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349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一)课标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课标标准解读

在课标要求中,行为动词是“分析”,分析的对象是“农业区位”分析的载体是“某种农业活动”。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技术,资金,地价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所以,根据课标原文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一点,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农业区位的概念,其次是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最后本课标要求学生会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中,已经学过农业的简单分类、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以及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他们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到了一些世界和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知识,大致知道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所以初中的学习为高中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气候、土壤以及水资源等知识点,又在上学期刚学习过自然地理,也相当于对初中学过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重新复习了一遍,这样学生在学习到自然条件影响区位选择的时候会比较容易理解,学起来不会太吃力,可能会增加他们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

通过初中地理和高一地理的学习以后,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但是对人文地理的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于复杂的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进行案例教学,对待不同地区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案例,老师要善于利用身边耳熟能详的经济作物或粮食作物作为相应的案例来进行这一节课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区位选择的一些实际问题,激起学生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而必修二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人口和城市化。

所以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在必修二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因为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所以第三章也为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旨在让学生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

其次,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容易点的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从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再次,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分,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所以这一节的学习也会为后面工业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知识结构关联图\思维导图

“农业的区位选择”结构关联图: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依据:

因为农业的区位是第三章的第一节,而且也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后面两节以及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的基础。

教学难点:

根据区域背景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依据:

由于学生刚学过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如果要求他们根据区域背景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是对他们刚学过的知识点的一个综合检验,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可能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不能灵活的学以致用,需要多讲几个典型一点的案例或是授课老师进行指导和解读。

4、可进行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内容的挖掘及补充

可进行的教学过程、方法:

(1)、在授课的过程中使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通过对不同的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尽量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

(2)、以典型的案例或者身边耳熟能详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区位因素以及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可挖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有考虑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要有一种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在考虑农业区位选择的时候,不能死背教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5、教材的处理

“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主要分为两个内容分别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

在每一个主要内容的后面都有相应的一个活动或案例用来举例说明前面的内容。

所以在进行这节课的授课中应该将活动、案例以及相应的知识点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以农业的区位为主线展开教学,把知识点和案例串联起来,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

首先,在对中图版、湘教版和鲁教版三个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之后,我觉得在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应该先给学生普及一下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先让学生从资料中思考一下杜能是怎么建立农业区位论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然后就是应该充分的利用书上的景观图片,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不同景观图片以及不同的景观图展示给我们的信息有哪些,充分的对景观图上的信息进行挖掘,体现教材的作用。

其次,给学生相应的时间让学生对课本中“活动”后面的思考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知道气候、地形、土壤、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活动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及训练学生读图分析、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农业地域的形成”知识点的授课中,首先要增加的知识点就是对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以及它早期农业发展的简单背景介绍,为学生下面的“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还有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的学习时,充分利用案例中的四幅图。

6、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

(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网上收集的不同农业景观的图片资料以及涉及到这节课会讲到的一些地区(比如活动一中的孟买、北京和罗马;活动二中的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简单介绍、包括它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年降水量等以及相关知识点的普及。

(2)、在讲到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时候,可以基于乡土地理,举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经济作物或是粮食作物的案例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提炼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变化原因。

(3)、在讲到案例1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利用Arcmap或者Gooleearth展示案例所在区域(环地中海区域)的地理位置(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以及地形图,充分利用它的放大缩小以及漫游等多种功能,带领学生感受一下三维动态的环地中海地区的国家,这样可以逼真的观看这些地区的地形、位置。

(4)、在讲到书上的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时,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制图软件(Arcmap)将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进行地图数字化,加载到Arcmap中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操作,将这几个要素叠加在一起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具有独特指向性的专题地图呈现出来。

这样的叠加分析优点是会更有利于学生看出人口、降水和气温这几个要素在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上起到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比起书上的纸质地图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

二、教学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结合身边农业生产活动的实例,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3)、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讲解法等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农业地域景观图、专题图等的比较,学生能够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

(2)、以典型的案例或者身边耳熟能详的农业生产活动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分析区位因素以及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有考虑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要有一种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在考虑农业区位选择的时候,不能死背教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4)、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解法、小组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收集书中涉及的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农业生产资料,不同景观图以及区域地图;

2、网上资料查询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资料(珠江三角洲);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相关资料以及制作澳大利亚降水、气温、人口分布图,三者叠加分析专题图;

4、根据收集的素材和资料完成课件的制作;

5、学生课前活动安排,让学生利用周末对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思考为什么会选择种植这种农作物?

有什么优势?

1、课前通过网络、访谈和问卷等形式对当地农作物生产进行现状调查;

2、课前预习本节以及老师课前下发资料;

1、通过课前活动,学生能对身边农作物有简单的了解,为课堂学习做准备的同时,学生也能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2、消除对农业活动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

(1)利用多媒体展示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牧场的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景观图(多张图片,此处仅放两张作为代表)

(2)利用Gooleearth让学生简单直观的看到泰国和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分别为泰国和澳大利亚)

【学生】学生欣赏不同景观图以及跟随老师操作Gooleearth,观赏两个地方地理位置;

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两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与课前预习和前期准备联系起来;

 

探究一:

农业的区位含义及农业的区位因素

【情境创设】同学们看了两个不同地方的不同农业景观以及他们的地理位置,你们知道什么因素会影响了这两个地方截然不同那个的原因吗?

根据老师刚刚的图片展示以及通过Gooleearth的“旅游”,思考为什么湄南河平原会选择大面积种植水稻,而澳大利亚会选择发展畜牧业呢?

【学生回答】

学生1:

……

学生2:

……

学生3:

……

【引导总结】两个地区处于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地理条件,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总结】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

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一长江中下游平原;二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问题生成】刚学了农业区位的两个含义,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学生1:

气候、光照

学生2:

地形

学生3:

交通、技术

……

【教师讲解、总结】通过刚刚同学们踊跃的回答,归纳出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影响农业的主要社会经济要素有市场、政策、劳动力、技术、交通等。

(如下图)

【学生】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两个不同地方的对比,学生能够加深“农业的区位”以及“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的理解;

 

探究二:

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问题生成】请同学们结合刚刚学习的农业区位含义以及农业的区位因素两个知识点,现在以小组的形式阅读课本43页的三个活动中的材料并思考活动中的几个问题,然后结合42页的图3.3归纳总结出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区位选择都有什么影响?

【展示内容】

(1)利用Gooleearth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北京和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

(2)孟买、罗马、北京的气温与降水量图(依次为下面三图)

(3)江西泰和县千烟州的“立体农业示意图”

(4)补充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资料。

【结果展示】不同的小组对三个活动中问题的回答和想法整理:

活动1:

因为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特点,而地中海气候虽然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较少。

(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对比见下图)

活动2:

因为丘陵地区耕作容易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地;坡度缓以及地势平坦的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地势更为低洼的地方容易发生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因地制宜发展渔业。

(如下图)

活动3:

受市场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收益逐渐增加。

改革开放以后,东南沿海发展很快,受市场需求、价格、改革开放政策影响。

【教师讲解、总结】从以上三个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季风区种植水稻还是在江西泰和县采取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农业的区位选择都会受到气候、地形、土壤、市场、政策等自然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小组活动,并完成43页的活动;

1、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学生彼此之间加深交流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本章节知识的理解;

2、根据对活动以及老师给出的材料阅读和分析、归纳,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材料分析的能力;

 

探究三: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问题生成】从43页三个活动以及42页的图3.3作的一个简单小总结,我们知道了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知道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都会影响区位选择,那么一个地方的某个区位因素变化会不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呢?

如果会,那区位因素的变化到底会为带来些什么影响呢?

请同学们阅读案例一,完成案例一后面的四个小问。

【展示内容】

(1)利用Gooleearth让学生找到环地中海地区以及欧洲西部重要国家(包含城市、交通)的地理位置。

(如下图)

【学生回答】

学生1:

……

学生2:

……

学生3:

……

…..

【教师讲解、总结】根据案例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要素在不断地变化,有的不利条件在不断地改善。

比如: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愉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成为地中海地区的“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的必要条件;通过技术改变了该地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学生】认真阅读案例一,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回答问题;

1、培养学生注重区位因素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认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用辫证的眼光动态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探究四:

农业地域的形成

【情景创设】向学生展示由“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澳大利亚降水分布”、“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叠加分析得出的“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分布图”、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分布图引出农业地域的概念。

【展示内容】

(1)与澳大利亚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2)“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澳大利亚降水分布”、“澳大利亚气温分布”以及由三幅图叠加分析得出的“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分布图”、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分布图。

【教师讲解、总结】“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问题生成】以小组的合作探究的形式,阅读案例二材料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分析农业地域是怎么形成的?

【引导总结】通过阅读案例二的材料,总结出影响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小组结果展示】

小组1:

……

小组2:

……

小组3:

……

……

【教师讲解、总结】通过阅读案例二的材料以及前面学过的知识点,可以知道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通过这一案例,我们也要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

【学生】认真阅读案例二以及老师下发的资料、地图,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1、通过对案例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

2、将前面学习到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以教材上的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农业活动为案例以及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影响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地分析了农业区位要素的变化。

认识农业的区位因素,利于加深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对地理问题调查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这也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热情的关键。

课下探讨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自己家乡特色农业的区位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的变化,并以小论文的方式展示。

【学生】完成课后小论文

巩固调查方法和农业区位知识;

地形

土壤

气候

水源

(四)板书设计/多媒体框架设计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

3、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5、农业地域的形成

三、教学反思(文字)

由于我本科专业为非师范专业,这篇教学设计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完善和修改的,而且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因此还不能进行教学课后反思。

针对这篇教学设计来说,我觉得优点在于我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了Gooleearth和Arcgis来进行专题图的制作和教学。

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由于没有实战的教学经验,所以可能在背景分析以及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没有考虑到真实的课堂情况,在这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