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600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docx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商都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东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3°08′—114°15′,北纬41°18′—42°09′,海拔高度1270米—1700米。

县境北部与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和镶黄旗接壤,南部与本市兴和县相邻,西依察哈尔右翼后旗,东靠化德县和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康保、张北、尚义县。

县域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108公里,全县总土地面积4284平方公里。

图1—1商都县区位图

商都县辖6镇4乡,即:

七台镇、小海子镇、十八顷镇、大黑沙土镇、屯垦队镇、西井子镇,大库伦乡、玻璃忽镜乡、卯都乡、三大顷乡。

共有18个社区,211个村委会,694个自然村,总户数14.2万户,总人口34.3万人。

其中乡村总户数11.2万户,总人口28.2万人。

县政府所在地为七台镇。

第二节自然条件及土地资源

一、气候与水文水资源

(一)气候条件

商都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太阳辐射强烈,日照资源丰富,气温年较差和月较差较大,无霜期短,平均84—123天,初霜期一般在9月上旬,终霜期出现在6月上旬,春季风大升温快,秋季降温剧烈,夏季温凉短促,冬季寒冷漫长。

据1960年—2013年气象资料,全年日照时数为2970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7%—73%;太阳年总辐射每平方厘米136.25千卡,作物生长季节(4—9月)太阳辐射每平方厘米87.37千卡;年平均气温3.1℃,极端最高气温35.9℃,极端最低气温-34.7℃,温度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全年≥10℃的有效积温平均为2075℃,全年平均降水量351.5毫米,降水年际间变化很大,年最大降水量588.4毫米,年最小降水量187.2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4—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5%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711.5—2500.2毫米,是降水量的4—9倍(图1—3,图1—4)。

图1—3商都县近10年≥10℃有效积温

商都县气候南北差异较大,依据由北向南气温、降水、无霜期、地形地貌等总体趋势,将全县划分为3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即北部风沙温凉气候区,包括大库伦乡的19个村委会,卯都乡的13个村委会,屯垦队镇北部的13个村委会,西井子镇北部的11个村委会,玻璃忽镜乡北部的5个村委会,共61个村委会。

该区域海拔1400—1600米,年平均气温1.8—2.5℃,,≥10℃有效积温1800—2000℃,无霜期90—95天。

中部丘陵山地温和气候区,包括西井子镇南部的19个村委会,屯垦队镇南部的16个村委会,玻璃忽镜乡南部的9个村委会,十八顷镇北部的12个村委会,三大顷乡的9个村委会,共65个村委会。

该区域海拔1400—1700米,年平均气温2.0—2.9℃,≥10℃有效积温2000—2100℃,无霜期95—100天。

南部滩川温暖气候区,包括七台镇的25个村委会和社区,小海子镇的28个村委会,十八顷镇南部的18个村委会,大黑沙土镇的29个村委会,共100个村委会。

该区域海拔1270—1400米,年平均气温3.0—4.5℃,≥10℃有效积,2100—2200℃,无霜期100—110天(详见表1—1)。

表1—1不同自然气候区域气候特点

自然气候区

全年降水量

(㎜)

6-8月降水量(㎜)

干燥度

(生长季)

年日照时数

(小时)

年平均大风日(天)

北部风沙温凉干旱区

280

<185

≥2.7

2870

≥75

中部丘陵山地温和次干旱区

300-320

185-200

2.6-2.4

2880

<70

南部滩川温暖半干旱区

340-360

>200

2.5-2.3

2970

<67

全县

351.5

235.7

2.5-2.3

2970

67

图1—4商都县近10年降水量

不同自然气候区域的耕地地力差别较大,北部风沙温凉干旱区地处县境最北部,是全县农牧分界线以北,气候寒冷干燥,风蚀沙化比较严重,耕地生产能力最低,是商都县退耕还林草的重点区域,该区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0.3%;中部丘陵山地温和次干旱区地处县境中部,地处全国农牧分界线南侧,气候温和干燥,风蚀沙化较轻,耕地生产能力居中,是商都县宜农宜牧区,该区域面积129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0.2%;南部滩川温暖半干旱区地处县境南部和东南部,热量和水资源条件较好,耕地生产能力最高,是商都县农业主产区,该区域面积169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9.5%。

商都县总的气候特点是高寒、高海拔、热量不足、干燥少雨、风大风多,但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雨热同期,积温的有效性高,有利于春小麦、春油菜、马铃薯和蔬菜等喜凉作物的生长发育。

然而,由于其大陆性气象显著,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影响了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尤其是干旱少雨,影响了化肥肥效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土壤矿化度,降低了土壤有效养分的供给能力。

主要气象灾害有春季和春夏之交的干旱,夏、秋的冰雹、洪涝,春秋季的霜冻,以及生长季节的低温冷害等。

(二)水文及水资源条件

1、水文地质

商都县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商都县地表水系不发育,境内分布有铜轱辘河、不冻河、五台河、六台河等较大的六条河流,均为季节性内陆河,常年流量甚小,雨季山洪暴发流量骤增。

如不冻河集水面积543㎞2,长达85㎞,根据不冻河水文站观察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流量为0.082立方米/时,基流模数为0.21立方米/年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1004立方米/时。

本县地表水系除铜轱辘河为由南向北流出境外,其余均由北向南流入商都盆地,最终注入察汗淖。

商都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据统计有42处之多,比较大的有察汗淖、二吉淖、潭家营淖、盐淖、红海子等,其中察汗淖最大,面积4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275米,为本县最低点,同时也是本县地表水与地下表的最终排泄地。

其它湖泊均为季节性集水洼地。

2、水资源开发和利用

(1)水资源特点及分布

商都县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大气降水少而集中,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潜水水位随季节而变化,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是受气候、岩性、地貌、地质构造及古地理沉积环境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其中潜水的形成与分布则主要受气候与地貌因素的影响,而深层承压水的形式则主要受岩性与古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的综合制约。

地表水主要是汛期产生的供水。

根据2002年对县内20多个乡村地下水样分析,按照国家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标准,多数是Ⅰ—Ⅲ类水,适用于饮用和工农业水源,部分为Ⅳ类水,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

个别组分指标超标,总硬度、氟化物,氯化物,需改水实施饮水安全工程。

按照国家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标准,经计算为较差的水,原因是因地下水色度,浑浊度、可见物等较差和Ⅳ—Ⅴ类水较多。

县北部章毛勿素、南部大红山、中部向阳村等地玄武岩区和县南部黑毛湾、黄龙洞山、小庙山、潭家营子及北部西井子、牌楼等地结晶灰岩,大理岩区,是基岩裂隙水较丰富地区,并且是早断裂富水带有利地区。

根据水利部牧科所《商都县水资源评价报告》等资料,商都县水资源构成如下:

全县地表水资源量为4383.11万立方米/年,现状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314.92万立方米/年。

全县地下水资源为9734.64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8181.61万立方米/年,占地下水总补给量12577.85万立方米/年的65.05%。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4117.75万立方米/年,可利用量为9496万立方米/年,其中地下水8182万立方米/年,地表水1314万立方米/年。

从商都县水资源的分布来看,地表水、地下水流向基本一致。

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集中在南部商都盆地和不冻河、十八顷河两岸台地。

南部商都盆地面积为1098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26%,而水资源可利用量占全县可利用量的65%。

中部(沿盆地北部边缘至察汗淖水系分水岭)面积为184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42%,而水资源可利用量占全县可利用量的32%。

北部(主要是向北流的铜轱辘河流域和部分山丘区)面积为1364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2%,而水资源可利用量仅占全县可利用量的12%(见表1—2)。

以上数据表明水资源分布是不平衡的,但水资源丰富区也是土地资源较丰富区,利于发展集中连片的井灌区,也有利于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灌溉基地,也利于发展当地优质高效特色的农业产品。

表1—2商都县水资源分布情况表

分布名称

面积(k㎡)

占全县面积%

水资源可利用量(万㎡)

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

全县合计

4284

100

9496.52

100

商都盆地

1098

26

5339.5

56

中部地区

1822

42

3022

32

北部地区

1364

32

1135.02

12

(2)水资源开发利用

商都县是乌兰察布市东北部地区水土资源较为丰富区,商都盆地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区,属察汗淖水系,河流有不冻河、六台河、五台河、十八顷河、公鸡河。

现有灌溉面积主要集中在这些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有小海子镇、十八顷镇及七台镇,是商都盆地的精华部分,其水资源开发早,特别是近几年发展了大面积的节水灌溉设施,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据牧科所水资源评价报告,近几年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商都县的中南部(包括商都盆地、中部南部地区)地下水水资源可利用量5971万立方米,占全县可利用量的73%,现已开发利用了4700万立方米,占可利用量的78.7%,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商都县北部和中部北部地区,地下水水资源可利用量2211万㎡,占全县可利用量的27%,现已开发利用了1160万㎡,占可利用量的52.5%,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二、土地资源概况

根据商都县国土、统计、农牧部门资料显示,2013年,全县土地总面积4284平方公里,合42.84万公顷,分为8个一级地类,32个二级地类。

一级地类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各类用地面积见表1—3。

表1—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类型

合计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及工矿工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

面积

(万公顷)

42.84

15.75

0.03

10.63

14.11

0.85

0.48

0.51

0.48

比例%

100

36.76

0.07

24.82

32.94

1.98

1.12

1.19

1.12

各类用地中,耕地面积最大,占总土地面积的36.76%,分布于全县10个乡镇。

其中旱地面积13.0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2.67%,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6个乡镇;水浇地面积2.7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7.33%,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七台、小海子、十八顷、大黑沙土4个乡镇。

其次是牧草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2.94%,分布于全县10个乡镇,其中中北部乡镇荒山荒坡、人工草地、河流两岸、以湖泊淖海四周为主,南部乡镇以人工草地、滩地、荒地和河流两岸为主。

第三是林地,占总土地面积的24.82%,分布于全县10个乡镇,中部、东南部乡镇以乔木林为主,灌木林次之,北部乡镇以灌木林为主,乔木林次之。

第三节耕地立地条件

一、地形地貌

商都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阴山东西复杂构造带和大兴安岭新华夏隆起带的交汇处,地貌类型多样,有山地,有丘陵,有平原,其中以浅山丘陵为主,面积为27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4.8%,有平原面积145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4%。

由于地形轮廓、高度、坡度和地表物质组成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其它自然诸因素都有很大影响。

(一)浅山丘陵

商都至十八顷一线以北,为阴山东延余脉组成的浅山丘陵区,浅山丘陵占本区总面积的81.3%,其余为山间盆地和丘间宽谷地,占18.7%。

全县的主要山脉,即麻黄山、青石脑包山、元宝山、大脑包山、铜顶山、双井子南山、马鬃山等都坐落在本区,山区海拔1500—1700米,相对高差50—200米,主要由不同时期的花岗岩、砂质泥岩、砂质岩组成,山脊多呈浑圆状、长恒状和长垅状,地形切割较强烈,河谷发育、顶部风化剥蚀严重,基岩裸露,土壤多为粗骨性灰褐土、粗骨性栗钙土和薄层暗栗钙土。

植被稀疏为低山干草原,盖度20%左右,地上地下水均不丰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但有利于大气降水渗入补给,一般不适农耕,只宜林、牧。

在浅山丘陵间分布较为宽阔的宽谷和盆地,主要有不冻河宽谷、乌尼格其河宽谷、铜轱辘河宽谷,以及章毛勿素、卯都、玻璃忽镜、八大顷等封闭或半封闭式山间盆地。

宽谷一般谷宽2—5公里。

盆地一般直径5—10公里。

主要岩性为第三纪时期的泥岩、砂质岩和现代沉积物。

土壤多为厚体暗栗钙土和草甸栗钙土。

草场多为低洼草甸草场,是区内地上地下水的暂时汇集地,土肥水条件较好,一般都适宜于农耕。

区内近东西向青石脑包山至双井子南山一线,由于地势高,海拔1740—1500米,不仅是全县的南北分水岭,而且是全县的低温带,此线往南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降低而温度逐渐升高,往北至章毛勿素、八股地北部,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温度也比较高。

同时,分水岭以北由于地势南高北低和气候的影响,在山地的北坡,还堆积着约150万年以前,从内蒙古高原长期风蚀搬运来的河湖相沉积砂砾层,由于近期垦荒过度,目前已呈现多样的风蚀和沙化地貌。

(二)平原

商都至十八顷线以南,是一第三纪沉降盆地,通称商都盆地,海拔1270—1400米,区内河流湖泊较多,是全县最大水系—察汗淖水系以及盐淖水系、碱海子水系的归宿地。

境内分布着大、小河流10余条,较大的天然湖淖20余个,其中察汗淖面积最大,为41平方公里。

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主要地形有波状高平原,山前倾斜平原,河流冲击平原和湖积平原。

主要岩性有砂岩、砂砾岩、泥岩以及这些岩类的湖积物和洪积—冲积物。

区内地上地下水丰富,土壤类型多样,波状高平原分布着不同厚度的暗栗红土,山前倾斜平原和河流二、三级阶地分布着不同厚度的暗黄沙土,低平洼地、河流一级阶地分布着草地栗钙土或草甸土。

草场多为低洼草甸草原和丘陵干草原。

比较适于发展种植业生产,目前,也是全县粮、油主要产区。

全县耕地面积157509.35公顷,其中位于浅山丘陵区的丘间洼地面积21176.7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3.44%;丘坡面面积99747.5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3.33%;位于滩川区的平地面积36578.0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3.22%。

在丘间洼地、丘坡面耕地中1—3级宜农耕地面积61800.37公顷,占该级别面积的51.11%;4—5级中低产田59123.93公顷,占该级别面积的48.89%。

在平地中1—3级宜农耕地36202.86公顷,占该级别面积的98.97%;4—5级中低产田375.15公顷,仅占该级别面积的1.03%,详见表1—4。

表1—4不同地形不同地力等级耕地分布

单位:

公顷

地形不为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全县合计

平地

9807.74

20826.23

5568.89

375.15

0

36578.01

%

26.81

56.94

15.22

0.01

0

23.22

丘间洼地

3292.79

2185.37

9233.79

5696.11

768.74

21176.79

%

15.55

10.32

43.60

26.90

3.60

13.45

丘坡面

4910.63

11533.58

30644.21

32191.02

20468.06

99747.50

%

4.92

11.56

30.73

32.27

20.52

63.33

全县合计

18011.16

34545.18

45446.89

38262.28

21236.80

157509.35

综合分析不同地形地貌耕的质量状况,平地较好、丘间洼地中等、丘坡面较差。

二、成土母质

商都县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石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成土母质类型有:

第三纪红棕色或桔黄色砂质泥岩、白垩纪黄褐色砂砾岩和不同时期的花岗岩等,分布较为广泛。

此外,零星分布有不同时期的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泥岩、砂岩、玄武岩、千枚岩、板岩等基岩的风化物。

(一)残积物和残积—坡积物

是山地、丘陵和高平原上的砂质泥岩、砂砾岩和花岗岩及部分玄武岩、千枚岩和板岩等基岩原地分化物和分化后经重力搬运堆积的产物,由于外力作用以侵蚀为主,而近代侵蚀尤其强烈,使在残积和残积—坡积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土体薄、质地粗,这类土壤主要分布在商都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南部也有零星分布。

(二)湖积物和洪积—冲积物

由各类残积物和残积—坡积物经过外力搬运(主要是流水的搬运)沉积而成。

一般从洪积扇顶端到扇缘地带。

沉积物的质地由粗变细,以砂质为主或砂粘交错质地类型。

主要分布在河谷两岸,山前倾斜平原和湖滨平原。

土壤类型的发育与成土母质关系极为密切,不同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和生产力,并各自具有不同的利用方向。

例如:

不同时期的花岗岩风化物的残积—坡积母质上主要发育的是砂砾质薄、中体和沙壤—轻壤薄、中、厚体暗黄黑土,土层为薄体、中体的肥力较低,适宜于发展林、草业,厚体的肥力中等,适宜于发展农业。

在第三纪棕红泥岩母质上发育的不同质地、不同厚度的暗栗红土,土层为薄体的肥力较低,适宜于发展牧草业,中体、厚体的肥力中等适宜于发展农业生产。

在白垩纪黄褐色砂砾岩母质上发育的是不同质地和厚度的暗棕黄土,土层为薄层、中层的肥力较低,适宜于发展林、草业,厚层的肥力中等,适宜于发展农业生产。

在杂岩类洪积—冲积母质上发育的是暗黄沙土和草甸栗钙土。

这类土壤一般肥力中等或较高,比较适宜于发展农业生产。

盐化草甸栗钙土主要分布在低洼地、一级阶地和部分扇缘地带的杂岩类洪积—冲积母质上。

这类土盐碱化程度较高,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可作物牧草地,详见表1—5。

表1—5不同成土母质不同地力等级耕地分布

单位:

公顷

成土母质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全县合计

残坡积物

857.39

935.88

8907.67

14783.75

16418.66

41903.37

%

2.05

2.23

21.26

35.28

39.18

26.61

冲洪积物

16961.81

33405.22

35587.28

17797.69

2374.39

106126.39

%

15.98

31.48

33.53

16.77

2.24

67.38

黄土状母质

191.96

204.07

951.92

5680.84

2443.74

9472.54

%

2.03

2.15

10.05

59.97

25.80

6.01

全县合计

18011.16

34545.18

45446.89

38262.28

21236.80

157509.35

三、坡度

耕地坡度的大小是决定山地丘陵区耕地力的重要因素,坡度大,不仅影响机械化作业,而且土层薄,易发生风蚀、水土流失等,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降低。

随着坡度加大,耕地的各项指标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商都县累计退耕还林草10度以上的坡耕地达4万公顷。

四、侵蚀状况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是造成耕地土壤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商都县土壤侵蚀主要有风蚀沙化侵蚀和水力侵蚀两种类型。

全县风蚀沙化面积10.35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4.16%,其中风蚀面积9.54万公顷,沙化面积0.81万公顷。

耕地中风蚀、沙化面积1.81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1.50%,其中轻度风蚀、沙化面积1.27万公顷,中度风蚀、沙化面积0.54万公顷,重度已退耕。

主要分布在大库伦、西井子、卯都3个乡镇,面积1.17万公顷,占耕地中风蚀、沙化面积的64.9%。

中部、南部的屯垦队、玻璃忽镜、十大顷、七台4个乡镇也有程度不同面积的风蚀沙化分布。

商都县耕地土壤水力侵蚀主要以不冻河、十八顷河、铜轱辘河流域的浅山丘陵区的坡耕地比较严重,平原区的水力侵蚀比较轻微。

全县耕地水力侵蚀面积3.58万公顷,其中准侵蚀区0.53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14.9%,轻微侵蚀区1.99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55.5%,较轻侵蚀区1.06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29.6%。

造成土壤侵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干旱少雨,大风天气多,而且风大风强。

二是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严重,使草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减弱。

三是大规模开垦耕地。

上世纪50—70年代,为了争取粮食产量,开展了毁草开荒、陡坡开荒运动,加之顺坡耕作等不合理耕作方式,导致土壤侵蚀逐渐加重。

第四节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概况

一、农村经济概况

商都县是乌兰察布市农业大县,也是人口大县。

据2012年统计资料,全县农耕地面积15.75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0.37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7.53万公顷。

总户数14.2万户,总人口34.3万人,其中乡村总户数11.2万户,乡村总人口28.2万人,占总人口的82.12%。

目前,在村种地户数4.43万户,人口12.33万人,从业人员8.12万人。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1.28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6.14%。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6.9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48%,牧业产值14.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42%。

全县全年财政总收入1.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7元。

二、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农业发展历史

商都“昔属蒙荒”,从1915年商都“设治招垦”后,“汉人移此垦荒者”,才“始日渐加”。

商都1918年建县,1962年7月由河北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商都从设治招垦到现在仅百余年时间,已由牧区演变为旱作农区。

如今农业构成以农作物种植为主,主要作物有马铃薯、小麦、玉米、莜麦、胡麻、菜籽、蔬菜等。

其次为畜牧业,主要畜禽种类有牛、马、羊、猪、鸡、兔等。

解放后,林业从无到有,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松、灌木等。

新中国成立前后(1949年),全县总户数3.51万户,总人口19.28万人。

其中农业户数3.40万户,农业人口14.67万人,劳动力5.88万人。

耕地面积9.82万公顷,其中水浇地面积18.27公顷。

农作物播种面积8.11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69万公顷,总产量4.76万吨。

工农业总产值497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887万元。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1980年),耕地面积达到21.95万公顷,是1949年的2.2倍,其中水浇地面积0.43万公顷,是1949年的235倍。

农作物播种面积14.79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12.17万公顷,总产值3.76万吨。

工农业总产值1774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703万元。

2010年耕地面积15.76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7.23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5.37万公顷,总产量8.12万吨。

以5年为一个时段,商都县1950—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粮油单产和总产量见图1—5至1—9。

图1—5商都县历年农作物播种面积

图1—6商都县历年粮食播种面积

图1—7商都县历年粮食总产量

图1—8商都县历年马铃薯、小麦播种面积

图1—9商都县历年马铃薯、小麦总产量

商都县的农业生产发展可概括为4个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以解决自食为主的自然经营。

这一阶段经历了三年恢复期(1950—1952年)和“一五”时期(1953—1957年),农业生产主要以开垦耕地、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技术力量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