,于其上堆沙。潮来投沙,咸卤淋在坑内。伺候潮退,以火炬照之。气冲火灭。则取卤汁,用竹盘煎之。顷刻而就。 自收海水煎盐之,谓之 野盐 。易得如此也” 。“恩州场 ”即宋 时的 “南恩州”之盐场,今之阳江市 ;“石桥场”即宋代的广东路惠州石桥场。但见唐

7、宋时期广东煮盐业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宋代,政府还专门招募人员去地广人稀的南恩州 (今广东阳江市 )煮盐。 “绍兴元年二月 ,南恩州阳江县土生碱 ,募民垦之 ,置灶六十七,产盐七十万八千四百斤,收息钱三万余缗”p。广州附近,也曾 “招置到盐户”,创置 “静康盐场”。表示政府对广东盐业生产的重视。经宋一代,共设盐场 29个。元代至元十三年,“始从广州煎办盐课 。”大德四年 ,“改广东盐课提举司,”管理各场的盐业生产和税收。元代设盐场 13个 。 到了明清时期,广东的盐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明政府在广东设置 19个盐课司,对盐业生产进行管理,共设盐场 29个 (包括海南和广西部分盐场 ),“广东所辖盐

8、场十四,海北所辖盐场十五,各盐课司一”,是历史时期盐场最多的时期。反映明代广东土地的开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殖等社会现象。清代,“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也曾多次招民垦盐 ,“福建、广东、两浙招徕灶丁,垦复盐地、盐蚯 ,报部升课者不绝”。但为加强对广东盐业的管理,曾多次对广东盐场进行裁并 ,导致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盐场数目和名称差别很大。 清史稿 记日:“广东二十七场,行销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七省。”大清会典记载 21个盐场名称 ,而 中国盐政史说清初有盐场 26个,后来合并为 18个。从这些情况来看,总的趋势是利润微薄的小盐场不断被裁并到大的盐场或盐区,盐场数目越来

9、越少,使得各个时期记载不一。但到清末民初 ,广东仍有 18个较大盐场。民国时期盐业生产因战乱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抗战爆发后,两广盐场大部分沦陷敌手。1934年,广东共有盐场 13个,主要集中在粤东。到 19年 广东盐场只剩下 6个,主要分布在粤西。 图2 广东盐业地名分布 ThedistributionofsaltnamesinGuangdongprovince根据唐宋以来的文献记载,将广东历史时期曾经存在过的盐场进行统计 (表 1)。 表 1显示,广东历史上产盐区主要集中在今潮州 (饶平县 )、汕头 (澄海区、南澳县 )、揭阳 (惠来县 )、汕尾 (海丰县、陆丰县 )、惠州 (惠东县及惠阳区

10、)、深圳(盐田区)、江门(台山市和新会区)、阳江 (阳东县和阳西县 )、茂名 (电白县 )和湛江(湛江市、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廉江县 )等地。其中东部地区以潮汕地区 (包括今汕尾市 )为最集中,西部以阳江和雷州半岛 (包括今茂名市的电白县 )为主要产区 (图 3)。宋代以来,广东盐场数 目不断增多,盐区或盐田面积不断扩大。虽然明清时期受海禁和盐场合并的影响,但盐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各盐场产量也在不断提高,主要是人口大量增加、围垦面积扩大、盐业生产采用新的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如据王存 元丰九域志统计,北34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第 3l卷池漏 1650个。乾隆二十一年 (1756年

11、 )始筑生漏,以晒沙或晒水法,晒制生盐。到了嘉庆四年 (1799年 ),电茂、博茂两场新筑成池漏 629漏 (原计划筑611漏 )。电茂场由原 5廒改设、增设为 8厂,博茂场改设、增设为 7厂。光绪年间,场厂区域又有变化,电茂场设有 10厂,场区纵横 20km,盐田面积约 67hm;博茂场设有 8厂,盐田面积不详。岭南舆图称:“(电茂、博茂盐场 )每当天 Et晴霁 ,如小山积雪” 。盐业生产历来实行国家专营,并配有额定。历史时期 (图3),广东盐区生产规模向来不大,产量占全国 10%以下,主要供本地销售及周边地区。直至宋代,广东才有盐业产量和销售区域的记载。广盐产量虽远不及淮、浙盐丰裕,但对本

12、地区的财政收人来说,却具有重要意义。“今 日广右漕计,在盐而已”。“本路漕郡计,全赖榷盐”,曾任广东路转运判官的范正国也说:“全路上供及州郡经费,全仰盐息应办”。宋初广东盐业生产区域,主要有广州、潮州、惠州、高州、窦州、春州和雷州。后来,窦州、春州、高州、雷州等地盐业渐衰,化州盐业兴起 。至南宋 ,主要 以广州、潮州 、惠州、南恩州、高州、雷州和化州等为主。如据 文献通考卷 15和 宋史卷 183载,真宗时,广州产盐24000石,至天圣以后,东西海场皆领于广州,广州年产盐增至 513666石。太宗雍熙四年 (987年 ),官卖盐钱约 154000370000贯;绍兴十年,盐钱总额达 97680

13、0贯,增幅达 164%;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 ),盐钱总额则高达 1415432贯 58文,增幅高达283% 。元代,政府极力要求两广地区扩大盐业生产,增加产量,至延佑二年 (1315年 ),广东 “岁煎五万五百引。五年 (1318年 ),又增至五万五百五十-7I990明代,据 明史 食货志载,洪武时,广东岁办大引盐46800引;弘治时,广东仍为 46800引;万历时,广东小引生盐 30200余引,小引熟盐34600余引 (大引每引 200kg,小引每引 100kg)。 清初,广东盐产量与明代相差无几。顺治十一年(1654年 ),广东产盐 41800引,至雍正三年则办正盐 600332引

14、(含部分广西盐引 );清末两广为 81万多引,约合 340万担。 图 3 历史时期广东盐田,场分布 ThedistributionofhistoricalsaltworksorsaltspotsinGuangdongprovince销售方面,广东盐产主要是供本地区用,兼及周边省区 (主要在明代以来 )o宋初承后周旧制,于开宝四年 (971年 ),强化盐的专卖制,在两广推行官般法,由官方般运民卖,按经界行销,不能侵越。甚至在两广内部,即广东盐与广西盐,一般也各行本路,只在特殊隋况下,才偶许互通。即广南东路的东莞、静康等 13盐场所产之盐主要供广州、韶州、循州、潮州、连州、端州、封州、南雄州、英州

15、、惠州等,雷州、高州、化州、廉州 (这四州当时属广南西路)所产之盐供本州之用。此外,根据 宋史 食货志和文献通考记载,宋代广东盐销售区域除供本路之外,还供应江南路的南安军 (今江西章水、上犹一带 )、桂州和梧州一带。但据郭正忠研究,广、淮盐区界限突破次数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3次,一是太平兴国及端拱间,南雄及广州盐运人江西虔州,潮州盐出广界至闽;二是熙丰间官运广盐至江西与湖南;三是南宋初期广南盐涌人江、湖等处I 。元代广盐销售区域与宋代大体相同。到了明代,广东盐的销售区域开始向外较大规模的拓展:向淮盐供给地江西和湖南扩展,向福建的汀州挺进,另外,还向西南云贵等地延伸。清代的销售区则和明代大体

16、相同,包括广东全省,福建、江西、湖南和广西各一部分。 在封建社会,政府为保证盐的供给,还在产盐区设有收纳仓,以及时收集各场所产之盐;在交通要道第 5期 王 彬等: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 33宋后期在今广东境内户口数中,主户占 61%,客户占31%,略高于唐代广东境内总户数;而北宋初广东客户仅占总户数的 13%。虽然宋主客户是以土地占有关系划分的,但外来人户绝大多数是没有土地的,故由此可知宋代广东户口增加主要是由于岭北人口南迁。 表 1 历史时期广东盐场名称与分布统计 Thedistributionandnamesofhistoricalsaltworksin Guangdongprov

17、ince地 区 盐场 北宋 南宋 元代 明代 清末 地 区 盐场 北宋 南宋 元代 明代 清末广州府 香山县 香山场 、/ 、/ 潮州府 惠来县 隆井 、/香 山金斗场 、/ 惠来栅 、/东莞县 靖康盐场 、/ 、/ 、/ 、/ 惠州府 归善县 淡水盐场 、/ 、/ 、/ 、/ 、/归德盐栅 、/ 、/ x/ 、/ 成水场 、/ 、/东莞盐场 、/ 、/ 、/ 、/ 大洲场 、/海南盐栅 、/ 、/ 海甲栅 、/黄 田盐栅 、/ 、/ 、/ 、/ 海丰县 古龙盐场 、/大宁盐场 、/ X/ 石桥盐场 、/ 、/ X/ 、/叠福场 、/ 石隆场 、/官富场 、/ 啖白场 、/新会县 海晏盐场 、

18、/ 、/ 陆丰县 小靖场 、/博劳盐场 、/ 、/ 石桥场 、/怀宁盐场 、/ 、/ 惠县 碧 甲栅 、/都斛盐场 、/ 、/ 肇庆府 阳江县 双恩场 、/ 、/ 、/ 、/矬峒盐场 、/ 、/ 、/ 海陵场 、/金斗盐场 、/ 咸水场 、/上川司 、/ 雷州府 遂溪县 蚕村调楼 、/新宁县 海晏 、/ 白石场 、/矬峒 、/ 海康县 蚕村场 、/潮州府 海阳县 净 口盐务 、/ 武郎 、/松 口盐务 、/ 东海 、/三河口盐务 、/ 高州府 电白县 电茂场 、/惠来场 、/ 博茂场 、/ 、/饶平县 隆井场 、/ 茂晖 、/小江场 、/ 、/ 、/ 那陇场 、/招收场 、/ 茂名县 博茂 、

19、/东界场 、/ 化州吴川县 茂晖场 、/海 山栅 、/ 石零绿场 、/潮阳县 隆井场 、/ 、/ 官寨场 、/招收场 、/ 、/ 、/ 廉江县 官寨丹兜 、/河西栅 、/ 合计 19 62 18 28 13 20 18小江场 、/资料来源:根据 宋史 食货志宋史 地理志文献通考元丰九域志宋会要 食货志元史 百官志续文献通考明一统志盐法通志中国盐政史 、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 等整理。 元代广东主客户虽无具体数字,人户绝对数较宋代增加无几 ,但宋代隐匿人户甚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元代客户比重也应是较高的。这些客民以珠江三角洲、东江和韩江谷地、雷州半岛等处最为集中嗍。在这期间,也有从福建沿海迁往潮汕、

20、阳江及雷州半岛等地的闽南人,他们对广东盐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民国 潮州志和 澄海百家姓统计,宋元移居潮州地区的家族共 62个,其中北宋迁入的有 13个,南宋有 28个,宋元间有 10个,元代有 l1个,大多数家族来自福建,特别是泉州和兴化军 (莆田)”。也有一部分闽南人迁往阳江和雷州半岛沿海一带。如南宋绍兴年间,南恩州 “邑大豪多莆 (田)、福 (州 )族”。“余居海康 其耕者多闽人也”。王象之在 舆地纪胜中也记载:“化州以典质为业者十户,而闽居其九。闽人奋空拳过岭者往往致富”。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沿海地带的围垦也进人高潮阶段。如据 澄海县志载,“至明万历 四十八年 (1620年 ),

21、全县围垦面积 已比建县时 (明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建县 )增长24%。”元代以后,广东盐业生产由煎煮法发展为滩晒法,产量增加,成本下降,场区随之扩大。如电白盐场,南宋绍兴五年 (1135年 )于高州 (当时电白县为高州的州治所在地 )创置博茂盐场,元明盐场区域变化不大。到了清乾隆三年 (1738年 ),增设电茂场。而原博茂场有廒 5座,盐田约 479hrn2,灶漏 790个;电茂场亦有廒 5座,盐田约 76hm,晒盐气象条件。自汉代以来,就有盐业生产的记载。 当时南海郡已设置盐官管理盐业生产和销售,表明盐业生产已经较为发达。唐宋时期,岭南盐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宋代曾在广东设置29个大的盐

22、场。 明清时期,广东盐不仅供本地食用,还远销至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区。广东历史时期盐场以珠江口为中心分为两部分:即东部盐场和西部盐场 (当时的西部盐场包括海南盐场和部分广西盐场 ),东部盐场主要包括潮汕、海陆丰、惠阳等盐场;西部包括双恩、电博、茂晖、乌石、白石、三亚等盐场。明代以前,广东多是以煮盐为主的生产方式舳;明代以来,则多是以晒盐为主的生产方式。所以,在当今广东地名中,保存有大量与盐业生产相关的地名。研究这些地名,对了解古代广东盐业发展和今天盐业生产都有重要的意义。 广东盐业地名空间特征 根据 新世纪广东地图集口,对广东沿海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佛山

23、 (历史时期曾经靠海 )、中山、珠海、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等 l5个地级市进行统计,结果见图 1。由图 1可见,以 “灶”命名的地名 30个,直接以 “盐”命名的地名共 31个,还有以 “场”、“围”、“亭”、“仓”等盐场设施命名的地名,还有以 “埕”、“町 (汀 )”等盐田命名的地名。而以 “围”命名的地名则更多,统计得:潮州 7个、汕头 22个 、揭阳 l1个 、汕尾 22个 、惠州 54个 、深圳 5个、东莞 个、江门 个、阳江 11个、茂名 56050403O20XXO个、湛江 5个等。其中有相当部分不是盐田,特别是在珠江口的围田。但在古代,广东海盐生产都在海边地势低洼地带,或挖地为

24、坑,“以海潮沃沙 ,暴 日中;日将夕,刮咸,聚而苫之。次日,又沃而暴之。如是五、六日,乃淋咸取卤” 。所以,为固沙,在盐田周围多建有 “池埝”,或 “坑口稀布竹木,铺蓬簟,于其上堆沙。潮来投沙,咸卤淋在坑内” ,称为围田。在明代以前 ,广东产盐以煮盐为主,多用灶、锅等,并建有场地和亭舍,由专门盐丁 (被称为 “亭户”)进行煮盐,所以多以此命名的地名。而 “埕”是闽粤一带的方言词,指滨海地区 “不断被海潮浸漫而特置的海滩”,耕垦盐田,当时人谓为 “依海筑场”、“开辟摊场”,或称为 “耕埕” 。“仓”是用来保存盐的仓储。宋代在全国设有盐仓,几乎凡是有粮仓的地区,便都有盐仓添列其侧,在闽粤之地设有

25、“海场盐仓”、“海仓”、“转般仓 ”。而 “町”原指 田间、田界小路 ,在闽粤一带指盐田间堤坝,“汀”原指小水 ,在闽粤一带有时指为盐田注水的小沟。可以看出,这些地名多以产盐设施和盐田生产状况来命名,反映当地盐业生产的特征 。从分布空间上 (主要以 “盐”、“灶”为对象,图 2)来看 ,主要集中在粤东潮汕和汕尾地一带,主要包括潮州市饶平县,汕头市澄海区、潮阳区、南澳县,揭阳市惠来县,汕尾市区、海丰县等沿海一带,惠州市惠阳区等;粤西主要包括江门市台山市,阳江市 区、阳东和阳西县 ,茂名市电白县,湛江市各市县。其中又以海丰、电白、海康和徐闻县为主要产区。 I。偶_J_一目 _几, L_flIIl_

26、1._ 一潮州 汕头 汕尾 惠州 深圳 佛山 广州 江门 阳江 茂名 湛江 揭阳 潮汕 东莞图 1 广东盐业地名统计图 StatisticsofsaltnamesinGuangdongprovince2 历史时期盐场演变过程根据广东现有遗留的盐业地名可以得出,历史口灶 IJ圈盐 e:鬟i:J时期广东盐业生产应是较为发达。食盐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在古代一直是多由国家专营。广东盐业发展汉代时就有记载,如在南海郡设置盐官,“南海郡,秦置。 县六:番禺,尉佗都。有盐第 5期 王 彬等: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 35或河流、渡口设有中转仓,以利于盐务转运各地;在居民密集地区设有供销仓,以便于盐

27、的销售和管理。 如在宋代,岭南较大的中转仓有大庾仓 (大庾岭下 )、郁林仓 (今玉林市附近 )o而收纳仓和供销仓则比较普遍,收纳仓主要集中在大的盐场附近,供销仓更是各州县无处不有,但又有商盐支发仓、官卖仓和公用仓之分。收纳仓如前所述有两种,一种是规模比较大的叫场仓,规模较小的称作 “场坨”。但从数量上看,收纳仓明显多于中转仓和供销仓,供销仓又多于中转仓。根据郭正忠先生研究,广盐的三种仓之间的分布格局是:中转仓和供销仓 (主要是中转仓和官卖l生供销仓 )的布局关系,大致呈圆形放射状,转般仓居于中央,供销仓罗布周围;收纳仓与转般仓的布局关系,呈扇状,收纳仓散布在海岸线,象扇面的外沿,转般仓则条列于

28、海滨通向内陆的交通线上,象扇柄和扇凰ImJ273o这种布局格局与岭南的地形和交通遥相呼应,因此,这就形成岭南特有的食盐运输络。具体为:宋代以来,岭南运盐路线,主要走珠江水系,次为韩江水系和广西的廉江水系,其中以珠江水系最为重要,包括东江、北江和西江各分支水系。此外,还有以漕运(海运 )和陆路运输为辅,即以广州为中心,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潮汕为中心,沿韩江北上,运于本州诸县,又经程江等水运至梅州,经兴宁江运于循州东部;另外,有一部分沿韩江上游鄞江(今福建汀江 ),运至福建汀州。“汀人只便于食私盐,自循、梅、潮、漳来颇近,又洁白,价又廉,”故 “汀独食广盐。” 宋嘉定六年 (1213年),潮盐销

29、界扩及闽省汀州9县。是年汀州知府赵崇模奏准改食潮盐,便成为潮盐行闽的定制。(汕头市志 )中部以广州为中心,各州盐沿始兴江 (今北江 )而北运至英、韶、南雄州,“自广、韶江溯流,至南雄州”。有一部分通过大庾仓走陆路翻越大庾岭,运至今江西南部。 “明正德二年 (1507年)江西部分州县也改食粤盐,赣州的瑞金、会昌、石城、兴国、宁都等县划为潮盐行销经界。”到清康熙四十七年 (1708)潮盐又进一步扩大销界,是年调整嘉应各埠额引,将其多余盐引匀销于惠属龙川、和平、永安,及赣属龙南、定南、信丰 3县,连同原有销区,潮盐行销共有 35县。雍正以后潮盐销区调整为潮州府属的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澄海、普宁、

30、惠来、大埔、丰顺 9县;嘉应州的程乡、兴宁、镇平、平远、五华 5县,福建汀州府的长汀、连城、宁化、明溪、清流,武平,永定,上杭 8县;江西赣州府的长宁,兴国,于都,会昌 4县;宁都州的宁都,瑞金,石城 3县,总共 29县。 民国期间先后增设汕头市和南澳县,潮盐销区增至3l县市,直到 1949年,潮盐销界不 “”殂。在北江运盐干线上,还有一部分沿龙川江而东运至惠州、循州及诸县;沿湟水西北运至连州。还有沿西江运至端州、康州,部分继续西上,运至广西部分州县。J比外,在粤湘之间,有一部分从韶州走陆路,翻越骑田岭运至湖南的今郴州一带,有一部分从连州走陆路,翻越九疑山运至湖南,部分还借助连水和舂陵水进行转

31、运 。广东西部盐场除供各本州县外,还沿陆路和海路,一部分运至广州,一部分沿封溪水、贺临水北运至封州、贺州等。也有一部分潮盐海运至福建。嘉靖之际,盐归商办,海丰盐东至福建、西达贵州、广西、北通湖南、江西,直接行销南方 30多县市。民国前期,海丰盐产量列广东省 17盐场之首,行销湖南、江西、香港及粤东各县。 3 地名与盐业分布的空间关系 从图2和图 3可以发现,广东当今盐业地名与宋代以来广东总的盐场分布关系:首先,现存以 “灶”和 “盐”为主的地名与历史时期广东盐场分布处于基本一致的状态,反映历史时期广东沿海盐业经济对地名产生重要影响,是地名命名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直接参与生产盐的聚落和区域,甚

32、至扩展到与盐业具有密切关系的聚落,如运输、存储和中转的渡口等 721ca在盐场内建仓坨以收集各围栅盐斤,叫就场公收;在盐场外建仓坨以集中近场盐斤,叫集中坨公收。此两类在潮汕场古今均兼而有之。明朝中叶至清初潮盐行销潮州、汀州、赣州以及龙川、和平、南雄等 35县,雍正年间调整为行销潮、梅、汀、赣 29县。 各场盐斤除就场集坨 供潮属各埠坐配,大部分场盐均运至广济桥东岸集中。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在桥的东岸印子山、卧石岭、白窑村共建盐仓 108间,面积达 。民国期 间,先后在海山、东界建仓 3座、盐坨 14座,招收、河西建仓 2座、坨 2座,隆井建仓 5座,惠来建坨 1O座,合共盐仓 10座,盐坨 26座,其次,部分地区有一定出入,反映部分地名已经发生变更或盐场退化、荒废、改为它用。地名变迁主要受人口迁移因素和政治因素等的影响;而盐场变迁受政治和市场因素等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明清海禁时期 ,使得大量场区迁拆,盐田荒废。如汕头西界小江盐场,清康熙元年 (1662年 ),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实行海禁。康熙三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