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9.54KB ,
资源ID:94462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4462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修辞比喻拟人等等.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修辞比喻拟人等等.docx

1、修辞比喻拟人等等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一、比喻比喻是指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本质不同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1.比喻的构成无论哪一类比喻,都由三个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这人的相貌不大好看,脸像个葫芦瓢子,(赵树理)例本体是“脸”,喻体是“葫芦瓢子”,比喻词是“像”。本体、喻体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某种性质、行为、动作、道理等等。下面看几个用例: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过来先吃碗饭,毒不死你!两碗老豆腐管什么事?!”虎妞一把将他扯过去,好像老嫂子疼爱小叔那样。例的本体不能简单说成是“我”,喻体也不能简单说成是“牛”,应该把相关的修饰语考虑进去,

2、否则“我”怎么会是“牛”了呢?例的本体和喻体都是行为、动作。构成比喻的核心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2.比喻的分类按本体和比喻词的表现形式,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前面举的三个例都是明喻的用例。明喻通过“像、仿佛、似的、犹如”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打比方。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之类: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谊。(巴金)借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本体,因而也不需要比喻词:(韩老六的大老婆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的枣核样的胖女人。)大枣核存心把剩下的钱往少数说。以上是比喻的基本形式。按本体、喻体

3、的外部特征,有些比喻还可以有另外的一些名目: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远远近近全是电灯,比天上的星星都密。(较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宋陈骙文则讲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博喻展示本体多种形象特征。3.比喻的修辞效果一般说明:可以把本体表述地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从而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特别要说到的是,比喻是一种认识手段。这种修辞方式已经突破了修辞的范围,在词汇方面、语法方面,都有表现。认知语言学很重视隐喻。4.注意点要通俗。通俗的实

4、质是,喻体比本体更为听话人所熟悉。要贴切。喻体和本体之间要有相似点,相似的程度越高越贴切。要新颖。喻体和本体之间联系的建立,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二、比拟比拟是指根据想像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写的一种修辞格。如:密集的芦苇细心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随着一连串脚步声,屋里飞出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1.春天来了,百花拉着手,唱着柔婉的曲子。比拟由本体和拟体构成,不过拟体不在句子里出现,直接把本体当成拟体来写。2.分类1)拟人。即把物当作人来写。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提着一盏小小的灯笼,殷勤地照看这花草的世界。别了,延安!人们将永远记着你。(阿丽思对耗子说英语,以为它不懂英

5、国话,料它一定是法国耗子,便开口道:Ouestmachatte?)那耗子听了,在水里猛一跳,吓得浑身直抖。阿丽思一看不好,怕伤那小畜生的感情,连忙赔罪道:“哎哟,对不住,对不住!我都忘了你是不喜欢猫的。”“哼!不喜欢猫!”那耗子尖着嗓子急着嚷道。“要是你做了我,你也喜欢猫吗?”(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以上分别是动作性拟人、描写性拟人、跟它讲话、让它讲话。2)拟物。即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如:“随着一连串脚步声,屋里飞出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后者如:“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再如: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崇明岛越长越大。3.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

6、拟的拟体不出现,比喻的喻体一定要出现。 三、借代借代是用乙名称去代替甲事物。1.借代的构成细眼睛(指杜善人)恭恭敬敬坐在萧队长对面一条板凳上。例就是借代用例。它由本体(杜善人)、借体(细眼睛)构成。一看便知,借体与本体有直接联系。借代是通过相关性联想建立关系的。不过,借代的本体不出场,而是借借体代本体。2.借代的分类修辞学发凡把借代分成两类。一类叫旁借。“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事实上是多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的,虽不是完全没有,却是不大有的,名为旁借,便是为此”。陈望道所说借代的另一类叫对代:“这类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

7、事物的名称。”1)特征、标志代本题。例见上。2)专名代泛称(特定代普通)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千千万万个诸葛亮。3)具体代抽象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4)部分代全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5)结果代原因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正红旗下)6)事物所在、所属相代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7)作家、产地相代现在为了成为女诗人,她却成天读起莎士比亚来啦。8)质料、工具相代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其一块班驳陆离的洋布。3.借代和借喻的区别从内容上看,构成借代的是相关性

8、联想;构成借喻的是相似性联想。从形式上看,借喻可以改写为明喻,借代不能这样改写。(分析用例:大枣核。细眼睛。) 四、拈连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拈连可分直接指连和间接拈连两类。(1)直接拈连。即不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把甲乙两事物拈连在一起。如:“刨啊刨,刨直不平的木头,刨直弯曲的思想。”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鲁迅阿Q正传) “飞”和“飘”都不是形容人的词语,在这里巧妙地用于描写阿Q,表现了阿Q在调戏小尼姑之后得意的心情。 (2)间接拈连。即需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把甲乙两事物拈连在一起。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9、春水向东流。”再如:1、 锁得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命精神。 2、母亲为儿缝军衣,情意缝在儿心里。 3、织鱼网啊,织鱼网,织出一片好风光。 拈连也有省略形式,例如: 4、我们的肩上扛着中华民族的尊严。5、 我们人穷志不穷。6、招娣,招娣,你不仅招来了一个弟弟,还招来了一个世界冠军。拈连,前一项是正常搭配,由此出现的后一项是转义搭配。构成拈连的关键是动词、形容词的本用和移用。五、夸张夸张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格。夸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扩大夸张。即故意把事物往大处说。如:“曹先生对咱家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事物

10、往小里说。如:“香港,绿豆大的一块地方,哪里容得下这么多得淘金者。”(3)超前夸张。即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那可真是好酒啊,酒没沾唇就已让人醉了。”再如: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仿佛会把嘴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了。(假若她大胆地去请假,她知道,婆婆必定点头,连声地说:克吧,克吧!(“克”者,“去”也)可是,大姐知道,假若她依实地“克”了,哼,婆婆的毒气口袋就会垂到胸口上来。(正红旗下)湖边上有个鼻子眼大小的胡同,里边会有个小店。尤老二的地面多熟,竟自会不知道这家小店。李二汉刚掀酒罐,就觉醉意已有三分。3.注意点夸而有节。注意使用场合。六、双关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

11、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格。双关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谐音双关。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如:“遭殃军刮民党,又是抢”。(2)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如:“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流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双关其实是让一句话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有两种理解,产生明暗两种意思。例再如:1.谐音双关如今,我也有了儿女,他们也有剩饭的毛病,害得我多次为一双小儿女打扫碗底,并因此被他们郑重授予“大尉”军衔。(文汇月刊)你的健康是“天大”的事天大药业。谐音双关的关键是利用词语的同音现象。2.语义相关阿庆嫂对沙奶奶

12、说:“你说呀。一说出来,不就什么都完了吗?”这“什么”在刁德一听来是实事,在沙奶奶听来是新四军的安全。周蘩漪: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风暴就要来了。 七、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叫仿词。1)音仿:妈妈告诉她大弟受伤,并叫她到唐山看爸爸去。她说爸爸有个好歹,那里有组织。没有“震亡”的话,那就更不用去了。(雷加散文特写选)大中城市年轻人,超前消费成“负翁”。(电视)默默无“蚊”的奉献。居高“淋”下。2)义仿: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雨中泰山)咀嚼着青梅,啜饮着香茗,聆听着茶话,陶醉了的艺术家们诗兴大发,画兴大发。(父

13、亲老朋友本县省立中学吕校长请鸿渐向暑期学校学生演讲“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所以当天从大伯父家吃晚饭回来,他醉眼迷离,翻了三五本历史教科书,凑满一千多字的讲稿,插穿了两个笑话。)这种准备并不费心血,身血倒赔了些,因为蚊子多。 八、反语反语也叫反话,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格。反语可分为以下两类:(1)反话正说(嘲讽性反语)。如:“你真聪明,这么多天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2)正话反说(喜爱性反语)。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再如:没见过这样的宝地!房子没有一间整的,一下大雨就砸死人,宝地!嘲讽性反语构成的关

14、键是褒义词语贬用。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得可怕。大街上没有电灯,小胡同里也没有个亮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大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正红旗下)喜爱性反语构成的关键是贬义词语褒用。他抗议无用,苏小姐说什么就要什么,他只好服从她善意的独裁。 九、婉曲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故意不直白本意,而用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话来暗示、烘托)。分“婉言”、“曲语”。1957年我们先后遭到不测。“不测”指被打成右

15、派。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任重而道远。是说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还有很多工作没有作好。安排下岗人员就业问题不容乐观。不是说形势不太好,而是换一个婉转的说法。我们觉得有些结论是值得商榷的。实际是说不同意,但不直说。十、对偶对偶是指用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的意义内容的一种修辞格。作用:音节整齐匀称内容凝练集中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类。(1)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道理,表示相似关系。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反对。把处于对立关系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需要

16、说明的是,反对,从结构上看是对偶,从语义上看是对比。(3)串对。也叫“流水对”,即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句式叙述出来。如:“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例子还如:正对:上下两联互相对称。脚踢天下好汉,拳打五路英雄。今年真是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反对:上下两联意思互相对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流水对(串对):上下两联有因果、连贯等关系。女排三连冠军,神州一齐欢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除夕刚饮祝捷酒,新年又看报春花。对偶在对仗方面要求很严格。杜甫的试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

17、得很工整,结构完全对仗。从语音上说,很讲究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对联的下联,末字应是平声。大宅门一开始说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副对联排反了。河南嵩山有个嵩阳书院,有一副对联:“一片丹心育新人,满园春色催桃李”。这是中央电视台报道时展示在屏幕上的,一看便知,摆反了。 十一、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排比是指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以表达相关内容的一种修辞格。)作用: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可以分成两类:(1)句子排比。如:“路,一天天地难走;事物,一

18、天天地减少;原先有的那点希望,也在一天天地破灭。”(2)句子成分排比。如:“怡儿的笑容,像山间的泉水那么清纯,像九寨沟的风景那么迷人,像深秋的太阳那么灿烂。”再如:友谊是一把雨伞下的两个身影,是一张课桌上的两对明眸,是理想土壤中的两朵花,是宏伟乐章上的两个音符。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儿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的文学青年的先天的不幸。例是很严格的排比,相应的位置上有相同的词语;例是比较宽的排比 十二、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辞格叫层递。作用:使认识层层深化层递也可以说是排比的一种,现在把它独立出来

19、,与排比对立。层递的关键是各项在内容上递升,或递降。听说四川有一则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我爱我的国家,爱我的石头城,爱我的家。 十三、顶真顶真,也叫联珠,指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格。如: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再如:文学是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需要灵感,灵感来自生活积累,生活的积累是作家对所写对象心灵的感受后认同。布匹是哪儿来的呢?是织布厂用纱织成的。纱呢?又是纺纱厂用棉花纺成的。棉花呢?必须从地里种出来。地呢?也得经过耕作播种,还要两次三番地浇水。水呢

20、?又得挖掘灌溉渠,从河里引到地里来。例是严式的顶真,例是宽式的顶真。十四、回环回环是指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地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一种修辞格。如:“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再如(前后相继的句子词语相同,排列顺序相反)我们两家搞了一辈子的戏,戏就是我们的命,命就是我们的戏。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前1例是严式的回环,后1例是宽式的回环。作用: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辨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十五、对比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分为两体对比或一体两面对比两类。(1)两体对比。即把两种根

21、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两者的特征更加彰著。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一体两面对比。即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叙述,从而深刻地说明问题。如:“这种人,在上级领导面前点头哈腰,活像一条叭儿狗;而在平民百姓跟前则换了一副面孔,凶神恶煞,活像一个恶太岁。”对比其实是把互相对立的两个事物/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从而突出双方的特点。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正是夏天农忙的季节,王十成忽然来到北京!王掌柜又惊又喜。喜的是儿子不但来了,而且长得筋是筋、骨是骨,身量比爸爸高出一头,虽然才二十岁。惊的是儿子既没带行

22、李,又满身泥土,小褂上还破了好几块。作用:揭示对立意义,使事理和语言色彩鲜明。十六、映衬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叫“映衬”,也叫“衬托”。如:大舅妈的身量小,咳嗽的声音可很洪亮。分“正衬”、“反衬”。正衬,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从正面去陪衬、烘托的格式。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反衬,即用与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从反面烘托的格式。例如“当你下马

23、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1、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例如: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

24、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2、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

25、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郁达夫故都的秋)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作用:突出正面或反面、或相异的事物的主题,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要表达的对象更加鲜明。 十七、反复反复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而有意识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格。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1)连续反复。如:“走啊走,走啊走,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延安。”(2)间隔反复。如:“

26、冲出去,我们才能避免全军覆没;冲出去,才能通知主力部队及时转移。”连续反复:重复出现的词语连续出现,不被其他词语隔开。他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了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了脖子。(骆驼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间隔反复:重复出现的词语被其他词语或句子隔开。如有一首诗,其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是这样:十里桃花,/十里杨柳,/十里红旗风里抖,/江南春,/浓似酒。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十八、设问设问是指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听读者注意和思考的一种修辞格。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大众。”再如

27、: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人类的远古时期,有没有生产劳动?当然有。有没有生产力?当然有。但是有没有科学技术?那就说不上了,大概只是生产劳动的经验而已。(钱学森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些思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三项实践中来。设问的修辞效果是引人注目。做文章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启发思考,帮助读者掌握主题思想。段落之间可以承上启下,起过度作用。分析阐述问题,可以避免平板,使文气有变化。收尾用设问,可以点明主题,增加回味。 十九、反问反问是指无疑而问,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一种修辞格。如

28、:“从张子善、刘青山到胡长清、成克杰、我党的不少高级领导不都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倒下的么?”再如:如果说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那么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反问句包含激情,语气强烈,比陈述句更有力量。 二十、通感什么是通感呢?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听听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对通感的精辟见解: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

29、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词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牢牢结合在一起。(旧文四篇)细读钱钟书先生关于通感的论述,我们可以给通感下成这样的定义:通感就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拿钱钟书先生举的两个例子来说,“光亮”是视觉所能感受的,“响亮”是听觉所感受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沟通。“热闹”中的“热”是触觉所能感受到的,“闹”是听觉所能感受的,我们常常说“这里很热闹”,就是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而“冷静”中的“冷”和“静

30、”,则是把触觉和听觉打通。这种辞格的好处是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生动性。例一: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这里把荷花发出的缕缕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把嗅觉感受向听觉感受的转移,让人回味无穷。例二:一早起,李先生在账房的柜台上看见昨天的报,第一道消息就是长沙烧成白地,吓得声音都遗失了,一分钟后才找回来,说不出话。(钱钟书围城)声音是没有形状的抽象事物,遗失的东西只能是某种物品,所以这里是把听觉感受向视觉感受作了有趣的转

31、移。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它是把甲种感官获得的感觉,说成仿佛是乙种感官的感觉。如: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心理学家有所谓“伴生感觉的过程”。在日常经验中,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获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往往可以互相沟通。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这是通感的心理基础。作用: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借助比喻等辞格。指出下列通感的修辞格各是向哪些方面的感受作了转移,并指出与何种修辞连用:1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层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刘鹗绝唱)2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