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7.87KB ,
资源ID:93366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3366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护士节竞赛题中医类.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护士节竞赛题中医类.docx

1、护士节竞赛题中医类“5.12”护士节护理知识竞赛中医类1、春秋战国时期各医家著成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诸病源候论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2、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根据“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原则,将1892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介、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60类(目)。如草部(纲)又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等11目。3、“金元四大家”是指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

2、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养阴派)。4、中医学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2)辨证论治: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5、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溫熱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属阳;静止的、下降的、阴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属阴。阳是阴的功能表现,阴是阳的物质基础。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的对立制约:“动极者

3、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的消长:“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8、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9、阴阳失调的病机: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10、五行学说主要是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五行的相乘相侮来探索事物间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11、五行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顺序:木克土,火克金,土

4、克水,金克木,水克火;五行相乘的顺序:木乘土,火乘金,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五行相侮的顺序:木侮金,金侮火,土侮木,火侮水,水侮土1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13、人体内脏根据其生理特点,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14、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5、心的功能:主血脉,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16、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

5、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与大肠相表里。 肺为“华盖”,肺为“娇脏”。17、脾主运化,统血,脾气主升,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8、肝主疏泄 ,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胆相为表里。“将军之官”、“刚脏”。19、肾藏精,主水和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与膀胱相为表里。20、“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

6、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素问 灵兰秘典论 21、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二 督脉 任脉 脾之大洛) 及其分支孙络 浮络22、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从肺_大肠一胃一脾一心一小肠一膀胱一肾一心包一三焦一胆一肝一肺 23、十二经脉的

7、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24、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

8、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25、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纵贯全身,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即上肢的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为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即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足三阳经;手

9、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26、腧穴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简便取穴法。27、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其致病特点:外感性、地域性、季节性、相兼性、转化性28、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开泄,善行数变,风性主动。寒邪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暑邪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湿邪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易伤阳,阻碍气机。燥邪致病特点:燥易伤津;

10、燥易伤肺。火邪致病特点:火性炎上;消灼津液;生风动血29、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是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基础,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称作“气机调畅”30、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肾气,下焦);水谷之精气(脾气,中焦);自然之精气(肺气,下焦)31、元气:“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生成:根源于肾分布:无处不到 主要功能: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32、宗气:“大气”生成: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结合后而成分布:聚集于胸中,上出喉咙,贯注心肺之脉;下蓄丹田,经气街注足阳明经而下行至足功能:上出喉咙,促进肺呼

11、吸(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贯心脉以行气血(心搏的强弱和节律,肢体的活动和寒温)。33、营气:富于营养,又称“荣气”。与血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营阴”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的精纯部分分布:分布于血脉中,营运全身功能: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 化生血液。34、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故又称“卫阳”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剽疾滑利”活动力最强的部分经肾的激发,赖肺的宣发卫气本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分布:散于周身肌表功能: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温煦脏腑,润泽皮毛调节肌腠的开阖,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35、督脉、任脉、冲脉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

12、一源三歧”1 任脉行于胸腹部正中,上抵颌部,能总认一身阴经,“阴脉之海”2 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能总督一身阳经,“阳脉之海”3 冲脉并足少阴挟脐而上,环绕口唇,十二经脉均来汇聚,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也称“血海”36、带脉统束纵行诸经;阴维脉与六阴经相联系,至咽喉与任脉会合,主一身之里;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主一身之表。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之阴阳;二跷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脸的开阖功能37、七情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病中,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38、痰,质稠厚。在头:眩晕、昏冒 ;在咽:梗塞,如有异物 ;在心:心悸、神昏、癫狂;在肺:咳喘、咳

13、痰;在胃:恶心、呕吐 ;在四肢:麻木疼痛;在筋骨:阴疽、瘰疬 ;在胸胁:胁背作痛39、饮:清稀 溢饮(肌肤) 悬饮(胸胁) 支饮(隔上)40、淤血的证候特点:疼痛、肿块、紫绀、出血、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 形成:气虚、气滞、血热、血寒,跌扑损伤,离经之血4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芳香气味的药物,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的作用。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不能用42、甘:能补、能缓、能和,既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中毒解救淡味附于甘,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

14、作用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中满忌甘”。呕吐患者及酒家忌甘43、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敛汗、敛气、止泻、涩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涩味附属于酸,收敛固涩,但有不同,如酸具有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时涩味所不具备的。注意:酸能敛邪,故为实邪者勿用。44、苦: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降泄、泻下或燥湿,或坚阴作用泄:通泄、降泄、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杏仁降气平喘,栀子清热泻火燥:燥湿,用湿证,有苦寒燥湿、苦温燥湿,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坚阴:通过泻火达到存阴的目的(非补阴)苦味药多用

15、于治疗热证,火证、咳喘、便秘、湿证、阴虚火旺、呕恶等注意:因苦能燥湿,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4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症咸味还能入肾补肾,补肾壮阳益精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泻下或润下通便及具有软坚化结的药物多具咸味。46、中药配伍:(1)相须:性能、功效类似配合应用,增强原有的疗效。石膏配知母使石膏清热泻火之力增强(2)相使:性能功效有共性、而以某些药物为主,另一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连配木香治疗湿热泻痢(木香调中行气止痛为辅,可以增强黄连的功效)(3)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

16、半夏畏生姜 “十九畏”(4)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的毒(5)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降低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6)相反 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十八反”47、组方原则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佐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用于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 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使药:引经药:引导它药直达病所的药物;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下部则用牛膝调和药性:常用甘草、大枣以调和药性48、各方药代

17、表药物:解表药 a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荆芥、b 辛凉解表药:葛根、柴胡、薄荷、桑叶、菊花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化湿类方药:苍术、藿香、厚朴、砂仁;温里类方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理气类方药:陈皮、青皮、枳实、佛手、木香、香附;止血类方药:大蓟、小蓟、槐花、地榆、侧柏叶、三七、茜草、蒲黄、棕榈炭、血余炭;化痰类药物:半夏、天南星、桔梗、贝母、白前、瓜蒌;止咳平喘类药物:杏仁、苏子、百部、紫苑、桑白皮安神类方药:朱砂、磁石、琥珀、龙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49、常用的饮食调护方法:汗法、下法、温法、清法、消食法、补法50、特殊的药物煎煮法:先煎、后下、包

18、煎、另煎、烊化、冲服51、三焦: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上焦如雾:心、肺和头部,主宣发卫气,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中焦如沤 :脾、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下焦如渎:肝、肾、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和阴部,泌清别浊,排泄糟粕和尿液52、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体现于气与血的关系;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化;心与肝: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方面;心与肾: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和肾精之间的关系;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的输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协调方面。“肝火犯肺”;肺与肾:主要表现在水液

19、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肝与脾:表现在消化和血液两方面;肝和肾:表现在精血互生和阴液相通两方面。“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脾与肾:表现在先后天相互资助和水液代谢。“脾阳根于肾阳”53、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各脏腑组织功能的维持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2)温煦作用: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治外邪的侵入 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4)固摄作用: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有统摄、控制的作用 对脏腑有固护作用;(5)气化作用:气能促使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相

20、互转化54、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转化为营气和津液再转化为血,都离不开气和气化(2)气能行血:血的循行,依赖于气的推动(3)气能摄血:气对血的运行有固摄作用; 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2)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充盛 55、经络的生理功能: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揆理阴阳,维持机体平衡56、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57、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实)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精神涣散(虚)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

21、人则止,首尾不续:心气不足或气郁痰结狂言狂躁妄言,语无伦次,精神错乱,骂詈不避亲疏:痰火扰乱心神58、呼吸:喘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哮呼吸急促,喉间痰鸣,时发时止,缠绵难愈。 59、恶寒:无风自冷,得温不减(外邪袭表,卫阳被遏(失煦) 恶风:遇风觉冷,避之可缓(外感风邪,腠理疏松) 寒战:严重恶寒伴战栗(邪正剧争,感邪严重,卫阳闭郁) 畏寒:自觉怕冷,得温可解60、仲景三步法:以寸口、趺阳、太溪三部相参诊脉方法。61、寸口诊脉法:即切取腕部桡动脉浅表部位。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命门62、平脉的特点:有胃(脉势和缓

22、)有神(应指有力)有根(三部有脉)63、掌握常见病脉:浮脉 、沉脉、数脉、迟脉、涩脉、实脉、滑脉、弦脉、虚脉、细脉 64、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施护。65、中医护理原则:未病先防、施护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三因制宜。66、中药炮制的目的体现在四个方面:便于制剂和贮存;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生半夏、生南星加姜汁炮制可以减低毒性);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酒炒川芎、醋炒延胡等);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如生地黄以黄酒蒸制成熟地黄)。67、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68、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

23、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铝锅、搪瓷罐次之,忌用钢铁锅;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洁净新鲜水质;煎药火候有文、武火之分。69、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2/1。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二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70、汤剂特殊煎法(1)先煎: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

24、、石决明、紫贝齿、龟板、鳖甲、附子、乌头等;(2)后下:如薄荷、青蒿、细辛、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钩藤、大黄等;(3)包煎:蛤粉、滑石、海金砂、旋复花、车前子、蒲黄等;(4)另煎: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虎骨等;(5)溶化:又称烊化,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虎骨胶、鸡血藤胶、蜂蜜、饴糖等;(6)泡服: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肉桂等;(7)冲服:如芒硝、朱砂、琥珀、三七粉、六一散等;(8)煎汤代水:如灶心土、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 71、汤剂服药时间:病在胸隔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宣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

25、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72、汤剂服药方法: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以防格拒于外。如出现真热假寒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则当热药冷服73、中药的命名:以药功效而命名:如益母草、防风、续断等;以药用部位而命名:如芦根、苏子、桑叶、熊胆等;因产地而命名:如云苓、阳春砂、川断等;因形态而命名:如大腹皮、乌头、人参、牛膝等;因气味而命名:如丁香、败酱草、鱼腥草等; 因滋味而命名:如

26、五味子、甘草、细辛等;因颜色而命名:如黄连、白芷、朱砂、青黛等;因生长季节而命名:如半夏、夏枯草、冬虫夏草等;因进回国名或译音而命名:如苏合香、胡麻仁、曼陀罗等;因人名而命名:如使君子、杜仲、何首乌等;因秉性而命名:如肉苁蓉、王不留行、浮小麦等。74、李时珍:“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75、八纲辨证 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纲”一词最早出现于祝味菊著伤寒质难中。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阴阳划分疾病的

27、类别。76、黄芩善于清肺热,治肺热咳嗽;黄连善于清胃热,治胃热呕吐;黄柏善于清下焦之湿热;故有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之说。77、华佗“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动作)开创了我国保育保健的先河;葛洪肘后备急方首创了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术; 孙思邈备急千金方首创葱管导尿术。78、艾灸疗法: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分为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等。温和灸:施灸时对准施灸部位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约2-3cm进行熏烤,一般每穴或患处施灸10-15分钟;雀啄灸:施灸时对准施灸部位的皮肤,像鸟雀啄食一样,

28、一上一下的施灸,给施灸的局部一个变量刺激。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施灸时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并不固定在一个点上,而是向左右或上下方向反复旋转或移动的施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79、隔姜灸:适应于一切虚寒病症;隔蒜灸:可治痈疽肿毒、未溃疮疖;隔盐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隔附子饼灸:用治各种阳虚病症。80、生活起居护理内容: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环境适宜。81、“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清 张隐庵)起居养生内容:起居有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卧有方:“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

29、鸣前”。不妄劳作:“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素问.宜明五气论);居处适宜:衣着宜忌:“春捂秋冻”。“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8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宝,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83、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如果情志过极超出常度,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

30、的发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恐胜喜、怒胜思、喜胜悲、悲胜怒 、思胜恐、”84、情志护理的方法:(1)心情胜情法:“恐胜喜、怒胜思、喜胜悲、悲胜怒 、思胜恐、”(2)移情解惑法:如运动、音乐欣赏、种花养鸟等;(3)暗示法(4)顺情从欲法(5)情志导引法(6)药食法85、情志护理的原则:诚挚体贴,全面照顾;因人施护,有的放矢;乐观豁达,怡情养性;避免刺激,稳定情绪。86、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87、饮食的四气:寒性食物:苦瓜、冬瓜、小米等;热性食物:姜蒜、狗肉、辣椒等;温性食物:羊肉、糯米、红糖等;凉性食物:豆腐

31、、小麦、白菜等;平性食物:玉米、猪肉、山药等。88、服药饮食宜忌: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甘草忌鲤鱼;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89、望舌形:“老”舌多为实证,“嫩”舌多为虚证,“淡胖”舌多主水湿痰饮证,“肿胀”舌多主热郁、中毒,“裂纹”舌多为阴液亏耗之征,“芒刺”舌多是里热炽盛、邪热内结之象。90、 问寒热:恶寒发热多为外感表证;壮热多属里 实热证;潮热多属阳明实证、湿温病或阴虚证;寒热往来属少阳病或疟疾。91、问汗:自汗;盗汗;战汗。92、 饮证分为四种:痰饮(饮邪停于胃肠)、悬饮(饮邪停于胸胁)、 支饮(饮邪停于心肺)、 溢饮(饮邪停于四肢肌肤)。93、病后调护:防止因风邪复病(扶正护卫,慎避风邪);防止因食复病 (合理膳食,注意忌口);防止因劳复病 (防形体劳倦,防劳神劳心,防房劳复病);防止因情复病(心情要舒畅,避免情志过激)。94、中医康复护理原则:阴阳调和、天人相应;形神共养、动静适宜;协调脏腑、通调经络;养正祛邪、综合调理。95、拔罐法的相关知识。96、刮痧疗法的相关知识。97、穴位按摩的相关知识。98、熏洗法的相关知识。99、耳穴压豆的相关知识。100、湿敷法的相关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