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大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436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家大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常家大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家大院.docx

《常家大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家大院.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家大院.docx

常家大院

 常家大院

                          

  常家大院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

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

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

有谚曰:

"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

"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山西榆次常家,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年,遂成富甲海内之晋商巨贾,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

常家事业长盛不衰之原委,就在于该族深谋远虑,居富思危、课子苦读、家学渊源,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源源将优秀的文化人才输送到商界,经商集团保证了持久精英,纵横捭阖,将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完美地体现在经济意识与经营活动中,实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驰名中外之儒商望族。

  常氏在商儒互长,商业日益兴起之际的明末清初,开始了在车辋故里的宅第修建。

九世常万?

^、常万达兄弟的事业如日中天,宅第建筑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条街,俗称西街;万达在村北购置土地,建起一条新街,俗称后街。

遂有常家两条街之称。

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这两条街,深宅大院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

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

另有七处园林,名花古木,高阁低亭,曲廊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墙八道堡门的环围下,实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园。

现已修复的四万平米宅第,八万平米园林,虽只占原规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庄园风格,再现了昔日风采。

  从布局上看,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

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

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

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

但其附属建筑却又充分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

常家大院的绮丽,主要展示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珑。

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婉如镶嵌宝石的扎带,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增添了画龙点睛般的南国园林秀色。

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

  其次是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园、菜园,有小门与正院相通。

进园之后,有甬道贯通,曲折迂回其间点缀回廊、亭榭、小桥流水,或草石农舍,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犹似南方园林。

  第三是在每个院落中触目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别具风采。

砖雕艺术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造形优美,线条娴熟,刀法细腻,均为清代砖雕精品;二是照壁、花墙砖雕,既有传统的“百寿图”、“吉祥图”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砖雕艺术;三是每排厢房“硬山墙”上端的“墀头”或花,或鸟,或兽,或字,两两成对,却很少雷同,造型又各具特色。

四是现存的部分砖雕护栏,在贵和堂的楼层护栏上,全部由砖雕砌成,图案由福、寿、喜、禄、祯、祥团花和八卦炉、悬壶、文房四宝等组成,栏柱、栏板浑然一体,犹如天然而成,丝毫不见砌缝,无论雕刻艺术,还是垒砌艺术,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

另一部分在养和堂,保存完好,但雕技艺术不及前者。

  常家大院的石雕艺术有护栏、门兽、护墙等,大多用细砂石雕成,刻有各种图案。

砂石的粗犷,雕工的细腻,相映得彰,别具一格。

  常家大院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恰似木雕展览,使游人眼花缘乱。

可惜木质不易保存,破坏十分严重。

常家大院是儒商建筑的代表,室内布置十分讲究,处处反映出书香门第的稳重古朴、匀称适宜。

室内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奇花异卉、山水盆景,有别于其他晋商宅院。

作为儒商宅院,有其独到之处,让人耳目一新。

  历经300余年的沧桑变化,常家大院的破坏程度是很大的。

鉴于开发晋中商业文化旅游的需要,政府正拟逐步恢复古建筑原貌,按照儒商的特色进行室内的陈列市置,为晋商文化旅游增添一颗别具特色的璀璨明珠。

   我们当地有句话叫“常家一个院,乔家两条街”,就是说常家大院内的一个院就可以比得上两个乔家大院的大小。

旷野中的方城远远看去,在寒风中的旷野里凸显着一座方城,四周城墙高耸,城门楼挺拔入云,咄咄逼人,这就是常家大院。

  

 

    

                                                         还没进入方城,就已感受到它的厚重、威严与富足。

大院前是一个广场和停车场,穿过常家大院的护城河拱桥,走进城门,是一条600多米长的大街,把常家大院分成了南北两部分。

导游介绍说现在只开发出了北半部分,南半部分因历经多次损毁,原建筑基本拆除殆尽,难以复原重建了。

北半部分解放时改成了荣军疗养院,进住的都是革命功臣,谁也不敢到里面捣乱,所以这部分建筑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停车场 

    

                   护城河拱桥旁矗立的石狮子 

    

    

               大街

    

                   北半部分由东向西一溜十多个院子,坐北朝南院院相连。

第一个院子是常家的祠堂。

祠堂门两旁耸立着显示常家文武官阶的两根旗杆,是家族荣耀的象征。

  

    

 

    常家文有进士,武有诰赠,有官位的林林总总达几十人,相当于现在省地级的就有十多位,可见门庭显赫。

祠堂大门石狮坐镇,祠堂三门四院,栋栋建筑雕梁画栋,精美绝伦,雄浑壮观。

由于常家大院开发较晚,所有建筑基本上是原样,没有粉饰加工,显得古朴自然,更可以让游客从中读出常家厚重的历史和往昔的繁荣。

  

    

    

    

     

族谱

            祠堂门口的子孙槐 

    

 

    

                                                         最东边也是靠近祠堂的院子,门楼上高悬“进士第”门匾,但院内的建筑却是常家大院中最差的。

常家大院北半部分是常家发迹的第二代常万达为其3个儿子和10个孙子修建的,看来当初建院时是根据子孙们的功名地位及排行从东到西依次开建的,可越往西的院子盖得越豪华,可能是越来越有钱的缘故吧!

抑或是后代们钱多了自己翻盖的,而“进士第”无人敢动土,才留下了原貌。

  

    

    

 

    常家在山西有儒商第一家之称,可见常家对读书和功名的重视。

常家有自己的私立学校,取名石云轩书院。

这个书院是很有内容的,有从夏禹到清宣统共42个帝王和慈禧的手迹刻帖、历代书法大家的法帖及清朝诸多名人和常氏家族书法刻帖。

诗书传家是常家大院另一重要看点,也彪炳着常家的儒商特点。

  

 

    在仕宦儒商的辉煌顶点,常世家族不惜工本建造自己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创出了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鸿篇巨制。

洋洋洒洒六十万平方米,把“儒商”这一本质体现的淋漓尽致。

步入常家庄园,犹如走进历史文化的隧道,水木火土演变的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凝结而沉重的,但渗透其间的文化底蕴和商业文明却是活跃的,她流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使我们深深触摸和感受到了“晋商王朝”背后兴盛荣衰的历史原因与儒、商相长的生命力。

她留给了今人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的传承影响,带给人们是启迪、思索、吸收、借鉴。

同时我们还应感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在历史的基业上创造新的辉煌!

到常家大院看什么?

 

  一是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增添了南国园林秀色。

 

  二是在每个院落中随处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别具风采。

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照壁、花墙砖雕,均为清代砖雕珍品;现存的部分砖雕护栏,在贵和堂的楼层护栏上,全部由砖雕砌成,栏柱、栏板不见砌缝,浑然一体,无论雕刻还是垒砌,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

而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多种多样,使人眼花缭乱。

 

  三是除了建筑上的精雕细刻,常家大院还收录了中国历代众多书画大家的法贴,即书法艺术真迹刻在木石上的复制本。

其中苏轼以楷书书写的“二亭双绝”———《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弥足珍贵。

 

  杏林清代名人联帖中,选择了清代左宗棠、刘墉、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郑板桥、康有为、梁启超等书法界代表人物56位,皆为精品;听雨楼法帖则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中叶50余大书法家的作品,其中颜真卿、贺知章、欧阳洵的书法珍品,许多已不传于世,均为奇珍;御笔亭则收集有从夏禹到清宣统在内的42位帝王及唐武则天、清慈禧两位女帝王之笔迹,蔚为大观。

 

                                     常家大院的特点 

一、从目前景区保留和对外开放的建筑面积上,常家大院为各晋商大院之首,约十二万平方米。

王家约三万五千平方米,乔家约一万零五千平方米(一说八千平方米)。

 

二、从建筑风格布局上,王家因依山而建,院落相对紧凑、居宅相对狭矮。

乔家亦然。

而常家现存景区因构建年代较近(常家在仕宦商儒达到辉煌顶点时,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居宅,于光绪十五年[1879年]开始建造现存的北常居宅),加之常家系以经营茶叶出口而发达的外贸世家,故所建街巷、院落和居宅兼融中外南北特点、气势宽敞规模宏大,并建有约八万平米的清式后花园,所以景区也称为常家庄园,被游客誉为北方民居故宫。

 

三、从景区文化内涵上,乔家大院为民俗博物馆,小巧灵珑包罗万象、体现了浓郁的民俗乡土气息;王家因依山势而建,密集的房屋相连接组成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形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展示出一股霸气。

而常家大院因地处晋中平原沃野,舒展的建筑、敞阔的街道院落与园林中楼台亭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楹联匾额碑帖字画比比皆是,处处体现出儒商世家的儒雅之气。

 

     常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它深厚的儒道积淀和大家风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常家大院

    早在500多年前,山西的商人就创造出了海内最富足的辉煌业绩。

自明代以来,商就跻身于中国十大商帮之首,而在灿若群星的晋商巨贾中,有一支数百年长盛不衰、堪称中国外贸第一世家的名门望族,那就是山西榆次车辋村的常氏家族。

常氏家族的府邸位于山西省榆次市车辋村,是一座清代的北方民居建筑群。

在晋中一带,早就有“乔家一座院,常家两条街”的说法,以形容常家庄园规模的宏大。

据历史记载当年,整个常家庄园建筑群分布于车辋村南北、东西两条街旁,占地一百余亩,房屋1500余间,仅楼房就达40余栋。

明朝弘治年间庄园始祖常仲林,只身一人由太谷县惠安村流落到车辋村,以牧羊为生,娶婢女为妻。

常氏从第六代即明朝末年开始经商。

到第八代第九代,也就是史称康乾盛世时期,常氏的商业活动开始大规模扩展,并开拓了一条国际贸易通道“茶叶之路”。

其经营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延至俄罗斯及欧洲。

常氏的商业集团兴盛时期拥有员工千余人,骆驼上万峰。

百余年间,常氏家族执中俄茶叶贸易之牛耳,份额占到百分之四十以上。

   在中国古代,亦官亦商、亦官亦儒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但是像常家这样亦儒亦商的家族并不多见。

相比起徽商兴文化、重教育的良好口碑不同,从黄土地中走出来闯荡江湖的晋商从前一直被人们以为是一群文化层次不高的人,有一句俗语曾经这样形容他们:

“穿得烂,走得慢,怀里揣着几百万”。

其实不然,眼前的常家便是儒商文化的代表。

   在中国外贸发展史上有过两条国际贸易通道,一条是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另一条就是通向欧洲的“茶叶之路”,它南起中国福建、湖南、湖北,北至俄罗斯,长达数万里。

这条“茶叶之路”的主力军,便是自明朝以来就开始兴起的山西商人,而在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就是常家。

古人云“富不过三代”。

常氏家族企业如果从其兴盛时的八代算起(1701年),到其歇业时的清帝溥仪退位时止(1911年),前后绵延200余年,传承六代。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历久不衰呢?

   诚信为处世经商之本

   所谓儒商就是在他经商的过程中,他掺杂着儒家孔孟之道里头一些正确的理念,有这个来指导他的商业性为,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义和利。

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那么搞商业行为应该是喻于利的,他是小人行为,可是他要用君子的道德规范来取义,

,它不是唯利是图,不是投机专营,不是投机倒把,而是堂堂正正地去合法地利用,这就所谓这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如果你一味的欺瞒顾客,顾客总会搞出你的真相来,开始对你不信任,这你这个商业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这座占地一百多亩的常氏大宅子,被后人称为“民间故宫”。

常家庄园的建筑格局充溢着方正的儒学风格,这种风格集中表现在建筑物中轴线的固定不移上。

宅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应是“贵和堂”。

此堂正院呈三进式,皆以方正的四合院为主体,在使用上充分展现了儒家礼仪中内外有别、上下有序的原则。

就连室内陈设,也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衡观念。

其实最能体现常家儒商特色的,莫过于常氏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常家深知,兴家之本在于育人,因而立下“学而优则贾”的治家祖训。

以此为治家理念,造就了数代儒商奇才,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定律,使家业延续近200年。

“学而优则贾”,突出了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以往的农业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商业机会较少,客观上也逼使人们走学而优则仕的独木桥。

儒商选择“学而优则贾”的人生道路,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时代意义的。

   石云轩,是常家庄园中的一座书院。

如文章的铺垫烘托,大书院的前院分四门三廊,门廊过后,才是主体建筑听雨楼。

听雨楼法帖,书法精粹,为家藏秘宝。

其中贺知章的《千字文》、郭子仪的《后出师表》、张照的《康熙帝南巡诗抄》等,都称得上绝版之作。

书院的御笔亭内,保存有44位帝王的墨迹,可观赏到数千年间不同朝代帝王的书法风采。

如今那片书房早已送走了听雨听风的学子,但依旧能强烈地感受到氤氲其间的文化气息。

倚柱凭栏,神游遐想,仿佛学子在旁,书声在耳。

   常家经商,经营出了一种境界。

能以儒商风骨敝屣科举功名,以晋商精英笑傲王侯卿相。

从八世到十六世考取秀才到进士146人。

但参加科考,只是玩玩,检验一下子弟在书院的学习情况。

有的不得已而为官,没做多久,便弃官经商。

常家成功地写就一个“商”字,靠的是儒学根基,知识底气。

在“知识经济”一词诞生两个世纪以前,石云轩书院作为儒商摇篮,就已经闪耀知识经济的光彩。

随着常家在商业上逐步败落,却又出现了学者如林的景象。

   由于常家一直重视教育,他这个人才层出不穷,直至现在各大院校、科研部门以至一些国有大型企业,担任主要研究和技术工作的人,就有100多人,还有一些人,他们定居到海内外,还有港台,据我所知吧,现在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还有台湾、香港这面,都有一些常家的人在那儿搞学术或者是技术,而且相当有成绩。

   常家八世祖常威率九世常万玘、常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

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村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

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亭台楼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目前,常家大院仅有九个院落、六百余间房屋主体基本完好,其余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作为常氏家族生活和精神的家园,常家庄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改、文革期间遭遇到非常严重的破坏,2000年榆次区委新上任的书记耿彦波同志,经过考察决定要对常家庄园嘉兴修复。

那么这样,就是邀请了我们国内有名的、知名的一些古建专家、园林专家,本着一个修旧如旧,恢复原貌。

合理布局这样一个原则,对常家庄院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整合。

这里面有大部分是常家庄园原貌的东西,也有些是我们把一些遗落在民间的那些东西把它规整起来,同时从这个建筑美学、园林美学等等这个基础上,对它进行了一个更合适我们现代人休闲,渡假这个原则进行。

   修复工程完工后,常家大院将与之前修复的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一道,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晋商大院旅游景点。

建筑风格上,常家庄园严守儒家“礼”制为本的精神实要,布局上讲究方位端庄,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传统中“辨方正位”的思想。

从布局上看,常家庄园的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

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

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

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则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

但其附属建筑却又充分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

常家大院的绮丽,首先体现在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院子的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珑。

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宛如镶嵌宝石的扎带,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增添了画龙点睛般的南国园林秀色。

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

   其次是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园、菜园,有小门与正院相通。

进园之后,有甬道贯通,曲折迂回其间点缀回廊、亭榭、小桥流水,或草石农舍,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犹似南方园林。

 

   常家大院的砖雕艺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造型优美,线条娴熟,刀法细腻,这些都是清代砖雕精品;二是照壁、花墙砖雕,既有传统的“百寿图”、“吉祥图”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砖雕艺术;三是每排厢房“硬山墙”上端的“墀头”或花,或鸟,或兽,或字,两两成对,却很少雷同,造型又各具特色。

四是现存的部分砖雕护栏;在贵和堂的楼层护栏上,全部由砖雕砌成,图案由福、寿、喜、禄、祯、祥团花和八卦炉、悬壶、文房四宝组成,栏柱、栏板浑然一体,犹如天然而成,丝毫不见砌缝,无论雕刻艺术,还是垒砌艺术,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

另一部分在养和堂,保存完好,但雕技艺术不及前者。

常家大院的石雕艺术有护栏、门兽、护墙等,大多用细砂石雕成,刻有各种图案。

砂石的粗犷,雕工的细腻,相映得彰,别具一格。

常家大院的木雕艺术,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恰似木雕展览,使人眼花缘乱。

可惜木质不易保存,破坏十分严重。

   山西晋中多数大院,都是外出经商赚了钱,陆续兴建起来的。

常家庄园与这些大院不同之处在一个“儒”字,儒、商结合,儒、商相长,是常家庄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常家庄园的主要特色。

高雅的文化品位,凝重的历史底蕴,渗透在这15万平方米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走进常家庄园,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常氏宗祠”。

常氏祠堂于儒家文化的秩序中表达了主人的审美品位、人生向往与家族实力。

走近宗祠首先看到的是高耸的双斗旗杆,似乎在诉说着常家曾有过的显赫和富贵。

240个书写迥异的寿字组成的八字照壁、气派威严的石制栏杆、巍峨的常家戏楼,处处体现着常家昔日的辉煌。

常家祠堂院宽达25米,进深更长达160余米,三门四进,上下两院,正厅、戏楼、游廊、配院齐备,结构雄浑大度,布局精巧幽深,雕梁画栋。

石刻、木雕、匾额、楹联点缀其间,既有王者气度,更具儒雅书香,被后人誉为山西民居第一祠堂实不为过。

中国位居世界上三大园林发源地之首,分南北两派,常宅静园则融北风质朴大方与南派小巧细腻于一体。

“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回归。

静园中,无论是“雕狮博物馆”式的狮园,还是沼余湖上翘然而起的五层高楼观稼阁,无不渗透着文人写意画式的空灵、通透、灵秀和高雅。

那浓郁的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中隐逸文化的真谛。

至于那掩映在杏林深处孔子讲学于杏坛的雕像,更见常氏这个文化世家对儒学的尊崇。

常氏祖先数百年前就如此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创造了人文与自然如此协调和谐的人居环境,这对今人也是不无启发的。

在仕宦儒商的辉煌顶点,常世家族不惜工本建造自己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创出了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鸿篇巨制。

洋洋洒洒六十万平方米,把“儒商”这一本质体现的淋漓尽致。

步入常家庄园,犹如走进历史文化的隧道,水木火土演变的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凝结而沉重的,但渗透其间的文化底蕴和商业文明却是活跃的,她流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使我们深深触摸和感受到了“晋商王朝”背后兴盛荣衰的历史原因与儒、商相长的生命力。

她留给了今人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的传承影响,带给人们是启迪、思索、吸收、借鉴。

同时我们还应感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在历史的基业上创造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