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52.41KB ,
资源ID:99734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9734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名师一号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专题测试二.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名师一号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专题测试二.docx

1、名师一号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专题测试二专题测试二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暮霭和蔼谒见遏止B陨石殒命损害功勋C盘桓恒心残垣横亘D冥思瞑目东溟暝色解析Ai/i/y/;B.yn/yn/sn/xn;C.hun/hn/yun/n。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观摩闭门羹首屈一指真人不露像B屏障拌脚石作壁上观朽木不可雕C遨翔穷折腾真知灼见物以稀为贵D厮杀煞风景川流不息高义薄云天解析A像相;B.拌绊;C.遨翱。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莫斯科市大部分地区及附近

2、25个城市发生的大面积停电事故,造成了大面积的停水、交通设施瘫痪、通信中断,给莫斯科市民的生活带来严重不便。总统普京见危授命,用战备电源保障民用电力需求。B到杨家溪大峡谷军事漂流绝对令人余音绕梁,这里是世界首个主题漂流项目,既惊险、刺激,又有抗战文化的内涵,在美景中感受激流,过险滩的极限运动。若不是亲自体会,很难知道漂流真正的魅力。C在四川大学110年办学历程中,吴玉章、张澜等校长,朱自清、朱光潜等一批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卓尔不群,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已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而沉淀在四川大学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中。D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将关注聚焦在手术前供体和手术的成功率上面,在众多接受了器

3、官移植手术的患者中,他们的长期生存率到底有多少?真正能够拿出数据来的医疗机构几乎是雪泥鸿爪。解析A“见危授命”,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B.“余音绕梁”,适用于音乐。D.“雪泥鸿爪”,喻往事留下的痕迹。答案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天,在这片土地上,我用细瘦的胳膊,紧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头,磕绊着我的犁头和我成倍的体力。B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C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表示,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

4、管理。D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不更美得多?解析A“磕绊”与“体力”不搭配。C.“制定”缺少宾语。D.语序不当;“不更美得多”应为“不美得更多”。答案B5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踏着溪中的几块垫脚石过了溪,路旁有茅棚,住着一两家老百姓。右手下坡去约十来步,就是一条小溪,水却不深。棚子前门有一条小路,曲折向外,在松林中行,约数百米,便“豁然开朗”。还有很多美丽的骨牌草,有的还是很青翠,有的已经很枯黄。左手上坡去是一条较为正式的路,隔路又是一片松林,坡头长满了半人高的茅草。

5、A BC D答案D6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史诗”的基本特征。(不超过30字)(5分)“史诗”在它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嬗变,发展到今天,已经突破原有的戒规,成为一个涵盖面极广的概念。保罗麦钱特在史诗论一书中综合玛丽卢卡锡和艾兹拉庞德的观点认为:“超越现实主义诸方面”和“包含历史”代表着我们把经验描述成为“史诗”的两个极端。F.L.卢卡斯在钱伯斯主编的百科全书“史诗”条目中对“史诗的基本特征”做了有益的概括:“行动整一,情节紧凑,从中间开始的艺术,超自然力量、预言和地狱的运用;修饰性比喻总之,史诗具有一种崇高的特征,真实、自然、无与伦比,唯有北欧传说偶尔还可以与之一较高下。”史诗的基本特征

6、是_答案超越现实主义诸方面;包含历史;真实、自然、崇高。7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语意连贯。(4分)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希望_;回忆_,希望_。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修辞运用、语言连贯、句式仿写等能力。仿写时首先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语意连贯。首先做到形神兼备。所用喻体具有的独特意蕴,把它们所具有的特点表现出来;其次要注意形式方面的一致性,做到每句中比喻的手法表达物象的特点,能给人以启发。答案(回忆)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

7、(希望)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回忆)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影,(希望)才是迎面而来的微笑。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

8、,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

9、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

10、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曲解原文,原文只是说宋儒没有把字音弄清楚,而不是说朱子、二程没有小学功夫。B.“有了才有可能”在表达上过于绝对。D.强加因果,“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并非“读书必先识字”的理由。答案C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

11、的根底。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中D项概括有误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但并非“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答案D10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这句话出自文章第一段,它的前后内容就是作者

12、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只要加以提炼概括即可。答案经过了后人不断地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秋 以 为 期夏磊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每年,当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一大片一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它茂盛得让

13、人不太敢走近,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鲜艳得也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那时年纪还小的缘故,也许那时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直到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的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让许多往事可以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

14、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地展开。这或许是伤秋情结吧。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喜欢纳兰的词真的就是从我知道他在燕子矶站过开始,有位朋友也喜欢他的词,我们曾相互提醒不要太深地去感受词境。的确,绝代公子虽英年早逝,却独领清词三百年,真的是不同凡响的人物,“家家争念饮水集,纳兰心事几人知”。我相信纳兰的才情覆盖了他的人生经历,同时也相信有人说的,读他的词读冷了窗外的纷飞暮雨,读瘦了风雪中的一枝寒梅。而我在秋天来读,却

15、让我读暖了手中的一杯冷酒,心里的缕缕情思也早已随着细雨飘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写到这里的时候已是月上中天,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许多美丽的约定,就像氓里的“秋以为期”。我想在这个秋天去看蓼花,去回想一段乡间旧事;想去读一首纳兰的词,在有些凄恻的词句里去寻找淡淡的柔情;我会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去重读国风,和那时的人们一起为“杨柳依依”而

16、陶醉,为“蒹葭苍苍”而惆怅。秋天因为有思念而减少了许多萧瑟,那么我要在这个时节去想一个人,去想当年我们在一起的那些个日子,还要去问问这个人有没有也温暖地想起了我。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摘自散文,2009年第2期)11从文中看,为什么蓼花“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2分)答:_答案蓼花在秋季开得最好,容易触动人的伤秋思乡情怀;蓼花鲜艳的红色容易让人联想到离人的血泪;蓼花是“我”故乡的花,它触动了“我”作为游子的思乡之情。12第段中,为什么“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请简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答:_答案原因:红

17、蓼花是秋天故乡水边常见的花,它寄托着“我”思乡怀旧之情;(1分)找到它,可以让“我”似乎觉得重回了故乡(或找到它,可以让“我”一解乡思之苦)。(1分)作用:由上文对红蓼花的描写,(1分)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之情。(1分)(如答“引出下文对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的怀念或对故乡的怀念”,也可得分。答“过渡”或“承上启下”不能得分)13同样的诗,不同的人阅读,感受不同。有人说读纳兰的词“读冷了窗外的纷飞暮雨,读瘦了风雪中的一枝寒梅”,而“我在秋天来读,却让我读暖了手中的一杯冷酒”。原因各是什么?试作分析。(4分)答:_答案第一问:因为纳兰的词意境萧瑟,情感忧伤凄婉,读了往往

18、给人以“冷”“瘦”的感觉,(1分)更让人感受到秋冬时节的悲凉愁思。(1分)第二问:因为纳兰曾到过“我”的家乡,描写过故乡的燕子矶、红蓼花,读纳兰的词句勾起“我”对故乡的回忆,(1分)让“我”心里泛起一片温暖的乡情。(1分)14文章第段,写出了“我”与秋天的哪些约定?这些约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答:_答案(1)秋天里,要去看蓼花,以此回想一段乡间往事;秋天里,要去读一首纳兰的词,从中寻找淡淡的柔情;秋天里,要去重读国风,与那时的人们同悲欢;秋天里,要去温暖地思念并问候一位朋友。(一点1分,答出4点给4分,意到即可)(2)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深情厚谊;愿世间许多美丽的约定都能如愿的美好祝

19、福。(一点1分,答出2点给2分,意到即可)15请就文章最后一段的艺术特色,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80字左右)(4分)答:_答案结构上,收束全文,呼应全文开头一句,也呼应标题,使文章首尾圆合自然,浑然一体;修辞上,运用拟人手法,“沉睡”写出了花的恬静情态,“记得”则赋予花以人的灵性;表现手法上,运用象征手法,以愿花期如约委婉地表达主题愿人间万事万物圆满如约;描写上,运用环境(景物)描写,渲染了宁静的夜色,反衬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可以让读者化身入境,体会更深切;语言上,语句简洁而隽永(言简意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令人回味无穷。(可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也可从几个角度进行赏

20、析。酌情给分。要求结合原文,具体分析,答案空泛,酌情扣23分)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

21、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

22、,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B而又辱之 辱:辜负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D不暇就师穷经 就:服从解析B而又辱之,辱:敬辞,屈尊给我书信。和报任安书中的“曩者辱赐书”中的“辱”词义一致。答案B1

2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解析A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翻译为因为;B.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表转折,译为“却”;C.前一个是指代词,译为“那”,后一个是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译为“还是”;D.前一个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是所字结构,当助词。答案A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B作者认为要作文,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

24、索要文字的请求。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解析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答案C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答案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译文:_(2)故比时人之

25、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3分)译文:_解析(1)注意判断句的翻译,“安”表反问。(2)“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工”是“工巧”,“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答案(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迫切到如此地步呢?(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6分)塞上北宋柳开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注鸣骹(qio):一种响箭。金勒:金饰的带爵口的马络头。21请对“天静无风声更干”中的“干”字进行赏析。(2分)答:

26、_答案诗人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用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清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干”字描写声音的传播之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为后句胡儿“尽提金勒向云看”铺垫蓄势。22该诗三、四句模仿了唐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q,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人说,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虽各有千秋,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就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相似之处作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都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效果。塞诗通过“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这一集体动作淋漓尽致地衬托了响箭疾飞的效果。从诗通过“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月中看”,充分表现出笛声的哀怨和它在广大

27、征人心中引起的共鸣。(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1)_(2)_解析首先,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可知,前一则材料说的是“不问马”,后一则材料说的是“不。问马”。其次,分析两句话的不同意思可知,“不问马”意味着重视人,“问马”则意味着先问人,后问马,两都重视。答案(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