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9.39KB ,
资源ID:98930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8930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docx

1、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格律诗的专用词语1、联句由两人以上合作写诗。一般都是事先约定,每人做一句、两句或四句,凑成一首诗。古时文人中这种风气很盛。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芦雪亭争联即景诗,就是由贾宝玉和林黛玉等12人合起来搞的一次这样的联句活动。2、集句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这种活动起于晋代,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也很喜欢集古人诗句成诗。集句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一人或几人集几人的诗句连缀成诗;二是从一人的作品中集句组成一首诗。集成的诗或绝句,或律诗均可。3、口占也叫口号(ho)。意思是说这首诗是未经起草而随口吟成的。后来人们便把未经起草的诗,在题上标出“口占”(或口号)二字。4、

2、唱和(h)本来指唱歌时一方唱,另一方和,后来被引进到诗词创作活动中来,作为诗人彼此以诗词作品互相赠答的代词。唱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甲赠乙的诗词,乙再根据甲所赠诗词的原韵,来写诗词进行回答。二是乙回答甲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诗词的意思,而自己另行用韵。5、唱酬也叫酬唱。酬是回报、报酬之意。对方赠给诗词,自己写诗词进行回报。对方写来的是唱,自己回报的称酬。6、次韵也叫步韵。指使用别人诗词所用的韵字,并与原韵字先后次序相同。这种诗词用韵的方法叫做次韵。7、用韵指使用别人或自己诗词作品的原韵写作诗词,但韵字的先后次序可以改变,不必与原韵完全一致。8、依韵即根据别人诗词所用的韵目写作诗词,但具体韵字只要

3、求和原诗词同属一个韵部,而不必与原诗词的韵字相同。9、追和即根据前人某首诗词的原韵或诗意而写成的诗词,称为追韵。另外还有分韵、限韵等等。第二十六课:格律诗的诗韵和四声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是讲究格律的。所谓“格律”,就是诗词的格式、韵律,包括它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诗与词、曲、联等的格律基本上是相通的,但在具体运用上则又不尽相同。诗韵一、韵和押韵诗是韵文。押韵是我国传统诗词的首要特征。从古到今,凡诗歌,不论它是什么诗体,都是必须押韵的。否则,就很难称为诗。什么叫“韵”?南朝人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辞海解释“韵”即“和谐的声音。”可见,所谓“韵”,就是音的协调、和谐

4、。其作用是使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性、节奏感和韵味,借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押韵,就是将“韵”依一定的规则用于诗中。押韵的位置习惯上也叫韵脚。它是专指诗歌创作中,把同韵同调的字用在句末以求声韵和谐的规律。诗的押韵有四忌:一忌出韵,二忌凑韵,三忌重韵,四忌同义韵(如花、葩,香、芳,忧、愁等)。二、古韵和新韵现在人们使用的韵书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古韵,通常人们把它叫做平水韵;一类是中华诗词学会2004年颁布试行的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中华新声韵(十四韵)。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和个人自行编撰出版的韵书。鉴于目前国内诗词界使用古今声韵尚未统一的情况,中华诗词学会在其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提出了

5、“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意见。1、古韵在我国历史上,凡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个用韵的共同标准。即使当时还没有韵书,诗歌作者也都会根据当时的语言习惯来安排韵脚用字。从诗歌产生起,诗人写诗都是这么做的。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惯汝,莫我肯顾。”用的就是“姑”(u)韵。魏晋以后,始出现韵书。相传有晋朝吕静编撰的韵书,南北朝时周颙编的四声切韵,沈约编的四声谱,隋朝人陆法言等人编的切韵,唐朝人孙愐编的唐韵,北宋人陈彭年编的广韵等。据史书记载,这些韵书都分别是在总结前人韵书的基础上编撰的,就当时而言,一代比一代精细、严谨、实用,但都已失传。到了十三世纪中叶,金朝平水(

6、今山西临汾)人王文郁编撰刊行了一本平水新刊韵略。约20年后,南宋刘渊(也是平水人)刊行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王文郁和刘渊都是平水人,后人就把他们编撰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后来,王文郁和刘渊编的韵书也失传了,但“平水韵”的资料,却保存在清朝初年经皇帝钦定的佩文诗韵一书中,而且一直沿用至今。佩文诗韵即平水韵,据统计共收入汉字一万多。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又分上平和下平,但平水韵中的上平和下平在读音上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有些平声字数太多而分的,不象今天的阴平和阳平在读音上是有区别的。平水韵的韵目共106个,其中平声韵目30个,4300多字;上声韵目29个,1850多字;去声韵目30个,2300多

7、字;入声韵目17个,1800多字。平水韵又把平、上、去、入分为平、仄两部分,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古代人写诗、填词、作曲,包括写对联,对用字的平仄声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有的词、曲对入声字还有更特别的要求。韵目中有些韵,声调接近或比较接近的,称为邻韵,如东和冬、鱼和虞、先和元寒删等。邻韵在古体诗中一般可以通押;但写近体诗时,要求就不一样了。写近体诗只能在首句入韵的诗中,这个首句的韵可以用邻韵,而其他二、四、六、八句的押韵必须用本韵部的韵,不能通押。通押了就算出韵或者叫错韵,就违反了写格律诗的规矩。平水韵使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的发展变化,平水韵中有很多地方

8、与今天的语言实际已不相适应。2、新韵 当前各地编的新韵书很多,但不少比较粗糙。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是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颁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有几个问题说明如下:第一,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 这份简表以普通话为读音的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 在这个十四个韵部中,除了阴平、阳平两部分的字属平声,剩下的便是仄声。比起古平水韵来,学习和使用要简单、明了、方便得多。第二,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母中开头的i、u、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

9、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合称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就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是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用汉语拼音注音,韵头又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因此,同身等韵更是理所当然的了。第三,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和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

10、、曲牌,用新声韵时一律改用仄声。第四,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创作旧体诗词,在同一首作品中,新韵和古韵不得混用。新韵和古韵比较而言,新韵简单、宽泛、明了,而且容量也大,有利于人们写作古体诗词,有利于传统诗词文化的继承、发展、繁荣和弘扬。四声汉字是单音字,一字一音。有的字虽有几种读法,但每种读法还是一个单音。1、汉语声调声调是汉语的主要特征,可能在它产生的时候就是这样。有人统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305篇,其中有82%是按四声押韵的。如关雎、硕鼠、伐檀、君子于役、兼葭等等,大体如此。那时虽然没有韵书,但诗人们写诗已经知道押韵,知道诗歌用韵要顺口悦耳,自然和谐。2、

11、古代汉语四声 上边我们已经讲到,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南朝人沈约编了一部四声谱,梁武帝问一个名叫周舍的人:“何谓四声?”周舍回答道:“天子圣哲是也。”周舍的意思是说,“天”是平声,“子”是上声,“圣”是去声,“哲”是入声。如何区别古代四声?明朝有个叫真空的和尚编了一个玉鈅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意思是说,平声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上声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嘹亮,并无尾音。去声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尾音较短。入声向上急读,其声既木且实,没有尾音。古四声中最难掌握的是入声字,入声字读准了,四声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12、。3、现代汉语四声现代四声与古代四声不同。现代汉语四声以汉语普通话为基础,分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没有入声字。古代的入声字按照“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原则,全部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辨别四声是区分平仄的基础,更是写作古体诗词的必备知识。按照传统的划分法,在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掌握了汉语的四声知识,并能运用它去正确辨别每一个汉字的声调,就为古体诗词的阅读、欣赏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十七课: 格律诗的节奏和基本句式律诗的分类格律诗的格律形式可分为五言、七言两大类,每类又可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长律)三种。1、绝句绝句起源于汉魏

13、南北朝的歌谣。绝句刚出现时是相对于联句而言的,所以古人又把它称之为截句、断句和绝诗。从形式上分,绝句每首都是四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从格律上分,绝句又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即古体诗的一种,可用仄韵,诗句也不像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有时也不讲粘对。比如唐朝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诗,都是属于古绝一类。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其格律形式除不要求对仗外,与律诗基本相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及苏东坡的题西林壁等,都是律绝。本讲所讲的绝句,主要是律绝。2、律诗即大家平常习惯上所说的格律诗。律诗每首八句,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简称五律和七律。律诗和律绝一样

14、,非常讲究炼字立意,注意提炼主题,同时它更讲究篇章结构,注意起承转合。律诗还有严格的仗要求。这一方面增加了律诗创作的艺术难度,另一方面也使它的艺术形式更加典雅精美,经久不衰,为国人所喜闻乐见。在我国文学史上,律诗是唯一的文人创作的文学表现形式。律诗肇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初,成熟于中唐。3、排律即长律,是五律或七律的延长或扩大。排律句数不定,但每首要在十句以上,多则几十句甚至上百句,以五言居多。排律不论多长,除首、尾两联外,中间一律都要求用对仗句。排律的平仄声调、对仗格式与律诗相同。律诗的格律律诗最大的特征就是格律。律诗的格律是严格按照修辞学、音韵学和美学的原则确定的,结构成一种精美的诗歌体裁。

15、元朝人方回在其所著赢奎律髓中说:“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律诗在篇幅、句式、声韵和对仗等方面,都有与其他诗体不同的严格规定。1、律诗的节奏律诗的诗句,不管是五言句还是七言句,都是有节奏的。律诗之所以精美绝伦,与它的节奏美也有很大的关系。律诗的节奏,除了诗句的音律节奏即平仄格式以外,还有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诗句中一般都是以两字为一顿,语言学上称它为音步。五、七言最末一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节奏。这样,五言诗每句就有两个双音步、一个单音步。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黄河”为头节,“依山”、“入海”为腹节,“尽”“流”为脚节。七言律诗则有三个双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6、”它较五言律诗多了两个字,自然就增加了一节。“两个”、“一行”为顶节,“黄鹂”、“白鹭”为头节,“鸣翠”、“上青”为腹节,“柳”、“天”为脚节。律诗诗句的每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和单音步,是每个音节的节奏点,一般称做节拍。律诗的节拍与字和句的平仄格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意义节奏是指一个词、词组或句子的形式。在诗句中,它有时和音调节奏一致,有时不一致。对诗句的理解要抛开音调节奏,而从意义节奏上去理解。2、四种基本句式律诗之所以为律诗,是因为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律要求来 结构的。因此,学习律诗,首先就要从它的每一种句式学起。基本句式弄懂了、记熟了,就像拿到了一把开启格律诗词大门的钥匙,再往下

17、学习很多问题也就不是很难了。王力先生把格律诗的句式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基本句式。用表示仄,表示平,这四种基本句式是:甲种句式:1、五言句式:仄仄平平仄 2、七言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种句式:1、五言句式:平平仄仄平 2、七言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种句式:1、五言句式:平平平仄仄 2、七言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种句式:1、五言句式:仄仄仄平平 2、七言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上边这四种基本句式可以看出,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再加上两个平仄相反的字。这四种基本句式,是组成多种律诗形式的基本句式。这四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了不同格式的律诗。在具体的组合过程中,不管某一首律诗的格式如

18、何变化,乃至如何变格、如何变通,但它都离不开这四种基本句式。3、四种基本格式下面我们先以绝句为例,来说明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律形式。五言绝句:甲种句式起句(仄起仄收):(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仄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例诗(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乙种句式起句(平起平收):(乙)平平仄仄平(丁)平仄仄平平(甲)平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例诗(李商隐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丙种句式起句(平起仄收):(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平仄平例诗(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丁种句式起句(仄起平收):(丁)平仄仄平平(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例诗(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七言绝句:甲种句式(平起仄收):(甲)仄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仄平平仄仄平平例诗(王勉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乙种句式(仄起平收):(乙)仄仄平平平仄平(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平仄平平仄仄平例诗(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丙种句式(仄起仄收):(丙)仄仄平

20、平平仄仄(丁)仄平仄仄仄平平(甲)平平平仄平平仄(乙)平仄平平仄仄平例诗(杜甫绝句):(丙)两个黄鹂鸣翠柳,(丁)一行白鹭上青天。(甲)窗含西岭千秋雪,(乙)门泊东吴万里船。丁种句式(平起平收):(丁)平平仄仄仄平平(乙)平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例诗(李白朝辞白帝城):(丁)朝辞白帝彩云间,(乙)千里江陵一日还。(丙)两岸猿声啼不住,(丁)轻舟已过万重山。验证律诗平仄格律的方法掌握律诗平仄格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用基本律句格式来检查验证首先检查一下句子是否符合四种基本律句中的某一种基本律句规则的要求,也就是说看它是否做到平仄相间交错的要求。比如:如果首句用的是

21、甲种基本句式,那正确的句子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是变格句式:“平仄平仄”(这里主要以七言律为例。关于律诗变格问题,我们在下一章里还要做专题介绍)。特别是二、四、六位置上字的平仄声调,如果符合上述两种基本句式的平仄要求,那么这个句子的平仄声调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其他乙、丙、丁三种基本句式的验证方法是相同的,这里就不重复了。第二,用平仄粘对法来检查验证律诗每两句组成一“联”,一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所谓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中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声调必须相反;所谓“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声调必须相同。我们只要检验一下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22、就可以看出律诗“粘”和“对”的规则。合乎这种规则的,当然在平仄声调方面就没有问题。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在唐诗中有少数失粘的,失对的已经很少见。宋代以后,诗人们讲究格律的严谨、规范,失粘和失对的现象基本上就没有了。请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1、辛苦遭逢起一经,(丁)平仄平平仄仄平2、干戈寥落四周星。(乙)平平仄仄仄平平3、山河破碎风飘絮,(甲)平平仄仄平平仄4、身世浮沉雨打萍。(乙)平仄平平仄仄平5、惶恐滩头说惶恐,(丙)平仄平平仄平仄6、零丁洋里叹零丁。(丁)平平平仄仄平平7、人生自古谁无死,(甲)平平仄仄平平仄8、留取丹心照汗青。(乙)平仄平平仄仄平在

23、这首诗里,大家请看它每句的第二个字:1、2句为“对”,2、3句为“粘”;3、4句为“对”,4、5句为“粘”;5、6句为“对”,6、7句为“粘”;7、8句又为“对”。完全合乎律诗的平仄粘对规则。第三、用诗喉竖读法来检查验证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第二种方法的另一种叫法。所谓“诗喉”,指的就是每句诗的第二个字。因为它处在一句诗的第二个字的位置上,如同人的咽喉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诗喉”。诗喉竖读法就是把一首律诗上下排整齐,然后从第一句的第二个字一直检查验证到第八个句的第二个字,看它们合乎不合乎平仄粘对的规则,合乎了就是正确的,不合乎的就是不正确的,就要进行修改,直到使之完全合乎平仄粘对规则的要求。第二十八

24、课: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承,是承接上文,要扣合首联,连贯自然;转,是诗意转折,把诗境向前推进一步,别开生面;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起、承、转、合四法,运用配合得好,可使全诗结构严密,波澜起伏,以避免松弛涣散、平铺直叙之病,学好这四法,对诗艺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清沈德潜评论王维的五律观猎说:“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我们来看王维的这首观猎诗,可为律诗起承转合的典范之文。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此诗韵依八庚。首联起笔点题,写出人物、地点、

25、活动内容与紧张气氛。“风劲角弓鸣”,未及其人,却先写其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箭)声彼此相应。“角弓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足,再推出狩猎的主角“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一起笔,胜人之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恰“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语),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语)。颔联承写驰射活动,虽未及人,但通过猎鹰骄马的行动,隐现狩猎者矫健的身影。“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画一般,简洁、形象;“鹰眼”因“草枯”而敏捷,“马蹄”因“雪尽”而轻盈,物象描写极为精细。写鹰眼不说“锐”而言“疾”,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写马蹄不说“快”而言“轻”,

26、说明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二字炼得妙。上下两句对仗工稳,意脉如流,相承相谐,精妙绝伦,实不多见。颈联转写归途,由动到静,以新丰美酒和汉代名将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典故,写出狩猎者轻松愉悦的心情及名将风度,从而别开一面。“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十余里。“忽过”“还归”,则见归途驰骋之疾速,大有“瞬息千里”之感。尾联以在归途中回望出猎之地,呼应开头和中间两联,进一步展现狩猎者踌躇满志的开阔胸襟。颈联写到猎归,诗意本尽。尾联却又以写景作结,但他所写又非营地之景,而是“回看”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与篇首形成呼应,对比强烈:当初是风起云涌的紧张氛围

27、,此时却是风定云平的愉悦心境。“射雕处”指北齐斛律光狩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之为“射雕手”。诗中“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臂力强、箭法高之意。诗的这一结尾摇曳生姿,饶有余味。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中王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首尾相应,一气呵成。不愧为名家名作。再如: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此诗韵依八庚,

28、为送别名作。首联上句写山,下句写水,宛然一幅色彩明丽、生动清新的东郊送客图。起笔点明地点、渲染环境。诗人送友人并肩来到城外,举目远眺,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一缕怅惘之意,透出了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奈;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首联入对,“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对得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描青山之静,“绕”言白水之动,一静一动,相映成趣。颔联“此地”承接首联而来,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自然流畅,感情真挚。颈联实景虚用,写游子

29、之意如浮云,飘忽不定;故人之情如落日,依依不舍,取景作比,直抒离别之情,是为转。尾联具体写挥手告别,马声如闻,是为合,合得巧妙。诗人与友人挥手话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也明白主人的心思,不时的发出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出离别的感受,却道出了马尚且不耐离情之凄苦而扬鬃哀嘶,人何以堪之境语!全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结构严谨,特色鲜明。绝句四句,以句当联。起、承、转、合四法,落实在每一句上。首句为起,二句为承,三句为转,四句为合。我们来看王维的一首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韵依十一真。首句起点题,两个“异”字描绘出自己所处处境及心境。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