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896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docx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1]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

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

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

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

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

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泗州[23],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巡呼云曰:

“南八[24],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云笑曰:

“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即不屈。

张籍曰:

“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25]。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26],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27],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

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

“何为久读此?

“嵩曰:

“未熟也。

“巡曰:

“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28],无不尽然。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巡怒,须髯辄张。

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

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巡曰:

“汝勿怖!

死,命也。

“众泣不能仰视。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30]。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嵩无子。

张籍云。

[1]

作品注释

[1]张中丞,即张巡(709—757年),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

[2]元和二年:

公元八0七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年)。

张籍(约767—约830年):

字文昌,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学生。

[3]李翰:

字子羽,赵州赞皇(今河北省元氏县)人,官至翰林学士。

与张巡友善,客居睢阳时,曾亲见张巡战守事迹。

张巡死后,有人诬其降贼,因撰《张巡传》上肃宗,并有《进张中丞传表》(见《全唐文》卷四三○)。

[4]以文章自名:

《旧唐书·文苑传》:

翰“为文精密,用思苦涩”。

自名,自许。

[5]许远(709—757年):

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县)人。

安史乱时,任睢阳太守,后与张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至偃师被害。

事见两唐书本传。

[6]雷万春:

张巡部下勇将。

按:

此当是“南霁云”之误,如此方与后文相应。

[7]开门纳巡:

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十三万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率军入睢阳城(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8]柄:

权柄。

[9]城陷而虏二句:

此年十月,睢阳陷落,张巡、许远被虏。

张巡与部将被斩,许远被送往洛阳邀功。

[10]两家句:

据《新唐书·许远传》载,安史乱平定后,大历年间,张巡之子张去疾轻信小人挑拨,上书代宗,谓城破后张巡等被害,惟许远独存,是屈降叛军,请追夺许远官爵。

诏令去疾与许远之子许岘及百官议此事。

两家子弟即指张去疾、许岘。

[11]通知:

通晓。

[12]食其句:

尹子奇围睢阳时,城中粮尽,军民以雀鼠为食,最后只得以妇女与老弱男子充饥。

当时,张巡曾杀爱妾、许远曾杀奴仆以充军粮。

[13]蚍(pí)蜉(fǔ):

黑色大蚁。

蚁子:

幼蚁。

[14]而贼句:

安史乱时,长安、洛阳陷落,玄宗逃往西蜀,唐室岌岌可危。

[15]外无待:

睢阳被围后,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皆拥兵观望,不来相救。

[16]说者句:

张巡和许远分兵守城,张守东北,许守西南。

城破时叛军先从西南处攻入,故有此说。

[17]羸(léi):

瘦弱。

[18]二公二句:

谓二公功绩前人已有精当的评价。

此指李翰《进张中丞传表》所云:

“巡退军睢阳,扼其咽领,前后拒守,自春徂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出奇无穷,制胜如神,杀其凶丑九十余万。

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19]沮(jǔ)遏:

阻止。

[20]愈尝句:

韩愈曾先后在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徐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任推官之职。

唐称幕僚为从事。

[21]双庙:

张巡、许远死后,后人在睢阳立庙祭祀,称为双庙。

[22]南霁云(?

一757年):

魏州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人。

安禄山反叛,被遣至睢阳与张巡议事,为张所感,遂留为部将。

贺兰:

复姓,指贺兰进明。

时为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驻节于临淮一带。

[23]贞元:

唐德宗李适年号(785—805年)、泗州:

唐属河南道,州治在临淮(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当年贺兰屯兵于此。

[24]南八:

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

[25]常:

通“尝”,曾经。

[26]大历:

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年)。

和州乌江县:

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

[27]以巡句:

张巡死后,朝廷封赏他的亲戚、部下,于嵩因此得官。

临涣:

故城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南。

[28]帙(zhì):

书套,也指书本。

[29]仅:

几乎。

[30]亳(bó):

亳州,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县。

宋:

宋州,治所在睢阳。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嫉妒(jì)呜咽(yě)杀戮(lù)云霄雨霁(jì)

B.沮遏(jǔè)须髥(rán)诉讼(sùsòng)卷帙浩繁(zhì)

C.蚍蜉(pífú)远遁(dùn)诟骂(gòu)流言蜚语(fēi)

D.羸弱(léi)睢阳(suī)创伤(chuāng)潜滋暗长(z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竟,竟然B.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

恨,怨恨

C.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擅自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讲,谋划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B.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草创为就,会遭此祸

C.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D.强留之,具食与乐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B.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

C.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D.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道于两府间道,取道,经过B.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延,邀请

C.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恩情D.此矢所以志也志,通“识”,标记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②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③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④不可为不义屈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7.下列句子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不屈,即牵(巡)去。

B.(贼)又降霁云,云未应(贼)。

C.(霁云)不听其语,强留之。

D.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志)以相语。

8.从课文行文方式看,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A.叙事与议论并重B.着重叙事C.分叙主要人物事迹D.着重刻画人物

9.下列四项是用细节描写来写南霁云的一项是()

A.记忆超人B.拔刀断指C.抽矢射贺兰D.怒则须髯张

10.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较多,其中作者歌颂的三个主要人物是()

A.张巡、张籍、雷万春B.李翰、张巡、许远

C.张巡、许远、南霁云D.雷万春、许远、南霁云

11.文中在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时说: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从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衬B.心理刻画C.表情描写D.侧面烘托

12、在《张中丞传后叙》“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

A、对偶和对比B、对偶和反衬C、排比和对比D、比喻和暗示

13、《张中亟传后叙》中张巡、许远坚守的孤城是()。

A.徐州B.泅州C.唯阳

二、解词题

1.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5.士卒仅万人6.颜色不乱

7.必以其言为信8.弃城而逆遁

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11.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缺者。

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5.不能通知二父志。

三、翻译题

(1).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3).此矢所以志也。

(4).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5).何为久读此?

四、简答题

1、“后叙”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韩愈为什么要写《张中丞传后叙》?

2、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自上,不肯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

“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配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1)作者选用了哪些细节刻画南霁云的形象?

(2)从这段文字看,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本段中除了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南霁云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参考答案:

一、1.A(嫉jí妒)2.D.(A.竟,最终。

B.恨,遗憾C.擅,掌握,拥有)

3.C.示,给……看(A.尚,还;崇尚B.创,伤;创,写;草创,起草稿D.具,备办;详细)

4.B.表转折,却(A.介词,把;介词,凭借。

C.副词,于是;介词,凭借。

D.介词,向;介词,比。

5.C(义,名词用作状语,在道义上)

6.D.(①主谓之间。

②结构助词,的。

③介词,替。

4介词,表原因,因为。

7.C(“霁云”应该为“贺兰”)8.A9.B10.C11.D12、A13、C

二、1.尤:

责备2.若:

似乎3创:

伤.残:

弱4以:

因为5.仅:

6.颜色:

神气、面容7.信:

真8逆:

预先9讲:

考虑10.因:

凭惜

11垢:

诽谤12.恨:

遗憾13.柄:

权柄14.延:

请15.通知:

理解

三、翻译

(1)译:

哪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

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做。

(采分点:

乌,虽)

(2)译:

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采分点:

宁能:

怎么。

卒:

副词,最终。

(3)译:

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采分点:

所以:

用来……的。

志:

通“识”作标记。

)(4)译:

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5)译:

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宾语前置句,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四、1、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叫后叙。

因为作者认为《张巡传》对张巡等的记叙有所缺漏,所以写“后叙”对张巡,许远等人的事迹作出补充(或“为弥补《张巡传》的缺漏”)

2、

(1)两个细节:

拔刀断指,射塔明志。

(2)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3)一是对比反衬:

用贺兰的卑劣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凛然正气;二是侧面烘托:

以“一座大惊”来烘托南霁云的壮烈举动。

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

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

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

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

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

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

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

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

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

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

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

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

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

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

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

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

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

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

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

南霁云义气激昂说:

“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

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

”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

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

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

“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

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

”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

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

张巡叫南霁云道:

“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

”南霁云笑道:

“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

”于是誓不投降。

张籍说:

“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

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

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

我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

他说:

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像神灵。

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

“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

“于嵩说:

“没有读熟呀。

“张巡说:

“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

“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

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

于嵩又拿书架上其他书来试问张巡,张巡随口应声都背得一字不错。

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

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

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

张巡发起怒来,胡须都会竖起。

等到城破后,叛军绑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立即就要处死。

张巡起身去小便(另说此处为”转身“),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站起,有的哭了起来。

张巡说:

“你们不要害怕!

死是命中注定的。

“大家都哭得不忍抬头看他。

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

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但时间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

”于嵩在贞元初年死在亳宋一带。

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

于嵩没有后代。

这些都是张籍告诉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