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490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docx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

 

目录

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2

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3

三、野外实习路线……………………………………21

四、实习安排与要求………………………………26

 

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

(一)实习目的

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一下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

1、矿物与岩石

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

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

野外实习中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

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

认识明显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特别是断层证据。

结合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理解构造运动概念。

4、外动力地质作用

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

认识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重力堆积物。

5、简单的工程问题

建筑物区域、场地地质状况,斜坡地质状况,隧道工程地质状况等。

 

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

引言

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少数山峰超过300~400米,如钟山、孔山、九华山、华仑山、栖霞山、宝华山等。

这里地层山露齐全,不仅对于下扬子,而且在华南均具代表性;构造变形程度中常,构造形象清楚、典型;火成岩类多而且出露广泛;有各种内生及外生矿床,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方便,观察容易,其中许多地点已成为地质旅行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从进行低年级地质认识实习的要求出发,将南京地区的地质情况作一介绍,供教学之参考。

(一)地层

南京地区的地层单元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宁镇地层小区。

本区地层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发育良好,研究程度高。

其中,古生代和部分中、新生代地层,有达60年之久的研究历史,建有许多标准剖面,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划分和对比地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现自老而新分述这如下:

1、震旦系(Z)

分布于南京幕府山。

分上、下两统。

(1)下统高桥组(Z)

命名地点在丹阳县高桥村,其岩石类型主要为含砂砾千枚岩。

千枚岩矿物成分绢云母占70~85%,其次为长石和石英集合体,镜下见清晰的皱纹状千枚状构造。

砾石成分有脉石英、火成岩砾和碎屑以及砂岩等。

砾径大小不一,大者可达50厘以上,小者不及2~3厘米,分选性差。

底部未出露,顶部剖面测制不全,厚度在于27.6米。

(2)上统分为两组:

陡山沱组(Z

)。

根据岩石特征可细分为两个岩性段:

下段称嘉山段,岩石由泥质岩变质的千枚岩组成,主要矿物为绢云母,次为石英及绿泥石,具千枚状构造。

局部地段见有灰岩透镜体。

上段为马迹山段,由内碎屑微晶灰岩、泥质内碎屑微晶灰岩、硅质白云质灰岩组成。

陡山沱组总厚度大于579米。

与下伏地层高桥组为整合接触。

灯影组(Z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白、深灰色厚层微晶白云岩、白去石化微晶灰岩,上部为白云石化含核形石灰岩,顶部夹硅质页岩。

总厚度258米以上。

南京幕府山的灯影组与上述不同,主要岩性为藻白云岩、条纹状藻球粒(藻团块)白云岩,可见葡萄状结构。

该地仅出露灯影组上部,未见底。

总厚度大于227.7米。

目前幕府山所采白云岩运往上海宝山钢铁公司,作为炼钢的重要熔剂原料。

2、寒武系()

分三统。

中下统见于幕府山及名容县仑山。

上统露头良好,分布于仑山、江宁县汤山和幕府山等地。

(1)下统幕府山组

(1)

命名地点在南京幕府山,岩性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以灰黑色硅质页岩,含碳质硅质页岩为主,夹有石煤层,泥质晶屑白云岩,硅质结晶灰岩及磷质结核,黄铁矿结核。

上部以残余异化粒白云岩及微晶粉晶白云岩为主,夹薄层泥质微晶白云岩,粉砂质页岩,含砂燧石岩,含少量海绿石,并夹有砂状磷块岩及磷质白云岩。

化石以三叶虫为主。

厚181.2米左右。

与下伏震旦系灯影组呈假整合接触。

(2)中统炮台山组

(2)

命名地点在南京幕府山,岩性分两部分,下部为灰色粉晶白云岩及灰白至灰褐色薄层石膏溶孔粉晶白云岩,角砾状泥质微晶白云岩,黄色薄层泥质微晶白云岩。

其中富产三叶虫。

上部分为浅灰色、浅红色、灰黑色中、薄层粉晶白云岩夹残余生物屑白云岩,含燧石结核。

本组厚59.4米。

与下伏幕府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1974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教学实习队曾在中部薄层灰岩中,发现莱得利基虫化石。

(3)上统观音台组(3)

分布于仑山、汤山及幕府山。

命名地点在句容仑山观音台,为灰白色厚层及巨厚层结晶白云岩及厚层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局部富集成硅质层。

本组白云岩可供开采。

厚287.9米。

与下伏地层炮台山组整合接触。

3、奥陶系(O)

本系地层广泛发育于仑山、汤山和幕府山,分三统八组。

(1)下统分为四组,自上而下为仑山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

仑山组(O

)命名地点在句容仑山。

岩性上部及下部为灰至浅灰色厚、中层残余异化粒白云岩与生物屑灰岩互层。

中部为内碎屑生物屑灰岩及纹层状微宙晶灰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

局部含燧石结核,下部灰色生物屑灰岩中产三叶虫化石。

厚138.4米。

与观音台组为整合接触。

红花园组(O

)仑山出露较全,在汤山其顶部为断层切断。

岩性为深灰色至灰黑色厚层至块状内碎屑灰岩,生物屑灰岩及团块石灰岩,夹少量球粒灰岩,微晶灰岩及鲕粒灰岩。

含少量燧石结核。

厚度大于75.7米(仑山大于310米)。

本组与仑山组整合接触。

以灰黑色厚层砂屑石灰岩或鲕粒灰岩的出现作为红花园组的底界,而与仑山组相区分。

大湾组(O

)浅灰色至灰色生物屑石灰岩。

本组在汤山、仑山及幕府山均没有完整的剖面。

经对比,汤山外圩沟剖面与幕府山的劳山剖山均没有完整的剖面。

经对比,汤山外圩沟剖面与幕府山的劳山剖面可相接,其厚度为15.3米。

与红花园组呈整合接触。

牯牛潭组(O

)灰及灰黄色中、厚层含泥质生物屑微晶灰岩及微晶生物屑灰岩为主。

(2)中统分两组:

大田坝组(O

)灰及肉红色中厚层含泥质生物屑微晶灰岩。

产头足类厚21.6米。

该组地层见于汤山外圩沟及幕府山劳山。

与下伏牯牛潭组整合接触。

汤山组(O

)(即宝塔组)命名地点在南京汤山。

灰色厚层含生物屑微晶灰岩,具干裂纹。

产头足类厚10.4米,与下伏大田坝组整合接触。

汤山部分地区因断层带硅化而成次生燧石岩。

(3)上统分两组:

汤头组(O

)命名地点在南京汤山。

岩性以灰白或微红色含钙质结核页岩,泥质瘤状石灰岩及生物屑微晶灰岩为特征,部分地区因受断层带热液作用影响,呈现退色现象。

而仑山地区以黄绿色为主。

化石以三叶虫最为丰富。

厚18.5米。

与下伏汤山组呈整合接触。

五峰组(O

)黑色薄层硅质页岩,风化后呈棕灰及灰白色,向上硅质成分逐渐增多,而成为燧石岩。

产笔石,厚5米。

与汤头组整合接触。

4、志留系(S)

广泛分布于宁镇山脉中段和西段。

分三统,下统高家边组,因岩性软弱,露头不好,至今未有完整剖面。

中上统地层因岩性和化石不易区分故称坟头群。

(1)下统高家边组(S1)

命名地点在句容县高家边村。

候家塘和汤头村附近的岩性以黄绿色页岩及泥岩为主,近底部为黑色页岩,上部夹有粉砂岩和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下部富产笔石。

厚度大于293.5米。

与上伏五峰组的接触关系可能为整合接触。

(2)中上统坟头群(S2+3)

命名地点在江宁坟头村。

岩性分三部分,下部为灰黄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夹灰黄绿色中厚层粉砂岩、细砂岩及泥砾岩透镜体;中部为灰黄、灰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同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互层,夹青灰色细粒石英砂岩,含棘鱼化石;上部为灰黄、灰绿黄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青灰色细粒石英砂岩及数层约3~10厘米的黑褐色含磷砂砾质粉砂岩。

化石丰富,见三叶虫。

本组厚度大于193.3米。

与下伏高家边组呈整合接触。

5、泥盆系(D)

分三统。

中下统茅山群仅在江宁孔山、大连山、黄龙山及句容仑山有零星出露,上统五通组广泛分布于宁镇山脉中段和西段。

均为陆相沉积。

(1)中下统茅山群(D1+2)

命名地点在句容县茅山,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层,乃因氧化作用所致。

厚度达115米。

岩性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灰白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泥质胶结,厚22.2米。

中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岩,富含云母,厚13米。

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硅质或铁质胶结。

局部具交错层,厚79.8米。

本组与下伏地层坟头群连续沉积。

宁镇山脉的茅山群以孔山北坡东端出露较好,岩性以紫红色粉砂质页岩和细砂岩为主,含云母碎片,砂岩中楔状层理发育。

未获化石,出露厚度27.4米,未见底。

本区茅山群在孔山、珠山出露厚度约20~30米。

往东逐渐减薄,至句容县高骊山一带缺失。

往西、往北也变薄,如江宁县淳化镇一带厚度不足20米。

往南增厚,至邻区茅山一带可达100米以上。

(2)上统五通组(D3)

岩性坚硬,常构成高山之顶,露头良好。

南京龙潭镇观山剖面厚度为166.6米。

根据岩性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少量页岩,中部为石英砂岩夹少量页岩,上部则以粉砂岩页岩为主,夹薄层石英砂岩。

本组与下伏茅山群呈假整合接触。

6、石炭系(C)

广泛分布于,露头良好,化石丰富。

分三统六组,下统是海陆交替相沉积,自下而上分为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和老虎洞组。

中统黄龙组和上统船山组均为浅海相灰岩沉积。

(1)下统地层

在中国水泥厂矿山车间的孔山机修房南面和江宁陡山和陈家边一带出露最好,四组地层均可在同一地点见及。

金陵组(C

)命名地点在南京龙潭镇。

其岩性分上下两部:

下部为黄褐色细粒含铁石英砂岩夹紫红色页岩,产腕足类化石,厚约0.6米。

上部为灰黑色厚层生物屑灰岩,向上泥质增多颜色渐浅。

金陵组厚度为0~9米,一般在4米左右。

与下伏五通组呈假整合接触。

高骊山组(C

)命名地点在句容高骊山。

该地岩性主要为杂色碎屑岩,总厚度达42.1米。

孔山机修房附近该组岩性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及薄层砂岩,夹有泥质石灰岩透镜体,底部见10厘米铁锰层。

中部为灰黄色砂岩及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互层。

上部为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粘土岩及粉砂质页岩,夹少量灰黄色薄层砂岩。

本组厚36米。

与下伏金陵组呈假整合接触。

和州组(C

)本区内各地和州组岩性均很相似。

为灰黄色泥质及白云石化微晶生物屑灰岩。

化石为珊瑚。

厚约3~5米。

与下伏高骊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本组在龙潭镇黄山厚度最大,达18.4米。

岩性除泥质生物屑微晶灰岩和白云石化微晶生物屑灰岩以外,尚有钙质页岩,页岩及结晶白云岩。

老虎洞组(C

)命名地点在江宁大连山老虎洞。

岩性为浅灰色厚层结晶白云岩。

岩石表面具刀砍状溶沟。

含肉红色,沿层面排列的燧石结核,在燧石结核及白云岩中产珊瑚化石。

厚约5米。

与下伏和州组呈假整合接触。

(2)中统黄龙组(C2)

原来的龙潭镇黄龙山剖面,近年来因大量采石已被破坏,江宁陡山、孔山、金丝岗、大连山-青龙山及句容赣船山等地黄龙组地层出露良好。

其中孔山地区的黄龙组岩性以浅海相微肉红色石灰岩为主,可分为三部分:

底部为灰色厚层白云石斑块(向上变为灰岩斑块)巨粒结晶灰岩,含有少量砂屑石灰岩。

未见化石。

厚约1.5米。

下部以浅灰色块状微晶生物屑灰岩为主,含少量砂屑石灰岩。

产有丰富的原小纺纺蜓。

上部队为肉红色微晶生物屑灰岩及生物屑灰岩。

本组总厚约94.87米。

与下伏老虎洞组呈假整合接触。

(3)上统船山组(C3)

命名地点在句容赣船山。

为浅海相含核形石的厚层石灰岩,灰岩的颜色常有“黑白相间”现象。

在孔山本组岩性可分为四部分:

底部为灰、浅灰黑色块状生物屑灰岩及微晶生物屑灰岩,未见核形石(球状构造)。

下部浅灰、灰黑色块状微晶生物屑灰岩及微晶生物屑核形石灰岩,灰岩常有“黑白相间”现象,核形石(球状构造)自下而上逐渐增多。

厚20米。

上部灰色致密块状微晶生物屑灰岩,夹微晶灰岩。

厚2.4米。

顶部灰黑色中层生物屑灰岩及生物屑微晶灰岩。

厚8.87米。

本组总厚约34米,与下伏黄龙组呈假整合接触。

7、二叠系(P)

分布范围同石灰系,分二统四组。

(1)下统为浅海相的石灰岩和燧石岩

栖霞组(P)命名地点在南京栖霞山,以浅海相含燧石结核的石灰岩为主。

可分为四个岩性段:

臭灰岩段为深灰色及黑色厚层生物屑微晶灰岩。

具沥青质,击之有臭味。

偶见燧石结核。

底部见灰黑色页片状泥质生物屑灰岩和青灰色中、薄层微晶生物屑灰岩互层。

共厚65米。

下硅质岩段为黑色薄层燧石岩及纹层状硅质生物屑微晶灰岩,见腕足类碎片。

厚约10米。

栖霞灰岩段为灰黑色厚层至块状微晶生物屑灰岩及生物屑微晶灰岩。

燧石结核较多,成层排列。

化石丰富,产蜓类。

厚80米左右。

上硅质岩段为黑色纹层状生物屑微晶灰岩及燧石岩。

栖霞组总厚度约150米。

与下伏地层船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孤峰组(P

)以浅海相硅质页岩,燧石岩为主,夹少量泥岩,含磷质结核。

产菊石化石。

与下伏栖霞组呈整合接触。

(2)上统为滨海沼泽相含煤沉积和浅海相粘土岩和燧石岩沉积

(P

)由于岩性软弱,其出露部位常形成沟谷,大部分为第四系所掩覆。

命名地点在南京龙潭镇。

南京附近的煤矿开采的煤层是灾个时代形成。

它也是苏南地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

分三部分:

下部主要为粉砂岩及砂质页岩,厚约40米。

目前有人主张将宽大一部分的下部归于孤峰组。

中部为粉砂岩、砂质页岩、煤层及炭质页岩。

本部所含煤层称中组煤。

其底部有一厚约20余米的长石石英砂岩层。

含植物化石。

厚约30余米。

上部为粉砂质页岩,碳质页岩,煤矿层及粉砂岩,含海相化石,见腕足类。

其底部有一层厚约5~20米的长石石英砂岩。

顶部含两层硅质灰岩,构成龙潭组上组煤的直接顶板,共厚40米。

在龙潭组上部见有石灰岩透镜体。

本组厚约110米,与下伏孤峰组呈整合接触。

大隆组(P

)岩性分为两部分:

下部为灰黄色钙质页岩及泥质粉砂岩。

见腕足类。

上部为灰黑色硅质页岩,黄绿色及灰紫色钙质页岩夹生物悄微晶灰岩透镜体,并含燧石层。

本组共厚24.3米。

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

8、三叠系(T)

分为下青龙组、上青龙组和黄马青群。

前面两个组又常合并称为青龙群,命名地点在南京龙潭镇青龙山。

它们广泛分布于宁镇山脉中段和西段。

(1)下统下青龙组(T1)岩性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以黄绿色页岩、泥岩为主,夹薄层微晶石灰岩。

中部为薄层微晶石灰岩与黄绿色页岩、泥岩互层。

上部为灰色块状微晶灰岩,内碎屑微晶灰岩及含生物微晶灰岩。

化石主要为菊石和瓣鳃类。

厚约200米,与下伏大隆组呈整合接触。

在湖山,龙潭青龙山东段等处,二叠系与三叠系可能有过渡层存在。

(2)中统上青龙组(T2)岩性可分三部分:

下部及中主要为薄层、中厚层微晶石灰岩含生物微晶灰岩和泥质微晶灰岩,夹内碎屑灰岩透镜体。

下部夹页岩,较上部分夹紫红色瘤状微晶灰岩及蠕虫状砾屑灰岩。

产菊石。

厚度一般在200~250米。

而龙潭一带则可达353.9米以上。

上部为白云化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及中、薄层微晶石灰岩。

一般厚达10余米。

上部地层中局部产出有厚数10米至200米硬石膏层,夹微晶白云岩。

(3)中上统黄马青群(T2+3)

命名地点在南京钟山黄马村。

岩性主要为灰紫、暗紫色钙质粉砂岩夹泥质微晶灰岩透镜体。

钟山剖面未见化石,厚度大于855.8米。

根据化石组合分析,黄马青群下部的地层应属中三叠世。

黄马青群底普遍有一层石灰岩质角砾岩存在,厚度由数10米至近200米。

成分队石灰岩外尚有石英砂岩及火成岩的角砾,与青龙群为不整合接触。

在龙潭镇南的范家塘地区,黄马青群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之上,还有一套厚约130米的灰及灰黑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地层,夹有可采煤层,产植物化石。

有人将一套地层称为范家塘组,现将其暂置于黄马青群上部,与钟山剖面的黄马青群上部的含灰黄色红砂岩及粉砂岩的一段地层相当,其时代应为三叠纪晚期。

9、侏罗系(J)

分三统,中下统为象山群,命名地点在南京南象山及北象山。

是陆相河流和湖泊沉积,分布于南京南象山、北象山、钟山及江宁县张冲村石佛庵一带。

象山群厚度大,出露不全。

在南、北象山其厚度大于1000米,在钟山大于670米,在江宁石佛庵大于170米。

上统为火山岩。

(1)中下统象山群(J1+2)

在南京南象山-北象山剖面中可分上下二个岩性段。

下段底部常有砾岩及石英砂岩或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底部石英砂岩中含较多长石。

中、上部为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韵律有煤层,为灰白及灰黄色,有时为灰黑色,富产植物化石。

厚度可达376米。

上段为灰白及灰黄色石英砂岩(底部为含砾石英砂岩)与紫红、暗紫、灰绿等色的粉砂岩及泥岩互层,未发现化石。

厚611.5米。

南京钟山象山群发育良好,唯上段顶部不全。

自下而上分为:

紫霞洞组、陵园组、西山寺组。

前两组与南、北象山的象山群下段相当,西山寺组可以与该地象山群上段一部分地层进行对比。

江宁县石佛庵象山群下段煤层可采。

象山群与下伏黄马青群呈假整合接触,有的地方(如南京西岗及栖霞山等地)为不整合接触。

(2)上统分为两组

云合山组(J

)本组仅见于本区周冲村及南、北象山的北坡。

主要为一套暗紫及黄绿色含火山碎屑的沉积岩,是火山喷发间隙的产物。

未发现化石。

周冲村发育较好,厚达204米左右。

岩性分三部分:

下部为暗紫、灰紫色凝灰质细砂岩及粉砂岩,夹凝灰质中粒砂岩及含砾凝灰质砂岩,其下见暗紫色粉砂岩夹黄色细砂岩。

厚60米。

中部为浅黄绿色凝灰质中、细粒砂岩与暗紫色凝灰质细砂岩互层,其下为杂色凝灰质砾岩,上面为暗紫色角砾凝灰岩,由长石晶屑(40%),安山岩屑(15%),玻屑(10%)及少量石英组成。

角砾为安山岩块(5%),胶结物为火山灰及氧化铁。

厚65.2米。

上部为暗紫或暗灰绿色凝灰质砾岩夹黄绿色含砾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砾岩的砾石由安山岩块(65%),安山岩屑(20%)以及少量长石晶屑,碎屑状石英及砂岩岩屑组成,胶结物为绿高岭土、绿泥石及氧化铁和少量火山。

含砾凝灰砂岩由安山岩屑(70%),长石晶屑(3~5%),少量石英及铁质组成,胶结物由碳酸盐、绿泥石、绿高岭土及火山灰组成。

厚79米。

本组与下伏象山群不整合接触。

大王山组(J

)标准剖面在安徽当涂大王山,在本区零星分布于汤山镇东南、仑山西南,镇江市北固山,上党镇东,大港镇固山及周冲村等地。

丹徒县大港镇固山剖面中总厚度大于990.7米,列举如下:

⑥灰绿色粗面质凝灰角砾岩,由粗面岩块(55%),岩屑(15%)及少量长英质晶屑组成,胶结物为火山灰(25%)(未见面)。

厚度大于450米。

⑤浅灰紫色粗面质角砾凝灰熔岩。

厚度为44米。

④灰紫色粗面质凝灰角砾岩(岩性同层⑥)。

厚为53米。

③灰紫色粗面岩。

主要由细小透长石和玻璃质组成。

暗色矿物呈斑晶出现。

厚度为8.7米。

②灰紫及紫色粗面质凝灰角砾岩和角砾凝灰岩互层,夹凝灰岩。

主要成分为粗面岩块,岩屑和火山灰。

厚为320米。

①灰紫色粗面岩。

斑晶由斜长石(主要为钾长石)和少量石英,针状暗色矿物组成(未见底)。

厚度大于115米。

从上述剖面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大王山组主要是由粗面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成;而另一些地区,如丹徒车家边-北塔山-横山的剖面,大王山组主要是由黄安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构成。

由于分布在不同地区,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有的认为英宽发岩类在下,粗面岩在上。

也有人认为两者可能是同期的。

本组与下伏云合山组未见直接接触关系,推断为假整合。

10、白垩系(K)

分二统四组。

下统在本区地表未出露。

仅据邻区江宁、溧水等地资料介绍。

上统为一套陆相红色岩系地层。

(1)下统分两组:

娘娘山组(K

)由一套碱性喷出岩组成,按喷发韵律及岩性可分三部分:

下部以灰黄及灰白色集块岩、灰紫色集块角砾岩为主,次为灰白及紫灰色角砾凝灰岩,夹紫灰色层凝灰岩。

中部上为浅灰微带肉红色碱性粗面岩,下为灰黄熔结角砾岩。

上部主要为深灰色熔结角砾凝灰岩,顶部为熔结凝灰岩,角砾较少。

该组出露厚度约为664米。

葛村组(K

)分布于邻区句容-溧水-高淳一带,岩性为砂岩、页岩或含火山碎屑的沉积岩层。

(2)上统分两组:

浦口组(K

)常出露于山麓或低矮丘陵地带。

可分二部分。

下部紫红及紫灰色砾岩为主夹有紫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砾石成分复杂,常因地而异。

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大小不一。

厚达100米以上。

上部以紫红色为主的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以及砂砾岩。

厚度大于100米。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本组下部以洪积和山麓堆积为主,中上部主要为河流及湖相沉积。

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赤山组(K)地表出露另星,多为第四系覆盖。

岩性主要为砖红色中厚层、厚层粉砂岩与薄层粉、细砂岩互层。

底部常具砾岩层,砾石成分以灰岩为主。

本组为河流及湖相沉积,暂定湖盆地边缘颗粒较粗,反之较细,厚度变化大。

汤山镇一带为30米。

与下伏浦口组可能为假合接触。

11、第三系(R)

第三系分为下第三系[包括古新统(E1)、始新统(E2)、渐新统(E3)]及上第三系[包括中新统(N1)和上新统(N2)]。

(1)下第三系在本区未见,但苏北广泛发育,称阜宁群,为一套砂页岩含油地层。

(2)上第三系分两组:

中新统洞玄观组(N1)仅出露在江宁县方山坡麓,呈环状分布,属洪积-湖相沉积。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棕褐色及灰白色粉砂粘土层、细砂层和砂砾层。

按沉积韵律可划分为六个旋迥。

下部物质较粗并有砂砾层透镜体,上部物质较细,有较多的钙质团块。

产化石:

安琪马(Anchitherium)。

上新统方山组(N2)仅见于江宁方山及汤山北射乌山顶。

方山剖面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下玄武岩)灰紫、灰黑色气孔状橄榄玄武岩与致密状橄榄玄武岩互层,夹薄层似鲕状玄武岩。

厚54.3米。

中部灰黄及黄褐色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细砂岩,凝灰质粗砂岩及层凝灰角砾岩。

厚11.1米。

上部(上玄武岩)黑色细粒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底部夹灰红及暗紫色集块角砾岩、集块岩及层集块凝灰角砾岩。

厚183.6米。

汤山北射乌山顶本组地层为气孔状玄武岩,气孔较粗大的与气孔较小的玄武岩互层,可见有辉石与橄榄石,其橄榄石已蚀变成伊丁石。

厚约15米。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12、第四系(Q)

第四系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

分布广泛,常形成阶地。

是一套疏松的陆相碎屑沉积。

(1)下更新统雨花台组(Q

分布于宁镇山脉西段长江两岸,常组成阶地。

在雨花台其岩性为含棕共同色粘土、砂及铁质的砾石层,砾石以石英、燧石为主,有少量火山岩、变质岩、赤铁矿、玛瑙等。

砾径以3~4厘米者居多。

圆度、扁度、球度均较佳。

可构成2~3沉积旅迥。

厚20米。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南京市菊花台的雨花台组剖面较好,厚9.6米。

介绍如下;

⑤微红色砾石层,厚度变化较大(0.6~2米),在某些地点尖灭或被冲刷掉。

④暗红色砂层,含细砾石,具单向韵律性斜层理。

厚度为0.5米。

③黄褐色松散砾石层,所含砂砾定向排列,大多数砾石长轴倾斜方向与斜层理相反,层叠瓦状。

砾石大小以2×4×4.5厘米及3×7×8.5厘米为主,扁平状,成分有石英岩、燧石、脉石英、石英砂岩、硅质灰岩、灰岩、各种火山岩、花岗岩、暗色脉岩及石英片岩等。

厚度为2.5米。

②黄暗色砂层,含细砾石,单向韵律性斜层理发育。

厚度为0.6米。

①灰白夹黄色疏松砾石层,含砂层透镜体,砂石成分与第③层发现的相同。

厚度为4米。

(2)中上更新统下蜀组(Q

分布广泛,常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