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26.28KB ,
资源ID:96364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6364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政治考研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政治考研大纲.docx

1、政治考研大纲2015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对比分析.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考试的学科范围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世界经济与政治。.评价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考试形式和试

3、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分析题50分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比分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

4、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

5、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客观规律性与

6、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

7、统一2真理与价值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自由与必然(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

8、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

9、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

10、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循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利润和平均利润。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11、。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2、。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发展

13、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14、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

15、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5.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

16、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的长期性。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

20、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

21、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

22、原则。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

23、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

24、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农民群众斗争

25、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2洋务运动的兴衰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武昌起义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6、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历史意义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改为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27、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全国性抗战的开始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七)为新中国而奋斗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2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八)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