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32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

(师将一条形磁铁放到实物展台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磁铁,看看磁铁上有什么?

磁铁上有红、蓝两种颜色。

磁铁上有两个字母:

SN

在磁铁的两端分别有两个字母S和N,叫做磁铁的磁极。

二、开放空间,自由探究。

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磁铁。

板书:

有趣的磁铁。

请同学们注意,在玩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或者图画的形式记录你们的发现,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如果你们感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可用☆表示出来。

睿智火花:

科学课虽然以探究为核心,但并不是说什么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处理“磁铁”名称及“磁极”时,就采用了“讲授”的方式,直截了当的“传授”给学生,做到了“该讲的就讲”。

用“☆”标注自己的重大发现,将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权交给了学生,“重大发现”由学生自己确定,自己评价研究发现的价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

智者留言:

提醒学生做好记录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一个“反思”的过程。

因为孩子终究是孩子,你一旦给了他宽松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它就会自然的把注意力倾注到活动中,而忽视了记录与整理实验数据、现象和发现。

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思一思”的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整理自己的探究收获,再进行汇报,既可以提高汇报研讨的质量,又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于我们的课堂而言,40分钟的时间是一个定量,而学生的探究活动却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课堂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下课铃响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更多了,这才是我们所要期望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本环节的教学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理念。

课堂在这时结束,学生的就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保持和延续这种探究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拾到芝麻的同时,而不至于丢掉西瓜”。

时间2011-10-31

陆芹

子课题

《“科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

《地表的变迁》教学片断

请大家来欣赏一些图片。

课件演示图片(火山、山崩、雪崩、山洪等)

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这些灾害太可怕了。

人类真是太渺小了。

这些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这些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能改变地球的表面。

同学们,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

我觉得百分之五十的可能。

我觉得有点可能。

我觉得不可能,地球上那么大的海,不可能变成桑田。

哦,这里可不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你认为呢?

有可能。

那么沧海变成桑田,这样的说法,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吗?

是岩石。

是化石。

是的,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深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板书:

化石——了解地球的内部变化)

你知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吗?

生齐答:

珠穆朗玛峰

是的,它是世界最高的的主峰,海拔8844.43米。

出示图片:

喜马拉雅山脉

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在那儿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还在山体的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

(出示图片化石)

根据提供的资料,你能推测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吗?

我觉得喜马拉雅山脉以前也许是海洋。

我也觉得是这样的,因为鱼龙是以前海里的生物,陆地是没有的,还有鱼、海藻这些。

你们的推测很有道理。

其实我国也有科学家对此有过研究呢。

出示图片沈括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看。

生看书,了解沈括和相关内容。

这些事实说明了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不断变化着。

了解了这些知识,关于地表,你想研究什么?

我想研究地球以前是什么样的?

我想研究地球上以前有什么生物?

我想了解地球上的陆地是怎么移动的?

同学们,这些问题需要些时间和丰富的知识。

你认为现在的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呢?

我想知道什么力量使地表变得千姿百态?

我想知道我们这里的地表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那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化石引入,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教师通过引发一个矛盾,海洋中的生物化石为什么在高山上被发现了,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并可以乘机了解学生已有的概念和知识,并且这一矛盾也已经隐含了本课的内容:

地表的变迁,为接下来的学习起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本课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本课的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特别是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实验来进行证明,并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最后得出结论这一完整环节的经历,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除了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的作用外,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因此,在讲述前一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火山、山洪、山崩、雪崩的图片,想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身的力量在改变着地表。

可是,在图片完成后,我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更多的是想到灾难,没有想到地表的变化。

问题的不恰当,导致学生没有能直接回答到老师需要的主题上来,显出情境创设的失败。

这里的图片,可以改换成风景图片,美丽的风景是怎么来的,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想到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切入主题。

关于问题:

你认为沧海可能变成桑田吗?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没有出现老师想像的齐声回答,而且还出现了学生说不可能。

这里可里重新设计一下,出现现实中的可能消失的城市或已消失的城市,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

总结这两处的问题,关键在于老师提的问题不够恰当,也就是说课前,并没有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认知发了生偏离,不能够很好的

时间2011-10-14

丁芹

《小学科学"

做中学"

教学案例研究》

《纸的观察》教学片断。

(出示一张白纸)这是一张白纸,可以用来做什么?

写字

画画

……

你有办法观察这张白纸的特点吗?

用手势表示

学生有的举手,有的“OK”,有的“耶”的手势。

你有几种方法?

(生手势表示)

2种,3种,4种……

你能一口气说出10个以上的特点吗?

一下子还说不上来!

你们需要多少时间观察?

一分钟,五分钟…

给你们10分钟!

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填写在《同步探究》的表格中。

(学生拿出白纸,开始独立观察并记录)

你一口气能说出几个特点?

你们组一口气能说出几个特点?

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

谁能一口气说出10个以上的特点?

(大部分学生举手)

说得慢一点。

听的小朋友,一样的在边上画圈。

纸是长方形的;

是白的;

折一下有痕迹;

可以写字;

摇一摇有声音;

闻一下,有草的味道;

手放在纸后面,对着光能看见手的影子;

对着光看一团团,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

一面粗糙,一面光滑;

往上一扔,飘下来;

对折是两个三角形。

真棒!

(师翘大拇指表扬)

谁还有不一样的?

拿着纸的一角,纸会垂下去

你的发现很独特,这说明这张纸不硬。

舔一下会湿

《纸的观察》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纸》的第一课时,从“观察一张白纸”开始,让学生观察描述一张白纸有哪些特点,然后比较两张不同纸的主要区别,进而寻求各种纸的共同特征:

纸是有纤维组成的。

教材以纸作为观察研究材料,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拓展、发掘更多关于纸的观察内容;

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关于纸的直接认识;

并使他们体会到,原来“熟视无睹”的纸,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必“熟知”的东西。

促使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并自觉地去观察更多新的内容,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

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大部学生初步具备了能动地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在发现观察对象更多的观察内容方面有所发展。

并且已学会了运用感官去观察测量观察对象的基本方法。

所以观察纸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这一内容相对枯糙,教学这节课时我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观察纸的活动成为快乐、学生乐于从事的事情,教师善导而学生乐学。

我们追求的教学互动就是教师的“善导”和学生的“乐学”。

1.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情绪良好的状况下智商比紧张状态下高。

愉悦的情境是互动的前提。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重了积极情感氛围的创设。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采用儿童化的语言,以及适合低年级的手势互动,寓游戏于科学,使课堂形成了强大的亲和力。

教师的善导使学生乐学。

学生心情舒畅,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从很多角度,用很多方法观察白纸,让人刮目相看!

2.学生独立的思考是互动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会了运用感官去观察测量观察对象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方法上我只是给予暗示,希望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能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发现纸的特点,相信我们的学生,同时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事实上学生的观察能力确实出色!

手势的互动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氛围,学生心情舒畅,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学生能静下心来观察。

教师过程性评价使群体情感集中,潜移默化影响到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探索,从而生成更多的知识。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马兰

"

加热和冷却"

教学案例研究

《加热和冷却》

(出示糖画):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喜欢吗?

“是糖画……”“喜欢!

“谁知道糖画是怎样制作的?

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知道的制作糖画的过程……

“你们说对了!

糖画是这样制作的。

(课件:

街头制作糖画的系列图片,教师强调:

固体、糖、加热、液体)

“你们想不想亲自试试?

“想!

“可是我们这里没有制作糖画的工具,不过我们可以用(板书:

蜡烛)蜡烛代替糖来尝试糖画的制作方法!

“请大家拿起蜡烛,点燃,用火焰给蜡烛加热,看谁能用蜡烛在纸上作画。

学生开始制作蜡画!

老师巡视,指导注意安全.

“做完的同学想一想:

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

“成功了吗?

把你的作品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部分先完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蜡画作品。

教师评语:

做的好!

非常好……

“请大家把蜡画放下,想想,这里面隐藏着科学知识!

“这里面隐藏着蜡烛会变成‘水’的知识。

”“隐藏着蜡烛会熔化的科学知识”……

“蜡烛原来是什么状态?

“蜡烛原来是固体”(板书:

固体)

“让火焰加热(板书:

加热、箭头)后变成了什么?

“加热后变成了液体”(板书:

液体)

由于它是液体,可以流动,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作画。

流到纸上的蜡烛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流到纸上的蜡烛又变成了固体”(板书:

箭头)

“为什么会凝固?

“因为蜡烛冷了”(板书:

冷却)

加热使蜡烛由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又使液体凝固为固体。

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板书:

加热和冷却)”

这个环节是第一个动手探究活动,教材只是要求学生观察糖、蜡烛受热和冷却后发生什么变化,我认为比较单调,修改为制作蜡画,思考制作蜡画的过程中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

这样活动就有趣多了,安全多了。

不仅让孩子们对蜡烛受热、冷却有了亲身的感受,而且还暗示孩子们: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就隐藏在很多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你就能够发现!

教材的活动设计反映了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活动过程的设计加以完善和改造,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生动有趣、安全、高效,操作性强,有一定创造性,让我们的孩子在科学氛围中发展智力,发展思维,提高孩子们对科学探究、对科学课的兴趣。

时间2011-10-26

夏引

冷和热"

《热的传导》教学片断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热水变凉,很多同学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几乎每个同学都问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热水的“热”传到哪里去了?

你们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些热传递的现象。

探索和调查实验一:

研究“传导”

1、那么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样传递的呢?

学生猜测。

2、出示图片:

(1)用蜡烛在金属片的一角加热,观察涂在金属片上的蜡烛油的融化过程。

(2)在金属片的中央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

3、同学们,你们认为可能发生什么?

(分小组讨论)

4、那么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试一试。

5、学生动手实验。

6、利用教学光盘播放铜丝上的火柴掉下来的实验巩固热传递的概念。

实验二:

研究“对流”

1、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

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一下加热一杯水的过程中,冷水是怎样变热的。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台领取实验材料。

2、教师在旁指导学生。

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去研究。

3、联系前面所学的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了风,介绍热对流。

研究“辐射”

1、学生自己阅读有关辐射的资料。

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1)辐射是否依靠其他的物体?

(2)热量是怎样行进传递的?

(3)我们接受过哪些物体辐射来的热?

3、学生讨论后汇报。

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了解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辐射

回顾和解释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吗?

2、看图,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区分三种热传递的方式,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热传递现象。

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能够做固体、液体热传递的实验。

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

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有了猜想以后,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

而自己设计实验也是本学期学生刚接触到的内容,各小组都能按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整堂课都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把实验的自主权和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如:

教学中,鼓励学自由猜想.引导学生自已设计实验,鼓励探究创新.让学生自已去想去说去表达,鼓励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

时间2010-10-8

朱秀兰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片断。

(二)认识细胞的形状、结构特点

1.师:

观看教材第11页的细胞图。

2.生: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大多数细胞都很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

鸡蛋中的蛋黄。

3.师:

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的,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

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三)进一步了解细胞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知道些什么?

进行交流。

关于细胞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呢!

4.生:

观看多媒体课件《胡克发现了细胞》。

5.师:

细胞是谁发现的?

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6.生:

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本课教材的编排按照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过程,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帮助,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正如建造高楼大厦的砖头一样,搭建生命体的最基本结构就是细胞。

首先教材利用迁移的方法,由积木搭建城堡这一学生孩提时代喜欢的游戏人手,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本课要研究的课题: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教材选择了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作为研究材料,它们分别作为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代表来由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在用显微镜观察时,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进行交流,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深度,即只要学生发现到:

两者都是由一块一块的“积木”构成的,但“积木”的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就可以了。

关于细胞内部的结构将在初中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

教材的最后一部分还安排了一个卫生健康教育。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感冒常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类药是不能杀死病毒的,不要乱用抗生素,不然会某起不必要的麻烦。

除非伴随有某些炎症,如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等可加服抗生素类药。

时间2011-10-21

陶兰娣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片断。

问题一:

小蜗牛怎么不出来。

孩子们带来的小蜗牛都呆它的“家”里不出来,那怎么让它出来,不出来就没办法观察,所以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蜗牛上,于是我提出问题,“怎样让小蜗牛出来呢?

有什么方法?

,孩子们这时提出很多方法:

如“把它放在水里”“放在湿布上”“用针扎”“放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在地上磨”,最后讨论这些方法行不行,否定了几个方法,确定把蜗牛放在湿布上或玻璃片上滴水,讨论五分钟后,孩子们边等待边加油让自己组的蜗牛快出来,这样经过二十分钟后,蜗牛终于陆续从他的“家”里爬出来,让孩子们欣喜若狂,教室里一片欢呼。

问题二:

接下来怎么办

既然小蜗牛出来了,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我故意把这个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考虑怎么办,孩子们思考讨论后,有的组拿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有的组让蜗牛进行比赛,有的组拿菜叶让他吃,有的组让蜗牛爬细线。

教室里好一片热闹,有喊加油的,有记录的,有串组的,而我呢当然也加入他们的行列,进行指导。

问题三:

观察后的收获

连着两节课,孩子们还没有汇报成果就要下课、放学,看着孩子们恋恋不舍,又充满欢乐,充满收获的脸上,我当即决定,让孩子们把这两节课的收获与感受以日记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并布置回家后继续观察小蜗牛,准备在下节课汇报。

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教师着眼于“课程目标”,置“学生的发展”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舍的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究,给学生创造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主见的、有思维的个体,留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教师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使他们的思维随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投入了“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达到兴奋、忘形的境界。

本打算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蜗牛,结果蜗牛不出来,如果不让他们观察,而看书那么孩子们就体验不到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了解不到观察的过程与方法。

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想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想出很多方法,又经过讨论选择哪种方法可行,又一次让他们体验了不伤害小动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十分钟的等待与加油,让老师、孩子们与小蜗牛联系在一起,感觉不到时间的的漫长,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未来的小科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