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3.83KB ,
资源ID:98990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8990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研究.docx

1、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研究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研究【摘要】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虽屡经祝融兵燹、内盗外劫,至今尚存800余卷。幸存于其中的医药文献很是珍贵,其中儿科文献尤其可观,共收录明代以前儿科高作130余种,记载了小儿急慢惊风、小儿慢脾风、小儿慢肝风、小儿衄血、小儿诸丹等儿科病证30多种,载录儿科方剂1 600余首。对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1.可用于已佚儿科古籍的辑佚;2.可用于儿科古籍的校勘;3.可从中发掘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儿科治法与方剂。 【关键词】 永乐大典 儿科文献 文献研究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代永乐年间,全书22 877卷,11 095册

2、,约3亿7万万字。书中保留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文、史、哲、宗教、天文、地理、工技、农艺、医药等各类图书数据达8 000余种,可谓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有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两部,正本毁于明末战火(一说陪葬于明世宗永陵);副本原存于北京皇史 ,至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藏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乾隆年间,为了修纂四库全书,曾利用永乐大典辑复古佚书,那时已经发觉缺失2 000多卷。以后又因保管不善,官吏偷盗,虫咬鼠啮,散佚日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最后的恶运降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翰林院成为战场,入侵者对院中藏书肆意毁损、掠劫,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数百卷散落世界各地。后经中

3、国学者多方搜集,现在尚幸存300余册,800余卷,约为原书的3%。 虽然现存永乐大典只是幸存于世的一小部份内容,但其中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仍令人惊叹。由于此书专供皇帝御览,故其中所录之书均据明初文渊阁所藏宋、金、元珍本,或访求民间珍稀善本缮写而成,对原著绝少改动,保留了古书的原貌,这为后人阅读、研究提供了较真实的古代文献资料。1986年萧源等人将那时所能搜集到的795卷永乐大典中的医药文献资料辑集成一书,名永乐大典医药集,秘典遗珍,得以重光于世。据统计,现存永乐大典中约72卷载有医药文献资料,其中儿科文献尤其可观,占了8卷。如卷975(小儿证治八)、卷976(小儿证治九)、卷978(小儿证治十一

4、)、卷980(小儿证治十三)、卷981(小儿证治十四)、卷1033(小儿证治六十六)、卷1036(小儿证治六十九)、卷1037(小儿证治七十)。现将这些儿科文献初步整理、研究情形介绍如下。 收录明初以前儿科文献资料 现存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儿科文献约130余种。按照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以下简称中医联目)和中国医籍大辞典(以下简称医籍辞典)将这些书籍分为现存和亡佚两类。 永乐大典卷975引儿科文献47种,现存的有14种,包括巢元方病源(隋巢元方)、婴童宝鉴(唐施肩吾)、钱乙小儿方(宋钱乙,即小儿药证直诀)、御医局方(即和剂局方)、普济本领方(宋许叔微)、卫生十全方(宋夏德)、医说(宋张杲)、百一选

5、方(宋王 ,又名是斋百一选方)、魏氏家藏方(宋魏岘)、博济方(宋王衮)、杨仁斋直指方(宋杨士瀛)、试效方(金李东垣,又名东垣试效方)、活幼心书(元曾世荣)、全婴方(明郑端友,又名保婴全方)。其余33种皆为佚书,有惠眼观证、至道御书、神仙水鉴、汉东王先生方、保生论、飞仙论、惊风方论、小儿保生要方(宋李柽)、简易方(百姓寿)、茅先生方、惠济、婴孩妙诀总要、隐居方(温大明)、经济小儿保命方书、本草、斗门方、日华子、灵苑方(宋沈括)、谭氏殊圣方、婴孺方、医方妙选(张涣)、凤髓经、王氏手集(方)、刘氏家传(方)、张氏家传(方)、庄氏家传(方)、孔氏家传(方)、吴氏家传(方)、吉氏家传(方)、长沙医者丁时

6、发传(方)、长沙医者郑愈传(方)、救急捷用单方(陈敏)、方便集(郭弥明)。另外,还有两处引医家言:南齐陶隐居(即陶弘景)和宋朝钱乙。 卷976引儿科文献23种,其中4种前已有所载,其余19种中存世的有11种:肘后方(晋葛洪,又名肘后备急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王衮等)、万全护命方(宋杨康侯)、管见良方(宋陈自明,又名管见大全良方或备急管见大全良方)、卫生家宝(宋张永)、宣明论方(金刘完素,又名医方精要宣明论)、田氏保婴集(元撰者不详)、御药院方(元原撰者佚名,许国桢等增订)、得效方(元危亦林,又名世医得效方)、卫生至宝(成书年代不详,不署撰者,现存清刻本)。另8种为佚

7、书:宝庆方、经验普济加减方(刘智)、烟霞圣效方(韩义和)、效方(施圆端)、续刊经验良方、保婴集验名方(刘世荣)、活法秘方(孙仁存)、大方(袁那时)。 卷978引儿科文献50种,其中26种前未载,这26种中现存13种,包括附方(宋阎孝忠,附于小儿药证直诀以后)、续易简方(宋施卢,撰者,中医联目和医籍辞典均作“施发”)、良方(宋沈括)、旅舍备要(宋董汲)、圣济总录(宋赵佶)、洪氏集验方(宋洪遵)、杨 家藏方(宋杨 )、史载之方(宋史堪)、急救仙方(宋撰者不详)、儒门事亲(金张子和)、活幼口议(元曾世荣)、卫生宝鉴(元罗天益)、玄门内照(托名华佗撰,又名华佗玄门脉诀内照图)。其余13种为佚书,有养生

8、必用、万全方、医学证类(僧本璇)、玉诀方(又名小儿玉诀)、保生信效方、聚宝方、野田多效方(段奇)、赵氏家传(方)、长沙医者胡氏家传(方)、安师传(方)、长沙医者相焉传(方)、长沙医者丁安中传(方)、长沙医者易忠信传(方)。 其余5卷所引文献与上3卷大多相同,不同的有32种,其中现存的有7种: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养子直诀(宋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卷一为“养子直诀”)、十便良方(宋郭坦)、如宜方(元艾元英)、鸡峰方(宋张锐,又名鸡峰普济方)、澹寮方(元释继洪,又名澹寮集验方)、瑞竹堂方(元沙图穆苏,又名瑞竹堂经验方)。亡佚的有25种:颅囟经(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说东汉卫汛撰)、必效方(唐

9、孟诜)、子母秘录(唐许仁)、姚和众方(疑即延龄至宝方,唐姚和众撰)、广济方(唐李隆基)、古今录验(唐甄权)、食疗本草(唐孟诜)、兵部手集(方)(唐李绛,佚文收入外台秘要方)、九龠卫生(方)(宋赵士纡,又作赵士衍,佚文收入幼幼新书、本草纲目)、简要济众方(宋周应)、钱氏补遗(金张洁古)、经验良方(阮霖)、产乳方(杨氏)、秘要指迷论、长沙医者李刚中传(方)、石壁经、备急纂要方、吉州医者传(方)、长沙医者毛彬传(方)、朱氏家传(方)、长沙医者丘松年传(方)、陶善化传(方)、国医李安仁传(方)、修真秘旨、五关贯珍珠囊。还有两处引医家言:唐朝孟诜和陈藏器。 载录儿科病证 现存永乐大典收录的儿科文献中共载

10、有儿科病证30多种,卷97五、97六、97八、980均论述小儿急慢惊风,卷981载小儿慢脾风、小儿慢肝风,卷1033载小儿衄血、小儿吐血、小儿嗽血、小儿便血及大小便异样,卷1036载小儿卒死、小儿卒暴中恶、小儿鬼持、小儿疰、小儿尸注、小儿蛊疰、小儿颠扑损瘀、小儿骨鲠、小儿食土、小儿落水、小儿腋臭、小儿诸虫咬、小儿灭瘢痕、小儿中水毒、小儿中食毒、小儿中药毒、小儿多困,卷1037载小儿诸丹。其中惊风及小儿诸丹内容尤其丰硕,不仅病证分类详细,其论述病因病机之深刻明晰,罗列方药治法之丰硕多彩,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试举例如下。 惊风:依照病情的逐渐深切分为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和慢肝风,并详细论述了诸病的

11、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病位。“阳痫急惊,阳动而速,身热脉浮,口中气热,大便实而小便赤,或食或不食,其病在腑而易治也。阴痫慢惊,阴静而缓,身凉脉沉,口中气冷,大便泻而小便青,或吐或不吐,其病在脏,故难治也(郑端友全婴方)。”1从症状、体征、病位等方面对急慢惊风进行了辨别诊断性论述。 “慢脾风之候,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困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冷。其脉沉微,阴气急(影印本为“极”)盛,胃气极虚,十救一二。盖由慢惊以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脾风(杨仁斋直指方)。”1“孩儿眼涩羞明日,春不宣兮夏不通。秋被毒风伤肺得,次传肝

12、肾别寻屣。此病肺与肝相克,见日眼不开,未出月有目肿者,或出血者(幼幼新书小儿形证论)。”1这两段引文详述了慢脾风和慢肝风的症状、病因和病机。除以上惊风分类法外,还有一种按五脏分类的方式:“一、肝藏惊风,令小儿非时窜上眼睛,手脚冷;二、肾藏惊风,令儿啮齿,面色赤;三、脾藏惊风,令儿夜啼,白日多睡;四、心藏惊风,令儿发心热,四肢逆冷;五、肺藏惊风,令儿口内热喘,出气细微。五藏惊邪,皆因惊风传受,缘初惊有涎,涎在鬲上不发,或即涎潮,藏腑入惊邪也。日久不医,致传邪气入于心肺,或传肝脾肾也(巢元方病源)。”1对不同脏腑的惊风症状、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进行论述。从上可见,明初以前的医家对小儿惊风一病已具有完

13、备的理论体系和丰硕的临床经验。 小儿诸丹:分类之详在古医籍中鲜见。共收录小儿丹病39种,包括土虺丹、眼丹、五色丹、伊火丹、火丹、茱萸丹、赤丹、白丹、黑丹、天雷丹、天火丹、殃火丹、神气丹、神火丹、神灶丹、磷火丹、野火丹、骨火丹、家火丹、 火丹、萤火丹、朱田火丹、胡吹灶丹、胡漏灶丹、土灶丹、天灶火丹、废灶火丹、尿灶火丹、野灶丹、大孕丹、尔朱丹、私灶丹、烟火丹、飞灶丹、吉灶丹、水丹、惊丹、赤流、赤游风。丹病的命名主要按照丹起始所发部位及丹的形态和色泽。 依照部位命名:“伊火丹从两胁起,神灶丹从肚起,尿灶丹从踝起,胡吹灶丹从阴囊上起,天火丹从腹背遍身起,天雷丹从头项起, 火丹从背脊起,胡漏灶丹从脐中起

14、,废灶丹从曲臂起,神气丹从头背上起,土灶丹从阴踝起,朱黄丹赤豆色遍身上起,萤火丹从耳起,野灶丹从背脊起,磷火丹从面上起(颅囟经)。”1“土虺丹发两手指作红丝,迤渐下行相当节便杀人(养生必用方)。”1“小儿眼卒然赤肿生翳,至有十数翳者,名眼丹,方迟救之必能损目(洪氏集验方)。”1 按照色泽命名:如赤丹、白丹、黑丹。“此谓丹之纯赤色者,则是热毒搏血气所为也(巢元方病源)。”1“丹发初是热毒挟风,热搏于血,积蒸发赤也。热轻而挟风多者,则其色微白也(巢元方病源)。”1“夫小儿黑丹者,由风毒伤于肌肉,故令色黑也。初发痒痛,或 肿为微黑色也(太平圣惠方)。”1 按形态命名:如火丹、茱萸丹。“火丹之状,往往

15、如伤赤着身而日渐大者,谓之火丹也(巢元方病源)。”1“夫小儿赤丹者,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初发疹起大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生粟,色如鸡冠,故谓之赤丹,亦名茱萸丹也(太平圣惠方)。”1 丹病的分类虽然详细,但名称比较杂乱,理论体系还不太成熟。 除惊风、小儿诸丹6卷外,其余2卷内容比较零散,包括有小儿不同部位的出血证、小儿大小便的异样及一些小儿杂证。小儿出血证分4种:衄血、吐血、嗽血、便血。如“小儿热盛者,热乘于血,血随气发溢于鼻者谓之鼻衄(巢元方病源)”1;“小儿吐血者,是有热,气盛而血虚,热乘于血,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气逆即血随气上,故令吐血(巢元方病源)”1;“心主血脉。心脏有热,热乘于血

16、,血性得热,流散妄行,不依常度,其流渗于大小肠者,故大小便血也(巢元方病源)。”1嗽血有方而无论。小儿大小便异样除上述的便血外,还有大小便不通、大小便数及大便青。如“小儿大小便不利者,脏腑冷热不调,大肠有游气,气壅在大小肠不得宣散,故大小便涩不流畅也(巢元方病源)”1;“其脾胃气弱,大小肠偏虚,下焦偏冷,不能制于水谷者,故令大小便数也(孙思邈千金要方)”1;“夫小儿大便青者,因惊气及脾气不和,大肠虚冷,乳食不消,寒气搏于糟粕,故令大便青色也(太平圣惠方)。”1而其余一些杂症,如小儿卒死、小儿卒暴中恶、小儿鬼持、小儿疰、小儿尸注、小儿蛊疰等,多用医理结合运气、鬼神之说来解释。 儿科方药及治法 方

17、剂:现存永乐大典中共收录了儿科方剂约1 600首,其中有关医治惊风惊悸的方剂达750多首,约占%;医治丹病的方剂330多首,约占%;小儿出血方约120首,约占%;大小便异样方约150首(不包括便血方),约占%;小儿杂证方约250首,约占%。其中单方324首,约占总数的20%。以上有些方剂的制法、服法与现今通用的方式有专门大不同。例如先酒煎成膏,再入药末为丸。治小儿惊风痫病,手足搐搦的乌犀丸(御药院方)1,天南星、白附子、干蝎、乌犀角、天麻、白花蛇,以上六味为细末,以无灰酒一小盏,同入银器内煎,令稠,再将后七味:牛黄、麝香、腻粉、龙脑、朱砂、水银、虎睛,研匀,入前膏子,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用

18、竹沥下,不拘时候。又如用鱼(作载体)蒸药:治少小咳唾中有血的款冬汤(婴孺方)1,款冬花、干姜、阿胶、吴茱萸、桂心、艾、鲤鱼,右杵细,酒和,置鱼肚中,铜器中蒸熟取汁。大人服一升,小儿一合。又如用汤剂送服丸剂:用千金散作汤送服永生丸(杨 家藏方)1,医治小儿惊风。 特殊疗法:儿科方除内服外,还有涂法、绞汁外敷法、汤浴法、令药入乳哺儿法、吹鼻法、握丸法、蜞针法等。 涂法:“治诸丹,蓝靛涂上即消(卫生至宝)。”1 绞汁外敷法:“治丹毒,绕腰即杀人。马齿苋捣细绞汁傅之(卫生至宝)。”1 汤浴法:“用燕窠与燕屎同多少,以作汤浴儿,疗惊邪也(陶隐居)。”1 令药入乳哺儿法:“乳母食后,捏去奶汁尽,方澄,服半

19、盏许,即仰卧,霎时,令药入乳之络。次令儿吃数口,不过饱,此乃良法也(汤民望婴孩妙诀总要)。”1 吹鼻法:“(妙圣散)以笔管吹在儿鼻中,候两手定,兼服诸惊风药(圣济总录)。”1 握丸法:“握宣丸,治小儿大小便难,呕吐,药食不下,命在瞬息。巴豆、硫磺、良姜、附子、槟榔、甘遂,右为细末,粟米饭和丸,绿豆大。用椒汤洗小儿,男左女右手握之,用棉裹定。看行数多少置药,洗去不用即止(田氏保婴集)。”1 蜞针法:“蜞针法:取肿,用水蜞数条,以青苔盖覆,或湿纸亦可,去血即消,未消再用。瘅毒满身遍黑,入腹、入阴难治(危亦林得效方)。”1 除治病方外,还有预防方。如“治小儿注唇膏:常服永不生风痰,正心无惊,面多红润

20、,唇脸如丹;常服无疳积、诸癖疾患(张氏家传)。”1其中包含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 灸法: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载灸法约10余处,如 “治急慢惊风危极不可救,先当两乳头上,男左女右灸三壮,次灸囟会三壮,手足大指当甲角,以物缚两手作一处,以艾骑缝灸,男近左侧,女近右边,半甲半肉之间,灸三壮,先脚后手,可治阴阳诸痫病(孙氏仁存活法秘方)。”1“治小儿急慢惊风,速以男左女右之手第二指屈勾拳,取其第一节缝头,用麻子大艾炷一丸灸之即愈,危者二、三壮。此法,本堂试用,万无一失,其应效如响(李宪德生堂经验方)。”1“灸小儿急慢惊风,于两足大指甲肉间灸三、五壮,须是立灸即效(王氏手集)。”1治慢惊,前件药如俱

21、用不效,危困可忧,须诊太冲脉,未绝,当灸百会,取前后发际两耳尖折中,乃是穴也(汤民望婴孩妙诀)。”1 巫术疗法:永乐大典中记载的是明初以前的儿科医治方式,因受时期的局限,其中一些治法带有巫术性质。如小儿卒死门 :“用牵牛临鼻上二百息,牛舐必差(千金要方)。”1,“治骨鲠,口称鸬鹚、鸬鹚,则下。又方:烧鱼网灰,服方寸匕。必效方:取鱼网覆头,立下(千金要方)。”1“治蜂蜇毒方:取瓦子摩其上,唾二七遍,置瓦子故处(千金要方)。”1小儿鬼持门:“治鬼持,用虎睛爪并指骨毛,以系小儿臂上辟恶鬼(图经)。”1“治小儿未满月,惊着似中风欲死者。用朱砂,以新汲水浓磨汁,涂五心上,立差。最有神验(斗门方)。”1这

22、些方式皆是前人按照自然界生物相克的原理,格物知理,推衍而出,包含着自然的属性。 食物禁忌:永乐大典中也记载了一些小儿饮食禁忌。如服大豆屑,忌食猪肉。炒豆不得与一岁以上、十岁以下小儿食。“食竟啖猪肉,必拥气死(千金要方)”1;“栗实饲孩儿,令齿不生。蕨,小儿食之,脚弱不行。越瓜,白瓜也。不益小儿,天行病后不可食。又不得与牛乳酪及 同餐,及空心食,令人心痛(本草注)”1;“凡小儿慎忌:不可多食栗,令肾气弱而行迟。不可食黍米饭,立无力。不可食蕨,亦立无力。不可食鸡肉,腹中有虫。不可食越瓜,发动故疾。不可食胡瓜(黄瓜也),滑中生虫。不可食芡,令不能行。不可食荞麦,令发落。不可食凫茈,令脐下痛。不可食鲟

23、鱼,令腹有 癖(栖真子婴童宝鉴)。”1 校勘现存儿科古籍 现存永乐大典收录明以前儿科文献约130余种,其中有相当大的部份大体保留了古医书原貌,故对校勘传世儿科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以永乐大典所载钱氏小儿方与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的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作对校,举例如下。 例一,永乐大典引钱氏小儿方“慢惊”:“钱曰:不能食而胃中虚,若利大小便,即死。久即脾肾俱虚。”1按:“脾肾俱虚”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作“脾胃俱虚”2。“脾胃”连类而误,因后文有“用凉药利小便,致脾肾俱虚”、“钱氏以地黄丸补肾”可证。 例二,永乐大典引钱氏小儿方“论补下不同”:“段斋郎子四岁,病嗽,身热吐痰,数日而咯血。医以桔梗

24、汤及防己丸治之不愈。其涎上攻,吐喘不止。请钱氏,下褊银丸一大服,复以补肺散、补脾散治之”1。按:“补肺散、补脾散”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作“补肺汤、补肺散”2,“脾”作“肺”是涉上而讹,下文“故依法只宜下痰,后补脾肺”可证。 例三,永乐大典引钱氏小儿方“羌活膏” 1,有羌活、川芎、人参、藿香、沉香、木香等24味药。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缺沉香一味。永乐大典本在方后附有辨“鸡舌香”是“番枣核”仍是“母丁香”之文,而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无,是为脱文。 综上所述,永乐大典中所载的儿科文献是超级丰硕的,其中有很多儿科古籍今已佚失,有很多儿科医术、医方今亦失传,故能够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辑佚,并可从中发掘具有临

25、床实用价值的儿科方药、治法;还有一些今有传本的儿科古籍,则永乐大典中的儿科文献可作为今传本的校勘依据,因此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深切研究永乐大典中的儿科文献,咱们能够了解古代医生对于儿科疾病的诊断、分类、治则、治法和遣方用药的特色与规律,它确是研究中医儿科学术进展的重要的文献宝库,值得进一步整理、研究与发掘。【参考文献】 1 萧 源,张守知,张永安,等辑.永乐大典医药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4,265,82,375376,396,397,400, 402,403,411,400,284,290,303,315,318,319,334,129,293,176,396,396,92,256,218,317318,395,103,135,139,166, 232,335,354,354,361,341,92,370,370,370,187,290,210.2 宋钱 乙著,阎孝忠编集.小儿药证直诀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 中华书局.永乐大典(精装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