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9 ,大小:122.70KB ,
资源ID:94208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4208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大全.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大全.docx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大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 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2 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

2、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3 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4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第二语言习得语言学对象学习者语言系统母语系统目的消费

3、语言学理论生产语言学理论方法实证描写5 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心理学相同点都关注语言和语言的获得不同点目的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范围学习者语言系统学习者习得过程学习者本身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方法描写实验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语言学对象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习得机制儿童母语获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学科归属应用语言学认知学科方法从语言学角度、认知角度、社会语言学角度

4、、社会与文化角度来描写和解释实验兴趣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学习者自身人类个体的感觉、知觉、理解、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6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7 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

5、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8 80年代后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都受到哪些学科的影响?在这些学科的影响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了哪些研究视角?答: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学影响。形成了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9 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与90年代前的汉语习得研究有哪些不同?答:90年代前汉语习得研究集中在偏误分析、中介语和习得过程研究三方面;90年代后除了拓展和深入以上三方面研究外,还开发出一些重要的新领域,比如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汉语认知研究等,此外,海外汉语习得研究也是90年代后汉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10 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包括海外汉语习得研究)都

6、涉及了哪些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领域成果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王建勤主编,2006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王建勤主编,2006语法习得过程研究(孙德金,黄月圆、杨素英,杨德峰)外国学生汉语体标记“le”“着”“过”习得情况的考察孙德金,2000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习得研究黄月圆、杨素英,2004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杨德峰,2004b语音、词汇习得过程研究(梅丽,鹿士义,钱旭菁,孙晓明)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音声母的语音变异研究梅丽,2005词汇习得与第二语言能力研究鹿士义,2

7、001汉语阅读中的伴随性词汇学习研究钱旭菁,2004投入因素对欧美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孙晓明,2005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研究(江新,徐子亮,吴勇义、陈钰,罗青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江新,2000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分析徐子亮,2000【书】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互动与互补吴勇义、陈钰,2004【论文集】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罗青松,2000【书】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江新、赵果,2001学习者的态度、动机(高海洋,陈郁)第二语言习得态度动机研究高海洋,2001【论文集】对东西方学生学习动机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和分析陈郁,2000【书】

8、语言能力倾向及学习焦虑因素研究(钱旭菁,江新)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钱旭菁,1999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能力倾向江新,1999b认知研究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高立群、孟凌、刘兆静,2003声旁语音信息在留学生汉字学习中的作用郝美玲、舒华,2005外国留学生汉语阅读中音、形信息对汉字辨认的影响高立群、孟凌,2000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鹿士义,2002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模拟研究王建勤,2005部件位置信息在留学生汉字加工中的作用冯丽萍、卢华岩、徐彩华,2005海外汉语习得研究语音 Chen,1974 Miracle,1989 Shen, 1989 Mc

9、ginnis,1996 Kiriloff,1996汉字 Hayes,1988 Hayes,1987 Hayes,1990 Sergent, W. and M.E.Everson. 1992Shen,2000 Ke,1998a Ke,1998b Everson.M.E.1998语法Jin,H.G,1992 Jin,H.G,1994 Wen.X.1995 Wen.X.1994Polio,C,1995Teng,S.H. 1999 Kuo,J.Y.2000 Bourgerie,D.S.199611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12 “强势说”和“弱势说”有什么不同?

10、 答:最大差别是目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弱势说”的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13 对比分析关于划分难度等级的理论假设是什么? 答:差异的大小对应不同的习得难度,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反之亦然。14 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答:(1)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它的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将人的语言习得等同于动物通过刺激形成反应的机械学习过程,忽视了人作为语言获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强调对不同语言范畴进行科学描写的重要性,

11、但语言间的差异太大,如果进行比较的语言系统之间根本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那么基于表层结构的描写和对比往往就没什么意义。 (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合逻辑的。“差异”属于语言学问题,“难度”是心理学问题。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受到来自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习得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15.偏误分析是如何产生的?答:Corder(1967) 16.偏误分析包括哪几个步骤?答: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17.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答:(1)意义:第一, 是第

12、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第二, 证明了语际偏误,即母语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第三, 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局限:在研究方法上,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地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第一, 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第二, 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第三, 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

13、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第四, 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18.什么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答:Selinker等学者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19.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答: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至于研究的核心地位,而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这一差异导致了早期中介语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前两者的

14、区别:首先,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这和对比分析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其分析手段并不仅限于偏误分析。由此可见,从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以及早期中介语理论是不相同的,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Corder,Nemser的中介语理论与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有何异同?答:Corder(1967,1971)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过渡方言”强调的是学习者心理规则系统的动态性。Nems

15、er提出并采用“近似系统”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指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但是以目的语为参照,是不断演化的动态发展系统。Selinker给“中介语”的定义是:“可以用作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我们认为,这种语言行为是高度结构化的。在语言迁移的综合研究中,在我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介语的存在,而且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虽然名称不同,但三位学者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16、21.Selinker是如何描述中介语产生的过程的?答:Selinker认为大部分(95%)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潜在心理结构”,只有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换成目的语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而通过激活“潜在心理结构”获得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22如何理解Selinker提出的“潜在心理结构”?答:“潜在心理结构”可以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第

17、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23.举例说明僵化现象。答:例如学习者中-ed表示所有英语动词过去时。24.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答:(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5)关于“僵化”产生的生理机制; (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25.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与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有什么不同? 答:(1)研究对象扩大。Selinker(1972)的中介语假设是针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儿童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同样存在僵化现象。 (2)关于中介语本质的讨论。早期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

18、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后期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系统是“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它“是学习者理解和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这种抽闲的语言规则系统构成了学习者的“心理语法”,而中介语指的就是这种“心理语法”。 (3)关于中介语可变异性研究。这点Selinker1972年的假设中没有涉及。 (4)关于僵化是否不可避免以及僵化的成因的讨论。Selinker认为僵化对大部分(95%)的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产生僵化是因为其激活的是“潜在的心理结构”。后期的研究者们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对于僵化的成因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5)关于语言迁移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后来的研究者发现母语迁移具有选择性,对于

19、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也由间接向直接转变。 (6)研究领域扩张。由语音、形态、句法、词汇等层面扩张到语用层面。26.你怎样看待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的关系?答:有的学者(鲁健骥,1983)认为三者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我认为由于三者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各不相同,因而不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至于研究的核心地位,而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这一差异导致了早期中介语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前两者的区别:首

20、先,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这和对比分析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其分析手段并不仅限于偏误分析。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7.如何理解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答: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分支,中介语语用学大致可分为两个角度来理解:作为第二语言运用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参考非母语者如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非母语者如何发展他们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的能力。“狭义的”中介语语用学研究的是非母语第二语言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表达,以及与第二语言言语行

21、为相关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28.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 答:语用语言层面关注的是一种语言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语用语言能力包括规约性手段和规约性形式。社会语言能力指人们对言语交际中使用的交际语言的了解、掌握和运用。29.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答:语用语言层面关注的是一种语言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语用语言包括规约性手段和规约性形式。社会语用层面研究的是某一特定语言文化社团的成员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实施和解释特定的语言行为,研究的是得体性的问题,包括关于交际行为和权势、社会距离以及强

22、加度之间的知识,关于交际双方权利义务、禁忌以及规约性行为的知识。30.什么是语用迁移?答:语用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以及学习所施加的影响,这种语用知识指的是与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关联的语用知识。31.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答: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人们的行为形成过程。这种行为跟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习惯的养成,是对外界刺激不断作出反应的结果。因此,外在环境因素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与此相反,心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则从人的大脑本身去寻找语言习得的答案,认为语言习得是在人类与生

23、俱有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在这过程中学习者是参与的、主动地、具有创造性的。外界因素对语言习得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32.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有哪些特点?答: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具有遗传属性,为人类独有。(2) 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 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事先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33.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答:Brown(1973)挑选了14个英语语素,对3名英语儿童的长期自发性话语进

24、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结果发现,3名儿童习得14个语素的顺序非常接近。Villiers J. and P.de Villiers(1973)用横向研究方法,考察了21名英语儿童习得Brown挑选的14个英语语素的情况,根据语素使用的准确程度得分来排列语素顺序。结果发现,语素使用的准确度顺序与Brown的语素习得顺序相似。这说明,儿童习得英语中的某些语素存在一定顺序。3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哪两个方面?答:一是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二是学习者习得多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次序。35.语素习得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什么?答:尽管语素习得顺序受到了一定批评,但反复的实证研究还

25、是表明,在儿童、成人的第一或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某些语言结构的习得却是有序可循。但这种顺序不是一成不变,它会受到学习者母语、个体差异等的影响。36.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得出了那些结论?答:学习者在获得某个或某些语言项目时,会使用一系列的过渡形式和结构。通过这些过渡形式和结构,学习者逐渐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目的语规则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段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同阶段之间存在重叠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也要重新组合先前已经掌握的语言规则,并逐步学习新规则。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新旧语言形式并存的现象。此外,学习者的母语、个体差异等因素,也会导致习得过程产生一定的波动性。3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答:(1)孙德坤“了”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学习者习得汉语“了”会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未出现含有“了”的话语;二是“了2”出现;三是“了1”出现,并与“是的”结构混淆;四是“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