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3279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docx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电能无线传输装置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2014年大学生电子设计TI杯竞赛论文

设计报告

 

题目:

电能无线传输装置(F题)

学校: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指导老师:

参赛队员姓名:

李佑辰

日期:

2014年8月15日

 

F题:

电能无线传输装置

摘要:

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磁耦合串联谐振原理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利用具有低功耗、内部资源丰富的单片机

作为控制芯片,产生互补的PWM波,通过TPS28225驱动芯片,驱动一个15VDC供电的H桥激励源,将直流电压逆变成方波电压。

经过串联谐振耦合接收线圈,再通过电容滤波的全桥整流电路向负载LED供电。

关键词:

磁耦合谐振;无线供电;驱动电路;

Abstract:

Thispaperdesignsaseriesresonantmagneticcoupling-basedwirelesspowertransmissionsystem.TPS28225isusedasacontrolchipduetoitslowpowerconsumptionandrichinternalresources.ComplementaryPWMwavesgeneratedbyTPS28225drivesaH-bridgecircuit,andtheninvertsthe15VDCvoltageintoahigh-frequencysquare-wavevoltage.Thesquare-wavevoltagedrivesaseriesLCcircuit.TheenergyisreceivedbythereceivingcoilandthentheACvoltageisrectifiedintoanoutputDCvoltage,whichdrivesaLED.

Keyword:

magneticresonantcoupling;wirelesspowersupply;drivercircuit;

 

一、方案论证与比较

1.1整体方案选择

首先,通过单片机TM4C123G输出PWM波,将其输入给一个全桥驱动电路,全桥电路将直流变成交流。

再通过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来传递电能。

最后用一个整流桥将交流变为直流负载供电。

图1整体方案图

1.2控制芯片选择

方案1采用现在比较通用的51单片机

优点:

系列单片机的发展已经有比较长的时间,应用比较广泛,各种技术都比较成熟。

缺点:

此系列单片机形体较大,进行采样检测时还要外接A/D转换器,增加电路复杂度和功耗。

方案2采用TM4C123G

该系列单片机制造工艺较高,质量较好,并且具有低功耗,内部资源丰富,程序都是模块化的,接口相对简单些,因为它自身带好多功能,工作速度也快。

方案确定:

结合题目对功率的要求以及考虑TM4C123G的系统的特点,选用TM4C123G单片机。

1.3振荡电路

方案1采用KA3525芯片产生振荡的电路

优点:

该芯片使用比较方便灵活,输出驱动为推拉输出形式,增加了驱动能力;内部含有欠压锁定电路、软启动控制电路、PWM锁存器,有过流保护功能,频率可调。

缺点:

本系统无双通道正反信号输出,多了一些不必要的功耗。

且频率只能达到400KHz,频率相对来说较低。

MAX038与KA3525的用途相同,其输出频率在MHz级可调,但芯片价格昂贵,不经济,因此也同时放弃使用。

方案2采用单片机输出PWM波产生振荡的电路

优点:

单片机能够产生频率和脉宽可调的PWM波,可以根据所绕线圈的电感来匹配PWM波的频率并可以通过按键来控制PWM波的频率。

缺点:

由于需要产生振荡电路,所以对单片的频率要求很高,为了避免这一缺点,必须共同调节电感与单片机的频率,使其达到一致。

方案选择:

结合各方案优缺点及系统要求,选用方案二。

1.4驱动电路

方案一单管驱动电路

用一个控制信号控制管子的开断,进而驱动LC网络。

优点:

电路采用MOS管

,功耗低,耐压高。

单端信号更容易控制。

缺点:

振荡器输出电压不足以驱动单管,MOS管存在级间电容。

方案一H桥驱动电路

优点:

H桥驱动电路利用轮流开关两对MOS管,产生方波电压。

MOS管工作于开关状态,损耗小,有利于能量的传输,而且此时的效率较高。

缺点:

H桥对输入的两端PWM信号波形及驱动能力,要求比较严格,相互之间需要配合。

方案选择:

结合实际测试选用方案二。

二、电路与程序设计

2.1基本工作原理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变压器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工作的,它通过交变磁场把电源输出的能量传送到负载。

一般的变压器的原边和副边由闭合铁心(或其他磁性材料)连接在一起,原线圈和副线圈之间紧密耦合,不可分离。

如图2(a)或图(b)所示。

图2(a)(b)

本文提出的无线供电原理与变压器类似。

但与一般变压器不同的是,它的原边和副边是分离的,没有任何物理上的连接接触,并且是空心的线圈。

相对于紧密耦合的变压器来说,这种疏松耦合的结构具有相对较大的漏磁。

原边和副边之间的空隙(GAP)越大,漏磁越大。

因此,随原边和副边相隔距离的拉长,传输效率越低。

另外,与变压器能量传输方式不同的是:

变压器采用“电磁感应”方式,而本设计采用“磁耦合谐振式”传输电能。

对于后者,具有可将电力传输到距离数m远的地方。

2.2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模型

图3磁共振电路模型

图4耦合电感

图5向量图正弦稳态向量分析

2.3效率优化

假定电能损失由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等效电阻ESR(R1和R2)造成,如下所示。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Fom等于

,Q1、Q2分别是发射和接收端品质因数。

基于以上方案,在耦合系数K(一般很低)的限制下,为提高传输效率应最大化提高发射与接收端品质因数,这里我们发射和接收线圈采用Litz(利兹)线。

另外,使原边发射线圈工作于稍感性模式,而副边接收线圈工作于串联磁谐振模式,从而使H桥MOS工作于软开关(ZVS)模式,减少开关管损耗,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

2.4单元电路设计原理

(1)能量发送单元

工作原理:

首先给H桥加上15V直流电压,再通过

产生二路互补的合适频率的PWM方波控制信号,驱动H桥逆变电路对功率进行放大最后通过

串联谐振将能量发送出去。

发射和接收线圈采用Litz线,可以有效地减小交流电阻,从而提高系统效率。

逆变器开关频率初定在500kHz,电容取值2nF,谐振频率等于开关频率:

由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电感量均为50uH。

电路图见附录一。

(2)能量接受单元

工作原理:

串联谐振负责能量接收,经过全桥整流电路形成直流电压,从而对

或负载电阻进行供电。

电路图见附录二。

(3)MOS驱动单元

工作原理:

利用高频同步驱动器TPS28225驱动H桥,其自带死去保护、欠压保护等电路,具有优良的驱动特性,并且可以简化单片机PWM产生单元程序编程。

电路图见附录三。

(4)扩展部分

通过

来作为互补PWM的发生模块,通过外接键盘可步加步减频率,使接收模块工作于磁谐振耦合方式,使效率及传输功率达到最优化。

2.5程序设计

程序功能:

产生二路互补的占空比一定的PWM波,并能通过外接键盘步加减改变PWM波信号频率。

程序见附录四。

三、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3.1测试仪器

(1)多功能万用表;

(2)函数信号发生器;(3)数字示波器;(4)滑动变阻器;(5)尺子。

3.2测试结果

(1)逆变器工作频率为525kHz,两线圈之间距离为10CM,输出电流为0.5A时的效率测量

,设负载电阻为

,输出电压为

输出电流为

,输入电压为

输入电流为

通过调节负载

的阻值,使其达到相应的测试参数值。

46.38欧姆时,输入电压恒定

输入电流

输出电流可稳定在

输出

则此时的功率

64%。

(2)设

为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在输入电压恒定

,输入电流

时,测量

的最远距离。

在此距离内能够使两个串联的

灯发光。

测量结果如下:

通过测试,可得出。

在满足所有参数的要求下,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最长距离

大约为70cm左右。

测试数据:

(输入限流2A)

传输距离

10cm

10cm

输入电压

15V

15V

输入电流

1.2A

1.9A

输出电压

23V

37V

输出电流

0.5A

0.5A

传输效率

64%

66%

3.3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测试影响本设计电能传输效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H桥MOS管损耗、发射与接收线圈电阻损耗、整流桥二极管损耗等。

改进方法:

1)使用性能更好的器件,如换用导通电阻更小的电力MOS管,采用低阻电容;

2)优化圆形空心线圈缠绕结构,削弱趋肤效应和临近效应影响,减小交流电阻;

3)采用同步式开关电源的方案,用电力MOS管代替肖特基二极管以减小损耗;

4)采用更好的材料及谐振结构设计,最大化提高发射与接收端的品质因数。

四、竞赛设计总结

本设计课题最终是实现了目标任务要求,但是整体上还是有些不足:

一是传输效率不高的问题。

二是安全性问题,无线传输能量产生的电磁波对生物的辐射作用多大还没有认知,在某些场合若形成谐振回路会影响系统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

三是有效传输距离的远近,目前在几十厘米的距离内传输,离实用相差很远。

四是传输功率的大小。

另外,由于时间仓促,本设计可以闭环控制实现预定输出,并外加LCD输出,丰富设计。

无线供电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就目前情况而论,该项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有一些初级产品,在实用化、普及化之前,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存在的问题也有待解决。

人们期待无线供电技术有新的突破,真正实现无限输送能量,方便人们的生活。

五、参考文献

(1)《模拟电子基础》,申忠如、郭华,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工程电磁场导论》,王仲奕,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电力电子技术》,王兆安、进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高频电子线路》,曾兴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申忠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6)《无限能量传输技术理论研究》,雷进辉、杜留峰,福建电脑,2009

(7)《单片机应用基础及实践》,王建校、张倩、申淼,交通大学出版社,

附录一:

发射端主电路图:

PCB布线:

附录二:

接收端电路原理图:

附录三:

驱动电路原理图:

附录四:

 

附录五:

辅助电源模块图:

 

设计装置总电路图

附录六:

PWM波的程序:

需#include"stdint.h"

要#include"stdbool.h"

程#include"inc/hw_ints.h"

序#include"inc/hw_memmap.h"

P/sysctl.h"

C#include"driverlib/systick.h"

B#include"driverlib/uart.h"

板#include"pwm.h"

Q#include"adc.h"

QvoidPWM_PeriodSet(uint32_tp);

2578846658

#definePWM_PERIOD_BASE450

#definePWM_PERIOD_RANGE50

unsignedintCurrentPeriod=490;

void

PortEIntHandler()

{

if(GPIOIntStatus(GPIO_PORTE_BASE,true)&GPIO_INT_PIN_1)

{

GPIOIntClear(GPIO_PORTE_BASE,GPIO_INT_PIN_1);

if(GPIOPinRead(GPIO_PORTE_BASE,GPIO_PIN_1)==0)

{

if(CurrentPeriod

{

CurrentPeriod++;

PWM_PeriodSet(CurrentPeriod);

PWM_PeriodSet(CurrentPeriod);

}

}

}

}

void

GPIO_FALLING_EDGE);

//Enabletheinterrupts

GPIOIntEnable(GPIO_PORTE_BASE,GPIO_INT_PIN_1|GPIO_INT_PIN_2);

}

uint32_tAdcValue;

floatStep;

 

#include

#include

#include"inc/hw_memmap.h"

#include"driverlib/gpio.h"

#include"driverlib/interrupt.h"

#include"driverlib/pin_map.h"

#include"driverlib/pwm.h"

#include"driverlib/sysctl.h"

#include"pwm.h"

GPIOPinConfigure(GPIO_PB7_M0PWM1);

GPIOPinTypePWM(GPIO_PORTB_BASE,GPIO_PIN_6|GPIO_PIN_7);

PWMGenConfigure(PWM0_BASE,PWM_GEN_0,PWM_GEN_MODE_DOWN|PWM_GEN_MODE_NO_SYNC);

PWMGenPeriodSet(PWM0_BASE,PWM_GEN_0,PWM_PRELOAD_COUNTER);

PWMPulseWidthSet(PWM0_BASE,PWM_OUT_0,PWM_PRELOAD_COUNTER/2);

PWMPulseWidthSet(PWM0_BASE,PWM_OUT_1,PWM_PRELOAD_COUNTER/2);

PWMOutputInvert(PWM0_BASE,PWM_OUT_1,true);

PWMOutputState(PWM0_BASE,PWM_OUT_0_BIT|PWM_OUT_1_BIT,true);

}

 

void

PWM_PeriodSet(uint32_tp)

{

PWMGenPeriodSet(PWM0_BASE,PWM_GEN_0,PWM_PRELOAD_COUNTER/p);

PWMPulseWidthSet(PWM0_BASE,PWM_OUT_0,PWM_PRELOAD_COUNTER/(p*2));

PWMPulseWidthSet(PWM0_BASE,PWM_OUT_1,PWM_PRELOAD_COUNTER/(p*2));

PWMGenEnable(PWM0_BASE,PWM_GEN_0);

GPIOPinTypePWM(GPIO_PORTB_BASE,GPIO_PIN_6);

}

#include"stdint.h"

#include"stdbool.h"

#include"inc/tm4c123gh6pm.h"

#include"inc/hw_memmap.h"

#include"driverlib/adc.h"

#include"driverlib/sysctl.h"

#include"driverlib/pin_map.h"

#include"driverlib/gpio.h"

 

voidADCInit()

{

SysCtlPeripheralEnable(SYSCTL_PERIPH_ADC0);

SysCtlPeripheralEnable(SYSCTL_PERIPH_GPIOE);

GPIOPinTypeADC(GPIO_PORTE_BASE,GPIO_PIN_3);

ADCReferenceSet(ADC0_BASE,ADC_REF_INT);

ADCSequenceConfigure(ADC0_BASE,0,ADC_TRIGGER_PROCESSOR,0);

ADCSequenceStepConfigure(ADC0_BASE,0,0,ADC_CTL_CH3|ADC_CTL_END);

}

}

}

/************************lcd写指令*****************************/

}

}

/************************lcd初始化*****************************/

voidinitial_lcd(void)

{

delay(20);

write_com(0x38);

delay(15);

write_com(0x0c);

delay(15);

write_com(0x06);

delay(15);

write_com(0x01);

}

voidDisplay(doublen)

{

n=n/1024*3.3*1000;//在中断中读取adc值cn=data;

a[0]=((long)n/1000%10+0x30);

a[1]=0x2e;

a[2]=((long)n/100%10+0x30);

a[3]=((long)n/10%10+0x30);

a[4]=((long)n/1%10+0x30);

a[5]='\0';

//for(j=0;j<=618;j++)//扫描延时,稳定显示

//{

LCD_Display(0,0,"Voltage=");

LCD_Display(0,14,"V");

LCD_Display(0,8,a);

//LCD_Display(1,1,"No:

22copyright");

//}

}

 

/************************主函数*****************************/

TACCR0=30;//DelaytoallowReftosettle

TACCTL0|=CCIE;//Comvolre-modeinterrupt.

TACTL=TASSEL_2|MC_1;//TACLK=SMCLK,Upmode.

//LPM0;//Waitfordelay.

TACCTL0&=~CCIE;//DisabletimerInterrupt

//__disable_interrupt();

*/

}

//ADC10interruptserviceroutine

/*

#pragmavector=TIMER0_A0_VECTOR

__interruptvoidta0_isr(void)

{

TACTL=0;

//LPM0_EXIT;//ExitLPM0onreturn

data=ADC10MEM*25/10240;

}

*/

#pragmavector=ADC10_VECTOR

__interruptvoidADC10_ISR(void)

{

n+=ADC10MEM;

j++;

if(j>=2000)

{

Display(n/2000);

j=0;

n=0;

}

ADC10CTL0|=ENC+ADC10SC;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