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5.59KB ,
资源ID:99839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9839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政策思路1030.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政策思路1030.docx

1、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政策思路1030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政策思路戴学锋内容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会展业发展速度迅猛,各地会展企业蜂起,出现了全国大办会展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会展业迅速向大城市聚集,地方政府对会展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地区将会展业作为地方经济的增长点,甚至是支柱产业,全国有上百个城市都开始建设高档次的会展中心。但会展业的软件建设明显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人才培养,会展发展战略规划等都跟不上,造成会展市场较乱,会展场馆总量明显过剩。因此,必须尽快完成全国的会展发展战略规划,清理已经立项和在建场馆,增强会展协会的自律作用,提升会展业与城市的关联性,使会展业健

2、康稳步的发展。关键词:会展业、会展旅游、旅游业、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产业,会展业具有极强的综合带动作用,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会展业。很多国家和地区将其视为旅游业的重要方面,并专门成立了会展旅游管理部门,如香港为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专门组建了会议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会展业的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大大高于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但是,我国会展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总量还比较小。目前,尽管我国专门研究会展业的文章、书籍汗牛充栋,但实际上由于会展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统

3、计指标体系,更没有纳入到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有价值可对比的资料非常匮乏,因此,对会展旅游的总体情况难以把握,对会展旅游的研究总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本文所用资料全部来自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和会展网站的统计资料。一会展业:一个新型的产业(一)迅速发展的会展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际间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会展业对于国际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的流动具有直接的意义,因此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会展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年均增长10%左右。根据国际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

4、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的水平。国际会议同样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2800亿美元 。2004年全世界大型会展总数超过15万个,其中国际会议约7万多个,国际展览超过8万个,全球会展业直接经济收益高达2800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25000亿美元。香港、德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际和地区,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达到19的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当迅速。自改革开放至今,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20多年的时间,但其规模却以年均近20%的速度

5、递增,目前我国有各种规模的会展公司2000多家;会展总收入突破70亿元,带动的经济收入达7001000亿元,会展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亮点。(二)会展业的定义尽管当前会展业发展迅速,有关部门对会展业十分重视,但是各界对会展业的认识是比较含混的,相应地,对会展业的用词也是非常多,会展业、展览业、会议产业、会议经济、会议旅游等等,这对会展研究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由于对会展业的认识非常含混,国家在制订会展政策的针对性上就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研究会展业前,有必要简单地厘清会展业的概念。1.当前对会展业的不同认识认为会展业就是展览业。有观点认为会展业即为展览业,会展中的“会”仅仅是依附在展

6、览中举办的相关的会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贸促会和一些政府部门,如北京市政府研究室所做的北京会展业研究报告中几乎完全讲的是北京的展览业,重点是展览场馆,再如中国贸促会所做的中国会展经济报告,该年度报告也以展览业为主。认为会展业是会议和展览业。过聚荣在会展导论中,刘松萍、梁文在会展市场营销中提出狭义会展是会议、展览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广义会展包括大型会议(世界贸易组织会议)、博览会(世博会)、展览展销活动(广交会)、体育竞技运动(奥运会)、集体性交易活动以及节日、纪念日庆典。持这种观点的以学者还有林翔、李菊霞(2001)、刘德谦(2002)等。由过聚荣等专家共同编撰而成的20062007年:中国会

7、展经济发展报告认为,会展业就是会议(Meetings)、大会(Convention)和展览(Exhibition)。认为会展业是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更多的学者持这种观点,王书翠在会展概论开篇就提出会展由M、I、C、E四部分组成即:会议(Meetings)、奖励旅游(Intensive)、大会(Convention)和展览(Exhibition),镇剑虹、吴信菊在会展策划与实务中写道“本书中,如无特殊说明,会展为MICE”。田一珊在会奖旅游:瞄准国际市场一文中将之名为“会奖旅游”,戴学锋(2003)在我国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文中将上述四个方面和在一起称为会展旅游业。认为会展业是会议、

8、展览、奖励旅游和事件管理。加拿大卡尔加利大学商学院的Donald Getz教授把事件分成八种类型,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会展外延都在其包含之中,并增加了事件(Event),包括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和节庆(festival)等。认为会展业有广义狭义之分。由于研究领域对会展业的定义非常复杂,也有学者将会展业分为广义的会展业和狭义的会展业。刘大可、王起静在会展活动概论一书中这样定义:“本章从广义会展的角度,分别介绍了作为会展活动主要内容的会议、展览和特殊活动的基本概念”,“相对于会议和特殊活动,展览更具有代表性因而本书只是第一章分别介绍会议、展览与特殊活动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但在以后个

9、别章节分析中,以展览为基础”。在这里将展览作为会展业的核心,其余则是“广义会展”的概念。2.会展业的范畴综上,对于会展的定义不过是对会议(Meetings)、奖励旅游(Intensive)、大会(Convention)、展览(Exhibition)和事件活动(Event)的不同组合。当前我国的会展企业和政府部门一般将会展业理解为会议(Meetings)、大会(Convention)、展览(Exhibition)。学界则倾向于认为会展业应更为广泛,大多数人认为会展业即“MICE”,包括会议(Meetings)、奖励旅游(Intensive)、大会(Convention)和展览(Exhibitio

10、n)。也有学者认为MICE中的“E”还应包含事件(Event)。3.本文所讲的会展业鉴于对会展业的认识非常不同,在理论上的各种探讨性定义非常多,而在一线的政府和会展企业都仅仅将会议和展览作为重点,认为是会展业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也仅仅有会议和展览的部分统计资料,关于奖励旅游,尽管北京市旅游局等政府部分曾经组织专门推进过,还曾派员加入国际奖励旅游协会,但国家旅游局和各地旅游局从来就没有列入专门的统计,至于“事件”则更难以捉摸,仅有部分节庆活动的个别资料,因此研究起来非常困难,而对实践工作的意义不大,且本文是社科院的皮书系列中“财经蓝皮书”中的文章,重点应体现实践的意义,故本文将以会议和展览为重

11、点。4.会展业与旅游业尽管对会展业的范畴认识非常模糊,但我们认为无论从什么角度认识,会展业应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奖励旅游和节事活动等,旅游业内早就将其看成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其他行业也没有疑义。但是对于展览和会议,由于其审批、举办等是从外经贸部、贸促会,或相关的职能部门等开始的。因此,很多人仅仅将参加会议和展览的人员的会后观光游览看成是旅游业的一部分,而不认为会展业总体就是都市旅游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狭隘的。首先,从旅游者统计口径上看,游客是“指任何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

12、(或地方),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取得报酬达到人。”按照这一定义,参加会展人员绝大多数属于旅游者的范畴。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统计中,所有停留时间在12个月内的人员都在统计范围以内,而没有(也不可能)按照是否为取得报酬为口径,甚至在国家旅游局的统计中包括了“商务旅游”为取得报酬为目的的旅游,2000年以“商务活动”为目的的旅游者占旅游者总数的27.5%。其次,从旅游收入的统计口径上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支付的一切旅游支出就是国家(省、区、市)的旅游收入。” 因此,参加会展的绝大多数支出都属于“旅游过程中”的支出。再次,从现实旅游企

13、业的收入上看,无论是举办会议,还是展览,会议和展场的收入都属于旅游收入的范畴,比如饭店会议场所的收入、展览场馆的收入、交通民航的收入,以及为展会人员提供吃住游等服务企业的收入等(只不过1993年以后,国家旅游统计进行了改革,目前已经从收入法改为了支出法)。此外,负责联系会议的中介组织很多本身就是旅行社,或同时从事旅行社业务的公司,其收入也可划入旅行社服务性收入的范畴(当然更准确地,应划入第三产业服务性收入)。因此,会展业的相当大部分是与旅游业重合的,是属于旅游业的范畴。在我国旅游业的龙头北京,旅游局将会展旅游看成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非常正确的。二国际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一)形成了规范的

14、市场细分体系尽管会议、展览、奖励旅游的业务有很多类似的方面,在很多教科书中也将这些收归一类,但实际上它们的业务差别很大,目前在国际上,对于会议和展览形成了很多国际组织,如国际会议协会(ICCA)、国际协会联盟(UIA)、奖励旅行商协会(SITE)、国际会议专业人员联合会(MPI)、国际会议观光局协会(IACVB)、独立组展商学会(SISO)、亚洲会议暨游局协会(AACVB)、欧洲会展旅游城市联盟(EFCT)等等,这些组织在专业接待服务、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服务规范化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组织有的是负责展览方面的,有的是负责会议方面的,并且在更细致的方面,如不同规模、不同内容、不同地区

15、等,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工。国际会展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各相关国际组织对其概念及范围、统计口径等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国际会议协会(ICCA)对于国际会议的评定标准是:固定性会议,至少在3个国家轮流举行,与会人数至少在50人以上。国际协会联盟(UIA)对于国际会议的评定:至少5个国家参加且轮流举行会议,与会人数300人以上,外国与会人士占全体与会人数的40%以上,会期3天以上。国际会议中心协会(AIPC)对于国际会议的定义为:固定性会议,至少5个国家参加且在各国轮流举行,会期1天以上,与会人数至少在50人以上,外国与会人数占25%以上等等。(二)形成了专业化的接待服务分工体系目前国际会展业的招

16、徕工作和接待服务工作越来越专业,会展业的核心是会展筹办组织者(PCO,即Professional Convention Organizer),PCO负责招徕和统筹安排会展。一些会展组织也有自己的专业认证体系,如,成立于1928年的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从1975年起建立创造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和内容,分别通过课堂学习、工作实践、参与协会活动和考试等方式给予被培训人员各种机会,每完成一个专业测定就授予一定的分数,累积到一定分数后,协会将授予一个资格证书,称作注册展览管理人CEM(Certified in Exhibition Management)。一般取得这个证书要花3

17、5年的时间,而有了证书就表明在展览业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名誉。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即Destination Management Company)负责实施接待。从收入上看,PCO的收入要远远高于DMC,而很多DMC还必须具有相当巨大的场馆设施做依托;从资金回报率上看,PCO远远高于DMC。因此,会展业真正创造效益的是智力(包括信息、组织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而不是资金,更不是建设场馆(三)会展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国际会展业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交通运输、同声传译、动画展示等方面都与现代技术结合,特别是近年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为会展提供了更高的技术支持,甚至开始了虚拟网上会议、展览等。(四

18、)形成了专业化的地区和城市国际会展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专业化经营会展的区域,如世界著名的米兰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巴黎博览会等久负盛名,也形成了米兰、来比锡、巴黎等国际展览中心,并带动了这些国家展览业的发展。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等是举办展览最多的国家,德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总面积250万平米,展览业人员10万人。根据美国展览研究中心(CEIR)统计,2000年德国展览会销售收入为45亿马克,拉动参展商和贸易观众直接消费170亿马克,创造社会综合价值410亿马克,为社会创造了23万个就业机会,经济带动的比例为19。1998年美国TTCDEIS、USDCTIO、TIAA(美国旅行协会)

19、统计,全美会展业总收入为4202亿美元。国际会议举办地形成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会议比较集中的国家,以及维也纳、哥本哈根、马德里、布达佩斯、悉尼、巴黎、伦敦、墨尔本等会议比较集中的城市。表1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的2006年度排名前10位的会议城市和国家排名城市会议数量排名国家会议数量1维也纳1471美国4142巴黎1302德国3343新加坡1273英国2794巴塞罗那1034法国2695柏林915西班牙2666布达佩斯866意大利2097首尔857巴西2078布拉格828奥地利2049哥本哈根699澳大利亚19010里斯本6910荷兰187资料来源:崔晓文国际会展业专业组织

20、概览(对国际会展业发展历程的研究表明,会展业具有向专业化地区,特别是向国际化大都市集中的发展趋势。(五)会展业与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脉络分析,会展业首先是依托城市功能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且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与城市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会展地区,如米兰、巴黎、莱比锡等地的会展业在发展初期,都是依托大型城市发展的,在会展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展业在有些地区逐步成为城市的重要内容,如德国的杜塞尔多夫等。会展业是内嵌在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其本身非常类似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生态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存在大量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因此城市相关功能的配套发展既是

21、会展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充分发挥会展业的辐射功能的必要条件。国外成熟的会展业注意相关系统的配套,因此其会展业的营收结构就较为多样化,澳大利亚的商业会展统计对参会人员达到500人以上的大型会议情况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食品饮料收入占46.1,是场馆的主要收入,场租收入只占17。而北京的会展统计显示,场租是场馆的主要收入。三当前我国会展业的情况(一)会展业已经成为新世纪的新亮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承接的会展数量激增,20062007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2年展会增长率28.8、2003年增长率7.3、2004年增长率8、2005年增长率6,2005年全国全年展会约在3800

22、个,2006年度全国各地举办规模以上的展会达4000多个。中国的会展产业也像发达国家的会展产业一样,开机迅速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集中。北京会展发展规划的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会展直接收入达6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2005年,北京举办各类会议17.4万个,比上年增长15.8%,其中,举办国际会议6943个,比上年增长18.7%;举办各类展览2367个,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际展览322个,比上年增长9.5%,超过1万平方米的展览156个,比上年增长5.4%;展览总面积445万平方米,其中,国际展览面积8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北京会展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国际

23、性、高规格会展的能力逐步增强。2006年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入全面筹备的一年。在中央及上海市政府领导下,上海世博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参展事务、主题演绎、园区规划和建设、沟通推介、市场开发等各项准备工作都在认真、有序地向前推进,截至2006年底,共有包括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94个国家,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等13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上海会展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1年,在沪举办国际展278个,2002年314个,2003年306个,2004年284个,2005年276个,2006年111月共举办245个。虽然2002年以后各类国际展在展会的数量上不断减少,但国际展的

24、“单产”却连年递增:2001年,在沪举办的国际展平均展览面积仅5830平方米;2002年首次突破1万平方米;2005年,总展览面积达到376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了22.9%,每个展会项目的展出面积平均达到了1.36万平方米,比2004年扩大了26.2%,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国际展会从2001年的32个增加到2005年的105个,占总项目数的38%,超过5万平方米的大型国际展会15个;2006年111月国际展展览总面积增加到41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近25%。如今,1万平方米以上国际展数量占全部国际展的比重,上海已达35%,遥遥领先国内各地。(二)会展

25、业正在迅速向大城市集中在我国会展发展的过程中,会展业迅速向几个大城市集中,这种集结是市场自发的推动和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的结果。从会展业发展的历史上看,具有一定的天然寡头垄断性质。2006年上海近300个展览会的90%以上是集中在五大展览馆内举行的,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和世贸商城五大场馆构成了区域内的寡头竞争格局。同时,政府也积极推进会展业的集聚发展,按照北京市的会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将建设五个会展中心区,即朝阳CBD会展中心区、海淀北部会展中心区、奥运场馆会议中心区、顺义天竺展览中心区、亦庄展览中心区,新增会展场馆总面积33万平方米,届时北京

26、的会展场馆数量和品质都将大大提升。(三)各地政府对会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千年以来,各地政府充分认识到会展业的重要性,大力推进会展业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在编制“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都将会展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一些城市还专门编制了“十一五”期间的会展业发展规划,如北京在会展业发展规划中除了明确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会展业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还确立了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性会议展览中心”的长远战略目标,制定发展对策与策略,积极参与国际性重大会议和博览会的申办,同时把现代化场馆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协调和扶持的作用。为了更加准确地判断会展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

27、用,会展业的统计指标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如北京等地由统计局、贸促会、旅游局等单位联合进行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推进会展业的发展,各地开始简化会展业的审批手续,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北京甚至考虑建立会展业的“绿色通道”,加强中央单位与北京市之间以及海关、税务、商检、工商、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由行业协会配合有关部门对在京举办会展的主办单位资质条件、项目类别、所属行业、报关要求以及时间、场所、规模、配套服务的单位等实行初审登记制,减少重复办展,避免恶性竞争,巩固和拓展会展业市场。(四)自律性的会展组织开始规范会展行为各地会展企业在政府

28、的主导下,纷纷组建行业自律性的会展协会。1998年6月由北京市贸促会发起,组建了我国第一家国际会展业的协会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2002年4月上海成立会展行业协会,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现有第一批96个会员企业或单位。2002年2月山东国际展览业协会成立。行业协会的组建将使会展业步入自律发展的良性轨道。2006年1月11日,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并于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在我国举办展览和展品的产权有了法律保护。2006年6月14日,12家展馆在深圳签署了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旨在将深圳会展行业的品牌打出去的同时,寻求一

29、种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以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中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每个展馆都有自己的特点及生存发展的环境空间,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会遇到很多共性问题。由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理事会负责制定的广州市会展业行业规范(试行)于2006年2月1日起试行。该行业规范主要内容涉及依法经营、合法办展;道德规范、诚信服务与监督、奖励三个方面。行业规范明确指出: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的所有成员单位和个人都应带头遵守本行业规范。凡在本市范围内从事与会议展览业有关的企业、团体和个人亦应遵守本行业规范。(五)全国掀起了会展场馆建设高潮随着各地政府对会展业的重视提高,以及各地认为会展业的发展必须具有巨型的会议场馆,各

30、地会展场馆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九五”以来我国的展馆迅速增长,全国室内展馆面积,“九五”前不足80万平米,2001年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内展馆面积增长了一倍,达到160万平米,场馆面积达到516万平米。目前仅列入中国会展网的场馆即达311家。据20062007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的不完全统计,2006年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展览场馆共有162家。有分析认为,就展览项目数而言,中国仅落后于全球第一的美国,而展览场馆数量则居世界第三,排在美国和英国之后。表谷歌上查询到的我国部分以“会展中心”命名的会展场馆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长沙国际会展中心新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市国际会展中心

31、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桂林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市国际会展中心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红星国际会展中心福州市国际会展中心顺德国际会展中心济南国际会展中心沈阳国际会展中心湖南国际会展中心温州国际会展中心成都市国际会展中心北京国际会展中心福州国际会展中心苏州国际会展中心延边国际会展中心长春市国际会展中心东莞国际会展中心浦东国际会展中心天津国际会展中心赤峰国际会展中心鞍山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国际会展中心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武汉市国际会展中心泰达国际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大连国际会展中心烟台国际会展中心义乌国际会展中心上海新国际会展中心南京国际会展中心国际科技会展中心南昌国际会展中心鞍山市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国际会展中心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徐州国际会展中心深圳市国际会展中心长春国际会展中心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光大国际会展中心花城国际会展中心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中原国际会展中心连云港国际会展中心汕头国际会展中心宁波国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