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94.57KB ,
资源ID:99682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9682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HDB3码的仿真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HDB3码的仿真设计.docx

1、HDB3码的仿真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学 院信息科学与工程专 业电子信息工程学生贾兀龙学 号0803030118设计题目HDB;码的仿真容及要求: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编程和仿真,仿真的容可以是关于信源、信 源编码、模拟调制、数子调制、多兀调制、差错控制、多址技术、信道仿真及 具体通信电路的动态仿真实现。也可以用 MATLAB编程对通信的某一具体环节进行仿真。进度安排:2011年06月17日选题目查阅资料2011年06月20日编写软件源程序或建立仿真模块图2011年06月22日调试程序或仿真模型2011年06月24日性能分析及验收2011年06月27日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答辩指导教师

2、(签字):年 月 日学院院长(签字):年 月 日HDB;码编码规则首先将消息代码变换成AMI码;然后检查AMI码中的连0情况,当无4个或4个以上的连 0串时,则保持AMI的形式不变;若出现4个或4个以上连0串时,则将1后的第4个0变为 与前一非0符号(+1或-1 )同极性的符号,用V表示(+1记为+V, -1记为-V);最后检查相 邻V符号间的非0符号的个数是否为偶数,若为偶数,贝I;再将当前的V符号的前一非0符号 后的第1个0变为+B或-B符号,且B的极性与前一非0符号的极性相反,并使后面的非0符号 从V符号开始再交替变化关键词:HDB3码MATLAB编码原则V码B码1课程设计目的 42课程

3、设计要求 43相关知识 44课程设计分析 65仿真 126结果分析 147参考文献 15、设计目的1综合应用Mat lab编程与系统仿真、信号与系统、现代通信原理 等多门课程知识,使学生建立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2.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系统开发的思想;3.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进行通信仿真的能力;4.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完成课题设计项目的能力;5.培养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二、设计要求1.每人独立完成一个题目2.对通信系统有整体的较深入的理解, 深入理解自己仿真部分的原理的基础,画出对应的通信子系统的原理框图3.提出仿真方案;4.完成仿真软件的编制5.仿真软件的演示6.提交详细的设计报告三、相关知识在实际

4、的传输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代码电气波形都可以信道中传输。含有直流分因为它有可能量和较丰富的单极性基带波形就不适宜在低频传输特性差的信道中传输,造成信号的严重的畸变。在传输码(或称线路吗)的结构将取决于实际信道特性和系统的工作条件。通常,传输 码的结构应具有以下的特性:(1) 相应的基带信号无直流分理,且低频分量少:(2) 便于从信号中提取定时信息:(3) 信号中高频分应尽量少以节省传输频带并减少码间串扰。(4) 不受信号源统计特性影响,即能适应于信息源变化:(5) 具有在的检错能力,传输的码型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便利用这一规律性 进行 宏观监测:(6) 编译码设备要尽可能简单,等等。满足以上

5、特性的传输码型种类繁多,这里使用 HDB3要了解HDB3码的编码规则,首先要知道AMI码的构成规则,AMI码就是把单极性脉 冲序列 中相邻的“1”码(即正脉冲)变为极性交替的正、负脉冲。将“ 0”码保持不变,把“ T码 变为+1、-1交替的脉冲。如NRZ 码:10000100001 1 0 0 0 0 1 1AMI 码:-1 0 0 0 0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1HBD35 ( 3nd Order High Density Bipolar )的全称是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它是AMI码的一种改进型,改进目的是为了保持AMI码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使连“ 0”个数

6、 不超 过3个。其编码规则:(1) 检查消息码中连“ 0”的个数。当连“ 0”数目小于等于3时,HBD码与AMI码一样(“1”交替的变换为“ +1 ”和“ -1 , “0”保持不变)。(2) 当连“0”数目超过3时,将每4个连“ 0”化作一小节,定义为“ BOOV称为 破坏节,其中V称为破坏脉冲,而B称为调节脉冲;(3) V与前一个相邻的非“ 0”脉冲的极性相同(这破坏了极性交替的规则,所以V 称破坏脉冲),并且要求相邻的V码之间极性必须交替。V的取值为“ +1”或“ -1:(4) B的取值可选0、+1或-1 ,以使V同时满足(3)中的两个要求;(5) V码后面的传极性也要交替。例如:消息码:

7、1 000 0 1 000 0 1 1 000 0 000 0 1 1AMI 码:-1 000 0 +1 000 0 -1+1 000 0 000 0 -1+1HDB 码:-1 000-V +1 000+V -1+1-BOO-V +BOO+V-1+1其中的土 B脉冲和土 V脉冲与土 1脉冲波形相同,用V或B表示的目的是为了示意其 中的该非“”码是由原信码的“ 0”变换而来的。当相邻两个V码之间有奇数个“T码时,能保证V码满足(3)的要求,B取“0” ;当相邻 两个V码之间有偶数个“ 1”码时,不能保证V码极性交替,B取“+T或“-1”,B码的符号 与前相邻“1”相反,而其后面的V码与B码极性相

8、同。四、课程设计分析 实验编码原理框图如下所示:取代糊断破坏朮产生单双变换(1)编码框图以下是V码以及B码产生的框图:(NRZ inlnJjnVt码给束)(3)B码产生单元的工作流程图译码规则: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HDB码序列恢复为原输入二进制数字信息序列的过程称为译码对HDB码而言,译码就是找到编码时插入的特殊序列并将它恢复为0000o根据编码 原则,HDB的译码可分为三个步骤:(1)根据“V”的极性特点,找出特殊序列。由于编码时,每个“ V,的极性都与 其前一个“1”码的极性相同,所以,在接收序列中一旦出现连续两个同极性码时,两个同极性码的后一个即为“此“V,与其前的三位码就是一个特殊序列

9、;(2)将所有的特殊序列都恢复为“oooo” ;(3)将正、负脉冲都恢复为“严码,零电平恢复为“ 0”码。下图是译码的框图:(2)程序源代码global dt df t f Nclose allN=2a13; %采样点数8; %每码元的采样点数M二N/L; %码元数Rb=2;Ts=0. 5; %码元宽度是0. 5usdt=Ts/L;df二l/(N*dt); %MHzT二N*dt ;RT二0. 5; % 占空比截短时间t二-T/2+dt/2:dt:T/2; % 时域横坐标f=-Bs+df/2:df:Bs;% 频域横坐标figure (1)set (1, Positio n , 10, 50, 3

10、00, 200)%设定窗口位置及大小figure (2)set (2, Positio n,, 350, 50, 300, 200)%设定窗口位置及大小EPAMI二zeros(size(f); EPHDB=zeros(size(f); for ii二1:8ami=zeros (1, M);hdb二zeros (1, M);a=rou nd(ra nd(l, M);b二3;%表示0000之间循环个数1;%记载相邻V之间的1元素个数sign 1=-1; %标志前一个信号 sign2=-l; %标志前一个信号for ii=l:Mif a(ii)=lsig nl=0-sig nl;ami(ii)二si

11、g nl;endendfor ii=l:M辻b二=3 % 表示非0000if a(ii)=lsig n2=0-sig n2;hdb(ii)=sig n2;辻c=0 % 表示不是第一个0000c=c+l; %用来计算相邻V之间的非0元素个数endelse辻 ii=M-3 & a(ii)+a(ii+1)+a(ii+2)+a(ii+3)=0if mod (c, 2)=1 %000Vhdb(ii+3)=sig n2;else %B00Vsig n2=0-sig n2;hdb(ii)=sig n2;hdb(ii+3)=sig n2;end c=0;b=0;endelsei.f b3 % 对 0000 的

12、循环b二b+1;endend for i=l:Lamil(i+0:M-l*L)=ami; hdbl(i+0:M-叮 *L) =hdb; endAMI=T2F(amil);PAMI 二 AMI.* con j (AMI)/T;HDB=T2F(hdbl);PHDB=HDB. *conj(HDB)/T;EPAMI=(EPAMI*(i i-1)+PAMI)/ii;EPHDB=(EPHDB*(i i-1)+PHDB)/ii;figure(1)aa=30+10*logl0(EPAN-II+eps) eps 以避免除以零bb=30+10*logl0(EPHDB+eps);plot (f, aa, g);gr

13、id axis (-8, +8, -80, 80)xlabelC f (MHz)ylabel(AMIPs (f) (dBm/MHz)figure(2)plot (f, bb, b);gridaxis (-8, +& -80, 80)xlabelC f (MHz)ylabelC HDBPs (f) (dBm/MHz)figure(3)subplot (3, 1, 1)tt二1:40;stem(tt, a(l :40),,g)titleC原始RNZ言号Jsubplot (3, 1, 2)stem(tt, ami (1:40),,g )titleC AMI 信号)subplot (3, 1, 3)s

14、tem (tt, hdb (1:40),,g) titleC HDB 码)end%各下面的代码保存在t2f. m文件中fun ction X=t2f(x)global dt df N t f T%X=t2f(x)为时域的取样值矢量%灿乂的傅氏变换9宓与x长度相同,并为2的整幕。%本函数需要一个全局变量dt (时域取样间隔)H=fft(x);X=H(N/2+1:N), H(1:N/2)*dt;end五仿真图I ill 03 zyD B * A / z 用 Qf :V :r I 扶HDFPA idG 目三六结果分析HDB3(High Density Binary 3)码的全称是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15、它是AMI码的一种改进 型,主要是为了克服AMI码中连“0”时所带来的提取定时信息的困难。 HDB3编码规则是:先把消息代码中的“1”交替变成“+ 1”和“一1” , “0”仍然保持“ 0”不变的AMI码,然后去检查AMI码的连“0”的情况,当没有4个和4个以上连“ 0”串时,这样 的AMI码就是HDB3S ;当出现4个和4个以上连“ 0”串时,则将每4个连“0”的小段的第4个“0”变换成与其前一个非零符号相同极型的符号,并用“+ V,和“一V, 表示若此“ V使后面的序列破坏了 “极性交替反转” 的原则,则将出现直流分量。故需要保证相邻“ V,的符号也是极性相反,所以,当不满足V也极性相反

16、时,将 这个连“ 0”码无串的等一个“ 0”变成“一 B”和“+ B” o 的符号与前一个非“ 0”码的符号相反,并且让后面的非“ 0”码元符号从“ V,码开始再交替变化。HDB3码译码比较容易,从收到的符号序列中可以容易地找到破坏点V,于是也断定V符号及 其前面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从而恢复4个连0码,再将所有的-1变成+1后便得到原消息代 码。下面用例题来进一步说明编码与译码的原理:例:求序列101100000100000000寸应的HDB码。编码译码步骤如下:找出四连0序列;用特殊序列代替连0序列,第一个特殊序列可任意选择如选择lOOVo例522图将“1”和“V,标上极性“+ 1”或“一

17、 1” o输入数据中的“ 1”和特殊序列中的1”作为一个整体极性交替,第一个“1”的极性可任意选择如选择“一1”。第一个特殊序列中的“ V “与其前第一个“1”的极性相同,后面的“旷依次极性交替。根据上面步骤列出系列各式以及画图,实现HDB码的编码。通过译码原理可知:V码与B码的极性相同,我们可以对这个输出码从后开始译码,自然 而然的可以得到原输入的序列,此时,编码与译码就完成了。另外说明:1由于第一个特殊序和第一个“1”的极性均可任意选择,所以同一数字信息 序列的HDB列有四种不同的形式。2.当编码的序列足够长时,我们的编码与译码过程中更容易 得到规律。以上的程序便是综合了 HDB3的编码译码以及对于其仿真的全部过程,此是经过了本组成 员的反复修改最终制作而成,对于HDB3勺编译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七参考资料1 郭文彬,桑林编著,通信原理-基于血tlab的计算机仿真,北京邮电大学,2006 2曹志冈IJ,钱亚生,现代通信原理,清华大学, 2002年3郭仕剑等,MATLAB 7. x数字信号处理,人民邮电,2006年4 辉,曹丽娜编著,通信原理学习指导,电子科技大学, 2003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