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162.50KB ,
资源ID:93889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388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理学第一二章考试重点维王教育提供.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理学第一二章考试重点维王教育提供.doc

1、第一章 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2002年4月考题)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2009.8名词)心理学(2008.4)20,以下哪个不是心理学所包含的“研究人的

2、行为活动规律”的理由?()A.心理活动是由外部行为表现的B.人的外部表现是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支配和调节的C.只有通过对行为的观察才能了解人的内部心理活动D.人的外部行为与心理活动是一一对应的(2009.7)2.心理学属于()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哲学(2009.4)17.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出现是在()A. 19世纪60年代B. l9世纪70年代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20年代第二节 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派别活跃时间代表人物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备注构造主义心理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冯特、铁钦纳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

3、,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机能主义心理学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詹姆斯、杜威意识的功能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行为主义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华生(古典)斯金纳(新)行为华生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

4、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总之,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斯金纳与华生思想的区别,在于他并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是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至20世纪40年代魏太默、考夫卡、苛勒意识体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弗洛伊德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通过病人的自由联想,对其谈话做出分析,找出其疾病的根源

5、。他还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它们常常是一些由于环境的要求和社会的限制,而不能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因为种种原因长时期被压抑着处在被觉知的意识下层,形成下意识,但对于意识仍然发生影响。这些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下意识中的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因此在理论上曾引起争论,在我国更受到过长期的批判。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至今马斯洛、罗杰斯思辨的方法研究人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

6、,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至今内部心理活动规律想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研究他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且指向不同的目的。(2009.7)1.人本土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A.华生B.马斯洛C.霍尔D 杜威(2009.4)3.强调研究个体意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A.构造主义心理学B,机能主义心理学C.行为主义心理学D.人本主义心理学(2008.7)1.认为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行为的心理学家是()A.詹姆斯B,华生C.冯特D.斯金纳(2007.7)

7、 17,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罗杰斯C.冯特D,斯金纳(2010.4)8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科学是受到( )A社会发展的影响B自然科学的影响C文化发展的影响D社会科学的影响 (2007.7)3.“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其含义是()A.行为B.精神C.整体D.人本主义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200

8、8.7)2.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大脑、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这是() A.发展心理学B.实验心理学C.生理心理学D心理测量学 (2006.7)2.下列哪个心理学分支不属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领域?() A.实验与认知心理学B.临床与咨询心理学C心理测量学D.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概念: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2、特点: (1)优点:观察法获得的资料是客观和真实的。 (2)不足: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发生,观察结果难以重复;

9、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二、测验法: 1、概念: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2、特点: (1)优点:可用于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可用于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的之间的心理特征的差异。 (2)不足:心理测验的科学性是无法完全保证的 三、实验法: 1、概念: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有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2、特点: (1)优点: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切合实际;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可以得到精确的研究结果;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 (2)不足:实验情境带有很明显

10、的人为特点,与社会生活有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四、调查法: 1、概念: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有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形式。 2、特点: (1)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节省人力物力,但问卷回收率、被试的不认真合作 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谈话法: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容易掌握。但耗时长,对象少,加上其他主、客观影响被试的因素,可能会影响资料的真实性。(2009.7)3.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迸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A.调杳法B.观察法C.实验法D.测验法(2006.7

11、)3.使用特定的量表作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称为()A.调查法B,实验法C.观察法D,测验法(2007.4)名词:实验法(2008.4) 25.使用问卷法进行心理调查的优缺点。 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2009.4)31,论述并举例说明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考点小结: 1、心理学概念 2、心理学诞生标志 3、心理学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 4、心理学的分支 5、心理学研究方法 6、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本章重点: 1、意识的概念 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3、生物

12、节律 4、睡眠与梦 5、催眠现象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1、概念: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二、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能十分清楚地控制自己的意识去从事某项活动。(集中注意、有意识:精力集中)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人的行为已经自动化,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意识成分少,变成自动化:自动化) 3、白日梦状态:低水平的意识努力状态,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13、(有一定意识,与未来活动有关:迷迷糊糊) 4、睡眠状态:意识并未完全停止,做梦时有意识活动。(2009.4)2.当个体处于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并能意识到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很清楚时的意识状态是()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B.白日梦状态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D.有意识状态 (2008.7) 4.属于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是() 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B.吸毒后的精神恍惚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D.白日梦状态 (2008.4) 2,人的睡眠是一种()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意识并未完全停止的状态 第二节 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

14、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 (1)注意的指向性:选择某对象而忽视其他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对注意对象的精神贯注与兴奋性提高,并持续一段时间。 3、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指向性的体现 (2)维持功能:集中性的体现 (3)调节功能:体现在活动的转换过程中。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二者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1)可控制意识状态下,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 (2)在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下,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参与成分

15、也少。这是注意分配到其他方向的结果。 (3)在白日梦状态下,意识的内容不断变化,这些内容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低。 (4)在睡眠状态下,人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注意也基本停止活动,除非受到很强的刺激。 三、注意的种类 注意种类 事先有无目的 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不随意注意 无 不需要 随意注意 有 需要 随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1、不随意注意:引起的原因有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客观):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能引起不随意注意。 (2)主观原因: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影响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形式,引

16、起的原因有: (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越强,越具体,越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2)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3)个体的知识经验:与它有联系并有一定新异性的事物容易维持注意。 (4)活动的组织:正确的活动组织影响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 (5)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良好者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具有上述二者的一个特点,即有事先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2010.7)10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出现干扰学习因素,仍能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老师所讲的内容。这种现象叫做( )A随意后注意B随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D不随意后注意 (2009.7)4.有预定

17、日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2009.4)4。鹤立鸡群就是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注意现象是( )A.随意注意B,有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2009.4)名词:不随意注意(2010.7,2009.4)30简述注意和意识的关系。(2008.7)25.简述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1、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4种) 2、日节律: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18、,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认为划分24小时,实际为25小时) (飞行时差导致的困扰并非由于旅途困乏,而是由于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的结果) 二、睡眠与失眠: (一)睡眠:五个阶段 1、过渡期:17分钟 2、轻睡期:1025分钟 3、4、沉睡期:30分钟1小时 5、快速眼动睡眠(REM):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 (二)失眠: 1、情境性失眠:主要由生活情境改变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失眠。 2、假性失眠: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觉,由睡眠时间的个体差异造成。 3、失律性失眠:生物钟受到干扰而无法及时调整造成。 4、药物性失眠:饮料、药物引起兴奋或对药物(如安眠药)的依赖造成。 三、梦 1、概念:梦是人在睡

19、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2、梦产生原因: 由某种刺激引起特定的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是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 3、梦的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体现自我中心的特性。 (2)梦境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2010.7)11当人们脑电波为波时,典型的意识状态是( )A深度放松B正常清醒状态C轻度睡眠D深度睡眠 (2008.7)3.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的生物节律是()A 90分钟周期B.28天周期C.年周期D日周期(2007.7)11.因飞行时差

20、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属于()A,情境性失眠B.假性失眠C,失律性失眠D.药物性失眠(2006.7)4.飞行时差的产生是因为()A.长途旅行产生的旅途疲劳B.人自身的生物节律与外界时钟不同步C.空中的环境条件和平常生活的陆地条件不一致D.在异乡产生的思乡情绪所致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 1、受暗示性:其高低影响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其大小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对催眠的态度和对催眠者的信任感,二是个体的身心特点与个性特点。 2、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

21、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四)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和斯潘诺斯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的期望和情境因素,引导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次。第一层是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其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层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在催眠状态下也不会完全接受暗示而失去自我。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1、镇静剂:鸦片、海洛因、吗啡等,对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 2、兴奋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迷幻剂:使人的感知觉发生扭曲,产生快感,知觉错乱。 考核知识点小结: 1、意识、注意、生物节律、日节律概念 2、意识的不同状态 3、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4、失眠的种类 5、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6、催眠的原理 7、睡眠的阶段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