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49.19KB ,
资源ID:94122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4122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学习导航二十四 古代诗词三首.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学习导航二十四 古代诗词三首.docx

1、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学习导航二十四 古代诗词三首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高手支招1阅读导航读前要热身辛弃疾胸怀奇志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

2、: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做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淘宝路标背诵这三首诗词。理解这三首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学习木兰诗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知识应储备作家作品1.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2.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其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因以豪放为主,风格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收词572首。字音识记

3、1.字音机杼(zh)军帖(ti)可汗(k hn)鞍鞯(jin)辔头(pi)胡骑(j)啾啾(ji)金柝(tu)铠甲(ki)云鬓(bn)刈(y)箪食(dn)饷田(xing)灼(zhu)岁晏(yn)麾下(hu)2.多音字字形辨析杼通假字“帖”同“贴”,粘贴。如:对镜帖花黄。“火”同“伙”,伙伴。如:出门看火伴。“陇”同“垄”,田埂。如:小麦覆陇黄。一词多义市:(1)名词,市场。如:东市买骏马。(2)动词,买。如:愿为市鞍马。将:(1)名词,将军。如:将军百战死。(2)语助词,用于动词后。如:出郭相扶将。词类活用策:记事的册子,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如:策勋十二转。古今异义强古义:指有余。如:赏赐百

4、千强。今义:指健壮,有力。走古义:跑。如:双兔傍地走。今义:指步行。转古义:勋级升一级,叫一转。如:策勋十二转。今义:转动,转身。石古义: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如:吏禄三百石。今义:石头。做古义:像。如:马做的卢飞快。今义:当做,装出。文题解读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2.观刈麦是元和二年(807)白居易在任陕西周至县县尉时写的,是作者在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讽刺诗。3.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给他,陈亮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高手支招2

5、感受鉴赏文本需精研木兰诗开头八句“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是当时民歌的套头,交代了木兰从军的缘由。诗一开始,先以象声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的形象,点明了主人公的名字及身份。接着写木兰停机叹息这个与往常不同的情景,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从而引出下文。木兰究竟为什么叹息呢?作者用民歌中常见的问答形式,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强调木兰别无他想,别无他念,只因朝廷征兵火急,父老弟幼,无法应征而叹息焦虑。“愿”(希望)、“替”二字写出了木兰深明大义,经反复思虑,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第一部分(第12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东市买骏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木兰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和木兰辞别爷

6、娘、踏上征程的情景。诗中所用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是虚指的。用这种排比铺张的手法既能使句式整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又能突出渲染木兰出征前准备鞍马时紧张忙碌的气氛,显示了民歌的特殊风格。“旦”“暮”也是虚指,极言时间的短促,有“这会儿”“那会儿”的意思。这反映了当时战争紧迫,木兰早行夜宿、急速行军的情景。诗中只用了过黄河、越黑山、到燕山,就概括了木兰出征的历程,“不闻但闻”既逼真地表达了木兰离家远、思亲切的内心活动,又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征战途中的景物。第二部分(第3段),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驰征途。这一段写木兰转战沙场的戎马生涯。“万里”夸张地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若飞”比喻行军神速。这就形象

7、地描叙了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用对偶句极为简练地描绘了北方战地生活的艰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极写战争时间长久,斗争激烈残酷。同时也衬托了木兰英勇、机智、善战。这一部分只用了30个字概括了木兰长年行军作战的艰难历程。第三部分(第4段),概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第5段,首句“归来见天子”,紧承上一部分末句“壮士十年归”,结构紧凑,语言明快。“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可见天子接见木兰的仪式是隆重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突出木兰功劳之大,皇帝对她赏赐之多。“木兰不用尚书郎”,突出她鄙弃高官厚禄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

8、望。第6段,作者通过明快的节奏,细腻而传神地描述了父母姐弟以不同的神态欢迎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相扶将”是说父母虽上了年纪,还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理红妆”是写年轻的姐姐赶忙梳洗打扮。“磨刀霍霍向猪羊”形象地写出了小弟弟忙着准备佳肴的情景。接着写木兰归还故乡、恢复女儿装的喜悦自豪之情。“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一充满喜剧气氛的场面,更加突出了木兰的光辉形象。第四部分(第56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以双兔作比喻,表示了人们对这位乔装出征的女英雄的喜爱和赞美。第五部分(第7段),是吟唱者对木兰的一段赞词。观刈麦白居易这四句实写作

9、者观看到刈麦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第二层,写作者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第三层,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麦穗的贫困村妇的悲惨诉说,揭示赋税繁重。第四层,写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上阕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

10、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下阕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知识链接】乐府诗集:乐章和歌谣的总集。宋代郭茂倩编。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全书100卷,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将所收作品

11、分为12大类,下又各分若干小类。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集,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学后须品味主旨木兰诗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破阵子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文法1.木兰诗全诗叙

12、述情节详略得当。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只用了四句,对军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叙事有详有略,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写了木兰停机叹息,写她的忧思,旨在说明她是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而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写木兰辞家出征,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还是为了表现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写她辞官急切要求回家,同样表明了她是个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了木兰的一系列举动,更是强调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这不是作者的着力之处,

13、所以写得简略。2.观刈麦一诗将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例如描写刈麦场面的四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仅展示了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而且更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进行刻画,写事与写心理完美统一。记叙拾麦贫妇人诉说的四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灵也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最后,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感到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结构探究后争鸣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木兰在国家需要当头、父亲年老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

14、后,她又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朴实的优秀品质。这种传奇色彩和美好性格使木兰成为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而深受人们喜爱。高手支招3多维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层楼:高楼。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核心提示这是词人闲居带湖时所做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常游于博山。眼见国事日非,自己却年华虚度,怀才不遇,满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

15、题了这首词。上阕写少年时代涉世未深,喜欢春花秋月,登高望远,不知人间甘苦,不识“愁”字为何物。下阕写随着年岁的增长,历尽沧桑,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后,对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我的感悟_高手支招4素材积累课内素材挖掘描写战争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简析:这些描写战争的诗句表现了战争生活的艰苦以及战斗的激烈。素材拓展积累与战争有关的成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四面楚歌描写战争的古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誓扫匈奴不顾身,五

16、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高手支招5习题探讨一解答思路:谈谈对木兰这个人物的喜欢或者不喜欢,不能脱离木兰所处的那个时代,也不能离开这首诗歌所写的内容,想当然。谈理由,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要有分析和阐述,要使人信服,不能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譬如说喜欢这个人物,因为她深明大义,在她身上凝聚着对父亲的爱心和对国家的忠心。有了观点还不够,还要联系这首诗歌的内容提出根据,如她在什么背景下决心代父从军的,她为什么要

17、代父从军。谈到这里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说说这种爱心和忠心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如此思考,才能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如果说不喜欢木兰这个人物,也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参考答案:第一问略;第二问:诗歌结尾的趣味性和作用:结尾用雄雌双兔作比喻,风趣而又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木兰与大伙一道征战,装束举止与男子并无二致,大伙又怎会知道木兰是一个女子呢?诗歌用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进一步赞美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和机智。二解答思路:扣住“同情”二字来谈感想。参考示例:当我读到这些句子时,心中充满了对当时农民的同情。他们长时间弯腰低头割麦,虽已“力尽”,却不愿休息。汗流浃背怎么会“不知热”呢?只是因为一心抢收,已经把疲劳和炎热置之度外罢了。贫妇人本应在自家麦田里忙活,但自家的田已经因为缴纳租税卖光了,只好到别人田里拾些麦穗来充饥,一年的日子怎么过啊?在旧社会,我们的祖祖辈辈不都是这样辛勤劳动、艰难度命的吗?三解答思路:联系作者有志不能伸张的境遇来分析。参考答案: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时,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