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009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四版)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s

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场地,其主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生物化

学等多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3.2

格栅barscreen

用于拦截水中尺寸较大漂浮物或其它杂物的装置。

3.3

沉砂池gritchambar

去除水中自重较大、能自然沉降的较大粒径砂粒和杂粒的构筑物。

3.4

布水influentdistribution

控制人工湿地单元进水流量、方向、路径,实现人工湿地均匀配水。

3.5

填料filler

人工湿地内的固体填充物。

3.6

外围堤埂externaldyke

人工砌筑而成的人工湿地外围边界堤埂。

3.7

中间导流埂intermediatediversionofdyke

为了使人工湿地配水均匀而于人工湿地内设置的堤埂,用于划分湿地单元和疏导水流方向。

2

3.8

表流surfaceflow

在人工湿地表面自由流动的水流,存在自由水面。

3.9

潜流subsurfaceflow

在人工湿地填料孔隙中流动的水流。

3.10

氧化塘oxdationpond

对人工湿地来水进行水量调蓄、均质、悬浮固体颗粒物沉淀和污染物初步降解的生物池塘。

3.11

表流湿地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

类似于沼泽,污水从湿地表面缓慢流过的湿地。

3.12

潜流湿地sub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

污水从湿地填料床内部缓慢流过的湿地,根据污水流向该种湿地分为水平流、向上流和向下流几种

类型。

3.13

基底bottommaterial

人工湿地的底部材料。

3.14

排水口effluence

人工湿地排水出口。

4适宜范围及进出水水质

4.1适宜范围

人工湿地适宜净化的水源主要包括农田面源污水、径流水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等低浓度污水。

4.2不宜采用人工湿地技术的区域

在集中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带,含水层露头地区,裂隙性岩层和溶岩地区,不宜采用人工湿地技术

处理污水。

4.3进出水水质

4.3.1进水水质

人工湿地系统进水污染物适宜浓度为:

pH6~pH9,CODCr≤60mg/L,BOD5≤20mg/L,SS≤400mg/L,

TN≤10.0mg/L,TP≤1.0mg/L。

若污水中污染物浓度超过上述限值,污水进入人工湿地前应经过预处

理。

4.3.2预处理要求

预处理措施主要有好氧处理工艺等。

好氧处理系统设计参数具体取值可根据GB50014相关条款确定。

3

4.3.3出水水质

在进水水质符合4.3.1规定的条件下,设计合理、管理规范的人工湿地的出水污染物浓度一般为

pH6~pH9,CODCr≤30mg/L,BOD5≤10mg/L,SS≤40mg/L,TN≤5.0mg/L,TP≤0.5mg/L,可作为

湖泊、河流及城市景观生态用水。

5分类及设计

5.1分类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人工湿地主要分为单一型人工湿地和复合型人工湿地。

a)单一型湿地,单一型湿地细分为:

1)植物氧化塘;

2)表面流人工湿地;

3)水平潜流湿地;

4)垂直潜流湿地。

b)复合型人工湿地,是单一湿地或其与其它水处理技术相组合形成的复合型人工湿地,主要分为:

1)塘—潜(可以多级、多类型)人工湿地;

2)塘—潜—表人工湿地;

3)塘—表(可以多级)仿自然人工湿地

4)强化预处理—潜—表人工湿地等。

5.2设计参数

5.2.1单一型人工湿地

单一型人工湿地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

表1单一型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

植物氧化塘

类型

表面流

人工湿地

水平潜流人

工湿地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包括上行流或下行流)以沉淀为主景观塘

停留时间2d~6d1d~3d1d~3d5h~24h>

2d

水力负荷,m

3

/m2·

d0.02~0.10.1~0.50.1~0.51~30.1~0.3

BOD51.8~5(2~4)5~85~83~51~3

CODCr2~8(3~5)10~1510~155~102~6

TN0.5~1.02~43~51~20.5~1.0

TP0.05~0.080.2~0.50.3~0.50.1~0.30.05~0.1

污染负荷

g/m2·

d

SS3~74~64~610~203~7

床体深度,m0.1~0.6(0.3)1.0~1.51.5~22~41~2.5

长宽比—1:

1~4:

1<

1:

13:

1~5:

12:

1~3:

地坡,%0.1~0.20.5~3

(1)平底0.10.1

注:

括号内的值为常用值

5.2.2塘—潜人工湿地

5.2.2.1塘—潜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见图1。

4

I型:

II型:

III型:

图1塘—潜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

5.2.2.2塘—潜组合式人工湿地由植物氧化塘(兼沉淀池)与潜流湿地组合而成。

氧化塘作为预处理单

元,以水质均质化及去除悬浮态污染物为主;

潜流湿地的组合可以一级或多级水平流或垂直流人工湿地

串、并联组合,根据处理程度、现场地形条件等确定。

5.2.2.3塘—潜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见表2。

表2塘—潜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

分项设计参数

项目总体设计参数

氧化塘(兼沉淀池)潜流湿地

停留时间,d3~51~22~3

d0.05~0.21~30.2~0.5

BOD54~63~55~8

CODCr8~125~1010~15

TN2~31~23~5

TP0.2~0.40.1~0.30.3~0.5

SS3~510~204~6

平均水深,m—1.5~2.51.0

水头损失,m0.3~0.70.05~0.1

垂直流:

0.2~0.4

水平流:

0.3~0.6

5.2.3塘—潜—表人工湿地

5.2.3.1塘—潜—表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见图2。

图2塘—潜—表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

下行潜流湿地

废水

拦污配水

植物氧化塘上行潜流湿地出水

(兼沉淀池)

废水多级水平

潜流湿地

出水

多级垂直

多级水平潜流湿地

废水出水拦污配水

多级(水平

或垂直)

拦污配水出水

湿地

植物

氧化塘

湿地DB53/T306-2010

5

5.2.3.2塘—潜—表组合式人工湿地是在塘、潜流人工湿地的基础上增加一级或多级表面流湿地,增

强水体复氧,强化好氧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5.2.3.3塘—潜—表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见表3。

表3塘—潜—表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

项目

总体设计

参数

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

停留时间,d5~81~22~32~3

d0.07~0.151~30.2~0.50.05~0.1

BOD53~63~55~82~4

CODCr6~125~1010~153~5

TN1~31~23~50.5~1.0

TP0.1~0.40.1~0.30.3~0.50.05~0.08

SS3~510~204~63~7

平均水深,m—1.5~2.51.00.3~0.4

水头损失,m0.35~0.90.05~0.1

0.1~0.2

5.2.4塘—表仿自然人工湿地

5.2.4.1塘—表仿自然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见下图3。

图3塘—表仿自然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

5.2.4.2塘—表仿自然湿地主要通过基底、水深、水生植物的变化,创造不同的生境,使废水在流动

过程中得以净化。

塘—表仿自然湿地主要用于湖泊湖滨带地区,不但有较好的水处理效果,更有良好的

生态效果。

5.2.4.3塘—表仿自然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见表4。

表4塘—表仿自然湿地设计工艺设计参数

氧化塘表面流湿地

停留时间,d4~102~42~6

d0.02~0.051~30.05~0.1

BOD51~23~52~4

CODCr2~45~103~5

TN0.5~11~20.5~1

TP0.05~0.080.1~0.30.05~0.08

SS3~710~203~7

多级表面流湿地

拦污配水氧化塘出水

6

表4(续)

平均水深,m—1.5~2.50.2~0.4

水头损失,m0.2~0.40.1~0.20.1~0.2

5.3拦污

选用下列方式在人工湿地进水口应设置拦污栅:

a)处理对象为有组织排放的生活污水时,拦污设施可采用人工粗格栅或机械粗格栅,格栅间

隙3cm~5cm,具体设计参数按照GB50014相关条款确定;

b)当处理对象为面源废水、河渠低浓度水时,建议采用大断面拦污技术措施,拦污栅设施过水断

面需经过必要的水力计算,确保雨洪期河渠的行洪安全。

5.4布水

5.4.1设计高程

人工湿地应尽可能自流进水及出水;

进水、出水标高是人工湿地设计的控制性标高,进水标高的确

定应确保上游农田、房屋等设施安全,出水标高应避免接纳水体的回灌。

5.4.2布水方式

人工湿地应尽可能实现场地内过水设施的均匀布水配水。

人工湿地可采用三角堰、矩形堰、花墙、

空心砖过水埂、渗滤埂、多孔管等布水方式,并通过设置闸门、闸板、弯头设施,实现人工湿地的均匀

配水。

布水堰(埂)根据需要可以兼作维护管理通道。

5.4.3布水方式选择

5.4.3.1表面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一般采用三角堰布水,在水流扰动不大情况下,也可采用空心砖过水埂、渗滤埂等

布水。

5.4.3.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5.4.3.2.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一般采用PVC多孔管配水,过流量按公式

(2)计算。

5.4.3.2.2水平潜流湿地的进水可以在湿地前端进水,推流式流动,也可在湿地前半段多重进水,呈

阶梯状;

常用方法为进水管与出水管设置于湿地两端并上下错落布置,水流呈斜角状态流动;

为有效地

控制湿地水位,在出水多孔管一端设置旋转弯头和控制阀门。

5.4.3.3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5.4.3.3.1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以水流的垂直流动为主,同时在湿地表层或底层存在一定的水平流动,

其布水以PVC多孔管为主,并可以辅助三角堰布水。

5.4.3.3.2一般采用PVC多孔管并排布置于湿地底部或顶部,管间距0.5m左右。

垂直流一般有上流

式和下流式两种流态,上流式湿地的布水系统设置于床体底部,为避免堵塞及清理的需要,可设置堵头、

阀门、泵等组成的反冲洗系统;

下行流式湿地则布水管设置于床体上部,便于表面基质堵塞后的清理。

5.4.4三角堰布水DB53/T306-2010

7

5.4.4.1三角堰口的设置一般宜小开口、密布置,布水堰的个数主要取决于过水流量及运行水位(堰上

水深),通过实用堰堰流公式

(1)计算确定:

Q=nбm0εb(2g)0.5H

1.5………………………………

(1)

(1)中:

Q——过堰流量(m

/s);

m0——流量系数,一般取0.40;

b——堰顶宽(m),三角堰b=2Htg(Ø

/2);

Ø

——三角堰角度;

H——堰上水深(m);

б——淹没系数(自由出流为0);

ε——收缩系数;

n——三角堰数量(个)。

5.4.4.2布水堰墙的设置依据场地实际而定,一般应设置多级布水堰,布水堰主要设置于转角、地形

形状变化大的地方,堰与堰之间的距离一般不超过50m。

在过水断面较宽的情况下,在分块的表面流

湿地中一般应设置导流土埂,沿水流方向保持一定的长宽比,一般不小于2:

1;

水平流速一般为0.1m/s~0.5m/s。

5.4.5空心砖过水埂、渗滤埂布水

5.4.5.1空心砖过水埂水力可按淹没孔口出流公式

(2)计算。

Q=μ´

A(2gZ)

0.5…………………………………

(2)

(2)中:

Q——过水流量(m

μ´

——流量系数,一般取0.7~0.9;

A——孔口面积(m

2);

Z——过水堰两侧液位差(m)。

5.4.5.2渗滤埂布水可按渗流公式(3)计算。

Q=kAI……………………………………………(3)

式(3)中:

Q——渗流量(m

/d);

k——渗流系数(m/d或cm/s),取值参照相关水力学手册中各种土类的渗透系数k值;

I——水力坡降,I=h/L,h为水头受损(m),L为渗透长度(m)。

6土建

6.1土建结构

6.1.1基本要求

6.1.1.1人工湿地的土建结构设计应在取得充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考虑气候、抗震等有关要求,按

国家现行土建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6.1.1.2人工湿地的土建工程主要有湿地外围堤埂、湿地内部导流埂、布水堰(埂)、湿地底部防渗

工程。

6.1.1.3构筑物在确保结构稳定、防渗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泥土质生态结构。

6.1.2外围堤埂

人工湿地外围堤埂除水力冲刷较大的地方采用混凝土浇灌或块石支砌外,一般应采用自然泥土夯实结构。

8

6.1.3布水堰(埂)

6.1.3.1布水堰一般应采用钢筋砼、毛石砼、砖砌或浆砌块石,结构较为稳定而结实。

6.1.3.2在生态及景观要求较高的地区(如湖滨区)则应采用生态布水埂,其结构有生态水泥埂、由

土工网(布)包捆渗透性较好的基质形成的生态堤埂。

6.1.4基底

人工湿地基底应作防渗处理,同时又不宜硬化。

场地粘土层较厚的可采用自然黏土夯实即可;

场地

自然防渗能力差,则需进行人工防渗,可采用粘土夯实,或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砼、钢筋砼等措施。

6.2填料

6.2.1表面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一般保持自然泥土基底,不需要填料;

潜流人工湿地则需要填料,填料的选用应综

合考虑水质特征、防堵塞、选种植物、当地优势材料等确定。

一般选用多孔、比表面积大、Ca、Fe含

量高的物质,最常用的填料是石灰石,根据处理水质特点不同也可采用沸石、陶粒、卵石、砾石等。

6.2.2潜流人工湿地

6.2.2.1潜流人工湿地填料应注重粒径的搭配,以延缓湿地的堵塞。

6.2.2.2水平潜流湿地进水配水区和出水集水区的填料一般采用粒径为60mm~100mm的砾石,分布于整个

床宽。

处理区中段填料粒径一般为20mm~40mm,处理区末段填料粒径一般采用5mm~10mm。

6.2.2.3垂直潜流湿地一般分层配置,下流式表层采用粒径为60mm~100mm的砾石,中间层可采用10mm~20

mm的碎石,底层用5mm~10mm碎石;

上流式与下流式的填料分层布置相反。

7湿地植物选择及配置

7.1湿地植物选择原则

7.1.1生态安全的原则,为防止外来生物物种入侵,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湿地植物主要选择本地物种,

杜绝外来有害物种。

7.1.2适地适生的原则,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应适应项目所在地气候、海拔和生境等自然条件。

7.1.3去污能力强的原则,人工湿地植物应选择污染物去除能力强和耐污的品种。

7.2植物选择

7.2.1人工湿地植物主要选择水生植物,其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

植物,同时也可选择部分陆生植物包括湿生乔木及禾本科植物等。

7.2.2挺水植物可选择芦苇、香蒲、菖蒲、茭草、旱伞竹、风车草、慈姑、水芹等物种;

浮叶植物可

选择荇菜、睡莲及莲等;

浮水植物可选择水鳖、凤眼莲等物种;

沉水植物可选择狐尾藻、眼子菜等物种;

湿生乔木可选择柳树、中山杉等物种;

禾本科植物可选择美人蕉、马蹄莲等物种。

7.3植物配置

7.3.1氧化沉淀塘植物配置以凤眼莲、水芹菜、李氏禾、睡莲为主。

7.3.2潜流湿地植物配置可采用旱伞竹、风车草、美人蕉、芦苇、香蒲、菖蒲、马蹄莲及柳树、中山

杉等。

7.3.3表流湿地植物配置可采用水芹菜、水花生、荇菜、慈姑、芦苇、茭草等。

7.3.4景观生物塘可采用狐尾藻、眼子菜、荇菜、慈姑、睡莲、莲等。

9

7.4植物种植

7.4.1种植时间

植物种植适宜时间一般为春季。

7.4.2种植方法

7.4.2.1挺水植物种植方法为直接将连根带土并削去叶稍的种苗移栽目标区域,种苗株高1.5m~2.0

m,种植株行距0.5m×

0.5m,每1m2

种植4丛,每丛2株~3株。

7.4.2.2浮叶和沉水植物种植方法为用1m左右的竹叉夹住植株基部插入泥土中,让种苗露出水面,待

植物生根后拔出竹叉。

7.4.2.3浮叶植物种苗株高度以其种植后叶面能露出水面为宜,种植株行距均为5.0m×

5.0m,每1m

2

种植1丛,每丛5株~10株;

7.4.2.4沉水植物种苗株高度以其种植后从水面可以看见植株为宜,种植株行距1.0m×

1.0m,每1m

种植1丛,每丛10株左右。

8监测、监控

8.1安全监控

8.1.1人身安全,应在人工湿地塘边显眼位置设置安全警示牌,在人工湿地场界设置安全护栏,防止

无关人员进入。

8.1.2人工湿地进水闸门开闭应设专人看管,当洪水来临时应及时提闸放水,防止突发洪水对上游农

田和城镇造成淹没影响。

8.1.3湿地生态安全,应杜绝外来物种的引入,及时处理湿地植物病虫害问题,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人

工湿地场地。

8.2水质监测

8.2.1监测点布设为人工湿地各处理设施的进口和出口各设一个监测点。

8.2.2人工湿地水质监测要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水质监测技术规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的规定进行,常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进出水流量、pH、DO、SS、BOD5、CODCr、TP、TN、NH3-N

等。

8.2.3监测频率原则上每月一次。

8.3植物观测

8.3.1人工湿地植物观测点布设在有湿地植物的主要处理设施内,对观测的主要湿地植物应进行定种

定点标识。

8.3.2植物常规观测项目主要为植物种类、分蘖数、底茎、株高、冠幅、生物量、病虫害等。

8.3.3观测频率可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季相变化灵活决定。

9维护及运行管理

9.1水力负荷及水位控制

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使人工湿地水力负荷满足设计要求,防止人工湿地水力负荷超设计值运

行。

10

9.2污染负荷控制

对人工湿地进行合理定位,主要接纳低浓度的面源污水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应避免直接处理中

高浓度污水。

9.3垃圾和淤泥清掏

每天应对拦污格栅区堆积的垃圾进行清除外运处置,当植物氧化塘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