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7.81KB ,
资源ID:97845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7845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孟子读书体会.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孟子读书体会.docx

1、孟子读书体会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

2、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

3、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2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

4、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5、。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

6、、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归顺而非霸天下,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爱人,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

7、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

8、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 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

9、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

10、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 持志养气

11、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

12、,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

13、。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

14、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 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

15、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篇二:孟子心得体会 孟子心得体会 王海英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

16、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

17、,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

18、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心得体会 王 海 英篇三: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公孙丑上读书笔记 政治与行政学院 王新 1230020187 关于仁政、王道和霸道的思考 孟子?公孙丑上主要涉及仁政、人格修养以及人性等问题。这几个话题还是继续孟子?梁惠王篇的问题。简言之,即何为好的政治,何为好的人格及关于人性的假设。首先,本篇开篇孟子与其学生公孙丑讨论什么样的政治是好的政治。需要明确的是,儒家意义上的理想政治是王道政治而非霸道政治。而王道政治的一个层面就是仁政。在孟子?

19、梁惠王中,孟子强调仁政就是保民养民重民,甚至在某种层面上表现为民贵君轻的思想。而关于仁政的问题,在此篇中又得到深化。 开篇,公孙丑问孟子一个问题: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借用曾申之例回答道: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公孙丑又问道: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回答道:以齐王,由反手也。 思考:此处,通过之上公孙丑与孟子关于齐国制霸问题的对话,可反映出孟子与公孙丑对齐国制霸不同的

20、态度。公孙丑认为齐国制霸依赖于管仲与晏子所提供的制霸之术,是值得效法的。然而,孟子却用曾申之例来反驳公孙丑的这一观点,其认为管仲制霸之术是不切合儒家所期望的方式。再者,齐国实力本身就远超于其余各国,其凭借自己的实力称霸于天下是轻而易举的。管仲与晏子只不过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 同上 是利用了这一大好形势罢了。而在历史上对管仲与晏子的评价绝非如孟子所评价的这般低下。更多的评价基本上的观点与公孙丑的评价相类似。那么,如何认识二者评判标准的不同,这就成了该问题的关键。 孟子与公孙丑在此问题上评价的着眼点不同。从对此讨论的分析中可得出,公孙丑注重的是其政权的所能最终达到的结果,即制霸天下的目

21、的,而较少关注达到此目的的手段,此观点亦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观点。更甚,公孙丑此处的分析切入点与当代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学家萨缪尔?p?亨廷顿相类似。亨氏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反复阐述其政治秩序论,主张淡化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着重对优良政治秩序获得渠道的分析。纵观全书,其对政治组织、革命及政党等的分析皆指向于优良政治秩序这一目的。而将意识形态差异淡化,强调政治统治效果的观点颇有目的论的考量。而孟子更多地强调制霸于天下的手段的正当性。目的是一方面,更多地是注重实现该目的的手段。而手段问题就是孟子思想当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即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的问题。 随后,孟子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提及了这一观点。公

22、孙丑随后问孟子: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是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答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思考:这段对话是孟子对公孙丑所提文王值不值得效法问题的回答。文王是儒家学说中王道政治的重要人物。然而,在公孙丑

23、的观点是,文王具有及其高尚的德性,到百岁之时仍未能将其仁德遍施天下。而齐国在管仲和晏子的管理下能够形成霸权。这样就会使孟子对管仲与晏子的看法自相矛盾。而孟子在此处的答复较为切要,也重申了文王之制是值得效法的。孟子在此处对文王之德行无法推行的原因分析颇具现代政治分析的韵味。孟子在此处的分析主要基于惯性政 观点详加: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译者序言,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治的分析,认为文王之制推行困难是因为商之民众已适应商的统治之法,若改变惯有的其政治思维及行事方式,需要较长时间的改造。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突破现有的政治与社会运行范式。突破的方法可从两个层面

24、进行,一是凭借自身实力与地位完成对政治架构及社会形态的塑造;二是运用某种强力手段将当前政治架构与社会形态完全打破,然后在政治与社会的重建谋求主导地位。而这种强力的手段在周人看来,就是自下而上的革商运动。然而,之上多提及两种形式的突破,对于一个远离政治中心且力量孱弱的部落来说,无疑是困难的。在回答完之上的问题之后,孟子又对齐国之政做出了如下之评价。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

25、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思考:首先,孟子敏锐地观察到,齐国之世与文王之时已有极大之不同。不同之处在于齐国在其内部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物资提取能力及能够进行有效的社会人员的管控。此点在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因此,齐国是有实力能够推行其政治的。基于此,孟子强调,齐国具备推行王道之政治的物质条件;其次,孟子开出推行王道政治诱人的结果,即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由此可见,孟子认为在所有政治类型中,王道政治所能达到的效果最佳。

26、而较为明确评判的标准就是民众对此政治的反映。孟子将民众的渴求形容为犹解倒悬也。还有一条隐线,孟子在下文中提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 观点参见:【美】乔治?s?米格代尔,强社会和弱国家【m】,前言第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孟子?公孙丑上 此两个层面亦是米格代尔的观点,其衡量强社会的标准就是基于这两个层面。其认为一个强国家是能够进行有效的社会物资提取与社会人员的管控。若对此两点进行分析,进行有效的并且社会物资提取与社会人员的管控离不开良好运转且具有较大权威的

27、政治组织。而政治组织的运转离不开良好政治秩序。故此观点与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也。11这段话力图表明一个原理,即王道政治优于霸道政治的一个优势在于其能塑造较为稳定且向心的政治心理。毫无疑问,稳定且向心的政治心理有助于民众形成自下而上的普遍服从。这种民众在政治心理上普遍服从对统治阶层无疑是有利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权存在的合法性理由更加充分。孟子此处的论述,将古时解释政权合法性的理由从受命于天慢慢向民意相悖转化。虽然这种转化仍不完全,但从一定层面上推进了解释政权存在合理性的解释;其二,这种基于民众主观服从的政治互动机制,从某些层面上来说能够增加政权的凝聚性。孟子在前一段

28、举例对比周时文王推行自身德行之难与齐时推行之易,意在强调时事之不同,齐时明显优于周时,即所谓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12 此处就有一问题,孟子的观点所依靠的基础是什么?结合孟子此处对公孙丑论述的命题及结论,孟子对此命题的阐述可能建构在这一事实之上,即齐国的国力优于文王时期且社会现实亦优于文王时期,故其施行仁政比文王时期更容易,亦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片面地说,我认为孟子此处对齐国可能施行仁政的论证基于其独到的政治分析。从其对人性的分析就可看出,例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由此可大致推断,孟子学说相对于儒家学说的内向化并非产生于其政治现象的把握和分析,而是其他面向上的问题。 人之

29、四端及其延伸 随后,孟子提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3 思考:此处,孟子依旧对其语境下的仁政进行释义,以不忍人之心作为仁政兴起的起点。关于不忍人之心,孟子随后描述道,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在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列举了个极好的例子。孟子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11 12

30、14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 13 同上 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5对牛羊有不忍人之心,转到对人百姓有不忍人之心,就产生了孟子意义上的仁政。而二者的转换就是孟子所谓的推恩,此点后面再加以解释。此处,孟子从某些层面上将仁政等同于不忍人之政,其所能达到的效果是治天下可运于掌上,此点与孟子在孟子?梁惠王所提观点一脉相承。稍有不同的是,孟子在此处向内追溯仁政的来源,而孟子?梁惠王一章多侧重阐述不忍人

31、之政的核心及大致措施。而要使这条自内而外架构的不忍人之政设想的链条保持连贯,还缺少对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路径地阐释。而这个路径就是孟子意义上有关仁心的推恩。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6 思考:在此处,孟子将不忍人之心归结为人之四端,即仁义礼智并将此四端分别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一一对应。孟子认为此四端是界定人性优劣的根本指标,亦是判断君主良善与否的重要条件。而此四点亦是孟子仁政发微的重要条件。一个君主若不具备此四端要求之品德,即被认为是贼君,而贼君就意味着其统治的合法性将无法确保,人人皆可诛之。从这个层面而论,孟子将君主置于一个十字路口下,而选择的核心是君主自我道德的抉择。再将此观点推而广之,孟子所以为四端之拥有者绝非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