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6 ,大小:65.99KB ,
资源ID:9909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909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管理心理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管理心理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1、(也叫理论背景)1心理技术学名称由德国心理学家“斯腾”在1903年提出的,而对其进行研究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闵斯脱博格”在1912出版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论述了用“心理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等问题。心理技术学主要是解决“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最主要的因素。2霍桑实验代表人物是“梅奥”,梅奥提出“人群关系”理论,他被称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霍桑实验进行四次实验:A:照明实验、B:福利实验、C:群体实验、D:谈话实验(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3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管理学家“勒温”;勒温的理论被称为“场”理论,他提出了著名的公式:B=F(PE)式中

2、:B是行为、P是个人、E是环境、F是函数勒温的“场”理论只用于研究“个体行为”,1933年他提出了“群体动力”概念。所谓“群体动力”就是“群体活动的动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要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同情境力场的不相互作用。4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20世纪40年代马斯洛发表了“人的动机理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类:生理安全社交 D:尊重 E:自我实现的需要。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管理心理学以学科的面貌出现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8年,美国的“黎维特”的管理心理学出版,意味着管理心理学作为学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20世纪60年

3、代至今,美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迅速发展表现在:机构扩大人员增加 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6管理心理学对美国的社会福利作出贡献。3近20年来,我国的管理心理学已取得下列成就:建立了学术组织与教学的研究翻译和编写了一批管理学著作;各学院开设了管理心理学课程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员;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特点: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进行。分类:依据被观察者所处的情境特点可分为“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依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

4、与观察”优点: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缺点:只能消极等待事物的发生,而不能主动获得真实材料进行数据处理。2实验法 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研究者操作比较方便; 研究者可以反复进行验证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以下条件:精巧的实验设计;B:善于使用仪器;整理和分析实验材料,从中得出结论。3调查法,具体方法包括:谈话法:要注意以下几点:目的明确、问题易懂讲究方式、控制进程C:要求对谈话内容进行记录。问卷法:有以下几种:是非法 选择法 等级排列法4测验法:即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许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信度和效度系数低。5个案法,也叫案例法:是对某一

5、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第四节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一、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二、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三、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四、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管理学理论 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一、古典管理理论:这个阶段又分别由三种理论组成。1早期管理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其代表有“亚当斯密”,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他的贡献是提出“劳动分工学说”。另一位是“大卫李嘉图”,他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他的结论

6、是“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2传统管理理论(又称经验管理)这种理论的特点是,根据企业多年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整套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巴贝奇英国数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他的贡献是“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另一位是艾末生他对于传统经验管理理论,所概括了管理十二原则,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到西方管理理论初具雏形的胚胎了。3科学管理理论:它的显著的特点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这一理论阶段的代表人物有:泰罗的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他的贡献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原理”、及“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

7、法约尔的代表作是工业原理与一般管理,他认为经营有六种职能活动,即:“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活动”;对于管理活动,他强调了五种职能:计划、B:组织、C:指挥、D:协调、E:控制;在这五种职能上,法约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韦伯的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他要求用“权责合一的等级原则”把各类成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阶层体系。厄威克他的八项原则是:“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级层原则、控制广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古利克他的管理七项职能:“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二、行为科学理论 这是管理理论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

8、始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的理论,这一时期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理论:作为行为科学理论的奠基者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条原则:工人是“社会人”,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中并存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注:所谓非正式组织就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由感情因素形成的联结,它对生产率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职工满足程度的提高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年代) 人类需要理论:它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美国的马斯洛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把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

9、和先后次序排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美国的赫茨伯格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因素的大小取决于某一行动成果的绩效对职工的价值以及职工认为该行动成功的可能性的程度。3人性管理理论:它侧重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Y理论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只要给予一定的外界条件就能激励和诱发人的能动性,在目标和动机的支配下努力工作,就能取得成就;主张出现问题时要多从管理本身去找妨碍劳动者发挥积极性的因素。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现在企业和劳动组织把职工束缚在“不成熟”阶段,人为抑制职工的“自我表

10、现”就会伤害人的积极因素,造成劳资双方的对立。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扩大职工的工作范围;加重职工的责任;D:依靠工人的自我控制和自觉行动。4群体行为理论:它侧重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1)勒温提出“团体力学理论”;(2)布雷德福提出“敏感性训练”;5领导行为理论:它侧重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1)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2)利克特提出的“支持关系理论”;(3)布莱克、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法”。三、现代管理理论:(这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1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认为社会各组织由三个要素组成:协作的

11、愿意;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2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3系统管理学派这一学派侧重于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4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和戴尔”,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以此作为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5权变理论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管理中不存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应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6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伯法”,管理就是运用数学手段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从而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7除以上学派外,还有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是管理心理

12、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一、心理现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现象,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二、心理过程又分为三个方面:1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感知。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记忆。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2情感过程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1)由基本需要引起的情感:如“爱好、快乐、嫌恶和悲哀”是基本的情感;(2)由社会需要引起的情感:如“社交

13、、尊重、承担责任”是高级情感。情感与情绪不同于其他心理活动,它的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包含:自我体验;生理变化;外部表现 3情感与情绪的分类 按基本表现形态,可分为:激情;心境;热情 按社会性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感的两极性 情感或情绪往往表现为肯定或否定的对立的两极性。人的情感和情绪不但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的行为也有密切的关系。三、意志过程 1意志的一般概念:所谓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意志的特征:确立目的;能动性;行为调节;心理调节;坚持的作用;3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行为的结构: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是意志行为。4

14、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典型代表是“泰罗”), X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具有”:1天生懒惰、逃避责任;没有大志、不负责任;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满足安全和生理的需要;多数属于上属情况,只有少数人能鼓励自己、控制冲动。2X理论的管理措施 重点是提高生产率而对人的情感和道义,则是无关紧要的。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无关。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二、“社会人”的假设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的因素。(典型代表是“梅奥”) 1“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15、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作为领导者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2“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注重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管理人员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从而“提高士气”。管理人员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及其特征 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的特征:独特性:即人的心理特征

16、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整体性:个性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倾向性:心理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来一定的倾向性。二、个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1个性的形成过程:婴幼儿期学生时期社会时期;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 家庭因素 文化传统因素阶级和阶层因素三、个性的理论 1特制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征性来研究人的个性,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认为,个性必需有能够进行测定的因素。卡特尔认为,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征。艾森克认为,个性表示行为的一种组织层次,他提出个性特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描述:(1)情绪稳

17、定神经过敏;(2)内向外向;2社学论:认为环境中事物通过现象成为自己行为的模式,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种理论代表人物有: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 3心理分析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荣格认为,个性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本能的冲动,而是由于个人为达到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所引导。自我又取决于两种“态度”或倾向:一种为外向;另一种是内向;由于人的不同特性划分为:敏感型B:感情型C:思考型D:想象型 阿德勒则强调个人争取优胜意识才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内动力。4个性类型论:代表人物是荣格和麦迪。麦迪认为人有四种个性结

18、构:外向(1)高忧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定、爱社交、依赖”。(2)低忧虑“镇静、有信心、信任、适应、热情、爱社会、依赖”。内向(1)高忧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定、害羞”。(2)低忧虑“镇静、有信心、信任人、适应、温和、冷淡、害羞”。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1所谓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神经过程的三个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2气质的类型 多血质。又称为“活泼型”;其特征是“活泼好动、反映迅速、喜欢与人交往”。粘液质。又称为“安静型”;其特征是“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注意力稳定”。胆汁质。又称为“兴奋型”;其特征是“直

19、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激动”。抑郁质,又称为“抑制型”;其特征是“孤僻胆小、行动迟缓、忍耐力较差”。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1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2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气质的应用必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3)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 1所谓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

20、惯化的行为方式。2性格与个性是有区别的,个性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性格则标志了这个角色的特征。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在于: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二、性格的特征结构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1性格的类型:所谓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 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内倾型”。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独立型”。结合人

21、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注: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妮蒂雅在性格分析学的分类) 活泼型性格力量型性格完美型性格和平型性格 2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健康成人的特征有六个方面:自我广延能力;与他人交往能力 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具有现实性知觉;E:具有客观化的表现;F:具有一致的人生哲学。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 1所谓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是指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2制约

22、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的特性。教育:是人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发展人的能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勤奋:是一个人能力获得较快和较大提高的必由之路。兴趣:所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二、能力的结构、差异及其应用 1能力的结构:我国学者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分类: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2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3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

23、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发,做到“因事设岗、避免大马拉小车”。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的一般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1所谓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A、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B、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C、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A、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

24、力量;B、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最高级形式;C、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4知觉的过程:有五个阶段,即:观察:即个体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决定知觉对象的取舍。组织:即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中的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解释: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反应:即个体对知觉对象的解释,最终会在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中反映出来。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包括两个部分)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响亮的声音、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标记)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如,车床加工零件时,零件是知觉的对象,而整个车床就是背景) 对象的组合(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接近原则B:相似原则C:闭锁原则D:连续原则)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个性特征过去经验知识结构;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的概念 所谓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虽然都服从知觉的一般规律,但对人的知觉有其不同于对物的知觉的特殊规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