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9.71KB ,
资源ID:9384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384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 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 含答案.docx

1、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 含答案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2、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16、中三

3、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 到 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 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 亿年左右。它们

4、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 氧。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27、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28、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中石炭世早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

5、积。29、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群。30、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横板珊瑚、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多种类型。31、早二叠世末期的地壳运动使北方海槽基本升起,与华北塔里木连成一片,致使中国沿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出现“南海北陆”的对峙局面。32、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二、名词1、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2、指相化石:分布广、狭适性、能过明确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的生物化石。3、生

6、长节律:生物生活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生物的生理和形态的周期变化现象。4、双形现象:由于有孔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造成了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5、叠层石: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共同产物。6、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7、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8、沉积旋回: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9、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10、地层叠覆律:未经扰动的地层,总是上新

7、下老。11、沉积组合: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三、判断1、人们将分布局限、演化快、特征明显、延续时间长、具有较强的地质年代意义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其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2、豫西熊耳山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火山岩,被划为“中元古界熊耳群”,与下伏地层“太华岩群”的变质岩界面清晰。尽管熊耳群为火山岩组合、太华岩群为变质岩组合,但二者都属地层。()3、穿时的标志层只能用于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等时的标志层既可以用于年代地层单位对比,也可用于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4、前寒武纪包括太古宙和元古宙。太古宙进一步划分为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

8、古代;元太古宙可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5、在侏罗纪盛极一时的恐龙灭绝了,其真正原因和具体过程,尚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说燕山运动,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引起了当时全球气候的巨大变化,应该考虑是引起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6、在晚石炭世早期,华北地区开始发生海侵,方向由东北向西南,晚石炭世晚期,海水由西南向东北退出。因此华北地区石炭系上统地层厚度具有西南薄,东北厚的特点。()7、豫西地区寒武系属海相沉积环境,岩石类型为灰岩、白云岩夹有紫红色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偶尔可见食盐假晶。在紫红色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沉积时,气候炎热干燥。()8、第四纪由四个显着

9、特点:一是人类的出现和进化;二是冰川广布,气候冷暖变化频繁;三是大陆面积增大,新构造运动活跃;四是沉积类型多样。()9、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亚洲大陆板块之下,使喜马拉雅褶皱成山,同时有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震活动频繁。()10、在山麓地带往往形成巨厚的洪积扇堆积。由于地形坡度大,碎屑物的撞击力度大,因此碎屑物的棱角不明显,磨圆度较好,但因堆积速度较快,所以分选性不好,碎屑物大小极为悬殊。()11、碳酸盐潮坪中潮上带沉积以发育雨痕、雹痕、泥裂、鸟眼构造为特征。潮间带碳酸盐发育竹叶状构造,表明是一种高能的水动力环境。()12、古板块分析包括古地磁分析、生物古地理分析和古气候分析。()四

10、、问答1、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应具备什么样的保存条件?答:生物本身;数量多;具有硬体。外部环境:迅速埋藏,免受机械破坏;迅速冷冻;还原环境;时间因素,需要一定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沉积物的粒度细。2、如何区分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异地埋藏:化石不同程度破碎,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且具有一定的定向性。3、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答:类似现代礁相泻湖的珊瑚,最大水深小于50米,温度1628度,水体清澈、动荡、富氧,阳光充沛、泥质少。4、简述叠层石的形成环境和条件。答:生长于潮间带

11、。蓝藻藻丛的生长发育,有一定数量的沉积颗粒提供给藻类吸附;水底的底流不太强烈,水底物质的位置相对稳定;生长速度大于剥蚀速度;在生长过程中叠层石能被迅速加固。5、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答:(1)菌类、藻类阶段:太古代志留纪,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2)裸蕨植物阶段:志留纪末期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生殖过程离不开水。(3)蕨类植物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受精作用离不开水。(4)裸子植物阶段:晚二叠世早白垩世,对水的依赖性减弱。(5)被子植物阶段:晚白垩世至今,最高等的植

12、物。6、岩石地层单位“组”。答: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组的界线在岩性上应当容易识别,厚度一般从几米到几百米,组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在该范围内其岩性、岩相应基本稳定。7、地层划分的主要方法。答:地层划分的方法主要有3种:构造学的方法,依据不整合面把地层划分开;岩石学的方法,依据岩性特征、岩石组合或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古生物学的方法,依据地层中化石面貌的不同划分地层。8、简述华南地区泥盆系的两种沉积类型“象州型”

13、和“南丹型”。答: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象州型分布在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范围较广,含丰富的底栖生物化石,如腕足类、珊瑚等,代表温暖富氧的正常浅海沉积;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以黑色泥岩、泥灰岩和硅质岩为主,含菊石、竹节石等浮游生物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9、简述造成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的可能的原因答:白垩纪末期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属的灭绝率:52,种的灭绝率:90,造成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可能包括如下几方面:地内因素:海平面下降、气候变冷、海水成分变化、古地磁倒转、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地

14、外因素:行星撞击事件、超新星大爆炸、太阳耀斑等。10、简述三叶虫的生态、地史分布、寒武纪的演化特点。三叶虫全为海生,大部分三叶虫的习性为底栖爬行或半浮游生活,部分远洋中游泳或漂浮。三叶虫自早寒武世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繁盛,在自留纪、泥盆纪逐渐衰退,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少量生存,晚二叠世全部灭绝。三叶虫在寒武纪的演化特点是:早寒武世以莱得利基虫目为主,具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大等特点,标准化石有Redlicha(莱得利基虫)等;中寒武世以褶颊虫目的大量出现为标志,早期具宽阔的固定颊、头鞍截锥形,平直的眼脊和较小尾板为特征,如Shandungaspis(山东盾壳虫),中

15、后期与晚寒武世初期三叶虫特征相近,具尾板宽大、尾刺发育为特点,如Damesella(德氏虫)等;在晚寒武世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属,如Ptycaspis(褶盾虫)。三叶虫是寒武系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并阐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主要区别。岩石地层单位是以能在野外观察到的岩石特征为基础,并以这种特征定义的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体。岩石地层的建立要坚持岩石特征稳定性的原则。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相对一致或相近的岩层组成,或虽为一套岩性复杂的岩层、但可以和相对简单的临近岩层相区别,并具有相对稳定的地层结构。岩石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层。组是岩石地层单位

16、系统的基本单位。群是比组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段是比组低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层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生物演化特征是年代地层单位划分的主要依据,同位素年龄、磁性地层也可以作为年代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年代地层单位自高而低可以划分为宇、界、系、统、阶和亚阶六个级别,分别与地质年代宙、代、纪、世、期、亚期相对应。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主要区别是:年代地层单位是按时间阶段划分的,与地质年代一一对应,岩石地层单位无固定的时间含义,与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类型、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密切相关;由于侧向加积作用,岩石地层单位多具有明显的穿时性,因此多数

1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面不一致。年代地层单位是按照代表时间界面的生物演化阶段建立的,同一年代地层单位处处等时;年代地层单位无固定的岩石内容,岩石地层单位具有一定的岩石内容,如张夏组主要由灰岩和白云岩组成;岩石地层单位分布于一定的地区,具有地方性,年代地层单位具有全球性。12、13、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世开始接受沉积,本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G层铝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

18、积。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组岩性,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厚达160-300米,夹海相灰岩5-6层。煤层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约80米,夹海相灰岩三层,薄煤2层;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米,不含可采煤层;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米以下,仅夹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可采煤层。太子河流域本溪组包含二个化石带,下部为Eostaffella带,上部Fusulina-F

19、usulinella带。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带,仅见上部化石带,由此证明晚石炭世东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线升高,海侵自北向南。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太部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而在苏北贾汪一带,本溪组厚达100米,灰岩夹层总厚达50米,岩性和所含蜒类化石与华南相似,说明苏北一带海侵来自南方,可能与秦岭海槽东延部分的古海域有关。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为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等地却出现陆相含煤沉积。同时,灰岩夹层数量也发生变化,河北唐山仅有少数灰岩夹层,往南至晋东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太原组厚80-100米,灰岩

20、夹层增至六层,海相化石丰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带,灰岩层数可达12层,累计厚达80米,由此可见晚石炭世晚期华北转变为北高南低地势,海岸线南移,太原组的含煤性一般以北纬34303730带为最佳,其间正处滨海平原沼泽广布地段。14、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使华南形成统一的陆壳板块。15、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

21、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

22、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3)裂陷槽发育阶段进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海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16、中国华北地区古生代地史概况。答:我国华北地台区在晚元古代青白口群沉积期末,经历了蓟县运动,上升成为剥蚀区,直到早寒武世中期(沧浪铺期)又沉降接受海相沉积。早奥陶世末期整体上升成陆,从此开始遭受长期侵蚀,直到中石炭世初期下沉,发

23、生海侵,形成华北下奥陶统与中石炭统之间长达1亿3千万年的普遍性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奥陶系顶部形成古喀斯特地貌、古风化壳和古侵蚀面。晚石炭世末,此地台全面发生海退,进入二叠纪,华北地台区除淮南、豫西和陕甘宁盆地南缘有短暂海侵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没有遭受海侵,故华北地台区的二叠系以陆相为主。寒武纪:早寒武世早期(梅树村期筇竹寺期),华北地区是古陆剥蚀区;之后稳定下降开始海侵,地形平坦,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暖,浅海广布,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奥陶纪:华北地台区的奥陶系以下奥陶统为主,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岩相横向稳定,古生物化石丰富,其中鹦鹉螺类化石最多;早奥陶世末期,华北地壳上升和海退具有普遍性,仅局

24、部地区残留小片海水,沉积了中奥陶统的下部层位。石炭纪:中、晚石炭世,华北地台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生物繁盛,地壳升降频繁,海水进退多次发生,形成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二叠纪:山西期,华北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沉积了广泛稳定的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盒子群沉积期,气候由潮湿变干旱,地形高差加大,南部相对潮湿,普遍含煤;石千峰组沉积时期,华北形成一些彼此隔离的干旱内陆盆地。17、中国二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答:中国的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完全,化石丰富,沉积类型多样。华北二叠系以陆相为主,华南二叠系以海相为主。华北地区:二叠纪,除淮南、豫西和陕甘宁盆地南缘有短暂海侵外,其他大部分地

25、区没有遭受海侵,故华北地台区的二叠系以陆相为主。山西期,华北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沉积了广泛稳定的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盒子群沉积期,气候由潮湿变干旱,地形高差加大,南部相对潮湿,普遍含煤;石千峰组沉积时期,华北形成一些彼此隔离的干旱内陆盆地。华南地区:下二叠统以浅海灰岩相为主,分布极广;上统下部普遍发育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地层,上部以海相地层为主。早二叠世初期,华南再次整体下降,海侵;早二叠世中期,继续下降,形成晚古生代以来华南最广大的陆表海,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海生无脊椎动物十分繁盛;早二叠世后期,华南缓慢上升,海域退缩,普遍变浅,雪峰山以西,主要沉积浅海相灰岩,以东厚度向东减薄,

26、燧石含量增加;早二叠世末,华南地区普遍上升,发生海退,并在川、滇、黔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晚二叠世初期,除康滇古陆、雪峰古陆及华夏古陆外,广大地区主要为滨海平原,海水多次侵入,形成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含煤沉积;晚二叠世后期,华南又发生海侵,范围比栖霞期小,区域相变明显,一些地区顶部出现的大隆硅质岩可能是晚二叠世末期华南上升、海退,在残余海盆中形成的。其他地区:北方海槽早二叠世末期基本升起,晚二叠世起普遍出现以陆相为主的沉积,末期整体上升为剥蚀区;塔里木盆地周缘主要为内陆盆地沉积;昆仑山区、西藏、滇西三江地区为海相沉积。18、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答:早二叠世末期,塔里木华北板块

27、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北方海槽消失;晚二叠世起,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中国北部: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的我国北部地区,晚二叠世起已连成一片大陆,三叠早中期,仅在南部边缘遭受局部的海侵;晚三叠世起以太行山为界,西侧呈现山系与大中型内陆盆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东侧基本为大片剥蚀高地,仅在东北地区零星分布小型内陆盆地。华南地区:早三叠世早期扬子海自西向东可分三个相带,即:紫红色陆相滨海浅海碎屑相带,浅海泥砂质和碳酸盐岩相带,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岩或钙泥质沉积区。早三叠世晚期由于周围古陆上升及东缘生物礁的阻隔,上扬子海处于半封闭状态,出现潮上干旱蒸发环境;黔桂海发育裂陷带,形成深水火山碎屑浊积岩及生物硅质岩

28、;东南区为丘陵(即华夏古陆)。中三叠世晚期,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沉积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晚三叠世晚期,海水几乎全部退出华南地区,沉积物多为陆相含煤碎屑岩。19、印支构造阶段全球海、陆变迁。答:三叠纪为印支运动构造阶段,全球处于联合古陆增生、扩大、鼎盛至古陆逐渐分裂、漂移的过渡时期。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三叠纪后期,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裂,特提斯海向西延伸,形成近东西向、较狭窄的特提斯海西段;冈瓦纳大陆本身也开始分裂,印度板块、澳洲南极州板块与南美非洲板块分离,同时特提斯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发生强大的构造

29、运动(即印支运动)。20、中国侏罗纪古地理格局及地层特点。答: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东部构造、岩浆活动强烈,西部为大型内陆盆地;青藏高原、台湾地区仍为海相沉积。中国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岛,长3000余公里,宽300800公里,为中生代环太平洋沿海火山活动带的一部分,发育零星小盆地,侏罗纪早、中期普遍发育含煤沉积,中、晚期以强烈的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和构造变动为特征。中国西部:发育多个大型内陆盆地,如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等。21、中国白垩纪地质特征。答

30、:我国白垩纪的地理格局总体与侏罗纪相似,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东侧岩浆活动相对侏罗纪减弱,空间分布东移;开始发育松辽、华北、江汉等重要含油气盆地;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趋向萎缩;海侵局限于特提斯带和环太平洋带。中国东部火山活动带: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地区,发育有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岩浆活动带东移,主要集中于郯庐断裂及其以东的东北东部、山东半岛及东南沿海。中国西部发育有多个大型内陆盆地,北北东向的有: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等,北西、北北西向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22、中国古近纪、新近纪的地质概况。答:中国的古近系、新近系以陆相沉积为主,以贺兰山龙门山为界

31、,分东西两大区域;海相地层仅局限于西藏南部、塔里木西南缘及台湾、雷州半岛。中国东部:与中生代相比,主体沉降带东移,西侧中生代的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抬升为高地(或高原);东侧出现了一系列以陆相沉积为主新生代盆地,如渤海湾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南雄盆地、百色盆地等。中国西部:出现多个被高地、山脉所环绕的沉积厚度巨大的内陆盆地,如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盆地呈东西向或北西向展布,以河湖相及山麓相沉积为主。23、中、新生代全球板块漂移及海、陆变化特征。答:中、新生代是全球发生重大地质变革的时期:联合古陆不断走向分裂解体,特提斯海逐渐消失转化为褶皱山系;新海洋(大

32、西洋、印度洋)逐渐开裂,太平洋不断演化更新;环太平洋火山带形成和发展。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三叠纪后期(印支构造运动阶段):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裂,特提斯海向西延伸,形成近东西向、较狭窄的特提斯海西段。冈瓦纳大陆本身也开始分裂,印度板块、澳洲南极洲板块与南美非洲板块分离,同时特提斯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发生强大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侏罗纪白垩纪早期(早期燕山构造运动阶段):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进一步分裂,特提斯海西段加宽;印度大陆向北漂移,特提斯海东段变窄;南美洲与非洲分离,大西洋南段开始形成;北美洲与欧亚大陆分裂大西洋北段开始形成;太平洋板块东西分别俯冲于美洲大陆和亚洲大陆之下。白垩纪中、后期古近纪初期(中晚期燕山运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