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2 ,大小:59.82KB ,
资源ID:97461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7461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语文第一编第2讲 文言虚词.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语文第一编第2讲 文言虚词.docx

1、高考语文第一编 第2讲 文言虚词第2讲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学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一、高考考什么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

2、坚实的基础。1.而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而”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1) (2) (3) (4) (5) (6) (7) (8) (9) (10)(11)参考答案:(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

3、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既而”,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而已”,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一站归纳(1)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2)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始得西山宴游记)表转

4、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表因果关系。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易混辨明1.表修饰VS表递进,“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

5、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而”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如“夜缒而出”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饰关系。“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递进关系。2.表顺承VS表并列,如何判断“而”是表顺承关系还是表并列关系,主要看两点:(1)“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顺承关系,如“图

6、穷而匕首见”。(2)“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3.表修饰VS表顺承,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应用体验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秦王还柱而走连词,表修饰(2)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3)夫赵强而燕弱连词,表并列(4)毕礼而归之连词,表顺承(

7、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递进(6)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7)荆轲和而歌连词,表并列2.何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何”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1) (2) (3) (4) (5) (6) (7) 参考答案:(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作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

8、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一站归纳(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何故”“什么原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什么。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定语。什么,哪一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2)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怎么。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

9、深。多么。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复音虚词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译作“拿什么”“凭什么”等。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李将军列传)何乃:可译为“何况”。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将军列传)3.乎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

10、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钝,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1) (2) (3) (4) (5) (6) (7) (8) 参考答案:(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

11、)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一站归纳(1)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2)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3)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表示地

12、点、时间、范围。在,在时候,在方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表示比较。比。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4.乃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乃”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1) (2) (3) (4) (5) (6) (7) 参考答案:(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

13、”“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如此”“就这样”。(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一站归纳(1)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2)复音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如: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副词表承接。于是,就,便。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表条件。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表转折。竟然,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

14、羽本纪)表判断。为,是,就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魏公子列传)5.其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其”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参考

15、答案:(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6)第三人称代词,它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表希望或商量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一站归纳(1)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抑或,是还是。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3)代词人称代

16、词。他(她、它),他(她、它)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六国论)人称代词。我的,我,自己。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集注)代词。其中的。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高祖本纪)(4)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婉商语气,相当于“还是”等。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17、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且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且”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4)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5)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 (2) (3) (4) (5) 参考答案:(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要。(4)连词,表并列,并且。(5)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一站归纳(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士死者过半且引且战。

18、(李将军列传)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副词暂且,姑且。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将要,快要。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若”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

19、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1) (2) (3) (4) (5) (6) (7) 参考答案:(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开头,表示转换,有“再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一站归纳(1)代词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

20、舞。(鸿门宴)(2)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3)复音虚词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转换。可译为“再说,至于”。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4)动词像,好像。其险也若(如)此。(蜀道难)比,比得上。“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8.所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所”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

21、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以(6)教人向上者也。(1) (2) (3) (4) (5) (6) 参考答案:(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一站归纳(1)名词处所,地方。如: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指南录后序)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助词放在动词前

22、,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和“所”连用,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3)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人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9.为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为”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

23、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1) (2) (3) (4) (5) (6) (7) (8) (9) (10)(11)参考答案:(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动词,表判断,是。(4)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为,做。(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动

24、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10)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一站归纳(1)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3)介词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结构,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

25、为所虏!(鸿门宴)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并序)跟,同。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10.焉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焉”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1)(2)(3)(4)(5)(6)(7)(8)参考答案:(1)(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一站归纳(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如: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