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3635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docx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

大家好!

非常欢迎你们来到王家大院。

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

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

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

4.5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

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

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

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

总的特点是:

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2001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X年初,王家大院又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201X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201X年05月25日,王家大院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

元皇庆年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

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和嘉庆元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

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

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变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流落他乡。

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从业各界多有建树,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附送:

山西省晋祠导游词

山西省晋祠导游词

人云: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又有人说:

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

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

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

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

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

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

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

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

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

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

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

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

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

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隋开皇年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

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

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

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

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

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

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

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

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

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

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

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

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铁人说:

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

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

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

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

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

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

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

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

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

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

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

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

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

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

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

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

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

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

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

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

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

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

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

口里喊着:

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

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

这位老道继续叫卖:

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

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

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

生枝展芽,甚为茂盛。

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

实际上,俗话说得好:

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

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

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

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

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

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

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

李白诗曰: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郭沫若诗曰:

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

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

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

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林徽因说:

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

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晋祠志》载: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的美是多方面的,出于偏爱,这里多仅从建筑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晋祠古代建筑做出粗略的分析。

祠祀的形成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同处于一种既隔绝对立又浑然一体的矛盾状态,又因其文明的低下而无法窥探自然界的奥秘。

便常以自己的思维去比附周围的世界,于是只能简单地把物看成是有灵的,与自己相关的生命体。

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自然不仅有生命,而且是巨大而神秘的,对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精神在物质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

于是自然崇拜便产生了。

当人们把动植物中个别的崇拜对象当做本族的祖先或与本族祖先有血缘关系或本族生活有根本的关联成了其保护神的时候,又以想象重构这一崇拜对象,并当作本族的名称标志时,就出现了图腾崇拜。

随着农耕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自然崇拜逐渐被归纳为天地崇拜。

人们用美妙的传说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诸神并赋于他们超人的能力和形象。

又承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祖先信仰。

祖先崇拜是从人们重视父系传宗接代开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现标志着图腾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兴起。

敬神尊祖也就进而成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晋王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

《山海经》曰:

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今在县之西南。

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

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

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高欢、高洋父子,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

定晋阳为别都,并在天保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北齐后主高伟,崇信佛教,于天保五年曾下诏把晋祠改名为大崇皇帝。

隋末,太原留守李渊与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廿年故地重游,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重建了鱼沼飞梁,祠区布局,大为改观。

元佑、绍圣年间,由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靠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

金大定八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

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

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又由于晋祠是晋水的源头,人们又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视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圣母一起来祭祀,并在晋水源头建水母楼、难老泉亭。

于是晋祠又成了人们举行地雩祭的重要场所。

民间的鬼神信仰主要来源于万物有灵论。

秦汉时好神仙、尚方术之风兴盛,人们对前代神祗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礼制度,并设置了大量的神祗,将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来,吸引了许多民间信仰扩充了祭祀的范围,增加了祭祀的对象,丰富了祭祀的仪式。

几乎无神不有祠,无神不致祭。

于是乎晋祠以祖先、山川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完善的祭祀场所逐渐形成。

晋祠也就成了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到土地神、关帝老爷至文曲星君、英雄侠女等群仙会聚的地方,它们无不互弃己见,各居晋祠一隅,共享人间香火。

功能与形式

祠庙建筑是以精神为原动力而创造出来的。

精神功能指人们的心理功能,它包括审美、认知、崇拜三个方面。

祭祀是祠庙建筑最初的主要功能。

《祭示篇》云:

凡祭祀之义有

二,一日报功,二日修先。

报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力勉恩崇功立化通圣王之务也。

对自然神的祭祀出于报功的心理,对祖先的祭祀就是修先报恩了。

而民间百姓则主要出于禳灾祈愿的现实需要和对自然力的恐惧依赖的矛盾心理。

古代人谢神和祈祷仪式是极形象而富于浪漫想象力的。

《乐雅释天》:

春祭曰祠;夏祭曰;秋祭曰尝;冬祭曰蒸。

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祭山曰技悬;祭川浮沉;祭星曰布;祭风曰磔。

就根据所祀对象的不同采用了各不相同的象征手法。

《礼记祭法》郑玄注说:

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

最早的先祖之尊貌可能就是标志生殖崇拜的灵石,宗庙之主石。

《说文》云:

石,宗庙主也。

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日大石,约在汉代又演为木主,也就是后代的祖宗牌位。

应祭祀功能的需求,祠祀的建筑也就产生了。

并随居住、宫殿等营造技术的发展,祠祀建筑也由野外的坟、坛、石进入了有顶的庙宇,又因祭祀仪式的分工专门化和古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又演变为寝殿、献殿或香亭的组合群体。

禳灾祈愿的心理祠祀方式坟、坛、祜、庙宇。

晋祠一组祠祀建筑可谓把祭祀功能发挥到了极至,过会仙桥西行,为古莲花台,台为方形,四隅各铸一铁人护祠、镇水,以壮威仪。

穿对越坊便是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组成的核心群体。

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

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

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

故曰:

飞梁。

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

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进而考其功能更似一四通之祭坛。

雩祀是民间的大事,故春旱求雨,必先择吉日,即壬辰一类属水的日子,然后在城东筑八尺见方的四通之坛,献生鱼八条,玄酒、脯肉一类以祭。

在甲、乙日做一条八丈长的大青龙,置放中央,做七条四丈长的小青龙,面向东方,相隔八尺陈列车员。

令儿童八人、田啬夫八人斋戒三日,青衣立于龙旁。

仪式开始,鼓乐喧天,儿童与田啬疯狂起舞,然后由一近迷狂状态的伶牙俐齿的巫祝,口念祭词,手舞足啃以请雨。

不管形式如何变化,苍龙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一个至今不衰的母题。

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卦辞到灵星祭雩祭,从默默无声的神秘卦象到震耳欲聋的祭礼鼓声,哪个不围绕这个母题?

这母题具有神奇的生命力,它没有终止于汉代的祭祀,反而在民间稳固地生要发芽、开花结果,演成至今不衰的民俗文化形式、龙舞龙灯、龙戏珠在当年雩祭的青龙舞,早已种下龙舞龙灯与大型龙舞的原型因子;那手舞足蹈的僮子就是后来的手执波珠的领舞者,那强悍的男啬夫就是后来的舞龙人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

在民间无论那种酬神还愿的祭祀活动,总少不于表演各类舞乐,以娱神兼娱人,历代皆然。

由于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终年辛劳,仅得一饱,闲暇有限,为了调剂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机会鼓舞欢庆。

这种民间的迎神赛社的祭祀仪式,具有公开性、礼仪性和娱乐性的特征〈淮南子精神训〉载:

今天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为乐矣。

〈东京梦华录〉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观神诞时的盛况:

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

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

廿三日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廿四日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

宋元时期戏曲勃兴,为适应迎神赛社时的演出需要,在露台、乐亭的基础上分前场后幕,单面开敞的戏台。

场地也由四周围观,进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戏场,并在各祠庙中普遍出现了。

娱神娱人的心理一迎神赛社的仪式一露台、戏台、戏场。

庙会也是随庆典祀献,迎神赛社而产生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公共性活动。

也促使祠庙中要有大容量的场院。

有的还形成了商业、集会、宗教、社交等综合功能的庙前广场或庙前街。

人们在祭祀时怀着既依赖又恐惧的矛盾心理,在迎神赛社中如神兼娱人,在朝山进香时又兼郊游、踏青的意味。

这就使祠庙建筑在布局上、形制上呈现出特有的宗教与世俗共存的双重性。

因祀神活动中的主体是人数众多的乡民,就必然反映出其公共性,又因其祠礼目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又必詹呈现出世俗性。

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是栖神献礼的寝殿、祭坛、献亭为核心;娱神、娱人的乐楼,戏台相映衬;大容量的活动空间场院为过渡,突出开章的牌坊、照壁、门楼以及长长的香道为序幕的有机完整的空间序列。

环境与选址

晋祠的选址和环境是非常讲究的。

自古而今,大自然不单单是人类生活物质的源泉,也是人类心智交流的对象,是人们精神的象征。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此话赋予自然比拟人化的道德属性,并使自然之美带上了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

这种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晋祠表现得尤为突出。

自然本身就是人类最初祠祀的主要对象之一,除一般的地形、朝向、日照、防风、防洪、排水、交通等条件外,用山之峻峭,以壮其势;用水之波涛,以秀其姿,并进而增强其神秘气氛。

故山神近山,水神近水,利用优势的自然条件,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居高而筑,也就成了古代建筑的鲜明特色。

依山作势:

高山犹如通天之路,能出风云,导雨水,润大地,长万物,育人类。

所以人类与山有着自然的缘分。

一方面是人对赖以生存的山林环境的热爱,另一方面是人对高山深谷、洪水猛兽的畏惧,故人们视之为神灵。

《礼记祭法》云: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言论中,也出现了吟颂山水,景仰山水,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喻仁人之美的山水观念。

晋祠被选择了晋阳城西南的悬瓮山麓,背负悬山,面临汾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设置,在山间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势的显露,山势的起伏,构成壮丽巍峨的景观。

山坡上的建筑处于视觉注意力集中的焦点,其整体趋势与山体内在的向上的趋势相呼应,获得了优美的天际廓线。

凭水添姿:

在人类的生活中恐怕再没有比水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的了。

在古代,人们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想象来塑造其形象,利用人们对水的崇拜来增强其信仰,结合水的形态,运用波光倒影和水质水声、烘托意境,取得理想的效果。

也许是由于水的纯洁、永恒、神圣的原始观念,无论东方或西方在宗教和纪念性建筑前,常设一方池水或一湾流水,来作为神俗之间的勾通。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

水母楼建于晋水源头难老泉之上,并附会柳氏坐瓮的美丽传说。

泉水从其座下涌出,楼前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水中不系事。

中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于主轴线上,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作为终止符。

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同乐亭,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唐叔虞祠、关帝庙、东岳庙、文昌宫环周布置。

这些建筑群或依山、或临水、自成小院,亭桥殿阁、水榭楼台穿插其间,渠水在建筑之间蜿蜒曲折,叮咚作响,与建筑交织在一起,沿渠组成一组组美丽的风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平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因高借远:

由于古人崇拜天而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高给人以接近天的神秘想象力,同时高也是表达雄伟形象的方法之一。

在山川自然之中,祠宇因地制宜,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峦之势。

依地形及景观的轮廊特征,巧为辅高设,将建筑对自然的适应与景观中优美的轮廊相统一,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

由于建筑手段在表达纪念性、象征性上,不像其它艺术手段那样可以具体描绘,所以往往用崇高、伟大等概念来表达,祠宇选择于高坡之上,以增强其崇高,便是这样的道理,从工程方面来讲,挖填的土方量也近于平衡,是最为经济的,而祠庙中又具备了深远丰富的层次,以至能近观咫尺于目下,远视千里于眼前。

空间与布局

一般的祠庙数量众多,多为小龛和单独小筑,利用环境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布局,遍布于乡村之间。

大型的祠庙空间布局常用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纵深发展,线形布置;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繁而不乱,气势恢宏;向心布局,横向排列等形式,而晋祠的布局则兼而有之,集众所长与一身,分行了一个更为丰富合理的空间。

组织序列,引人入胜:

出古城南行,时逢夏秋之季,但见麦浪翻滚,稻菽千顷,时有微风拂面,一派江南景色,未入莲花园,先闻水面香。

路边荷塘之中有一古刹,是创建于北齐的崇福寺,为晋祠外八景之一的大寺荷风。

再向西折,鸣溪夹路,流水潺潺,放眼望去,远入山峦延绵无际。

过观音堂,穿仙翁阁,山麓间一片密林,树梢上露出塔尖,隐约可见许多殿宇,附近是村庄庐舍,前行便是晋祠山门。

这样由远及近,从半掩到迎面的转换,层层殿现,层层烘托,借天然的地势及河水景色,反复强调了其神圣,刻意创造了一种使人崇敬的隶穆之感,增强了对人的吸引力。

北宋欧阳修诗曰:

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河潺潺。

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宽阔、开敞的场院:

进入祠门,有一戏台,台东部为乐楼,西部为三面开敞的戏台,面向圣母大殿,四周开阔,可容万人聚集。

其实早原始人砌筑祭坛、竖起具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柱时,建筑空间就从一定的自然空间中划分了出来,有了人的属性。

由竖向之物形成的空间,不象线、面那样有围合区或平面界线,然而,它却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