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601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docx

第1章精神障碍的征象与症状

第一章

精神障碍的征象和症状

 

精神科医生需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能力。

第一种能力通过病史采取和精神检查客观而准确地收集临床资料,并能将这些材料以系统而均衡的形式加以组织。

另一种能力是把每个病人视为独特的个人并对这个人能有直觉的理解。

第一种能力有赖于医生的临床技能和有关临床现象的知识。

第二种能力则有赖于医生对人性的理解,和过去从其他病人得到的经验,从而能洞察眼前病人的感受和行为,以及既往生活经历如何对他产生影响。

这两种能力可以在倾听病人诉述中和向较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学习中得到发展。

对于培养第一种能力,教科书能提供信息和描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

本章着重第一种能力,并不意味着直觉的理解不重要,而只是由于后者不可能仅仅并直接从教科书里得到。

检查病人的技能,取决于对怎样给症状和征象下定义有可靠的知识。

没有这种知识,精神科医生便难免将现象错误归类,从而做出不正确的诊断。

因此,本章首先讨论这些定义,以后再描述病史采取和精神状况检查。

精神科医生一旦引出症状和征象,他就必须确定这些现象在多大程度上与在其他精神科病人所观察到的某种样式相符合。

换言之,他要确定此病人的临床相跟已知的某种综合征是否符合。

而这种判断要求他把对病人现状的观察和对病史的了解结合起来才能做到。

确认为某综合征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推断预后和选择有效的治疗。

这样做是在指导精神科医生把若干类似病人的原因、治疗和结局的知识积累起来构成相互关联的整体。

诊断将在第四章和分类一起讨论,此外在涉及各种不同精神科综合征的以后诸章中也会谈到。

由于本章主要讨论精神障碍症状与征象的定义和描述,它比起其他各章较为难读。

作者建议读者可分两阶段来学习本章。

第一次阅读主要是讨论部分和常见症状的一般性了解。

第二次阅读再集中于定义的细节以及较少见的症状和征象。

第二次最好把阅读与具有相关征象和症状的病人进行晤谈结合起来。

本章有很多例子,且几乎都同样适用于女人和男人。

这就引起所述事实如何体现在人称代词使用上的问题。

我们决定,在整个这本书里,代词‘他’的意义和‘他’或‘她’相同。

这原是久已公认的约定,只是现在似乎不时髦了,人们已经改用“他/她”。

“他/她”显得有些累赘,一些地方用他而另一些地方用她有时则带有人为的随意性,所以本书一律用他代替。

我们希望读者能接受我们的用法,这种用法丝毫不表示对妇女的权利和特殊需要缺乏关注,不论他们是病人还是专业人员。

第一节一般问题

在叙述各种临床现象前,先介绍下面一些有关症状和征象的研究方法以及描述它们的术语这样的一般问题。

一、精神病理学

对异常精神状态的研究称为精神病理学,此术语包括对同一对象的三种不同性质的研究途径。

(一)描述性精神病理学

这一研究途径也称为现象学,它是对异常精神状态的客观描述,且尽可能避免先入之见和各种理论。

旨在阐明病理的内心体验的主要性质,并理解每位病人的患病体验。

这种精神病理学的方法只涉及意识的体验和可观察的行为的描述。

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兼哲学家KarlJaspers。

他的经典著作《精神病理学概论》1913年出版德文第一版,迄今仍不失为对这一领域最全面的讨论。

德文第7版(1959)已有Hoenig和Hamilton的英译本(1963)。

本章主要涉及描述性或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

(二)精神动力学的精神病理学

这一研究途径源于精神分析的研究。

如同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一样,它也始于病人对自己内心体验的描述和医生对其行为的观察;然而与之不同的是它不限于单纯描述,而是根据患者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它们是‘无意识的’)来寻求对异常精神现象根源的解释。

两种研究途径的差异可通过对被害妄想的不同阐释来说明。

在描述性精神病理学,妄想被描述并阐明其与正常信念以及诸如强迫观念之类其他形式的异常思维之间的区别。

同时,还描述有妄想者的内心体验,例如伴随的恐惧和忧虑。

与之相对,精神动力学则视妄想为无意识精神活动包括压抑与投射机制出现于意识之中的证据(见189页)。

精神动力学对抑郁病理状态的解释归纳于专栏1.1,可视为这一途径研究精神病理学的实例。

专栏1.1抑郁的精神动力学研究

-----------------------------------------------------------------------

精神动力学对抑郁的研究始于对悲恸作为丧失的正常反应的观察。

缺乏客观可证实的丧失时的抑郁则被认为源于某人的内在精神象征或某种期望结局的丧失(‘目标’的丧失)。

Freud对抑郁者的自责作如下的解释,他提出抑郁者对于这个人或目标往往存在混合感情,当爱和愤怒交织在一起时,很难责备失去的人(例如,由于已经离去),于是愤怒转为自责。

精神动力学有时进一步解释当前的丧失反应是如何从童年发展而来。

例如,MelanieKlein将这种反应追溯到童年早期,婴儿因挚爱的母亲短暂离去而产生的第一次愤怒体验。

Klein提出如果在这种发育早期冲突的情感不能调和,会导致成年期对抑郁症的易感性。

(三)实验精神病理学

这一研究途径除了对异常现象进行描述之外也要寻求对异常现象的解释。

不过解释采用通过实验能证实的心理过程,而非精神动力学的精神病理学中提到的无意识过程。

研究异常现象使用神经科学方法,包括脑成像和认知心理学。

尽管实验精神病理学也涉及症状产生的原因,但对它们已做的研究都必需在具有该症状的综合征中进行;因此,实验精神病理学的研究结果将在相关的临床综合征的章节中提到。

例如,由于焦虑的实验精神病理学研究主要是通过焦虑障碍的患者进行的,其结果便在这些障碍的章节中加以描述。

记忆的实验精神病理学是唯一例外,由于涉及几种精神障碍,因此在本章稍后部分作为实验研究的例子予以介绍。

二、用于描述症状的术语

(一)症状的形式与内容

在描述精神症状时,将形式与内容加以区分是有益的。

其区别用一个例子就能很好的说明。

如果一位患者称其独处时,听到有声音说他是同性爱,该体验的形式是听幻觉(即缺乏外在刺激时的知觉-见下文),而其内容则是他是同性爱的陈述。

第二位患者可能听到声音讲要杀死他,形式仍然是听幻觉,但内容则有别于前一名患者。

第三位患者可能反复体验到他是同性爱的强迫观念,但认识到这些是不真实的,该例内容与第一例相同(均涉及同性爱),但形式不同,属强迫思维。

症状的形式有助于诊断。

内容尽管对诊断帮助不大,但对处理往往非常重要,例如妄想的内容可能提示患者会攻击假想的迫害者。

(二)原发与继发症状

原发与继发是描述症状的常用术语,可惜却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意义是时间上的,原发意味着首先发生,继发则表明随后出现;第二种意义是因果关系上的,原发说明直接起源于病理过程,而继发则来自对原发症状的反应。

这两种含义通常是一致的,因为直接起源于病理过程的症状通常会先出现。

然而尽管随后出现的症状多为第一个症状的反应,但它们并非总是如此,也有可能是病理过程的直接结果。

原发和继发这两个术语更多的被用于时间意义上,因为这不涉及因果关系的推测。

然而许多患者往往不能清楚地描述其症状发生的先后顺序。

在这些情形下,当一个症状看似对另一症状的反应时也被称为继发(此处含有因果意义),例如受到迫害者跟踪的妄想是对听到的责骂声音的反应。

三、单个症状的意义

精神障碍的诊断有赖于一组确定的症状(综合征)的出现。

几乎任何单个的症状均可见于健康人,即使像幻觉这样通常被视为精神障碍的特征表现,有时也可能偶尔短暂地被健康人体验到。

例外的是明确而且持久的孤立的妄想通常被视为精神障碍存在的证据—偏执障碍(见本书第十三章)。

不过一般而言,单个症状的发现并非精神障碍的证据,但它提示应彻底探察精神障碍的其他症状和征象,必要时需反复进行。

四、病人的体验

症状与征象仅仅是精神病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

它还涉及患者对疾病的体验,以及精神疾患改变患者对自己的认识、对未来的希望和他对世界的看法等方面。

抑郁障碍对一个生活得满足愉快而且人生理想多已实现者和那些备尝艰辛尚在憧憬未来成功的人,导致的影响可能截然不同。

要从这一角度理解患者对精神障碍的体验,精神科医生必须了解患者如同传记作家了解他的传记主人那样。

这一了解方式有时也被称为传记研究法。

这不是能轻易地从教科书中学到的东西,最好的学习是花时间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述。

精神病学家可受益于阅读传记和文学作品,这些可提供有用的洞察力用以深入儿童期和整个人生经历塑造人格的方式以及导致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反应方式的诸多差异性。

五、精神病理学的文化差异

尽管精神症状的形式在广泛的不同文化中大致相同,然而暴露在医生面前的症状仍存在文化差异。

例如来自印度次大陆的抑郁障碍患者很少像欧洲患者那样诉说情绪低落,而更可能诉说躯体症状。

症状的内容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也有差别,如来自某些非洲文化的人,其妄想多涉及妖魔,而欧洲人则很少有这类妄想。

文化差异还影响患者对疾病的体验。

在某些文化中,精神障碍被归咎于巫术所致,这一信念增加了患者的苦恼;在有一些文化中,精神疾病被看作奇耻大辱而成为患者婚姻的阻碍。

在这样的文化中,疾病对患者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对他将来的影响与生活在对精神障碍较能容忍的社会里的患者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节症状和征象的描述

一、心境障碍

精神病学中,有两个术语常用来描述情绪状态-心境和情感。

它们常相互替代使用,但如今心境一词更常用,因为它被一些主要的分类系统所采纳。

在精神障碍中,心境异常可表现为三种方式:

●心境的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心境较正常或多或少出现波动;

●心境与患者的思维、行为和当前的处境不相协调。

1.心境性质的改变

这类改变可能趋向焦虑、抑郁、情绪高涨、易激惹和愤怒。

任何这类改变都可能与患者的生活事件相关,但并无明显原因也可能出现。

心境性质的改变常伴有其它症状与征象,例如焦虑的增加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和肌张力增高;而抑郁状态则常伴有悲观的先占观念和精神运动性迟缓。

2.心境波动方式的改变

正常心境的波动常与其处境和一些先占观念有关。

而在异常情形下,心境虽仍可继续随环境而波动,但这种波动可超过或低于正常水平。

波动增大称为心境不稳;波动非常大有时称为情绪失禁(emotionalincontinence)。

波动减弱时则称为迟钝或平淡;严重的平淡有时也称为情感淡漠(apathy,注意该词与非专业含义不同)。

心境的变化也可能与个人的处境和思想不一致。

例如,一个正常人当想到丧失性事件的时候会感到悲伤。

在某些精神障碍时,心境不协调,即与患者当前的处境和想法不匹配。

例如患者可能显得情绪高昂,甚至可能笑着讲述自己母亲的死亡。

不过这种心境不协调须同显示紧张不安的尴尬笑容相区别。

有时患者在通常会引起情绪反应的处境没有情感表现,这种情况称为心境平淡。

临床联系心境的障碍可见于许多精神障碍,它们是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核心特征,也常见于强迫障碍、进食障碍、物质诱发的障碍、谵妄、痴呆和精神分裂症。

(一)焦虑

焦虑是对危险的正常反应。

不过当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危险的威胁不相称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则为异常。

焦虑心境常伴有躯体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以及其它精神症状。

所有这些症状与其它哺乳动物面对猎食者这样的险境,准备逃逸、躲避和搏斗时的状况相似。

轻到中度的焦虑可提高大多数行为表现,但过高的焦虑水平会起干扰作用。

焦虑反应的构成详见本书第九章,这里归纳如下:

精神成分主要感受为恐惧和忧虑,伴有紧张不安、注意范围专注于危险源、一些烦恼的念头、警觉性增高(伴有失眠)以及易激惹(容易被激怒)等。

躯体成分肌紧张和呼吸频率加快。

如果这些改变不伴有躯体活动,可能体验为肌紧张性震颤,或者过度换气的结果(如头晕,见220页)。

自主神经成分心率加快、出汗增多、口干,以及急于排尿或排便等。

对危险的回避恐惧(phobia)一词用来描述习惯性的回避某种情景超出了危险的程度。

恐惧症是对特殊物体或场景的持久的、不合情理的害怕并想要回避。

害怕与客观的威胁不成比例,并且患者也能认识到这一点。

引起恐惧的物体包括动物如狗、蛇和蜘蛛,以及自然现象如雷鸣。

恐惧的场所则包括高处、人群以及空旷的地方。

有恐惧症状的患者不仅在见到那些物体与场所时出现焦虑,而且一想到它们就可引起焦虑(预期性焦虑)。

临床联系恐惧常见于健康的儿童,到了青少年和成年期逐渐减少。

恐惧症状可见于各种焦虑障碍,而是恐惧障碍的主要特征(见226页)。

读者应注意恐惧症这一术语有时也会用来特指不伴回避行为的过度害怕,如“疾病恐惧症”和“身体变形恐惧症”。

恐惧症的进一步讨论详见226~237页焦虑障碍。

(二)抑郁

抑郁是对丧失或不幸遭遇的一种正常反应。

如果与其所遭受的不幸不成比例或持续过久,这种抑郁则为异常。

抑郁心境常常伴有其它改变,尤其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责和悲观想法。

悲伤的人具有特征性的表情,如口角下垂、眉头紧蹙以及弯腰弓背、灰心丧气的姿势。

某些抑郁患者的警觉水平降低,而另一些患者则因警觉性增高而随之感到紧张不安。

抑郁可见于许多精神障碍。

它是抑郁障碍的确定特征(见第十一章),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焦虑与强迫障碍以及进食障碍。

抑郁心境及伴随的改变详见272~274页心境障碍。

(三)情绪高涨

愉快心境的研究较抑郁心境少。

情绪高涨是指极度心情愉快,就像抑郁一样,常伴有其它一些改变,如自信心增强和自我感觉良好、活动增多以及警觉水平提高。

后一种体验通常是愉悦的,但有时则为坐立不安的不愉快感。

情绪高涨多见于躁狂症或轻躁狂症。

(四)易激惹和愤怒

易激惹是一种易于发怒的状态。

易激惹和愤怒均可见于多种障碍,因此它们的诊断价值不大。

然而这两种情形对于患者的处理十分重要,如果存在,应立即对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危险性进行评估(见55页)。

易激惹和抑郁可见于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痴呆以及酒精或药物中毒。

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

二、知觉障碍

(一)知觉与表象

知觉是事物通过感觉器官被觉察到的过程。

这并非是对来自感官资料的直接觉察,因为这些资料经过了认知过程的作用被重组,并提炼成型。

知觉可以被注意也可被忽略,但它不可能通过意志的努力而终止。

表象也是对知觉对象的觉察,不过此时所觉察的对象不是来源于感觉器官,而是产生于内心。

表象可通过意志努力唤起和终止。

表象缺乏知觉所特有的现实感,因此健康人能很容易区分这两种体验。

少数人可体验到遗觉象(eideticimagery),这种视觉表象的强度与细节十分逼真,具有类似知觉那样的“摄影”性质,虽然在其它方面它有别于知觉。

表象通常随着知觉过程的开始而终止。

偶尔表象也会在知觉(如果它很模糊并缺乏结构)出现时持续存在。

这种表象称为“幻想性错觉(pareidolia)”。

知觉强度和性质的改变

知觉的强度和性质均可发生变化。

焦虑的人感觉体验较平常强烈,例如对噪音异常敏感。

躁狂患者的知觉较平常更为强烈和生动,抑郁患者的知觉体验则显得迟钝、缺乏生气。

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如食物有苦味);或以不同寻常的方式产生知觉的扭曲(如鲜花闻起来有焦肉味)。

(二)错觉

错觉是对外界刺激的错误知觉。

它出现于对刺激的一般感受水平降低或者注意未集中于相关的感觉形态时。

比如在黄昏时乍一看可能将灌木的轮廓误认作人形,然而若注意到轮廓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错觉也可发生在意识水平降低时,如谵妄等。

谵妄病人在光线充足时也会出现错觉,虽然更多见于照明不足时。

不管是处于健康还是谵妄状态下,焦虑的人更易出现错觉。

因此在幽暗的小巷中,心怀恐惧者比镇静自若的人更可能将灌木的轮廓误认作人形。

(三)幻觉

幻觉是没有外在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官而出现的一种知觉体验。

与错觉不同之处在于这种体验来源于外界或体内(而不是想象的)。

幻觉也不能随意终止。

尽管幻觉一般提示某种精神障碍,偶尔也见于健康人,通常出现于入睡时(入睡前幻觉)或者刚醒时(觉醒前幻觉)。

这两种幻觉可以是视觉的或听觉的,后者有时表现为听到有人唤其名。

这类幻觉常见于发作性睡病的患者(见440页)。

某些新近居丧者可出现与逝者有关的幻觉体验。

此外,幻觉还见于感觉剥夺、外周性失明或耳聋者、偶尔见于影响视觉通路的神经疾患、颞叶癫痫和CharlesBonnet综合征(视觉通路疾病所致的视幻觉)。

假性幻觉

此术语指那些类似幻觉但又不完全符合其定义的体验。

它有两种不同含义,分别与其两个不符合幻觉定义的特征相对应。

第一种含义指假性幻觉是一种与幻觉不同的知觉体验,对患者而言它不代表外界真实世界,感知的事物似乎位于内心而非外在空间。

就这一点而言假性幻觉与表象相似,然而不同的是它不受主观意志左右而消失。

假性幻觉的第二个含义指感觉体验似乎源于外界,但显得不真实。

Taylor(1981)建议用不同的术语将这两种含义区别开:

●“表象性”假性幻觉指那些源于内心的知觉体验

●“知觉性”假性幻觉指那些定位于外界但知道其非真实的知觉体验

这两个术语尽管合乎逻辑但并未能广泛使用。

假性幻觉的这两种定义都难以应用于特定的病例,因为患者很少能详尽地描述他们的体验。

然而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未能分辨假性幻觉并不十分重要,因为两种类型均无诊断意义。

只要能确定这种体验是否为幻觉就已足够。

如果不是幻觉,就应详细地加以描述而不需标明是哪种假性幻觉。

更详细的讨论可参考Hare(1973)、Taylor(1981)以及Jaspers(1963,68~74页)和Sedman(1966)等人的著作。

幻觉的类型

幻觉可根据其复杂程度和所属感觉类型来描述(见表1.1)。

要素性幻觉指听到敲击声、口哨声和看到闪光等;而复杂性幻觉指听到说话声、音乐声或者看到面容和场景等。

 

表1.1幻觉的描述

根据复杂程度

要素性幻觉

复杂性幻觉

根据感官类型

听幻觉

视幻觉

味幻觉和嗅幻觉

躯体幻觉(触幻觉与深层幻觉)

根据特殊性质

听幻觉

第二人称幻觉

第三人称幻觉

思维鸣响

思维回响

视幻觉:

域外幻觉

自视性幻觉

反射性幻觉

入睡前幻觉和觉醒前幻觉

幻觉可以是听觉的、视觉的、味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或深感觉的。

听幻觉可以是噪声、音乐或言语(幻觉性‘言语’有时也称为言语幻听)等。

讲话的语声或清晰或模糊;内容可以是单词、短语或语句。

语声可能直接向患者讲话(第二人称幻听),或多人相互谈话,以“他”或“她”谈论患者(第三人称幻听)。

有时患者诉说语声提前讲出他随后将要想到的事情。

有时语声说出他正在想的内容(思维鸣响,Gedankenlautwerden)或者紧接其思想后重复他的想法(思维回响,échodelapensée)。

视幻觉也可以是要素性的或复杂性的。

所视之物的大小可能正常也可能异常,如果是后者更可能是比通常相应的真实知觉为小。

侏儒形象的视幻觉有时称为小人国幻觉(lilliputian)。

偶尔一些患者描述位于视野之外的奇特视幻觉体验,多在头的后方(域外幻觉)。

嗅幻觉与味幻觉往往同时出现,通常是使人难受的气味和味道。

触幻觉有时称为皮肤幻觉,可能体验为被触摸、针刺或者扼住感。

也可体验为皮肤下物体的移动,患者可能认为是昆虫、蠕虫或其它小生物在组织内钻洞。

深感觉的幻觉可体验为内脏被牵拉或扩张感,或者受到性刺激或电击。

自视性幻觉指患者看到自己的身体投射到外界空间的体验,多在自己面前,为时短暂。

类似的体验偶尔也见于精神健康的人处在感觉剥夺时,称为离体体验;或见于濒临死亡的事故或心脏病发作时,称为濒死体验。

自视性幻觉偶尔见于某种精神障碍,通常与颞叶癫痫或某些器质性脑病有关(详见Lukianowicz1958与Lhermitte1951)。

极少见的情况是患者坚信自己存在替身(doppelganger)。

反射性幻觉用于描述一种少见的状况,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引起另一感官的幻觉,如音乐声诱发视幻觉。

可见于服用LSD之类药物后,偶见于精神分裂症。

入睡前幻觉与觉醒前幻觉分别发生于入睡和觉醒的刹那间。

如果见于健康人,多持续短暂且呈要素形式,如听到铃声或叫人的名字,通常此时当事者会突然醒来并认识到该体验的性质。

发作性睡病患者常出现此幻觉,较健康人入睡和刚醒时的这类体验持续时间长些且较复杂。

知觉被赋予异常的含义

人们对所感知的事物赋予一定的含义。

在某些精神障碍中正常知觉可能赋与某种异常的含义或重要性,此即妄想知觉。

妄想知觉属于思维障碍而非知觉障碍,故将它与其它思维障碍一起讨论(见15页)。

与诊断的联系

幻觉可见于严重的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及解离状态,有时也见于健康人。

因此幻觉的发现本身对诊断帮助不大,不过下述几种幻觉有重要诊断价值。

听幻觉的形式与内容均有助于诊断。

在噪声、音乐以及言语等几种类型的幻觉中,只有清楚地听到对患者讲话或是谈及患者的语声才有诊断意义。

如前所述,相互交谈,以他或她谈及患者的第三人称幻听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

这些声音可能是对患者的意向(如“他想与她做爱”)和行为(“她正在洗脸”)的评论。

第二人称幻听则表现为针对患者的讲话(如“你就要死了”)或向患者发布命令(如“打他”)。

这些症状本身并不指向特定的诊断,但其内容,尤其是患者的反应则可能有诊断意义。

例如含贬损内容的声音(如“你是失败者,你真缺德”)提示有严重的抑郁障碍,尤其是当患者认为这些评价是正确的时候。

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多对这样的评论表现出愤怒。

提前说出、回应或重复患者想法的声音也提示精神分裂症。

视幻觉通常提示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可能性,虽然也见于某些严重的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和解离性障碍。

幻视的内容几乎没有诊断意义。

味幻觉与嗅幻觉均较少见。

它们可见于精神分裂症、严重抑郁障碍、颞叶癫痫和侵及嗅球或其传导通路的肿瘤。

触幻觉与躯体幻觉没有多大诊断意义,尽管少数特殊类型可能提示某些特定的精神障碍。

例如性交幻觉提示精神分裂症,特别是以特殊的方式解释(如与迫害者性交);皮下昆虫爬行感见于可卡因滥用者,偶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这一术语包括4组不同的现象(见表1.2):

●特殊类型的异常思维,即妄想和强迫思维

●思维进程障碍,即思维数量与速度的异常

●思维形式障碍,即思维联结方式的异常

●有关思维‘据有’(“possession”ofthoughts)的异常信念思维‘据有’是指对本人的思维属于自己的正常感知。

表1.2思维障碍

特殊类型的异常思维

妄想

强迫观念(见19页)

思维进程(速度与紧迫)的障碍

思维形式(把思维联结在一起)的障碍

有关思维据有的异常信念

先讨论上述四种异常现象的第2种与第3种。

(一)思维进程障碍

思维进程障碍为思维的量与速度的改变。

思维奔逸表现为观念异乎寻常的丰富多变,快速地通过脑中;思维贫乏时患者思维很少,且单调少变,在脑中进程缓慢。

前者见于躁狂状态,后者则见于抑郁性障碍,两者均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阻断

有时思维进程突然中断,患者感到脑中一片空白,而旁观者注意到患者的言语突然停顿。

较轻程度的这种体验颇为常见,尤其在疲倦和焦虑的人中。

思维阻断时这种中断是突然、明显和反复的,患者体验到脑中突然、完全是空白。

思维阻断是一个重要的症状,因为它强烈提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故有必要在确定其存在时才作记录。

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言语突然中断,如突然的注意分散、疲乏和焦虑。

如果患者用不同寻常的方式解释这种体验,例如他说他的思维被其他人抽走了,则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更大。

(二)思维形式障碍

通常根据患者的言语和文字来判断是否有思维形式障碍(也称为形式上的思维障碍),但有时患者的行为也可提供证据,例如他不能将文件归入适当的类别。

思维形式障碍可分为持续言语、观念飞跃和联想松弛。

尽管每一种都与特定的精神障碍相关,但没有哪一种足以确定诊断。

持续言语指同一种思想持续而不适当地重复。

这可从患者的言语和动作中检测出来。

如对于一系列简单问题,可能对第一个问题给予正确回答,但对接下来的问题仍不适当地给予同样的回答。

持续言语见于痴呆,但并不限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