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0.31KB ,
资源ID:9554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554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课例研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课例研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2.1.2理解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知道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2.1.3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的含义,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2.1.4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关系。2.2、过程与方法2.2.1根据重力做功,引导学生知道重力势能的表达方式。2.2.2通过数学变形推导,得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式。2.2.3 . 通过典型试题讲解与练习,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3.1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品质2.3.2注意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的物理现象,激发和培养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3、重点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

2、关系。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WG=Ep1-Ep2 关系的得出及应用4、课时安排 :1课时5、教学环节5.1引入新课当物体自由下落时,重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运动速度增加,物体的动能增加,必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是物体的重力势能,通过重力做功,将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有什么关系呢?5.2新课教学5.2.1、重力做功回忆功的计算公式,(F为恒力),而物体重力大小方向都恒定,故,是物体竖直的分位移,也就是物体始末位置的高度差h,综上重力做功与物体经过的路径无关。1、重力做功的计算公式(h是物体始末位置的高度差)若物体上升,重力做负功。物体下

3、降,重力做正功2、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物体经过的路径无关5.2.2、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现在来分析论证:投球的质量为m,从高度为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的B点,如图所示,重力所做的功为2、重力势能的表述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的重力和它的高度的乘积(式中的h是指物体的重心相对于参考平面的高度)。3、重力势能是标量,也是状态量,其单位为J4、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但是我们习惯说物体的重力势能5、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h为物体重心相对于参考平面的高度)a.重力势能总是相对于某一个水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面叫参考平面选择那个水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可视

4、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平面。b.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是不同的。c.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在参考平面上方的物体,高度为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在参考平面下方的物体,高度为负值,重力势能也是负值。在参考平面上的物体,高度为零,重力势能也是零d.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正负,正负表示大小。巩固练习:质质量为m,从高度为的B点,确定A、B两点小球的重力势能。(1)选择地面作为参考平面(2)以B处所在的水平面作为参考平面(3)以A处所在的水平面作为参考平面(4)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重力势能的增量。6、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具有绝对性。5.2.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关系(1)

5、重力做功也可以写成这种功能关系不仅适合于直线运动,也适合于曲线运动。(2)重力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5.2.4、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本上的案例分析。5.2.5、随堂练习1质量为1kg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1s时,物体重力做功为_物体的动能为 ,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 2.一个砖块不同的表面接触地面它的重力势能相等吗?5.2.6、小结及作业布置 P61 2、3二、师生主要互动过程师: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生:公式的适用范围是?公式只能计算恒力做功我们通常所说的重力是不式恒力?是那如图所示的模型中重力做功怎么计算呢?若A、B两点的高度差为,则,那么重力做功又可表示

6、为?式中的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始末位置的高度差。学生与老师共同总结:功是能量转化的亮度,那么重力做功导致什么能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学习一个物理量-重力势能。初中我们都学了重力势能那些知识点?重力势能与高度和质量有关?那什么叫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初中我们对重力势能只做了定性说明,今天我们要定量研究重力势能。的B点,如图所示,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重力势能的表述式是 物体的重力能等于它所受的重力和它的高度的乘积重力势能是标量,也是状态量,其单位为J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但是我们习惯说物体的重力势能高度高度是相对于谁的高度?必须确定一个高度为0的位置所以确定重力势能必须

7、确定一个参考平面,因此参考平面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大小相同吗?不同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重力势能一定为正值吗?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在参考平面上方的物体,高度为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巩固练习中A点运动到B点重力势能的增量大小与选择参考平面有关吗?无关重力势能的增量具有绝对性,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重力做功导致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进一步书写:由此式我们可以看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是?重力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三、 教学评价 段老师:1、在引用恒力做功的公式是应该给学生再说清楚式中每个量代表的意义?2、本节课你讲解重力势能具

8、有相对性时就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让学生说这一点重力势能多大。3、说清楚为什么h为重心相对于参考平面的高度。张老师:1、得到这个式子以后,应该说一句话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再说就表示重力势能。2、讲解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按课本讲解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朱老师:刚开始讲那个例子是不是有点太难了,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四、教学反思:通过老师的点评,我做了以下几点反思:1、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对于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学生往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对于概念应用更需要创设一些特例情景供学生探究,在实践中强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规律,在这堂课教学中处理如下:引入概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常见物理模型,激发

9、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认同感。探究概念:通过理论分析得出重力势能的定义式。应用概念:在这一堂课中关于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及“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关系”这两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针对重力势能概念建立和理解而设计的,通过这一环节学习,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选择典型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即有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可供学生水平较低的学生从思想方法获得模仿,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巩固物理概念,并在应用中体验和感悟知识应用。2、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对比我

10、认为讲授式教学,学生接受式学习在有些教学内容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而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任何时候都适合。我们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学生的没有理解的知识:上课后发现很多学生对h为物体重心相对与参考平面的高度这句话不能理解。对此问题我思考:觉得应该是学生对没有理解,一个力做的功是指力与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五、课例研究成果:1、 在下一次高一物理教学中,在讲力做功的时候就讲清楚一个力做的功是指力与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2、 在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式的时候,都应再次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3、

11、要善于利用对比的思想,在讲重力势能想对性和重力势能的增量具有绝对性的时候,用数学中数轴上的点的坐标和线段的长度来进行对比。4、 在上本节课还应该对举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式中的h为物体重心相对与参考平面的高度。可举这样一个例子:在下图中,一根自由悬挂着的绳子,有人将它的中点缓慢下拉,使它成两条直线形状,则绳子的重力势能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为什么?参考文献1 束炳如 何润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2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必修) 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 漆安慎 杜婵英 力学M.北京:高等

12、教育出版社,20044Charinee Triwaranyu.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Initial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Study in SchoolsJ. International Forum of Teaching and Studies, Winter 2007, Vol. 3, No. 3: 48,155 林秀连.浅谈高中物理教学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EB/OL.2000-01-08.6Thomas ScFarrell著;余艳 译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7王教过,物理教学论 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