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36.90KB ,
资源ID:97105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7105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docx

1、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预期学习结果1、 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2、 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3、 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教学重点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教时1 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学生准备:抹布、水样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观察

2、水样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四、拓展 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2、请学生观察水样。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4、教师示范用法。强调轻拿轻放。5、教师强调:(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6、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1、倒水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

4、记录。4、小组汇报交流,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5、学生观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6、学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7、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2. 做酸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地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在设计上,本课以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愿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预期教学效果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

5、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地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做酸奶地活动。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教时2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酸奶、存牛奶、保温壶、小盆、白糖学生准备: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引出课题二、指导学生制作酸奶1、同学们是否喜欢喝酸奶?知道酸奶是怎么做的吗?想动手尝试吗?2、教师示范做酸奶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牛奶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最好请家长帮助,加热后一定要冷却到3540加入酸奶后要保温56小时。酸奶做成后放入冰箱不可太久,变

6、质的酸奶不可以饮用。惊喜学生回去后有条件的尝试制作。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视频资料、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品尝酸奶。二、认识酸奶的制作原理。三、体验其惊人的繁殖速度。四、认识细菌的功与过。1、请同学们把自己小组做成的酸奶拿出来进行品尝,选出每小组一名评委。2、教师介绍: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合起来只有头发丝那么粗),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繁殖迅速(几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出细菌的繁殖数量。4、酸奶是怎么制成的呢? 教师进行小结。5、引导学生讨论: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菌的特点,你能联

7、系生活说说生活中细菌有着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危害呢? 6、引发我们生病的细菌我们称之为病菌,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帮助我们预防它们?1、品尝酸奶,评选出最好的。2、学生可以就自己对细菌的了解进行介绍。也可以提出自己想知道的?3、学生阅读资料,学习操作。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16代)13107226214452428810485762097152(21代)4、学生进行讨论交流。7、交流汇报:捂住鼻子打喷嚏、勤洗手、用热水冲洗筷子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3. 馒头发霉了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

8、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一、观察,认识霉有不同形态。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三、运用研究成果,探讨防止霉变的方法,四、霉的作用,害处,尤其是抗生素。预期教学效果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4、指导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教时2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

9、准备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了解到霉有颜色差异。二、用显微镜观察,认识到霉有形状差异。三、探讨发霉的条件。设计实验进行研究。1、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2、请学生借住放大镜进行观察。3、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4、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这些霉菌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根据是什么?5、让学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比一比谁最快发霉,发霉最多?6、师分发同样对的同一时间生产的馒头。1、学生观察带来的发霉食物,比较其颜色,

10、认识到颜色多样:黄、绿 等2、汇报发现: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霉成颗粒状或则丝状等等。3、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然后汇报。4、引发学生的讨论。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5、学生根据预测,小组讨论如何实验。6、进行实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展示霉菌生长情况,比较得出: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二、讨论食物和其他物品防止发霉的办法。三、霉的功与过。1、请同学们出示各小组地馒头发霉情况,比较生霉的多少。2、师小结: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

11、与生长。3、引发讨论: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止发霉?4、介绍其他一些防止生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5、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6、霉菌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我们有时要运用它,有时要避开它。介绍霉的功与过。(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孚莱明青霉菌青霉素,使食物霉变)1、小组展示并介绍馒头是在什么环境中。2、进行记录。3、讨论得出:寒冷、炎热、干燥的环境中都不易发霉。4、黄梅天气后晒衣服,食物的存放等等。5、学生自学。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4.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内容分析学生认识植物构造,是由宏观逐渐走向微观的。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认识

12、到细胞的重要作用。内容有:一、说明细胞就好像是构成人体的“积木”。二、让学生观察几种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及特点。三、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比较动植物细胞的不同。四、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细胞及其发现。预期教学效果1、能有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3、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拨并进行比较。难点: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学生准备:洋葱、小刀 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13、、认识细胞的形状、结构和特点。二、借助显微镜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区别。三、进一步了解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1、通过谈话(积木)引出细胞,请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认识各种细胞。2、组织讨论:细胞有些什么特点?3、组织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教师具体介绍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制作方法,及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等。4、教师到小组中巡视,具体指导有困难的小组完成实验。5、组织汇报。6、提供人体表皮细胞切片给小组进行观察。7、引导学生自学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8、了解细胞的特殊作用。9、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细胞的简单知识。1、学生观察,交流发现的特点。2、让学生观图讨论,汇报得出:细胞很小(

14、除了蛋黄),细胞各种各样,各不相同,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3、学生提出疑问。4、学生领取材料和仪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5、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6、学生观察人体表皮切片。7、学生自学资料,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查找到的有关细胞的资料。8、由学生自学资料“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1. 地球的形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内容安排了: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二、了解地球的大小情况。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是曲折漫长的。预期教学效果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15、。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学生准备:玩具小船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三、认识地球的大小1、出示课件:地球2、谈话: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起就在不断的探寻它的真面目,有一首诗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呢?3、教师补充介绍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说”和“擎天柱补充说”。4、张衡有着怎样的大胆认识?他

16、的认识根据是什么?5、教师补充介绍,强调:张衡能够认识到地如鸡卵是很了不起的。6、普通百姓对于地球又有着怎样的认识?7、师做演示实验。8、介绍麦哲伦的环球航行。9、总结:麦哲伦经历了重重困难,牺牲了生命终于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认识,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10、地球是个球体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没有认识到呢?还出现了哪些荒唐的想法呢?11、地球到底有多大呢?1、观察地球2、阅读资料。说说自己的想法:古人愚昧。古人落后,古人充满幻想,古人也在不断探索。3、学生质疑。4、进一步阅读资料,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大胆推论。5、普通百姓通过出航与归航的船只认识到地球的形状。6、学生配合实验的完成。7、生阅

17、读相关材料,并介绍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全班交流。8、地球很大。9、根据资料测量绕地球行走一圈所需的时间。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2. 地球的表面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内容有:一、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二、制作两种地貌模型。三、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不断发展。预期教学效果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难点:制作地表模型。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塑料盘、大块玻璃、风景图片学生准备:

18、泥沙小草等等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二、制作地表模型三、指导画地形图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形状1、出示风景图片。2、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风景还有什么样子的地方?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中插图。认识几种典型地貌。师介绍其特点。4、想不想把这些特别的地貌制作出来呢?师指导制作方法。要求:明确分工,注意安全。5、师巡视并予以指导。6、要求用大块玻璃把制作的地形画下来,并试着画到纸上,用各种颜色表示不同的地貌:绿色是平原,黄色是高原,蓝色是河流或海洋等等。7、师补充:地图由此得来。8、我们地球表面的情况十分复杂,前人制作一份地图非常的不容易。9、补充介绍现今人们可以凭借的

19、手段,及高科技。1、学生观察。2、学生交流后汇报:沙漠、高山、河流、海洋、岛屿、绿洲、峡谷等等。3、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地貌的资料。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材料尝试制作。5、介绍制作中的地貌特征有哪些。6、学生进行操作。然后展示作品。7、了解前人制作地图的方式方法。8、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3、 地球的内部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从地球的一些自然现象来导入,认识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内部情况的。内容有:一、进行猜测黑盒子里舞台的活动。二、教材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三、指导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结构模型

20、。预期教学效果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3、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准备: 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二、讨论地球内部构造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1、出示暗盒,你们不打开能否知道里面是什么?2、每小组分发材料。3、组织交流汇报:你们小组认识是什么?根据是什么。4、师引导,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来认识地球的内部情况呢?5、引导学生观图,思考:地震、火山爆发、地热等现象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内部有什么帮助?6、师介绍人类

21、所认识的地球内部情况。7、我么来制作一个地球的构造模型。1、学生介绍想到的方法。2、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3、汇报。4、学生总结实验所得并发言:摇一摇,闻一闻,听一听,尝一尝,在对地球的认识有所改变。5、了解地球内部的成分。了解地球的深度。6、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给予解答。7、生做地球构造模型。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4、 火山和地震教学内容分析火山和地震是显著的地质变化,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本课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人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监测和保护自己的方法。内容有:一、了解火山。二、研究地震。预期教学效果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22、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准备: 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二、探究火上喷发的原因三、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四、谈谈安全教育。1、复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么?2、谈话因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得地球表面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火山爆发和地震,今天我们来研究。3、播放录像火山爆发。4、组织谈话:看了刚才的录像,你对火山又有了哪些

23、了解?心中还有哪些疑问?5、教师对于学生的叙述适时给予补充介绍。6、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指导学生做火山爆发模拟实验。7、组织汇报交流:火山在即将爆发的时候有些什么征兆?8、火山很可怕,地震也很可怕,而且我国是一个地震很多的国家。引导观看录像。9、师介绍我国10、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呢?11、师做演示实验。12、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对于地震的研究也很早。师介绍张衡和地动仪。13、地震来临我们该怎么做呢?14、组织全班交流。师做小结:在室内应该躲在空间狭小的地方,在室外应该跑到空旷的地带,远离高大的建筑物。1、学生:地核、地幔、地壳。2、生说自己对于火山和地震的认识。3

24、、生观看录像。4、火山爆发的原因和火山的结构。5、生领取材料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实验。师进行巡视指导。小组交流观察的收获。6、火山冒烟、地热、鸡犬不宁、火山灰落下等。7、生看录像。8、学生补充对于唐山大地震的了解,或是其它大地震。9、生阅读资料。师补充介绍。10、生观察并描述。11、生可以补充介绍有关张衡的资料。12、生小组讨论。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5、 地表的变迁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二、研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风光。三、教材以由小到大排列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风化作用。四、通过模拟实验和研讨,

25、认识侵蚀作用。预期教学效果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3、之奥什么叫风化。4、知道什么叫侵蚀。5、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变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难点: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准备: 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二、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迁。三、了解家乡地表的变迁。四、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赏。2、师质疑: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能找到鱼龙、蚌壳的

26、化石呢?3、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们的猜测?4、喜马拉雅山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地表现象,还有很多地表形态,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形成的呢?5、引导学生观赏书中的插图:石林、火山口湖、风蚀石、海边礁石等,并质疑学生它们的形成可能性?6、我们家乡有些怎样的地貌呢?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建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释。7、大自然真有这么巨大的力量吗?我们借助实验来验证。8、组织交流,指导学生实验:日张冷缩影响岩石。9、汇报实验收获。10、当岩石因为日张冷缩而变成沙粒和泥土后会怎样呢?指导实验:水流对沙石泥土的搬运。11、引导:其实我们人类也在促使大自然发生变迁,你知道人类有哪些行为使得大自然在变迁吗?12、组织汇报后教师

27、补充“三峡大坝带来的影响”、“砍伐森林带来的影响”等。1、生观赏,阅读书中资料。2、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这里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3、化石是以前生物留下来的痕迹,是我们认识过去的重要依据。4、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火山、地震、风吹日晒雨淋等等自然界的力量。5、生小组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石林是因为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形成,风蚀石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6、生课后完成。7、小组交流如何来验证日晒雨淋的力量。8、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提醒注意安全。9、学生进行实验,小结:越细小的沙石越容易被搬运。10、小组讨论并形成共识:砍伐森林、拦河筑坝、围海造田、开采煤矿等。教学内容第三单元 物质

28、在变化 1. 蜡烛的变化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溶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形态。安排内容有: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变化,二、有根据的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那一种变化。三、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属于那一种类型的变化。预期教学效果1、能从蜡烛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化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蜡烛溶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

29、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蜡烛、白瓷碗、烧杯、醋、鸡蛋、学生准备:易拉罐、干净的吸管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认识事物的两大变化。二、有根据的分析辨别变化的所属。三、试验中观察,并分析得出所属变化。1、出示一支蜡烛,并点燃。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根据你的经验,蜡烛会有哪些现象发生?2、组织交流,并适时追问:蜡烛为什么会有蜡油流下来?蜡油从何而来?为什么又会结成块?3、对于有价值的回答及时表扬,并总结、板书:这叫受热熔化、遇冷凝固。这是蜡烛的一种变化。4、我们看到蜡烛越烧越短,这是为什么呢?5、师追问:看来这也是一个变化,那么蜡烛变成什么了呢?我们来研究。师做演示实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