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39.96KB ,
资源ID:97842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7842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

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混合1、混合身边的物质(一)、(二) 1课时知识与技能 1、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混合沙和豆子、醋和小苏打的活动,并观察比较两组混合物混合时发生的一些现象。 2、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3、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的特征,学会观察混合物,并将观察的结果向大家交流。 2、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重点 通过经历沙和豆子、醋和小苏打的混合,比较混合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难点 经历沙和豆子

2、、醋和小苏打的混合,感受实验前作出猜测的必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实验器材 沙子、豆子、透明杯子、筷子、筛子、醋、小苏打等。学设计思路根据以前教学时将沙和豆、水和油混合时学生很难判断出有没有发生变化,于是将第2课的小苏打和醋的混合放在一起进行实验观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判断混合后是变化了还是没有变化,也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混合物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实验一 1、出示沙子和豆子,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提出问题:将沙子和豆子混合后可能会怎样? 3、引导预测:(1)、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即沙子还是沙子,黄豆还是黄豆。(2)、可能

3、发生变化。颜色、气味、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产生既不是沙子也不是黄豆的其它物质。 4、指导实验设计:怎样才能知道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科学讲究实证,你打算怎样收集证据来证明将黄豆和沙子混合后发生变化或者没有发生变化?) 5、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仔细观察。 二、实验二1、出示小苏打和醋2、做出猜想3、按照混合沙和豆子的方法混合小苏打和醋4、观察混合时的现象5、通过什么现象可以说明小苏打和醋混合后是变化了还是没有发生变化。三、研讨深入 1、交流观察的结果。(有没有发生变化。) 2、沙子和豆子还能分离吗?小苏打和醋呢?为什么?3、学生分离沙和豆子,并和混合前的进行比较。 4、交流观察结果。(黄豆

4、和沙子混合后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混合前后没有发生变化;而醋和小苏打混合时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很多小气泡) 5、混合物的概念三、总结延伸 1、阅读P10,自己制造混合物 2、出示水和油,如果将它们混合在一块,可能会怎样?(课后验证。)教学反思:2、分离混合物 1课时知识和技能1、 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2通过分析混合物的特征使学生掌握一些分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

5、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重点 材料不同,分离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分离混合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混合物的性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想出更多分离办法难点材料不同,分离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分离混合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混合物的性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想出更多分离办法实验器材 粳米、面粉、铁屑、木屑、磁铁、水、盛水的容器、筛子、盒子、餐巾纸或过滤纸、黑墨水、绿墨水、滴管、喷壶等教学设计思路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对固体混合物进行分离,教材提供的仅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混合物,目的是借助对这两种混合物的分离活动,让学生经历“为解决问题而思考更多的办法”的探究过程。

6、因此应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多动脑,想出多种方法,以解决面临的问题,而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种方法上。 教学过程一、我们每天制造着许多混合物,但同时也需要把有些混合物分开。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离混合物(板书课题)二、分离混合物粳米和面粉1出示面粉盒,将一粒粳米放入面粉盒内,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2学生操作(也许学生会用捡的方法)3将几粒粳米放入面粉盒里,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4抓一把粳米放入面粉盒内,使面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问:这时你应该怎样将它们分开5学生思考、交流6尝试操作倾斜装有混合物的盒子,反复敲打盒底;用筛子筛;用簸箕簸看能不能把它们分开三、分离混合物铁屑和木屑1出示铁屑和木屑混

7、合物2讨论:我们能找到多少种方法把铁屑和木屑分开3分组实验、记录分离的过程和方法4小组汇报交流四、小结有些物质混合后仍然保持原来的性质和状态,如木屑和铁屑;有些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变化,如盐和水混合成为盐水。这节课通过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学们都掌握了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其实,根据混合物的性质不同,分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还有一种分离墨水的方法现在已用在中药研究中,用来把草药中有治疗功效的成分分离出来教学反思 3、 研究土壤 1课时知识和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混合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

8、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2、愿意亲近土壤;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难点】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实验器材 多种土壤、每个小组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观察记录表。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教学设计思路 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活动在前,实践活动在后。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和表达,促成学生把所有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提出设想,接着参考一个较完整的实验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计划设计的能力得到加强,并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建立土壤是混合物的概念。教学

9、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大自然给予我们绿色的植物,你知道这些植物依靠什么生存?2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2土壤是混合物吗?怎么验证?(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泥土(教师预先准备的多种泥土,写明泥土的产地,并标明编号)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你有什么猜想?你准备怎么验证?发现的问题:土壤的颜色不同;土壤有不同的成分;土壤中有塑料一类的杂物(2)小组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怎么来验证自己的观察。(

10、3)小组间交流、汇报。(4)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验证方法。(5)在下节课中我们来根据你们观察以及猜想进行验证。三、课后研究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4)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空气1、了解空气 1课时科学知识 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科学探究 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

11、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重点 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难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实验器材 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 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装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讨论:为什么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

12、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 1教师问: 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可乐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三、总结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 生:空气占据空间。(板书) 师:今天老师欣赏了大家许多赋予新意的实验设计之后,觉得你们真是能干极了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小朋友们也要

13、像今天那样不但要学习新知识,更要懂得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学习中,去解决一些小难题。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好吗? 教学反思 2、被压缩的空气、流动的空气 1课时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压缩空气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胆量。重点 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难点 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

14、有弹性的性质。教具 针管、橡皮胶、各种皮球、轮胎、打气筒、辟拍枪、 CAI软件“压缩空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让学生说说他了解的空气。(用以掌握学生对空气了解的程度)二、认定目标1根据学生对空气了解的程度,引入有气的皮球和没气的皮球的不同,导入要认定的目标。2口述目标并板书课题。三、导学达标(一)让学生作几组实验:实验:压缩针管。实验:往皮球和轮胎中打气。实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做,在实验中让他们体验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不同的情况下有什么不同现象。 ( 注意发现学生的创新做法 ) 探究下面的问题:1用橡皮胶顶住针管,往下压针管活塞,针管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2压针管活塞的手松开有什么现象?3

15、往皮球或轮胎中打气前和打气后有什么不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有什么不同?4学生在实验后对“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认识还比较肤浅,通过播放 CAI 课件,用动画形象地描述空气在针管皮球、轮胎中被压缩的过程。压缩后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会有弹性的过程。5让学生在实验中和实验后结合 CAI 课件进行思考,发现和比较,自己总结出“空气的体积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使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得出有关空气压缩的第一手资料。6板书: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二)回顾实验中皮球打气前后,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的比较,找出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压缩空气的例子。(提示可以从用打气筒或空气压缩机往密闭容器里送气的地

16、方去想)老师让学生把发现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学反思 题 流动的空气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是热的也有冷的;2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3鼓励学生用画图、想像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重点 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难点 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教具 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方法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今天教室里有什么不同?学生不约而同地说闻到了香味。接着问,香味是怎么被我们闻到的,有的说风一吹一搅,我们就闻到香味了,有的说我们要呼吸空气,香味随着空气被我们闻到的。(学生虽说不出气体分子扩散,但已提到空气的流动。) 香味我们只是

17、闻得到,看不见,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他们说,我们拿桌上的材料 ( 香 ) 做个实验吧! 2亲身体验空气的流动。 关闭门窗,把各组的香集中在讲台上点燃。观察烟怎么飘的?都飘到哪里? 怎样使烟飘得快些?(用嘴吹、用书扇,把香端到电扇底下吹。) “为什么在电扇底下吹,烟就飘得快些?”(电扇下风很大,烟飘得快,风可以加快烟的扩散。) (教室里弥漫着烟味,呛人,而且还熏眼睛,有点难受)“现在有什么感受?”那么怎么让烟出去呢?(打开门窗) 把门窗打开。过了一会儿,问大家现在有什么感受,(打开门窗后,外面的空气可以流到教室里来,教室的空气流出去了;烟淡了,教室里的空气新鲜多了)通过

18、这个活动,学生亲身看到、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再不是纸上谈兵了。 最后,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香在电扇底下吹时,烟在教室里流动的图(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教室立体图,然后让学生画烟的流动路径)。其他同学照着黑板上的图在记录本上画。 3学生活动。 把香分到各小组,使烟先往左飘,再往下飘,该怎么做?各小组学生都积极配合,来完成这项活动(虽然在前面有的学生已经提到用嘴吹、用书扇、用电扇吹,也就是制造风,但不是每个同学都亲自实验)。活动完毕师生共同总结:风使烟、香味到处飘,风实际上就是空气的流动。 4拓展延伸。 提问:自然界中有哪些种风?学生会说出微风、大风、龙卷风,等等。又问:人们用风做哪些事情?学生会说出

19、风车磨面、用风发电等。最后,留给学生思考题:我们在教室里靠用嘴吹、用书扇、用电扇吹制造风,那么自然界的风是怎么产生的呢?回去多观察,多思考吧!教学反思 3、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对呼吸的研究活动来认识空气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2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对保证呼吸卫生的重要意义。 3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重点 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认识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难点 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教具 方法 教学过程 1教师:今天我们把门窗关着上课吧。 2请大家趴在桌上,记录我们一分钟呼吸多少次,数完后,请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 3刚才是安静时的

20、呼吸次数,如果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 做一会静力性动作,如用力弯曲手臂等,然后马上记录呼吸频率,并写在记录本上。 4比较:安静时和运动时呼吸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由这个问题引出人是通过呼吸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等知识。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5如果我们不呼吸呢?引出游戏:憋气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长。通过这个比赛让学生认识到,人不能不呼吸。 6想一想,今天我们把门窗关闭着上课,你有什么想法呢? 小组充分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大致会说出下面的一些情况:我们感觉有点闷。 在封

21、闭的教室里,氧气不足;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进来了;新鲜空气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觉得闷,对身体不好。 7体验活动:分男女生,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会,体验教室外和教室内的空气给我们的感觉。活动完毕后问:“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打开门窗!”由此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推向高潮。 8想一想,在冬天,我们往往把门窗紧闭着上课,这对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但天气又冷,不敢开窗,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9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对这些情况调查一下。 夏天空调房间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家庭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大商场是如何解决通风问题的;城市里的空气污染问题。

22、教学反思 第周星期2006年月日课题 种子变成芽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种子的外形、颜色、结构及如何变成芽。 2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 种子如何变成芽。难点 让学生了解种子变成芽的过程。教具 蚕豆、毛豆、玉米、稻谷、麦的种子、放大镜、镊子; 事先教师播种花苗。 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如果老师问一粒种子种进土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怎样回答?会发芽、会长高、会开花、会结果 很好。但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实际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 录,用事实数据科学

23、、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二、观察种子 1 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 观察与描述其他种子的外形特征。 3 为什么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 4 教师或学生演示解剖方法。 5 学生观察凤仙花、黄豆、小麦、玉米等四种种子(或其他种子)的内部结构。 6 讨论和交流四种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三、播种活动 1 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哪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 2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播种方法播种深度种子方向浇水方式 花盆中戳个洞1厘米 芽朝上每天1勺水 沙中撒在表面表面任何方向保持湿润 3 自主选择

24、一种方法进行播种,并做好标记。 4 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让学生按方法进行播种,做好标记。 5 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 (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的选择情况地栽或盆栽)。 6 预测种子在一周内的变化。 7 在科学文件夹上记录播种的日期。教学反思 第周星期2006年月日课题 芽长成苗教学目标 1 了解芽长成苗的过程及其各部分呈现的特点。 2 培养自主探究芽长成苗过程中变化特点的本领。 3 培养探究自然奥秘的情趣及爱好。 重点 了解凤仙花苗一周内的高度变化是整个种植活动的观察记录。

25、难点 了解凤仙花芽长成苗的整个变化过。教具 四种种子由芽长成苗的系列变化过程、尺、放大镜、镊子。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研讨 交流活动一: 四种种子在泥土里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同推测一致吗?四种种子的芽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凤仙花苗多数是在哪一天出土的,记录了吗?初出土的芽是什么颜色的? 第一对叶是什么样的?同以后长出的叶有什么不同?你看到第一对叶是由什么变成的? 说说以后长出的叶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茎的颜色和粗细有什么变化? 前三周测量了苗的高度吗?小组同学互相查看记录情况。 交流活动二: 让一或二个小组展示小组或个人的观察记录。 学生就观察记录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技术性指导。同时以激励的口

26、吻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 交流活动三: 学生说说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发现的其他新现象、新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其中某一个问题进行尝试性解释。 二、观察凤仙花 学生测量凤仙花苗的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数量、叶的长法以及茎的特点 交流和记录。 仔细观察凤仙花,尝试发现其他的内容。例如:子叶的变化,真叶的形态等。 学生绘制凤仙花,展示本组画的凤仙花。 三、预测以后几周的生长变化。 预测凤仙花在今后几周内将有怎样的生长变化? 说说这样预测的根据。 提出今后几周的观察重点,如开花时间?花长在什么位置?开花前有什么征兆等。 学生讨论和思考后,说说怎样进行进一步观察、测量、记录。 教师做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耐

27、心、细致地从事后续的观察活动。教学反思 第周星期2006年月日课题 开花了!结果了!教学目标 1及时反馈学生对凤仙花的观察记录,并鼓励他们持续地、多方面地进行课外观察; 2指导学生解剖花的方法及对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认识; 3初步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 4指导学生认识果实的形状及颜色的变化。重点 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观察和认识。难点 学生对花与果实关系的认识。教具 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研讨 交流活动一(展示交流): 让若干个小组展示小组或个人的观察记录。 组织学生对观察记录进行评价。教师做必要指导(从技术性与激励性两方面进行)。 交流活动二(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活动:谁最先发现花芽?谁种

28、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 观察凤仙花生长高度的记录,小组讨论:凤仙花现在还在继续长高吗? 交流活动三(全班交流): 谁最先发现花芽?谁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 凤仙花现在还在继续长高吗?讨论:凤仙花高度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交流活动四: 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 教师选择一个或两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解释(只要求经历解释的过程)。 二、观察凤仙花花的结构 “凤仙花从花蕾,到开花,再到凋谢,凤仙花的花是怎样变化的?”依次观察凤仙花植株的花蕾、花苞、花朵、凋谢的花,并自由描述。 请一到两位学生进行描述。 观察

29、凤仙花花的结构,提供操作要领:用镊子从外到内依次摘下花的各个部分、镊子夹在基部,并粘贴在记录纸上。 某一学生进行示范性操作,教师纠正。 学生解剖凤仙花的活动。 讨论:凤仙花的花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有几片。 教师展示凤仙花的结构,并初步说明每个部分的名称。 轻轻挑开变干了的花,里面有果实吗? 观察并描述果实的形状、颜色。 讨论交流:花的各个部分和结果有什么联系。 三、预测以后几周的生长变化预测凤仙花的果实颜色、大小等在今后几周内将有怎样的变化? 提出观察记录任务: 1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凤仙花花的发育过程(教师可解释一下)。2密切关注果实的细微变化,及时记录。 3观察其他方面的变化,发现新的问题。 教学反思 第周星期2006年月日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