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651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docx

高考政治第二轮单元调研测试题22

新人教版政治高三单元测试22: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并给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

①完整性②实用性③易传播性④整体性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的基本特征。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异彩纷呈             D.民族凝聚力

4.《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论语》主要讲“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

这说明,中华文化

A.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就是儒道文化

5.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及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简体字、汉语拼音。

目前,台湾与大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字。

台湾与大陆所达成的共识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②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6.俗语说: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

A.竞争性B.包容性C.封闭性D.灵活性

7.下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的“孝”字。

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

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可见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B.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

8.中华世纪坛序: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这段话主要表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A.源远流长   B.惟我独尊   C.博大精深   D.独树一帜  

9.“56个星座,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56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文化上看,“56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A.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我国各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贡献

C.我国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

10.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A.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1.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也呈多样性。

对于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   

B.各民族文化相互独立

C.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渐趋相同

D.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12.鲁讯说: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主要告诉我们

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特征

B.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

C.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

D.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13.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危难的关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凸现出来。

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自然灾害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

这表明(  )

①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物质力量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14.鲁迅曾经说过: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

 ①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促进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在中国的西北地区生长着一种稀有的树种叫胡杨。

它扎根地下50多米,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其顽强。

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世人称为英雄树。

关于胡杨象征着民族精神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B.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 

C.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       D.中华民族敬业奉献的品格

16.英国哲学家罗素说:

“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

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他们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国家。

但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

”这表明中华民族是__的民族。

A.自强不息   B.勤劳勇敢     C.爱好和平     D.团结统一

17.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③“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论语·子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商君书·画策》说“自恃者,得天下。

得天下者,先自得也”。

这体现了

A.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D.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19.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因为中华民族拥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和精神。

这表明,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

①精神支柱                    ②精神动力

③民族之魂                     ④精神火炬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典故与“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说明了中华民族具有的(     )精神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奋勇敢        D.自强不息

2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摒弃一切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民族精神体系

B.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使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D.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2.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黑格尔说:

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们主宰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

当下主宰中国人视野的时代精神是

A.中华民族精神   B.繁荣社会主义文化C.改革创新  D.发展民族文化

23.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要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之所以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因为

A.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B.中华民族精神比其他民族精神更优秀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基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2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文化生产力,不断将其文化精神产品向其他地区传播,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强,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这表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

A.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国际挑战的客观要求

C.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D.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25.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体现了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对立性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纽带④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主观题 (共50分)

26.有人认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主要传播中华文化。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16分)

27.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正是通过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进入新世纪,在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团结一致,集中精力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举全民族之力全民建设小康社会。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请你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月”设计两条宣传用语。

材料二某校决定组织全体学生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xx纪念馆。

下面是围绕这件事的一段父子对话。

子:

爸爸,你知道吗?

博物馆、纪念馆对我们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免费开放啦!

父:

免不免费,没什么意义。

子:

明天学校就组织我们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xx纪念馆。

父:

你还不如在家做几道练习题呢。

材料三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

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

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2)这位父亲的观点是否正确?

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为什么要通过免费开放、组织未成年人参观纪念馆等,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28.尽管60年国庆离我们而去,但阅兵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60年国庆大阅兵“当惊世界殊”!

形成了“阅兵精神”鼓舞着中户儿女。

什么是“阅兵精神”?

它是国庆阅兵中表现出来的“零误差”精神。

国旗护卫兵那169步,正好是1840年到2009年的169年,步步精确!

8000名官兵组成的13个徒步方队正中阅兵中线米秒不差!

30个装备方队隆隆开进米秒不差!

机型不一的空中机队通过天安门上空米秒不差……!

 

是团结一致精神。

几十万参与阅兵者团结一致、齐歌共舞、手拉手、心连心。

56个民族人民穿着不同服饰出现在阅兵场合,56个民族56朵花,各族人民手举五颜六色的鲜花,,与天安门广场56根民族柱交相辉映,更显壮观……

是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精神。

无人驾驶飞机、先进的武器装备、航天科技成果等等,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60年来艰苦创业的辉煌成就和自主创新精神。

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精神。

我们从天安门古老建筑群的壮观场地,从胡锦涛主席穿中山装、坐红旗车、官兵大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从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方阵,到科学发展观方阵,都有所体现。

……

(1)请参照上述材料,结合你的观后感,谈谈国庆大阅兵活动和“阅兵精神”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的。

(2)如今,我们处在新的发展机遇期、历史转折期,用中国传统纪年来说,又是一个甲子年开始了,因此,总结弘扬“阅兵精神”是有现实意义的。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答案

一、单选题

1.A

2.C

3.A

4.A

5.A

6.B

7.C

8.A

9.A

10.D

11.D

12.D

13.D

14.C

15.D

16.C

17.B

18.A

19.D

20.D

21.B

22.C

23.C

24.B

25.C

二、主观题

26.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

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内容上极为丰富;表现在地域上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表现在各民族的文化上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8分)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分)

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一方面要大力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

(4分)

27.

(1)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和永远的精神火炬。

(4分)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影响。

(4分)

标语如:

“民族精神耀中华”、“让民族精神在我们手中薪火相传”、“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等。

(2分)

(2)这位父亲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2分)因为: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③纪念馆等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是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积极的人生。

通过免费开放、组织参观,有利于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更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未成年人自觉地参加健康向上的活动。

⑤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不符合国家的要求的,也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

(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8分

28.

(1)全答对基本内涵结合材料且结合材料者给满分。

(5分)

(2)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④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⑤有利于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

(每点3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