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101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docx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

Remember,onlyyoursmilecanmakeyoufindlightintheendlessdarknes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1

  教材说明

  这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训练。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有两种习作形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教学思路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要他们写出观察中的发现,很多学生会误以为观察就是“看”,不懂得把生活中的观察与发现写生动、写具体。

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淘出蕴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观察点,引领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谈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起习作的欲望。

同时在练笔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恰当地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准确选材,把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写具体、写生动,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提升观察水平和语言素养,在交流、表达中体验到观察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

  2.描写观察与发现的一篇优秀习作。

  3.与描述观察情景相关的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审题入手

  1.回顾单元知识,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师:

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一些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

谁能用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陆游《游山西村》的情景。

(指名说)

  生简述陆游漫游山西村的情景。

  师:

山阴道上,山光水色令人应接不暇。

重重山遮,道道水绕,诗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

但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一个村落赫然在目,山西村便到了。

陆游在探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仔细观察就很难走到山西村了。

  学完本单元的课文你还有哪些感想?

生联系课文《爬山虎的脚》等谈自己的感想。

(略)

  教师小结:

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亲身的体验,往往是写不出好__的。

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想、多实践,作文才能写得富有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

回顾旧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为习作教学作好铺垫。

  2.用心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①齐读习作要求。

  ②指导审题。

(指名说,师边板书)

  A.习作内容:

可以写观察事物(包括动、植物等)所得,也可以写观察中发生的有趣的事。

  B.习作方式:

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观察日记。

  C.作文题目:

自拟。

力求做到准确、醒目、简洁、高雅。

  教师小结:

审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字词,明确习作的对象、范围、写作方式等,根据习作要求准确选择习作材料。

还记得老师为大家总结的“审题小儿歌”吗?

  (生齐背)──

  学审题,多读题,

  关键字词要把握。

  选材范围先定下,

  表达方式要恰当。

  不偏题,不离题,

  题目力求准新雅。

  [设计意图:

审题就是认真分析研究作文题目的含义或提示语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因为不会审题,习作时出现偏题、离题的现象,因此习作教学时指导审题是第一要务。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作文动笔之前,有两件事情要注意,一是认定对象,一是辨明用意(或者说‘立意’)。

”]

  二、范文引路,拓宽思路

  师:

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明确了吗?

那么,现在让你根据习作要求来写一写,你准备写什么?

  生1:

我最近观察了三角梅,我发现三角梅的花是三瓣儿,花的颜色有很多种。

  生2:

我观察了校园里的杧果树,我发现杧果树的叶子现在慢慢变黄了。

  生3:

我观察了我家养的小乌龟,我发现小乌龟特别有趣。

它很胆小,我只要用手轻轻碰一下龟壳,它的头就马上缩进去。

  师:

老师看出同学们都能主动去观察。

但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观察必须运用五官去搜集信息,就是练习用眼睛、鼻子、耳朵、舌头、手等获取习作的材料。

  观察并不是一个任务,而应是一种习惯。

只要有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试着去观察。

比如周末在家喂小鸟,你对小鸟的生活习性一定会有所了解。

在校内也可以观察。

比如课间活动,你看到同学们在玩各种游戏,听到同学们的欢笑声……这都是观察。

有了这种好习惯,你写作文就有话可说了。

  [设计意图:

很多学生误以为观察就是认真地看。

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观察,促进学生更深一步地把握习作素材。

  师:

这样吧,老师把一位四年级同学写的一篇优秀习作给大家读一读,你们仔细听一听,看看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

  三、捕捉题材,及时练笔

  1.师启发引导:

听老师念这篇__时,很多同学忍不住笑出声来,看来这篇__确实写得很精彩。

谁来说一说你认为这篇__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写得更好?

  生讨论。

  师:

好。

现在大家就根据作文要求把你想写的内容先拟个题目。

  2.学生拟题,教师巡视。

(约3分钟)

  3.小组交流,再指名汇报。

  师:

你想到写什么了吗?

(指名说)

  生1:

我想写《怎样去污渍》,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

  生2:

我写《神奇的动物──蜥蜴》。

  生3:

我写《与苍蝇PK记》。

  生4:

我写《不怕火的蚂蚁》。

  生5:

我还是写三角梅,因为我家就养着一盆三角梅,我很喜欢三角梅。

我就写观察日记。

  师:

很好。

知道写观察日记的格式吗?

  生5:

大概知道一些。

(师指导写观察日记的格式。

  生6:

我写《一件有趣的事》。

这是我和同学周末爬仙岳山时发现的一个秘密。

  [设计意图:

审题后,学生已明白了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但却不知如何准确地选材。

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优秀范文一读,多数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典型事例,习作素材跃然纸上。

  4.学生当场练笔,教师巡视。

  师:

看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拿出自己的杰作,在这之前老师再送给大家一份礼物──好词好句。

  冥思苦想东张西望眉飞色舞抓耳挠腮

  聚精会神愁眉苦脸胆战心惊心惊肉跳

  惊恐万状垂头丧气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呆若木鸡眉开眼笑愁眉紧锁

  ☆微笑无须成本,却创造出许多价值。

  ☆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音符满天。

  ☆他头上裹着白毛巾,身上披着老羊皮袄,腰里别着烟袋,活像童话里的老仙翁。

  [设计意图:

词句贫乏是一部分学生经常存在的问题。

到了四年级,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已不少,但多数学生在习作时“忘了”用上。

教师只不过是把学生平常学过的一些好词好句重复再现,学生一下子就触类旁通。

这正是中年级的'小学生,需要“扶着走”。

  四、师生评析,修改习作

  1.请两三位写得较优秀的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念给大家听。

师生结合点评,重点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写生动。

  2.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指导学生互动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说话,培养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说话有条理,激发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把有趣的发现记录下来。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识蓝猫吗?

想见到它吗?

好,我们就鼓掌欢迎“蓝猫先生”!

  出示课件:

蓝猫走出来说:

HELLO!

今天我做你们的导游,带你们游览我们的蓝猫乐园,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哦。

  2、学生观察、发言。

(实物观察)

  3、小结,揭示课题。

  二.现场观察图画、交流。

  1、课件出示图画。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交流。

  3、课件出示四幅图画。

  4、学生喜欢哪幅图观察哪幅图,自由组合进行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

  6、小结过渡。

  三、交流生活中的发现。

  1、出示学习伙伴动画:

“HELLO!

我是加利,我昨夜观察了天空,认识了北斗七星”。

“HI,我是非非,我发现一碰含羞草,它就会闭拢叶子。

”“俺是淘气,俺发现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

”)

  2、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的发现说出来。

  总结:

  同学们,其实从天到地,从动物到植物和微生物,都隐藏着无穷的奥妙,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有发现,让我们努力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挖掘更多有趣的发现吧。

  四、板书设计:

  观察中的发现

  发现奥秘

  仔细观察

  善于思考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叙述清楚,能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游戏说话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喜欢。

)我们来做两个观察游戏,第一个游戏是观察猜字。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所写的字和我们现在所学的字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的古人把自然界、动植物、人自身的形象画出来,刻在龟甲兽骨上,铸在金属器物上,这些字的形状和事物本身的形状很相似——这就是象形文字。

接下来,就请大家观察一些象形文字,猜一猜它们究竟表示是我们现在的什么字?

  1.大屏幕出示(水)是什么字?

请说出你的理由。

(指2至3名学生回答。

  2.接着观察(燕)指名说说这是什么字?

理由是什么?

  当学生猜字没有成功时,老师提醒:

用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了什么?

  

(二)咱班小朋友的观察力挺强的,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游戏,隐藏的画。

  1.(课件展示一幅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隐藏着梳子、哑铃还有一支毛笔。

(老师边说边板书,○=○)

  2.老师指出隐藏的梳子的位置。

仔细观察,你能找到哑铃和毛笔吗?

请开始。

  3.找到哑铃的孩子请把手举高。

(指名说出哑铃在哪儿。

)要求:

只能用嘴描述,绝对不能用手指。

同学们可以补充。

  学生找到后(课件显示哑铃的位置),老师继续引导。

  4.有谁找到了毛笔在哪儿?

(指多名学生说。

  5.实在找不到毛笔的位置,就请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看大屏幕上的提示,看清楚它的位置,以及它由什么组成的。

  6.(男生睁开眼)请男同学根据女同学的叙述,找出毛笔。

  教师归纳:

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隐藏在画里面的东西,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物。

听,有三个小孩正在说他们的观察发现。

  二、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泡泡”(三个孩子的说话)

  1.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呢?

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

(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2.有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说自己的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

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

(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小朋友记得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他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说一说。

(指几名学生说。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

(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

(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小组交流。

  (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

(学生回答。

  小结:

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三、现场观察说话

  以上是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发现,那么,现在我要请同学们作一个现场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展示四只小猫图。

  1.观察四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2.再观察一次,猫的眼睛的哪个部分在变化?

  3.和同桌说说,猫的瞳孔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样的?

看谁说得最清楚。

  4.全班交流,学生自评。

  

(二)总结下课。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