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125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语法史Word下载.docx

车二丙。

(《佚存》下915)

5.代词

甲骨文里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类。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第二人称代

词有“乃、女”,指示代词有“之、兹”。

6.副词

情态副词:

又、亦、乃,等。

七日壬申电,辛巳雨,壬午亦雨。

(《通》422)否定副词:

不、弗、勿、毋,等。

之日大采雨,王不步。

(《粹》1004)

语气副词:

其、佳(惟),等。

今夕其雨,贞:

今夕不雨。

(《甲》3404)7.介词

甲骨文中有介词“于、乎、在、以、自、从、及”等。

其告在后祖丁,王受又,(《甲》722)

)东云,自南雨。

(《通》376

8.连词

甲骨文中的连词有“于、以、与、暨、又、自”等。

翌乙酉,烝于祖乙于后祖乙。

(《通》41)贞:

羌十又五,卯五牢。

(《粹》540)

至于甲骨文里有没有叹词和语气词,学界尚没有统一的意见。

二、句子成分

甲骨文中,主、谓、宾、定、状、补都已具备但不发达。

1.主语

甲骨文里的主语一般在动词前,如:

凤(风)止。

(《铁》55.3)

乙丑卜,王贞:

余伐猷。

也有少数主语放在动词后面。

己丑卜,贞:

今出羌,亡?

(《粹》1300)2.谓语

甲骨文里,动词、形容词、数名词组都可以作谓语,如:

王禽狐卅又七。

(《合》28414)

祖辛一牛,祖甲一牛,祖丁一牛。

(《通》151)3.宾语

宾语一般在动词后,如:

北方受禾,西方受禾,(《戬》26.4)偶尔也放在动词前,有强调意味,如:

王其兕隻(获)。

(《粹》935)

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河杀我,不我杀,(《乙》54.6)

双宾语:

帝不降我年。

(《乙》7793)

4.补语

表行为对象,以介词结构充当,如:

辛酉卜,贞:

祈年于河。

(《合》20085)

表行为发生的处所,通常也是介词结构充当,如:

辛酉,王田于鸡录。

(《合》32848)

5.定语、状语

我受黍年。

(《续》二29.2)

五十犬,五十羊,五十豚。

(《前》3.23.6)今日不雨。

(《前》3。

17.5)

丁卯卜,王大隻(获)鱼。

(《通》749)※三、句型

1.主+谓

帝若,帝弗若。

2.主+谓+宾

壬申王其涉河。

主+(其、不)宾+谓3.

王其兕隻(获)。

王北羌伐。

动+双宾4.主+

帝受(授)我右(佑)。

5.连动式

王往兽。

/翌甲午,王涉归。

6.兼语式

辛未,王令伐羌。

第二节上古汉语实词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发展

1.名词的发展

周秦两汉时期,名词仍然是汉语最发达的词类。

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

作定语

大多表示领属关系,少数表示修饰关系。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

学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雍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楚辞?

离骚》)名词也可以作谓语,如: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诗?

大雅?

思齐》)名词也可作状语,如: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

秦策一》)失期,法皆斩。

(《史记?

陈涉世家》)有时,名词有一个词头“有”,加在国名、族名前面,如“有夏”、“有周”、“有苗”

等。

先秦开始出现词尾“子”,如:

若晋君以入,则婢子夕以死。

(《左传?

僖公十五年》)播弃黎老,贼诛孩子。

(墨子?

明鬼下))

2.动词的发展

动词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作谓语,没有时体的区别,动作发生的时间是由副词、时间词、

语气词及上下文来表示。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庄公十年》)上古动词也可作定语、状语,起修饰作用。

生拘石乞而问白公之死焉。

哀公十六年》)汉有游女,不可求焉。

周南?

汉广》)

3.形容词的发展

形容词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作状语、定语和谓语。

可使制梃而挞秦楚之坚甲利兵。

(《孟子?

梁惠王上》)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

养生主》)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万章下》)

了形容词词尾“然、焉、如、乎、若”等。

周代产生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邶风?

终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卫风?

氓》)

二、上古汉语数词的发展

1.多位数的表示

个位与十位之间大多数要加“有”、“又”,到两汉则基本不用,如: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尚书?

尧典》)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太史公自序》)2.复数的表示

复数一般用“诸、众、群”等形容词来表示。

诸娣从之,祈祈如云。

韩奕》)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国语?

周语下》)

上古往往用“三、五、七、九、十二、百、千”等泛指多数。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

公治长》)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周颂?

噫嘻》)

3.约数的表示

使用“数、余、所、许、左右”等词。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

(《墨子?

节葬下》)地之相去也,千里有余。

离娄下》)

4.不定数的表示

两个数字连用表示不定数,如: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八佾》)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先进》)

5.分数的表示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

达生》)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

货殖列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老子》五十章)6.倍数的表示

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

非攻下》)7.序数的表示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六十七章)

三、上古汉语量词的发展

1.度量衡量词

“寸、尺、丈、步、墨、寻、常、仞、里、舍”等。

五尺为墨,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七尺或八尺为仞,三百步为里,三十里为舍。

2.容器量词

借用某种物品的名称作为量词,表示某种物品的约数。

一箪食,一瓢饮。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3(个体量词

先秦产生“本(用于草木)、乘、两(用于车)、介、个(用于竹)、匹、品、张”等,

汉代产生了更多的量词如“把、发、口、块、枚、篇、片”等。

王悦之,益车四乘。

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

列御寇》)使在地之火,附一把炬。

(《论衡?

感虚》)

4.集体量词

先秦产生“秉、户、家、乘、束、双、驷、伍”等,如:

或取一秉秆焉。

昭公二十七年》)

燕王闻之,泣数行下。

(《吕氏春秋?

行论》)

第三节上古汉语代词的发展一、人称代词

周代产生了“吾、卬、台、予”。

“吾”和“我”不同,“吾”只作主语和宾语,如: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也。

雍也》)第二人称代词,周代产生了“尔、而、若、戎”。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宣公十五年》)

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胜若,若果是也。

齐物论》)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劳》)

第三人称代词

厥、其、之、彼

文王受命厥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书?

无逸》)爱其母,施及庄公。

隐公元年》)

爱公叔段,欲立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谋攻》)

二、指示代词

1.近指

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

(班固《封燕然山铭》)大任在身,生此文王。

大明》)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也》)

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昭公十二年》)2.远指

上古远指代词有“其、彼、匪、夫”。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滑稽列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齐物论》)

匪风发兮,匪车偈之。

桧风?

匪风》)(匪,用法同彼)此夫老子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日者列传》)3.特指

特指代词有“尔、若、然”,有“如此”、“这样”、“那样”的意思。

夫子何善尔也。

(《礼记?

檀弓上》)

以若所言,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上》)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用众》)4.虚指

虚指代词有“某、或”,表示不能、不愿或不必说出的人或事。

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秦策二》)

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

(《公羊传?

宣公六年》)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励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中庸》)5.无指

表示“没有人”或“没有东西”的代词,有“莫”、“无”。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离娄上》)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高祖本纪》)

三、疑问代词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宣公二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老子》五十八章)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

颜渊》)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隐公元年》)非之则胡为不去也,(《谷梁传?

宣公十七年》)

“许子冠乎,”曰:

“冠。

”曰:

“奚冠,”曰:

“冠素。

”(《孟子?

滕文公上》)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而志,”(盍、阖,“何不”的合音)

第四节上古汉语副词、介词的发展

一、上古副词的发展

从商代到周秦两汉,产生了大量新的副词,其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都有很大发展。

1.程度副词

甚、殊、孔、极、最、颇、太、少、已、尤、弥、益,等。

甚嚣,且尘上也。

成公十六年》)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

豳风?

东山》)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刺客列传》)

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

伍子胥列传》)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子罕》)

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国语?

楚语下》)2.范围副词

周秦时期范围副词产生了20多个,其中表全体范围的有:

毕、并、皆、俱、具、举、

悉、咸,等。

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毕备。

月令》)

朕卜并吉。

大诰》)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汤誓》)

表示限定范围的有:

但、独、仅、特、徒、唯、直、止,等。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刘敬孙叔通列传》)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天运》)

3.情态副词

屡、亟、数表示行为多次重复。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

小雅?

正月》)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浸、稍表示行为的渐进。

小利贞,浸而长也。

(《易》)

固表示确凿无疑,可译为“本来”、“当然”。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春秋?

内篇》)

表示必然,可译为“必定”、“一定”。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僖公三十二年》)

4.时间副词

初、昔、向、乡表示追溯过去。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将、且、其表示行为将要发生。

大王且何以报魏,(《战国策?

魏策三》)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僖公二十三年》)

表示行为正在发生。

方、正

尝、曾、既、已、业、业已表示行为已经发生。

卒、终、竟表示行为终于发生。

俄、旋表示短暂的时间。

5.否定副词

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

毋、勿表示禁止。

非、匪、微用于名词谓语的否定。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秋水》)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柏舟》)

未主要否定过去,常与“尝”连用。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离娄下》)莫表示禁止,相当于“不要”;

又用于一般否定,相当于“不”。

斩有罪者以殉,曰:

“莫如此不用王命~”(《国语?

吴语》)诸将皆莫信,佯应曰:

“诺。

”(《史记?

淮阴侯列传》)6.语气副词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

乾?

文言》)(“其”表揣测语气,可

译为“大概”、“也许”。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左传?

僖公五年》)(“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隐公三年》)(“其”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要”、“应

当”。

岂、渠、钜、独、宁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无乃、毋乃表示估量语气。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

得微、得无、得亡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莫非”、“该不会”。

7.谦敬副词

用在谓语前面,自己表示谦卑,对对方表示恭敬。

敬、谨、请、幸对人表示恭敬。

徒属皆曰:

“敬受命。

陈涉世家》)

楚王曰: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

公输》)敢、窃表示谦恭的语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

公孙丑上》)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赵策》)

二、上古汉语介词的发展

周秦两汉时期,汉语介词有很大的发展,介词大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

比如《史记》

中有介词50个以上。

1.引介时间

于、以、乎、在、当、为、方、会、从、由、自、及、至、到、作,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会暮,大风起,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

匈奴列传》)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2.引介处所

于、於、在、即、自、从、道、以、自、乡,等。

※第五节上古汉语句法的发展句法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句子成分即主、谓、宾、定、状、补的发展。

一、主语的发展

甲骨文句子主语大多是单词,周秦时期大量的短语充当主语,比如:

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二、谓语的发展

谓语由并列、连动、兼语、主谓短语充当。

比如: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三、宾语的发展

从语义上看,出现了多种宾语:

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受事宾语

主体宾语如: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存在宾语如: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结果宾语如:

玉不琢,不成器。

数量宾语如:

句子形式的宾语如:

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四、补语的发展

结果补语如:

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趋向补语如:

楼缓闻之,逃去。

程度补语如: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处所补语如:

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

时间补语如:

郑君死孝文时。

数量补语如:

太子击前,诵恭王之言,诵三遍而请习之。

受事补语如: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比较补语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工具补语如:

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五、定语的发展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形容词作定语

名词作定语如:

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

数量词作状语如:

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动词作定语如: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臣请遂道王者诸侯强弱存亡之效。

词组作定语

六、状语的发展

副词作状语如: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形容词作状语

数词作状语如:

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天下之士云合雾集。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状语如:

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词组作状语如: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